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十二处本如来藏性

再说,阿难,怎么说十二处本是如来藏的妙真如性呢?

1.    眼色处本如来藏性
阿难,你现在看这祗陀林和那些泉池,你想想看,这些景象是景象造成了眼见,还是眼见出现了景象?
阿难,如果是我们大脑产生了各种景色,,那见到空没有任何色,色的显现应该就消失了,消失之后,应该显现的什么都没有,即然色相都没有,谁又明了空的实质呢?空也是一样,如果是景象让人眼睛产生了见性,那空不是色,见到空应该见性就没有了,没有了,谁又能区别空和色呢?
所以应该知道:见与色,空,都是没有地方存在的,即色与见二处都是虚妄的,本不是因缘,也不是自然。
 
2.    耳声处本如来藏性
阿难,你再听这个祗陀园中,食堂击的鼓,众人集在一起撞钟,钟鼓音声前后相连,你是怎么思考的?这是因为声间来到耳边,还是耳朵去了声音的地方?
阿难,如果这声间来到了耳边,如我在室罗筏城乞食,在祗佗林则没有我一样,这声来到阿难耳边,那目健连,大迦叶应该听不到,何况其中的一千二百五十人,一听到钟声就都来到吃饭的地方呢?
如果是你的耳去了声音的那个地方,如同我回到祗陀林中,则室罗城里没有我一样,你听到鼓声,耳朵已经去了击鼓的地方,钟声一起出来,应该不能全部听到,何况其中象,马,牛,羊各种声音?如果这中间没有来往,也就没有听觉了。
所以应该知道,听与音声都没有去对方的地方,因此听与声这二处都是虚妄的,本不是因缘,也不是自然。
 
3.    鼻香处本如来藏性
阿难,你又闻这炉中的檀香,这香如果燃一铢,则室罗筏城的四十里内同时闻到,你是怎么想的?这香是生于这檀木,还是生于你的鼻子,还是生于空中?
阿难,如果这香是生于你的鼻子,从鼻中生,当从鼻中出。鼻不是檀木,怎么能说鼻中有檀香的气味呢?即然是你闻到了香味,当是进入到鼻子中,鼻中出香,这说法应该是错误的。
如果是生于空中,空性常在,香也应该常在,何必依靠炉中来燃这个枯木呢?如果是生于木,则这个香质因热已经变成烟,如果鼻子已经闻到,应该是烟气薰过来才行,为什么烟还没有腾空,去也不远,但香却四十里内都已经闻到了呢?
所以应该知道,香鼻与嗅觉,都没有地方,这是嗅觉与香都是虚妄的,本不是因缘,也不是自然。

4.    舌味处本如来藏性
阿难,你常早上和中午以施主家里持钵乞食,其间或者遇到酥,酪,醍醐,味道非常美,你是怎么想的?这味是从空中产生,还是舌上产生,还是食物中生?
如果是生于食物,食物并没有识,怎么能说食物知道呢?又食物如果自己知道,就同其他食物一样了,何必让你的味觉来感知呢?
如果生于空中,你嚼虚空,应该是什么味呢?如果虚空是咸味,即然咸了你的舌头,也能咸你的脸,则此界人和海里的鱼一样了,即然经常住在咸味中,自然不知道淡味,如果不知道淡味,也不知道咸,必然什么都不知道,怎么叫做知道味觉呢?
所以应该知道,味,舌与尝,都是没有地方存在的,即尝和味,这二个是虚妄不真的,本不是因缘,也不是自然。
 
5.    身触处本如来藏性
阿难,你常早晨以手摩头,你是怎么想的?这个摩的知觉,谁是触觉所在,是在手,还是在头?如果在手,头应该不知道,怎么会是触觉呢?如果在头,手则没有用,怎么能叫触觉呢?如果这二个各自有,则你阿难就有二个了。
如果头与手,是同一个触觉,则手和头应该是一个体,如果是同一个体,则就没有触觉,如果是二个体,那是哪一个体为真呢?在触的一方则不在被触的一方,在被触的一方则不在触的一方,难不成虚空与你成为触觉?
所以应该知道,觉触与身,都是没有地方存在的,即身与触这二者都是虚妄的,本不是因缘,也不是自然。

6.    意法处本如来藏性
阿难,你常在意识有善,恶和没有记议三种条件,生成了自己的处世之道,这个处世之道是因所生,还是离开了心还有别的地方?
阿难,如果这就是你的心,那些思想就不是假的前缘了,即然不是心所需要的条件,怎么能成为心的地方呢?
如果离开心还有别的地方,则这个思想自有性为知和不知,知叫做心,和你不同但又不是前尘,同其他的心一样,即是你,又是心,这与有二个你有什么区别呢?如果这心不知,这思想则即不是色,声,香,味,离,合,冷,暧以及虚空相,那是什么样的存在呢?现在色和空都无法表示,不应该说人间不觉有空外吧?心不是所攀缘形成,那这个心又是立在哪儿呢?
所以应该知道,想法与心都无地方,因此意与想法二者都是虚妄的,本不是因缘,也不是自然。

  • 第三卷 第二节 六入本如来藏性
  • 第四节 十八界本如来藏性
  • 本站相关注解资料版权皆归王兆胜先生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8525号-3 QQ群号:4936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