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其他相关值的意义
(1) 血小板计数(PLT) (单位:10^9/L) 男:100‐300×10^9/L,女:100‐300×10^9/L,新生儿 100‐300×10^9/L。
西医:
1.生理性 正常人血小板计数一天内可有 6%—10%变化,表现为早晨较低,午后略高;春季较低,冬季 略高;平原居民较低,高原较高;静脉血比毛细血管血高 10%;女性月经前降低,月经后升 高;妊娠中晚期升高,分娩后降低;运动后升高,休息时恢复。
2.病理性
(1)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放射治疗和化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 进等。
(2)增加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慢粒白血病、急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溶血、脾切除术 后。
中医:血小板的变化反应了人体脾湿的变化,是脾胃之气的量化,需要与红细胞,白细胞结 合起来,才能判断寒湿,风湿,湿热三大类关于中医的情况。
(2) 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 (单位:%) 男:10‐18%,女:10‐18%,新生儿 10‐18%。
西医: PDW 反映血小板容积大小的离散度,用所测单个血小板容积大小的变易系数(CV%)表示。 PDW 减少表明血小板的均一性高。PDW 增高表明血小板大小悬殊,见于急性髓系白血病、 巨幼细胞贫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脾切除、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栓性疾病等。
中医: 用来判断脾湿的整齐程度,与红细胞分布宽度一样,表示了血小板体积的均匀性,宽度越宽, 表示血小板的大小形态不一。需要补益脾土。数值降低,则表示脾湿生气不足,需要心火来 生土。
(3) 平均血小板体积(MPV) (单位:fL) 男:7‐13 fL,女:7‐13 fL,新生儿 7‐13 fL。
西医:
1.平均血小板体积增加 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白血病缓解期、妊娠晚期、巨幼 红细胞性贫血、血栓病等。
2.平均血小板体积减少 见于急性白血病化疗期、再生障碍性贫血、脾功能亢进等。
中医: 用来判断血小板的形态,与血小板宽度相反,与红细胞体积相似,当体积增大时,表示个数 偏少,需要补血健脾,当体积减少时,则表示需要健脾利湿。
(4) 大型血小板比例(P‐LCR) (单位:%) 男:10‐50%,女:10‐50%,新生儿 10‐50%。
西医: 大型血小板比例(P‐LCR)是指血液中大型血小板所占的百分比。血小板为圆盘形,直径 1~4 微米到 7~8 微米不等,且个体差异很大(5~12 立方微米)。血小板因能运动和变形,故用一 般方法观察时表现为多形态。一般情况大型血小板比率高,出血、血栓形成几率升高,患者 上述指标正常的话,凝血功能正常,应该没有大问题,不需要药物治疗。平时饮食注意,少 食用高糖、高脂的油腻食物,尽量清淡饮食,多使用新鲜蔬菜水果、黑木耳等。
中医: 用来判断体内的环境,当体内有瘀血可能时,此数值下降,但容易造成出血的后续病变。当 体内有出血可能时,此数值上升,但容易造成血栓血塞等。
(5) 血小板压积(PCT) 男:0.10‐0.35%,
女:0.10‐0.35%,新生儿 0.10‐0.35%。
西医: 血小板压积的变化与血小板数量有关。
1.升高 可能是 MPV 升高,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白血病缓解 期、妊娠晚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血栓病等。也可能是 PLT 升高,见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 征、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失血、急性溶血、脾切除术后等
2.降低 可能是 MPV 升高,见于急性白血病化疗期、再生障碍性贫血、脾功能亢进等。也可能是 PLT 升高,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放射治疗和化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 进等。
中医:为血小板数量的多少提供可能诊断依据,用来判断脾湿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