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三品经义

  原文: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翻译:佛告诉须菩提说:所有的大菩萨要这样降伏自己的心,所有的十种异生,我都让他在我的清静本心中灭除掉,使之不再生长。这样灭度了无量无数的众生,现实中并没有一个众生灭度。这是什么原因呢?须菩提,要是菩萨还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还不是菩萨。
 
  大家要注意,在“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之后,经文中加了一句“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里的实,就是现实,指我的娑婆世界中的众生。灭度众生,是要在清静本心灭除掉,不是要你在现实中灭这个,灭那个,见到异见,恨不得杀掉别人。这都是错的。实际上并没有众生得到灭度的。
 
  这一品,讲解了如何降伏自己的杂念,那就是灭有对想,来一个,灭一个,来二个,灭一双。所有想法,都不对。这样没有一个众生相在里面,也就接近空的状态了。
 
  大家打坐时,就可以这样去做了。当然,根据佛教对法门的修持总纲,要观想,即观察这些妄念,并能鉴别他们是那一类想法,或我,或人,或众生,或寿者。甚至于是众生中的那一类,这样去观察他们,知道他们是妄念,则任由他自生自灭,而不随之动心。
 
  在真正的修持上,并不是压抑这些想法,如果是压抑这些想法,就会变成无想定,最终不过是凡夫的忍辱罢了。只有观察这些杂念的生灭,才是正确的做法。这在后面的讲贤圣的时候,就非常清楚了。
 
  佛佗所讲的这段法,就是忍辱法门。他的名称叫无生法忍。
 
  生即众生,没有了众生,以此法而为忍辱,这只是称名为忍辱,他无痛无苦,无嗔无恚。不象凡夫的忍辱,痛得受不了,忍住,痒得受不了,忍住。喝开水,躲猫猫,还得忍住。这样的忍,并不是法忍,虽有益于修行,但相比菩萨的无生法忍,那就差远了。
 
  当然,无生法忍,还有更高深的解释,那就是没有一切妄念的生起,由没有众生,到没有妄念,就完成了无生法忍由入门到毕业的全程路线了。
 
  大家看经,要以一个整体去看,不可断章取义,误了佛佗教诲。讲前而思后,观后而思前,这样进步就会快得多。
  关于大乘小乘,我总结了一下,诸位如果是小乘,一定要回小向大,不可贪恋哦,我们离金刚经的法门越来越近了,大家也要越来越精进才对的。

  • 第四节,《圆觉经》中的四相
  • 第八章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 本站相关注解资料版权皆归王兆胜先生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8525号-3 QQ群号:4936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