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就会有终极的思想来左右自己的行为. 我们很多时候,都认为自己是无意识的. 其实不是这样. 严格的说,我们没有无意识的时候. 无意识同样是意识的作用. 只不过意识没有发辉作用. 其实,还有潜意识在其中. 那行阴的阴魔是怎么产生的呢?他主要来自于想阴结束之后. 当人再也没有梦想. 对人生终于看透了. 就进入了这个行阴的区域.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消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粘,过无踪迹,虚受照应,了罔陈习,唯一精真。
生灭根元从此披露,见诸十方十二众生,毕殚其类,虽未通其各命由绪,见同生基犹如野马。熠熠清扰,为浮根尘究竟枢穴,此则名为行阴区宇。
阿难啊. 如果一个人在不断的思考过程中,已经过了梦想的区域. 这人,终于明白了,人生所谓的壮志,人生所谓的豪气,人生所谓的理想,人生所谓的追求,都不过是虚幻的. 而自己离这个时代将越来越远,而离死亡却越来越近. 于是,这人将不再有追求,醒着和睡着一样. 感觉不到差异. 也就是难得糊涂. 这是人生看淡,世界看淡之后的通达. 感觉到了明空的虚达. 所有的虚幻. 这一切,已经如梦如影了。对于人生来说. 就如同晴空,没有什么看不开的事情了。无所谓粗重的事情. 所谓粗,就是自己看不惯想改变的地方. 感觉这儿不行,自己得做得比这还好. 但是,现在看开了,粗有粗的好。重,就是自己所倚重的东西. 小儿在意玩具. 少年在意恋人. 青年在意奋斗. 壮年在意财富. 老年在意健康. 也统统的发现,这一切都将离自己而去。不再重要. 要说重要,这世界都重要. 要说不重要,这世界也没有重要的事情。对于世界观,他们又是怎么认知的呢?
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粘,过无踪迹. 看这个世界,就如同镜子一样清晰的反应着. 知道自己来,没有带有半点。走过了,这世界将不再有自己的踪迹. 一切的一切,不过镜中花,水中月. 自己就是天地一过客而已. 虚受照应,了罔陈习,唯一精真。想想所有这一切,都是虚幻的感受,就是镜子照应一样,什么风俗啊,习惯啊,什么伦理啊,道德啊,统统见鬼去吧. 要说这世界,最后留下的,也就只有一点精真了。
精真. 就是精华真实的东西. 也就是自己的浓缩一生所形成的根本性道. 这个道,只不过是自己认为是精华,是真实. 还不一定是真实的精真。由于对精真的理解不同. 大家由此可以看十大阴魔. 因为他们的根本觉悟觉知不一样,所以一切附著其上的理念自然不一样。形成了形形色色,大家认可或者认可,理解或不理解的价值观。显然,人生观,世界观,到最后价值观的形成,这是三观改造结束的过程.
生灭根元从此披露,见诸十方十二众生,毕殚其类,虽未通其各命由绪,见同生基犹如野马。熠熠清扰,为浮根尘究竟枢穴,此则名为行阴区宇。人生的生灭根本,其实都来自于价值观的形成. 也来自于价值观的判断. 所有十方一切众生,就算穷尽一切种类,虽然没有对每一个都弄得十分清楚. 但是,这世界又哪一个清醒的众生呢?其生命,都不过如同野马狂奔. 自寻烦恼. 随境迁心. 然后在浮根四尘中,想究竟人的一生。这就是行阴区域了。
若此清扰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习如波澜灭,化为澄水,名行阴尽。
是人则能超众生浊;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那怎么知道自己度过了行阴区域呢?主要在于这个清扰本源的价值观,要连这个价值观都要进入非非的境界. 只有也达到清静的根本自我,人生的习气,终将如波涛一样,不再涌起. 变成一池清水. 这就是行阴尽了。行阴尽后,人在世界上就超越了五浊中的众生浊. 仔细内观行阴阴魔形成的原因. 其实还是在非常隐藏的内心世界里,还有一念妄想. 虽然不是理想. 但这价值观却挥之不去。我们现在就来看看,在这价值观的取舍上,都形成了哪十类阴魔。
第一个行阴阴魔
【“阿难当知,是得正知奢摩他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十类天魔不得其便,方得精研穷生类本。于本类中生元露者,观彼幽清圆扰动元,于圆元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二无因论”:
第一个行阴阴魔,就是坠入了二种无因的恶见. 认为无因. 从而形成了一种邪恶的价值观。阿难你应该知道,在人的正知大定中,如果聚中心神在明正的觉心上,则所有天魔没有办法进行干扰。这样才能精研人生的根本,寻找生命的真相。但在这本类之中,如果还有一念自我. 则会用这个虚妄的自我去观察幽清圆满的本性,从而扰动了真性。所以在圆满的真性中,开始思量计度。这人就坠入了二种无因的价值观中。
一者、是人见本无因;何以故?是人既得生机全破,乘于眼根八百功德见八万劫所有众生业流湾环,死此生彼,只见众生轮回其处,八万劫外冥无所观;便作是解:此等世间十方众生,八万劫来无因自有。
由此计度,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第一,这人感觉到人生本就是没有原因的. 为什么呢? 这人不断的拉长时间段. 能过自己的眼睛能看到的一切事情,就发现历史就是哪么一回事.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曹操称雄天下,不过今人笑料. 太祖二万五千里长征,执著追求真理共产. 不过为后人乘凉贪腐立世而已. 打黑除恶,不过时势所逼. 国运强弱,不过大势随流. 天下何事无定数?一切都是轮回,一切无有尽头. 哪有什么因. 这样一想,就失去了正遍知的觉佛. 而坠入外道. 扰乱了清净的本心. 形成静的领域. 净与静,是不一样的. 净是菩提本心. 而这人形成的静. 不过是无争而已. 无争的人,其实有争不争罢了. 虽心不起,其心仍在. 所以静者不净.
二者、是人见末无因;何以故?是人于生既见其根,知人生人,悟鸟生鸟,乌从来黑,鹄从来白,人天本竖,畜生本横,白非洗成,黑非染造,从八万劫无复改移。
今尽此形亦复如是,而我本来不见菩提,云何更有成菩提事?当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无因。
由此计度,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是则名为第一外道立无因论。
第二种就是感觉人的结果是没有原因的. 所有一切,本当如此. 他们怀疑进化论. 为什么这样呢? 这人生即然知道根本的虚幻. 知道人生人,鸟生鸟. 乌鸦从来就是黑的. 鹄从来都是白的. 人本来就是站立的. 畜生本来就是横着的. 白不是黑组成的,黑不是白变化的. 一切本自如此. 那有什么因. 那有什么果?看完一切世界诸形,莫不如此。这样一想. 那我本来就没有看到过菩提心. 又何必去追求呢. 因此,形成一切物象,都是无因自有,这样就失去正确的知见,堕入外道,迷茫了清净心。这二种无因价值观的取象,形成了第一行阴魔。
我们本应该由此拓展一下中国古代传统命理的根源. 前面九卷也一直在合适的地方穿插着。只要感觉到自己是着魔了,是不对的. 然后继续奋发向上自然走过这个区域. 人都会经历这个处境. 相信自己并不孤单,你所经验的思想历程,别人都经历过. 魔境是人必然要经过的处境. 不入魔,焉成佛?孔子曾经说过,德不孤,必有邻. 一个人的思想最深的领域,总有前人,后人或者今人经历过. 如果固执的认为这是我的宿命,理当如此,人生就废了。继续拓展一下命理. 很多人,学命理,风水,非常执蓍. 甚至穷尽自己的一生. 多闻博识. 但结果却不过是误了自己的一生. 并无成果. 市面上当然有神人. 但基本上神人有二种. 一种是自吹出来的. 自吹自擂. 另一种是托出来的. 得找些托. 如同太极的阎大师一样. 为什么这些命理,如此深奥难懂呢?甚至只能猜一半,蒙一半呢?这是因为传统文化是依附于道的. 不着道的人,显然会在术数的汪洋大海中,自寻烦恼. 就如内经所说. 很多人,不喜欢道. 只想神秘的术数. 这样舍本求末. 自然就越来越远. 所求越多,所陷越深. 我们今天就来扒一扒道和术数. 他们其实都来自于人类对真理真相的无尽追求. 这一点是共通的. 如果你们没有追求真理,真相的心. 而只想追求神秘的能力,准确的预测. 那已经离开了道和术数的概念. 道和传统的术数,必然是求真,求实的过程. 这一点,务必要始终提醒自己. 准确性不重要,真实性才重要. 可以验证的一个真实案例,远比无法验证的白日飞升重要。在求真求实的过程. 我们才会发现变化之道. 也就是真实,是可以变化的. 要在千变万化中,寻找到真实的真相. 这是术数和道目的所在. 这样就产生了分支. 研究变化的学问,称为术数. 研究真实的学问,称为道. 其实殊途同归. 都是回归到真实的本我,明了世界的变化而已. 知一切变化,自然明了真实. 知道真实,自然明了一切变化. 我们拓展的命理思考方式. 就是从变化说起.
即然一切都是变化的. 依据行阴阴魔. 就知道,无因论是错误的. 是着魔的结果. 一切都是有因的. 当然,有因也是有问题的. 不过,即然是命学. 强调因与果的必然性. 就非常重要. 看起来千变万化的世界. 总有变化的先后顺序. 这一点,才是命理的根源所在. 术士穷其一生,未必能悟此理。为什么变化的先后顺序这么重要呢?想想看. 如果没有植物,动物吃什么呢?所以,人与动物的变化,其实后于植物,后于饮食的变化. 由此,我们就可以通过植物的变化,来判断动物将来的变化. 这并不是先知先觉,而是影响的因果,是见微知著的智慧。由此再推理一下. 如果植物的变化又是什么影响的呢?显然和水土气候习习相关. 这样一层一层的剥离下去. 就形成了命学上的传. 一般来说,是三传. 如大六壬. 小六壬等等.
传导性. 由一个变化开始,连带着会引起一系列的变化. 显然,这个传导性是重要的. 那么,根本的变化从那儿开始呢?如果继续推理天气的变化. 会发现,天体的运动影响着这一切. 这样,就形成了二十八宿,太阳,月亮这样的变化论调. 二十八宿认为是静止不动的. 对二十八宿进行改造的结果,就是十二地支. 这个不动,也是相对的。在黄帝内经中,也有明确的说法. 不要真以为这就是终极的不动,变化的底色了. 他同样不是根本. 只是我们目前能推理到的源头而已. 在这个命学源头里. 形成了式法. 也就是十二地支相对固定的方位. 这些东西本不存在. 和所有物质一样. 不过是人的六根,所浮现出来的虚幻境象.
内有心,外有尘. 心成想,尘成相. 就有了星体. 越是纵深的宇宙,越是和广阔的思想相匹配. 思想越小,宇宙也就越小。传统命学中. 必然要形成变化的模型. 这个模型就是式盘. 想阴虚妄. 不是所有的想阴都能实现的. 但理想都能实现. 要有理有据的想. 有些想是幻想.
式盘中,最重要的当然是地支. 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可以用手掌上的十个指节表示. 尤其是大六壬中,地盘,也就是这十二地支是不显示出来的. 要知道他们是因为固定不变,所以不用显示出来. 不要以为不存在. 古人以此为终极的推理源头. 他的变化,影响了在上的天干. 天干的变化,又影响了一系列的连锁变化. 总的来看,变化一定要求源,要明了这个世界,时空本来就是表达变化的。如果变化分为若干层次,则时空也分为若干层次. 这样形成了年月日时不同层次的时空变化. 不同层次的变化,相互影响,就如自然界众生的相互影响. 这一系列的天地大视野,显然不是着眼于术数本身能弄明白的. 这也是为什么术数研究者,难以有所成就的原因所在。
五十阴魔是楞严经的精华篇章所在. 也是全书的重点内容. 更是全书的结尾。他详细的说了这世间,种种心态. 分为色,受,想,行,识五大执著. 其中的色,就是沉醉在物质的追求中. 被外界所迷惑. 因执著外界物质,而入了魔道。受就是自己的喜怒忧思悲恐惊. 非常在意自己的心情. 比如31号的重庆的那位女士. 一直就在自己的受阴魔里无法出来. 以至于煽人耳光习以为常. 不曾想,被别人一巴掌打得连帽子都飞了. 那感觉,让全世界的人都象喝了爽歪歪. 到昨天,公安表示要彻查这位女士. 估计现在想死的心都有了。为什么受阴魔在受到伤害的时候,会让大家感觉到如此高兴呢?这表示我们的感受本就不是真实的. 需要与别人一起分享,一起折中. 不要沉醉于自己的受阴中,不得出来。过了受阴魔,就到了想阴. 人就特别的有理想,有梦想. 活得有滋有味. 感觉生活有奔头. 有些人,年纪轻轻,二三十来岁,就有房有豪车了. 真难想想,他们后半生怎么过. 难道躺在沙发上斗地主吗?难道天天喝酒吗?这时候,一定需要读书. 给自己找点梦想. 要知道,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 孟子的这句话,非常重要. 如果过了想阴魔. 就到了行阴魔. 他们对人生的价值观,有了特定的见解. 我们昨天就讲了一个行阴魔,也就是第一个价值观出问题的地方. 认为什么事情都是本来如此,是没有原因的. 其实不是没有原因,是他们懒得上求,追求更深远的真实了。今天我们要接触的行阴魔. 他们的价值观又不一样了. 他们坠入了一个遍常论中. 也就是,他们认为自己找到了一个终极的,永远存在的,永远恒常的东西. 是什么呢?这有四种. 我们看原文.
第二个行阴阴魔
阿难,是三摩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圆常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遍常论。
首先是起因,这是人凝心正心之后,魔不能随便入侵,他们研究众生所有的类别,在这观察过程中,幽清的恒常心扰动了自我的本元,在这圆常中,就起了分别心。这样的人,就会坠入四遍常论。
一者,是人穷心境性,二处无因;修习能知二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循环,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第一个是,他们发现人的心与境,这二种是无因自有,本自天然,因此在修习了很长时间之后,就发现所有的众生,反正都是生了死,死了生,都有是有生有灭,在不断的循环,那还修个毛线啊?反正修不修,都是这个循环,这就是终极状态。
二者,是人穷四大元,四性常住;修习能知四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体恒,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第二个就发现,人心不可捉摸,但是境中的四大,这是根本啊。因此,地水火风四性是永恒的,在修习过程中,发现所有众生的生灭,他们都要遵守物质守恒定律
那还修个毛线啊,反正物质要守恒的,恒常的只有物质. 我修心不是修反了吗?生灭守恒规律,物质守恒规律之后. 他们又出了幺蛾子
三者,是人穷尽六根、末那执受,心意识中本元由处,性常恒故;修习能知八万劫中一切众生循环不失,本来常住,穷不失性,计以为常。
他们发现,四大还是人所觉知的内容. 那人穷尽自己的耳目口鼻身意,发现人的意识深处,那个本我之地,总有一个特性,这个特性就是趋利避害. 这是恒常的. 因此,他们修习了更常的时间,在众生的循环中,不曾遗失,本来就是常存的。再穷,也不会穷得没有苦乐. 就算什么都没有,心性都还是存在。那还修个毛线啊。反正苦乐是永恒的。
四者,是人既尽想元,生理更无流止运转,生灭想心今已永灭,理中自然成不生灭,因心所度,计以为常。
第四个就是,他们发现梦想都是假的,理想都是空的. 但是呢,他们在生理上还活着. 还得吃饭喝水,穿衣住房. 但又没有了理想. 生活又还得继续. 他们就发现,人也就是那样了。那就过一天算一天吧。这个顺应自然,等待消亡的态度,简值是要命. 害了自己,还让亲人为自己担心. 命就这样了。一句话,就是未得道而入恒常的魔性表达。所以,这样的价值观,是很有问题的. 他们是魔,而不是佛.
只要告诉自己,这是修行路上必然的风景. 就行了。一起一灭之间,万劫已经过去. 比如一个人突然产生了理想. 为理想就会不断的奋斗. 到最后,发现这理想实现不了,或者理想是虚幻的. 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已经过了万劫. 你创办一个公司就知道了. 在创建过程中. 千头万绪. 无不是劫. 处处小心,处处难. 好不容易成功了,守护更难. 好不容易守护了几十年,发现行业变了天. 所以,生苦,行苦,死亦苦. 都是劫难不断。好在因难而生人. 因为有了各种困难,人才显得有生机. 不然人活着,就更麻烦. 人就是一个贱骨头. 完全玩着不搞点什么事情,这人必疯无疑.
由此计常,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二外道立圆常论。
由此而看,这第二入魔的人,最后因为失去了正遍知,必然堕入外道,也就是还是会随境迁心. 从而迷失了自己的菩提本心. 所以将这第二行阴魔,称为第二外道立圆常论。也就是根本不是圆常,但他们当作了真理. 当作了最真实的东西. 不过价值观的扭曲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