第一节,血小板的中医关系
明白红细胞属于心火之后,我们接下来看血小板,血小板在中医的五行所属关系中,属于脾土,主湿。我们先看关系图。
图例:1,环境的温热位置。2,环境的寒凉位置。3,人体处理中的小火(寒凉)位置。4,人体处理中的中火(肝温)位置,5,人体处理中的大火(暑热)位置,6,人体处理中的中火(肺燥)位置,7,循环的脾湿,8,人体处理与环境的分界线。
图例说明:人体的脾湿居于中间,是为了与火保持相对的平衡。我们可以认为六气,即寒热温凉就是一气的火,这就比如温度,温度再低也有温度。因此寒可以认为是小火,而没有绝对意义上的真寒。温和凉可以认为是中火,而火热则是大火。
火热是为了应对环境变化,冬天环境温度低,人体就维持在大火的状态,以保证内外的统一,到了春天,内外都维持在中火,到了夏天,环境为大火,而人体则维持在小火状态,以保证内外的统一,秋天又恢复到内外的平衡统一状态,虽然与春天同为中火,但趋势却并不一样了,春天是上升阶段,秋天则是下降阶段。这样我们就能认为红细胞永远会周流全身,尽管会有变化,但这种变化是为了适应环境而产生的正常变化。
但火的大小变化,并不是由单一的火控制的,任何一个火的出现,都是由水,金,木,土等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比如火柴的火,就有火柴这个木,还有着火时的温度,着火时的风力,火柴与环境的含水量等等因素的综合,从而影响了火力的大小。因此六气是一气,一气是六气。
对火影响最大的因素,就是湿。湿与火是伴随机制。当火强的时候湿也要强,当火弱的时候湿也要弱,当火中等的时候,湿也要中等,湿在中间制约着火的大小多少。由于脾湿是主肌肉,消化等功能的,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形体。而火则周游不息,可以理解为气或者功能,因此湿与火的关系,可以理解为形与气的关系,或者形体与功能的关系。
他们虽然要维持在平衡状态,但并不表示永远绝对的平衡,由于是一对阴阳的关系,彼此之间有消长,转化,对立是在所难免的。大至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湿多火少,湿少火多,湿火平衡。但脾湿在中间,火气在周游,因此可以在小火,中火,大火的任何状态下出现这三种情况,我们可以将他们之间的关系罗列如下:
小火为寒,就会出现寒湿的变化。中火为风,就会现风湿的变化,大火为热,就会出现湿热的变化。
湿与火的变化关系,是整个人的核心区域,也是血小板和红细胞的关系反应式。二者之间的相互参考具有非常重要的中医学意义。
在《黄帝内经》中的《五运行大论》指出 “故风寒在下 ,燥热在上 , 湿气居中 , 火游行其间”。这段文字就是描述上面这样一个图形的。湿气如人的形体,居于中间,火游行四方,周流不息,如同人的功能,有升降出入一样。肝肾的风寒在下,以应对外环境的热,心肺的燥热在上,以应对外环境的寒。人体与自然是一个相反的过程,在自然界中,高山之上,冬气常在,会偏寒凉,而高山之下,则春气常在,会偏温热。因此人体将心肺的燥热放在上面应对寒凉,将肝肾的风寒放在下面以应对温热。如下图所示:
图例说明:1,肾寒。2肝风。3,心热。4,肺燥。5,脾湿。6,游行其间的火与组成了与环境的分界线。7,外环境形如高山,在下为温热,在上为寒凉。
第二节,血小板相关小项检查
血小板的常规检查分为五个小项,即血小板计数,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平均血小板体积,大型血小板比例,血小板压积。
血小板计数的偏高偏低,用来表示形体湿气的变化趋势,与红细胞的趋势结合起来分析火与湿的相对状态。分别采用散寒除湿,去风除湿,清热利湿,清热化痰,疏散风热,清热凉血,滋阴润燥等方法。
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和平均血小板体积反应了血小板的生长情况,在临床上主要是侧重于生还是侧重于养。可以要别采取温阳健脾,益气健脾等方法。
大型血小板比例反应了脾湿运化的状态处于滑利或者涩滞的某个阶段,当大血小板比例降低,人体凝血出现障碍,容易出血,脉滑。相反则处在脉涩滞的阶段,表示脾的运化功能减弱,需要运化水湿或者活血化瘀。
血小板压积与红细胞压积的计算方法不同,他反应了脾湿的数量变化,可以辅助判断脾湿的强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