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佛法如水
大凡佛法,都要以佛佗在世所讲为准则,只所以要以佛佗讲的法为准绳,并不是表明后面的法就不好,当然,也并不就是好。
可以用一个比喻来说明佛佗所讲的法与后代诸贤所讲法的区别:
佛佗所讲的法,如同清水,他适合所有的人,适合所有的变化。
后代诸贤所讲的法,是在佛佗所讲法的基础之上,所创立,就比如拿水,杂以五谷诸物,做成各种饮料。他是佛法与当时的结合,能够令佛法发扬光大,但同时,他们也是佛法的罪人,因为饮料,终不是水,终难以回到水,从而让人认为这饮料,就是佛佗所讲的清水。所讲的生命之源。
比如有人讲,水是生命之源。但如果将水换成饮料,比如酒,就成了酒是生命之源。这显然经不起推论。
所以历代诸贤,所讲诸法,即是宏法,也是害法。要正确的理解佛经,还要结合所宣讲佛法的时代,才能不误诸贤的苦口婆心,敦敦教诲。
佛陀所讲的就不一样了,没有时代背景,比如水,古往今来,不曾变更。比如月,朝更时迁,不见有异。
如果你还迷恋于某个上师,某个人物,希望理智的回到佛法中来,以戒为师,以法为尊,做到依法不依人。这是佛陀的教诲,是法的流传。
当然,我在这儿随便说法,其实也是佛法的罪人,所以,诸位只能权当交个朋友,明白我所讲的法,不过是佛法与这个时代的产物,他不是真正的佛法,他是通往佛法的路,那我的罪过就要小得多了。
说白了,过个一段时间,象我这样讲的法,就如微尘一样,不值一提了。但金刚经的光芒却会永恒的存在,会永远成为人们前进路灯。
如果说,世尊在世时,所宣讲的法为正法,也就水一样的佛法,众生皆可以饮用,后来的佛法,为方便法,也就是饮料一样的佛法,虽然适合于那个时代,却不能适有于所有的世代。严格意义上来说,金刚经,同样属于后者。
经典的结集,所公认的,还是阿含经,阿含,也就是结集的意思。第一次结集,就是大迦叶带领众比丘结集的。如果想看佛说的智慧,我个人的认为要从阿含经开始。自此而往,至大乘各大经典,这样才不值于对佛学产生魔见。
很多人说,这是小乘的佛法,在中国并不流行。其实流行不流行,并不重要,关键是大家的师父,相比佛佗来说,还是差得远的。而大家的根器,相比大迦叶,阿难等佛佗的弟子,我想也不能相提并论。大迦叶都从佛佗的教化中结集阿含经,那为什么要生起我慢之心,置阿含与不顾呢?
有了阿含经的基础,大乘经典才不会是空中楼阁,现在的人,什么书有名,就去读什么,华严啊,法华啊,金刚啊,般若啊,其实根本没有读懂,空谈度人,无有实义,有人说,看不懂可以看注解啊,还有象瑜迦师地论等,用来解释,还有佛学词典,用来发挥,怎么会看不懂呢?
这就是一种颠倒,本来就看不懂大乘,于是,就去注解大乘,用注解大乘的解释又去看大乘,根本不知道他的源头在哪儿,这样越来越复杂,结果离道也就越来越遥远。简单点说,就象基本的慈悲喜舍,认为自然,应该是这个意思,其实不过是你看的解说多了,就变成了你现在所理解的,认为理所当然的应该是慈悲心肠,一天到晚去度这个,度那个。这就是典型的依识不依智,只依靠常识,认为自己读懂了,其实得到的永远还是常识,而没有得到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