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白细胞计数(WBC) (单位:10^9/L)
男:4-10×10^9/L,女: 4-10×10^9/L,新生儿15-20×10^9/L。
西医:1.生理性增高
新生儿、妊娠末期、分娩期、剧烈运动后等。
2.病理性增高
化脓性细菌性炎症、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手术创伤等。
3.减少
病毒性感染、伤寒、副伤寒、黑热病、疟疾、再生障碍性贫血、化疗和放疗后等。
中医:白细胞计数增高反应了人体正在启动凉降机制以应对内外的热环境,根本原因是由于人体湿气不能满足火的增长趋势。常常需要结合血小板来协同分析。白细胞计数降低则反应了人体抗热能力的减弱,或者生发之气的不足,需要滋阴或者助阳。
(2a) 淋巴细胞计数(LY) (单位: 10^9/L)
男:0.8-4.0×10^9/L,女:0.8-4.0×10^9/L,新生儿0.8-4.0×10^9/L。
增多
西医:见于病毒感染、结核病、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肉瘤。
中医:为疾病病程的初始阶段或者重复处理的初始阶段,人体在积极的应对内外环境的变化。
减低
西医:见于细胞免疫缺陷病、某些传染病的急性期、放射病、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治疗、淋巴细胞减少症、免疫缺陷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等等。淋巴细胞计数<1500常提示营养不良。
中医:为疾病病程的初始阶段或者重复处理的初始阶段,人体在消极或者无准备的应对内外环境的变化。<1500时提示人体正气严重不足。
(2b) 淋巴细胞比值(LY%)(单位:%)
男:17-50%,女:17-50%,新生儿17-50%。
西医:
1.增高
主要见于感染性疾病,且主要为病毒感染,如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也可见于百日咳、结核、布鲁病、梅毒等。此外,肿瘤性疾病(白血病、淋巴瘤)、急性传染病恢复期、器官移植后也可出现淋巴细胞增多。
2.降低
主要见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等治疗,以及放射线损伤、免疫缺陷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等。
中医:比值的增高反应了人体主要应对病程的措施还处于初始阶段或者称识别阶段。降低则表病程识别能力的不足或者进入中后期处理中。
(3a)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或者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EOS)
0.05~0.30×10/L
西医:
临床意义
(一)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主要用于观察传染病预后,手术和烧伤病人的预后及测定肾上腺皮质功能。
(二)其他见白细胞分类计数中嗜酸性粒细胞的临床意义。
生理性改变
劳动、寒冷、饥饿、精神刺激等情况下,嗜酸性粒细胞出现一过性减少。健康人嗜酸性粒细胞白天较低,夜间较高,上午波动较大,下午比较恒定,这与下丘脑-腺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轴的分泌有关。
病理性改变
增高见于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寄生虫病、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荨麻疹、支气管哮喘等)、皮肤病(如湿疹、天疱疮、银屑病等)、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以及何杰金病等。
减少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心肌梗死、严重烧伤、大手术后,患大叶性肺炎、伤寒和猩红热等疾病严重时。
中医:反应人体对于疾病早期处理阶段反应强度。
(3b)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OS%)
0.5~5%
西医:数值增高,多见于寄生虫,过敏性疾病等。
中医:反应了人体对外来物或者疾病病因反应的强度,数值越高,表示反应强度越高,人体容易过敏反应,甚至无力应对,处于强监视状态。数值偏低,表示人体已经认同,或者无力识别外来病因,同时也可能表示病程进入中后期阶段。
(4a) 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 (单位:10^9/L)
男:2.0-7.5×10^9/L,女:2.0-7.5×10^9/L,新生儿2.0-7.5×10^9/L。
西医:
增多:见于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或血细胞破坏、败血症、心肌梗死、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等。
减低:见于伤寒、副伤寒、病毒性感染、疟疾、粒细胞缺乏症、化学药物中毒、X线和放射线照射、抗癌药物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中医:反应了人体主力的强弱状态,增高时表示主力处于强势状态,减低时表示主力处于弱势状态。
(4b) 中性粒细胞比率(NEUT%) (单位:%)
男:50-70%,女:50-70%,新生儿50-70%。
西医:中性粒细胞比率是血常规检测里面的一个小项。 它的结果和淋巴细胞综合分析,可以初步判断是细菌还是病毒感染,中性粒细胞比率偏高一般提示有细菌感染,淋巴高一般是病毒感染。当然在某些急性感染疾病时(严重的创伤、急性阑尾炎等)都会升高。你的白细胞也高,临床上习惯称之为血象高。 那么就是炎症。
中医:反应了人体是否在主力作战,全力以仆,当数值越高时,表示主力越在作战状态,当数理值偏低时,则表示主力处于潜伏状态或者无力交战状态。
(5a)嗜碱性粒细胞计数或嗜碱性粒细胞数量绝对值(BAS)
(0.12~0.8)×109/L。
西医:
1.增多
(1)过敏性疾病过敏性结肠炎、药物、食物、吸入物超敏反应、红斑及类风湿关节炎等可见嗜碱性粒细胞数量增多。
(2)血液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转移癌及霍奇金病等常伴有嗜碱性粒细胞数量增多。另外,慢性溶血及脾切除后也可见嗜碱性粒细胞数量增多。
(3)恶性肿瘤特别是转移癌时嗜碱性粒细胞数量增多,其机制不清楚。
(4)其他如糖尿病、传染病如水痘、流感、天花、结核等,均可见嗜碱性粒细胞数量增多。
2.减少
嗜碱性粒细胞在外周血中参考值很低,故其数量减少无临床意义。
中医:反应人体主力作战的过激行为,当数值偏高时,则表示无论内外环境是强还是弱,人体都决一死战。当数值偏低时,则表示人体希望保存有生力量,以备再战。
(5b)嗜碱性粒细胞比率(BAS%)
0.03~0.08。
与绝对值意义相近,但更多的反应了人体的处理方式。
(6a) 单核细胞计数(MONO) (单位:10^9/L)
男:0.3-0.8×10^9/L,女:0.3-0.8×10^9/L,新生儿0.3-0.8×10^9/L。
西医:
增多:见于某些细菌感染(如黑热病、疟疾、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活动性肺结核、某些血液病(如单核细胞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恶性组织细胞白血病)、急性感染恢复期、结缔组织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及胃肠道疾病(如酒精性肝硬化、溃疡性结肠炎)等。
中医:表示病程进入后期处理阶段,可能进入长期消耗战,也可能取得胜利,扭转了疾病趋势。
(6b) 单核细胞比率(MONO%) (单位:%)
男:3-10%,女:3-10%,新生儿3-10%。
与绝对值相近,表示病程进入后期处理阶段,但更多的是提示人体需要进入下一次准备阶段,以备再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