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篇

化是合的变,变是元的化。师父聊聊这个。
元,合,变,化这内容海了去了。元是根本点。你要确定自己找到的根本是什么。各学科,各人理解的都不一样。
为什么要三元呢
元字是最复杂的。还有一元论啊。气一元论是中医的重要理论。三元,是为了生万物。是象数推理的基础。还有佛家的本元。任何一本书,都有自己的元。元素明确后,才好论合论化论变. 化学也有元素. 物理还有单位. 小区也有单元. 英语也有元音字母. 一个学科,元必然是固定的. 但从整个人类或世界来说,本元只有一个. 应该是不可分的,最基本的元. 这种说法,只存在于各种宗教或者超级物理中. 一般人用不到这种根本的元. 元,博大精深,几乎可以说,没有任何二本书所说的元是相同的. 都是相似的. 这是因为在每个人心中的元,本就不一样.
比如楞严经. 就有二个元. 一个是不生不灭的如来实相. 本性湛然常住. 为菩提心. 另一个则是我们凡夫世界的本元. 虚妄的攀缘心. O是张开的嘴. 一切吃穿用度,自此而出。H是活动的四肢. C是弯弯的脊梁. 可惜,他们是老外的字母简写来的.
楞严经对虚妄的攀缘心这个元的描述是为了找到那个如来实相的元不是吗。所以楞严经的元也只有 如来实相的元。
不是. 这二者各不相同. 攀缘心的元,同样是元. 就算是回到了如来境界,此元仍可以在. 此元因性而有,因妄而生. 我们这个世界,有矿物,植物,动物三大元. 其变又有气,液,固三态. 但实际上,他们并不会单独存在. 都是相伴而生,化合在一起. 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境象。这就是元,化,合,变。要在千变万化中,找准原形. 回到原形,才能掌握这个世界. 合就是要利用这个规律,改造这个世界. 比如化工厂. 要知道三元三变二化. 三元就是天,地,人这三材. 三变就是气,液,固这三态. 二化就是水的溶化和火的熔化. 然后万样的合. 根据学科的不同,有上下卦的六十四卦合. 有天干地支的六十甲子合. 还有各种不同的合. 太多太多. 具体到表示变化的时间领域中,又有三合,六合之说. 一般来说,你,我,他或者自然中任何一个事物,你所看到的,都不是本元,而是化合物。如果是单独的元,称为晶体. 就会形成规则的图形. 要考虑明白一个事情,或者看懂一个命盘,或者奇门,六壬,其实看的就是这个状态. 是由什么东西化合而成. 只要将各种组合物都搞明白了,判断也就容易了。
八字 的元怎么找呢
八字是时间的分支. 其本元就是天干,地支,藏干. 一个八字,就是组成生命的八大根元. 如果天干地支全是相同的. 这就是晶体了. 这就要求,先要找到这二十二个本元的应象. 就是他们可能组合成的事物. 这样你们的判断才会如有神助. 这一点,是命理的基础,恰恰是现代命理师不太注意的地方. 比如亥字. 一说到亥. 就要想到登明. 想到小孩. 河流. 等等无量的万象. 这和八卦应象一样,要经常看,经常背。一般来说,要知道地支应象比较可靠的,可以在大六壬里面找相应的资料. 而要知道天干应象比较可靠的,可以在奇门里面找相应资料.
三式,奇门,六壬,太乙和八字命理,传统文化,阴阳五行,五运六气完全是一脉相承. 并无分别. 这是同一个瓜,不同的切法而已. 现在看八字的学说,没有不出自三式的. 三式的变化,没有超越阴阳五行神煞系统的. 而所有这一切,没有不服从运气学说的. 要归其根本,却并没有超越易经. 要归其根本,却并没有超越易经. 再归其根本,则不过日月星辰的变化. 认为这是变化的起因. 正是由于日月星辰变化了,才产生了人间的变化. 很多人以为这是迷信. 其实那是一些不懂道理又自以为是的人说的话. 比如今天气异常. 什么作物欠收了. 我们假如苹果. 其连锁反应完全是一套一套的发生. 没有人能够左右. 时势使然. 最后,有人发了财. 有人背了时. 这些又对人的心情产生极大的变化. 影响着社会的好坏. 风气的变迁. 总之,看天说法,这是一个暂时合符规律. 在当下来说,还能称之为可道。象中美谈判这样事情. 普通大众以为和自己相隔甚远. 其实,传导到自己只是迟早的事情. 无论你承认还是不承认,受影响却是必然的。变化总有起因. 找到这个起因,你或许就是智者. 但不找这个起因,你同样过自己的日子. 预测就是这样,知之不如不知. 学之不如蒙之. 明理辩智,不如糊涂一生. 追求无量,到头一堆黄土再摸点水泥沙浆。为什么小九学五运六气始终不得入门呢?尽管他穷极了自己的思想,但对传统文化的道理解不深. 这是不能入门的根本原因所在。五运六气要入门,第一参考书,就是太乙神数. 也就是运气七篇是主课文,太乙神数就是教辅书. 太乙神数,就讲五元六纪. 就讲主客二目. 就讲这些东西. 不这样扯天扯地了. 这样扯下去,一辈子就忽悠完了. 进去了就出不来. 入魔的机会远远大于成佛. 怕把你们耽误一辈子. 这些完全没用的东西. 你们不要去学. 要努力上道. 等你们成佛了,好拉我上岸. 我还是河里凉快着呢。给大家讲的,从来就没有孤立的讲过. 都是一根藤的东西. 想孤立也没有办法. 这么多年讲的,要是开个文化直播,或者做个道场,都不晓得要讲多久才能讲完. 人生,经不起折腾. 还是别折腾的好。
 
第三行阴魔
也就是颠倒的价值观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自他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颠倒见,一分无常,一分常论。
这种颠倒的人生观,同样是在定中观察思想的变化,在自和他中出现计度. 还有我相和人相. 正因为还有我与他的分别,所以坠入了四颠倒见. 其本质就是将天下事情分成二分,一分是无常的,不可预测的,一分是有常的,恒久存在的。
 
一者,是人观妙明心遍十方界,湛然以为究竟神我;从是则计我遍十方,凝明不动,一切众生于我心中自生自死,则我心性名之为常;彼生灭者,真无常性。
比较肤浅一点的,就是观察到这十方世界,只有湛然长住的我心,因此认为自己太牛了,遍满十方,而其他一切众生,都是在我心中自生自灭。
 
所以就产生了一个价值观. 我的心性是常久的. 而其他众生的则是生灭无常的。这样形成了我常他无常的价值观. 比如彩票或者网络赌博. 你们看身边的同事,亲人去买,你们认为他们中奖或赢钱的概率是多少?基本上你们不会相信他们会中. 认为他们不过在做梦而已. 但是,如果自己买了呢?你会发现自己对自己中奖或者赢钱竟然非常自信. 相信自己与众不同. 这在心理学上是有解释的. 自我的特异性. 其实,真看穿了,自己和他人并没有区别. 上次一位朋友,也是这个小群里的一位同学,到我这儿来说准备辞职了专业从事股票交易. 感觉自己一定能如何如何. 我就问了他,你确定自己的技术比那些专业团队更牛吗?你确定自己的信息比那些内幕者更灵通吗?你确定自己的方法一定行之有效吗?都不敢肯定. 说明了什么呢?这就是自我意识的膨胀和幻觉. 如此而已. 将自我与众生分别心对待,最终入魔的还是自己.
 
 
二者,是人不观其心,遍观十方恒沙国土。见劫坏处,名为究竟无常种性;劫不坏处,名究竟常。
第二个是,这人不是观察自己的内心,而是去遍观十方的所有国土,发现了一个规律. 有劫有坏的地方,这是究竟无常的,但同时,发现国土仍是国土,有劫没有损坏的地方,显然,在这世界中,应该有恒常的,不为劫坏的究竟常性。
 
是啊,原子弹炸过了,人都没了,地球其实还在. 但是,世界成住坏空同样是必然的. 这种劫坏与没有劫坏,都只是相对而言的。想在常生常灭的无常世界中,寻找到有常有国土,这样太久了,就会执蓍,从而入魔. 总想将世界固定在一个状态. 世界必然是什么样子. 世界也必需是什么样子. 这样子,是行不通的。
 
三者,是人别观我心精细微密,犹如微尘,流转十方,性无移改,能令此身即生即灭。其不坏性,名我性常;一切死生从我流出,名无常性。
第三种颠倒情况是发现自己的内心深处. 也和外界微尘一样. 在这里面,心性有起有伏,有生有灭. 那这个生灭不定的心性,显然是无常的特性。但是,他们转念一想. 就产生了一个奇怪的价值观. 那个生灭不定的无常性,是有常还是无常呢?显然,这个无常的特性,是有常的啊。这样,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人的心性都是生灭起伏,因为这无常是恒常的,永久的,所以无法更改,那就随便他去吧。
 
四者,是人知想阴尽,见行阴流,行阴常流,计为常性,色受想等今已灭尽,名为无常。
第四个颠倒的情况就是,过去的都是无常的. 当下的都是有常的. 这样人的色阴,受阴,想阴都是无常的. 自己当下是行阴区域,这应该是永久的. 没有人相信自己当下也是虚妄的. 如果真相信自己当下是虚妄的,那简单没法好好过日子了. 正是这样,他们能理解过去的虚幻与无常. 却无奈的,必然的接受眼下世界. 认为当正是可以掌控的. 人的价值观是永恒的. 显然,这样也容易入魔。
 
四大颠倒的特性,都是在不确性的无常本性中,将这个无常的本性当作了根本. 认为无常是恒常的. 结果,过得非常矛盾. 一方面,他们能知道别人的彩票基本上不会中,自己的过去是梦一场,世界上国土分分合合从没有停止. 另一方面,他们又相信自己与别人不一样,自己的祖国必然永恒,自己当下所做的一切,是真实不虚的。显然,这样的人生价值观,是颠倒的,是不能始终如一的. 时间一长,就着魔了. 着魔之后,就只能他们说别人的不是了. 别人不能用同样的道理来说他. 那样他会暴跳如雷. 去竭力掩盖自己理论所不圆融的地方.
 
由此计度一分无常、一分常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三外道一分常论。
最终,这样二套标准看世界. 一分无常,一分有常的颠倒心性,必然让自己坠入外道,迷失了清净本心,这是第三外道中的一分常论。
所谓外道,就是大家经常能碰到的一些论道者. 他们夸夸其谈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他们需要的是信徒. 是跟随者. 真遇到理论上的探讨. 戳中这些要害. 他们魔鬼病就发生了.
 
第四行阴魔
 
今天的楞严经,又会告诉我们哪些道理呢. 会告诉我们什么事情都是无边的. 你不要有一丝的妄想,认为这世界总是有边. 比如股市下跌,底在哪儿?股市上涨,顶在哪儿?人有底线吗?没有. 所有的一切,本都是无边的. 但是,总有人心存幻想. 出现有边有价值观. 从而使自己陷入万劫不复的境界. 我们就来看看这四种有边的邪见.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分位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有边论。
对于一些修定的人来说,他们不断的思考不断的思考. 最后发现世界是有边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邪见呢. 就在于他们在自己的本分本位上思考的问题. 他们忘记了自己其实是有立场的. 忘记了自己所处的位置,所处的境界,而这些,恰恰让自己进入有边的境界. 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贵,无论是平民,还是显贵,都因为自己的立场而限制了自己的想象. 这世界,你永远想不到会如何发生发展. 就算你判断再准确,也只是一时而已. 第一种邪见,就是过去未来是有边的.
 
一者,是人心计生元流用不息;计过未者名为有边,计相续心名为无边。
这人的价值观会认为,自己好象是无边的,但自己的过去与未来是有边的. 苦难总认为马上就要过去. 快乐总认为马上就要来了. 其实苦难,负债,就算上天可怜你,也不会用馅饼来砸你. 很多人一负债,就想暴富. 这时候,一些办信用卡周转的,小贷的,传销的. 就乘虚而入. 他们并不是救世主. 而是告诉你,苦难也是没有底的. 无论过去,还是未来,无有边际. 人需要稳定自己. 从自己的学识修为慢慢的完善自己. 从而形成自己的主见. 而不要随便的相信好运来了,霉运去了.
 
二者,是人观八万劫,则见众生;八万劫前,寂无闻见:无闻见处名为无边,有众生处名为有边。
第二种人的价值观,又不一样了. 他发现自己能看到能研究的年代里,就是从有人,或者有众生开始的. 至于以前的世界,人都没有,反正不知道. 那不知道的是无边的,这个他相信. 但是他们相信我们总有一个起点吧?于是认为有众生的时代,这是有边的. 但是,众生同样是无边的. 只不过无法识别众生而已. 这样的见解,会在众生去寻找自己的定位. 结果,让自己无法脱离众生. 不得已. 知道酒喝多了伤身体,但因为定位在众生朋友之中. 还是得喝. 知道花天酒地,自己也开始心烦,但没办法,众生就爱热闹,也只能去做. 总以为众生就是边. 结果众生无下限. 自己也就沉沦不已,想清净而无清净可得. 活在利用与补利用的境界中,去体验自以为存在的边. 至于看不见的无边. 他们无法想象,也不想去想象.
 
三者,是人计我遍知,得无边性。彼一切人现我知中,我曾不知彼之知性,名彼不得无边之心,但有边性。
第三种价值观,又不一样了. 他知道自己在努力学习,自己的知见是无边的. 但是呢. 他发现众生都出现在自己的知见里. 我曾经不懂他们价值观,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其他的众生,他们的心是无法达到无边境界的. 也就是除了自己的知识无有尽头外,众生的知识都是有尽头的. 这种想象中,别人都是固定顽固不化的. 而自己却是永远进步无边的. 就出现了抬高自己贬底他人,甚至瞧不起别人的心态.
 
四者,是人穷行阴空,以其所见心路筹度,一切众生一身之中,计其咸皆半生半灭。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边、一半无边。
第四种的价值观,就是折中价值观. 他发现人体的细胞,总是一半处在生长的状态,而一半处在衰亡的状态. 人总是二面人生. 这样想来想去,万事万物,莫不如此. 都是一半的生一半的死. 就形成了一种价值观. 认为这世界一切所有. 都是处在生死边缘. 一半有边,一半无边. 从而立场无定. 这最显著的当然是中国的薛定锷. 那只讨厌的猫
 
由此计度有边无边,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四外道立有边论。
无论如何,当人的价值观认为有边的时候,这已经堕入了外道之中. 必然无法达到四禅八定. 也会迷失自己的菩提本性. 这就是第四外道的有边论。
我们如果看伦语,就会发现孔子非常认可一个道理. 那就是当别人无论是学生还是他人,发现自己的缺点的时候,他是非常高兴的. 这就是圣人的境界. 以知道自己的缺点为荣幸. 而老子的道德经,也主张要反观自己. 可以说,一切圣人,如果他是圣人的话,必然不惧别人挑出自己的缺点. 佛佗当然也是. 是理,都能沟通. 是疑都能解惑. 最怕的恰好是不敢疑. 但如果大家走进宗教. 就会发现完全不一样的说法. 无论是上师,教主,还是其他神职人员. 他们都在宣讲一个道理. 不要怀疑他们. 也不要质疑他们. 他们必然是正确的. 更有甚者,他们会进行洗脑. 说他们骂你是为了提升你的智慧. 打你是为了让你早证菩提. 这样真的能获得真理么?上师,教主,真的是宇宙真理的掌握者,真的是知识的边么?如果以此为边,坠入的不过是神职或者宗教的玩偶. 理不辩不明. 还是要科学的看待无边论. 当知佛法无边. 上师也是人,焉能完美?从宗教的奴性中解放出来. 或者从有边的奴性中解脱出来. 才有可能拥有更广阔的天地. 心的广度决定了人生的深度。
讲完四种外道价值观了. 还有六种行阴魔. 这些价值观,都是容易让人入魔的见解. 能以无边心看世界,本就是四禅八定了.
 
第五行阴魔
 
矫乱论的四种价值观. 什么叫矫乱论呢. 就是他们的观点中,有自相矛盾或者不可解释的地方. 一旦问到这个要害,他们就需要掩盖过去. 这样的糊涂虫还是比较多的. 我们看第一种情况
 
一者,是人观变化元,见迁流处,名之为变;
见相续处,名之为恒;见所见处,名之为生;
不见见处,名之为灭;
相续之因,性不断处,名之为增;
正相续中,中所离处,名之为减;
各各生处,名之为有;互互亡处,名之为无。
以理都观,用心别见。
有求法人来问其义,答言:我今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于一切时皆乱其语,令彼前人遗失章句。
 
第一种情况是这人观察变化的根本,看见不断的迁流,认为这就是变。但是,他们又发现自己相续不断,自己一生好象是连续性的,这应该称为常. 因此,就出现了这样的八种价值观. 变化的那就是变喽。相续的就是不变喽。看见的就是生喽,看不见的就是灭喽。在相续中不断的长大的,膨胀的就是增喽. 而越来越少,离开越来越多,就是减喽. 看到的众生,那就是有喽. 消失的众生那就是无喽. 这样的想法说法. 看起来是用理性观察的结果. 实际上还是自己的分别心. 是站在自我的立场上而建立起的分别. 所以,如果向这样的人问法. 他们就会这样回答. 我即是生又是灭,即是这样又是那样,即是增又是减. 反正正想反想都可以,你爱咋的就咋的. 这还怎么辩法?所以,他们永远自相矛盾. 自乱其语. 然后把问问题的人绕糊涂了. 他们就成精了. 我们再看第二种情况. 故作深沉性的价值观.
 
二者,是人谛观其心,互互无处,因‘无’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无;除无之余,无所言说。
有些人,观察自己的内心世界,发现他们本无所有. 因此,他们认为人根本就不存在,人心是不靠谱的. 那还修证什么呢. 如果有人来向他们问法. 请教他们的价值观. 他们永远故作深沉. 回答一二个字. 一般就是无. 除了无之外,其他的什么都不说. 一说就怕漏馅. 让问法的人自己去悟. 都无了,悟什么呢。所以,这是故作深沉.
骗子,大骗子。虽然他们理解了无,但没有理解有无,没有理清自己的思想. 再看第三类. 那就是什么都是嗯嗯是的型价值观.
 
三者,是人谛观其心,各各有处,因有得证,有人来问,惟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余,无所言说。
这人观察自己的内心世界,发现一切都是心因造成. 自己的心是实的. 因此,因有得证. 即然人心是实有的. 那就无所谓啦. 所以无论别人问什么. 他们都是回答:嗯嗯嗯,是的,是的。除了这种回答之外,他们其实讲不出理由. 点头哈腰,只为让自己得到心里想要的东西或者结果. 永不反对,找同的心态,无益于求道之路。
 
四者,是人有无俱见,其境枝故,其心亦乱。有人来问,答言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矫乱,无容穷诘。
第四种情况,就是他们也搞不清楚这世界怎么一回事了. 发现即有有,也有无. 这境象万千,太多了. 所以搞得自己心烦意乱. 如果有人来问他们. 他们一般回答,即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 都可以. 完全相反的事物,竟然都能成立. 但他们并没有达到真正的一真境界. 而是对二为法的糊涂. 是法上的不明. 而不是道有的开悟. 道上的开悟
 
由此计度,矫乱虚无,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五外道四颠倒性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总的来看,这种价值观,都是自相矛盾的. 迷失了菩提,从而掉入了外道. 都是些矫乱言语,虚词而无实义。有无和八亦是有相同之外. 八亦并不涉及到有与无,虚与实这样的道法边界. 而有与无这样的根本二为法,如果再往上求,就是道了. 无与有,都是如来本性. 因此,这第四种是误法为道. 把二为的法,当作了一为的道. 前面的八亦,就是凡间的糊涂虫. 这些价值观,能左能右. 能反能正. 能上能下. 自相矛盾. 但好象永不清醒. 无论别人的实锤还是实枪. 就算是致命的伤害. 他们都无所谓. 在自己的二维世界继续胡吹乱语.
 
第六行阴魔
他们总不干心人死了,精神和肉体都会消失. 唯有实觉本自所有,不生不灭. 他们总感觉人死后会有点什么. 很多仙是外道修成的. 这行阴只考虑价值观的问题. 如果由此涉及到世界观,人生观都固定下来. 就可能形成仙. 那人死后会留下什么呢?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无尽流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有相,发心颠倒。
有这样一类善男子,他们顽固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努力的思考,他们探讨生命的现象与根本,最后在无尽的循环往生中,生起计量. 就产生了人死后会留下什么的价值观. 这一颠倒的发心. 完全左右了自己的人生. 他们将为死后自己认为留下的东西的努力.
那一般都认为有哪些东西留下呢. 我们继续往下看
 
或自固身,云色是我;或见我圆,含遍国土,云我有色;或彼前缘,随我回复,云色属我;或复我依行中相续,云我在色。皆计度言死后有相;如是循环,有十六相。从此或计毕竟烦恼、毕竟菩提,两性并驱,各不相触。
有的认为,物质是永恒的,自己创造的一切物质会留下来。有的发现自我圆满于整个国土,认为自己为国家,为人民,为子孙所做的贡献的会留下来。有的相信眼前的世界,会跟着自己去另一个未知的世界. 物质是我的全部,或者我有物质留下,或者物质属于我,或者我在物质之中. 也有人认为人生就是随境迁心. 认为人的一生,都是为了外缘外物而活着. 那死后也陪葬点什么. 让我的灵魂继续依附在以前的事物之中。无论是名,是利,是知见,都是认为我与这个世界的关联会到下一个世界. 由此产生了有相论. 一定要为死后留下什么. 然而,时过境迁. 伟人尚且成为历史. 何况凡夫. 所以说,我是物质,物质是我,物质属我,我属物质,这类我与世界的相互关系. 这种关系相互织在一起,会形成四四一十六种相. 但无论哪种相,都是虚妄的. 自己这个精神会消失. 与之交织的物质色身,也同样会消失. 正觉非精神非物质. 卓然独立的一. 所以,想为世界留下什么,这同样是执蓍的行阴魔. 最终,外道也是他们最好的归宿.
 
由此计度死后有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六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有相,心颠倒论。
带着他们的烦恼,带着他们的菩提,他们堕入外道,迷失菩提,这就是第六外道的死后有相论。实际上还是死不瞑目. 不干心的结果. 一十六相是虚指,意思是各种想给世界留下什么,或者自己能留下什么的价值观. 无论哪种相,实际上都是来自于世界与我的关系. 由此又有,我是世界,世界是我,我属世界,世界属我这样的是与属的认知.
 
 
第七行阴魔
接昨天,总得留点什么之后. 总以为会有点什么. 今天要讲的这第七行魔的价值观就完全相反. 他们认为死后什么都无.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先除灭色受想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无相,发心颠倒。
见其色灭,形无所因;观其想灭,心无所系;知其受灭,无复连缀,阴性销散,纵有生理,而无受想,与草木同。此质现前犹不可得,死后云何更有诸相?因之勘校,死后相无,如是循环有八无相。从此或计涅槃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断灭。
由此计度死后无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七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无相,心颠倒论。
这主要是他们观察一切灭都是色受想开始的. 因此发现色的消失,认为人的形体不会存在. 发现意识没有了,所以想灭亡了. 这观察想会消失,所以感觉到心也不可靠. 也得灭亡. 这样一想,这思维和身体,都会消失. 就算物质守恒,能量守恒这样的定义还存在. 但没有感觉和思想,这和草木有什么区别呢. 现在吧,这身体,思想还在的时候,都不可捉摸,何况死后的世界?这样越想越觉得,人死如灯灭,什么都没有了. 这样再进一步,就会认为什么因果啊,报应啊,福德啊,都是骗人的. 形成了断灭见这样的外道. 并且天不怕地不怕的着了魔。是则名为第七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无相,心颠倒论。这个就是第七外道了. 即五阴中死后什么相都没有。
 
第八行阴魔
 
我们再继续看第八行阴魔. 死后都非. 都不是与都无是二种魔. 都不是与都无是二种魔. 都无,是什么都没有了。都不是呢,还是承认有东西留下. 但是呢,这生不认魂,死不认尸的,那死的世界与我何干?早已经不是现在的我了. 一切都不是我的了.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行存中,兼受想灭,双计有无,自体相破,是人坠入死后俱非,起颠倒论。色受想中,见有非有;行迁流内,观无不无。如是循环,穷尽阴界,八俱非相,随得一缘,皆言死后有相无相。又计诸行性迁讹故,心发通悟,有无俱非,虚实失措。
由此计度死后俱非,后际昏瞢,无可道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八外道立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这类人,就是你说物质守恒吧,他们也认可. 说能量守恒吧,他们也认可. 他们认为思想会流转,比如毛泽东思想. 也认为物质会转化. 但就是不认为和生前的自己有什么关联度. 反正分段妄生,最后都是别人的了。有也好,无也好,虚也好,实也好,真的与自己相关吗?越想越想,人就头昏脑胀的. 因此就着魔了. 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导下,就会产生极时行乐的思想. 不然自己死后,老婆成了别人的,钱是为别人攒的,还有打自己的孩子. 一切面目全非. 还不如极时行乐. 从而形成第八外道. 死后俱非论。
 
第九行阴魔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无,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七断灭论。
或计身灭,或欲尽灭,或苦尽灭,或极乐灭,或极舍灭。如是循环,穷尽七际,现前销灭,灭已无复。
由此计度死后断灭,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九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断灭,心颠倒论。
他们的价值观是承认有七部分是断灭的. 但还有一个我. 分别是身体会灭,欲望会灭,苦会尽灭,乐也会灭,或者其他的一些地方灭绝. 灭了就不会再生. 将来就完全不同了. 这七际销灭之后,还是认为有一个我. 这同样是死后断灭论的外道. 与死后全无的外道只是无连自我都认为没了. 断灭还认可可能生命有连续性. 这样的价值观,也最终让自己入魔。形成第九外道.
 
第十行阴魔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有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五涅槃论。
或以欲界为正转依,观见圆明,生爱慕故;或以初禅,性无忧故;或以二禅心无苦故;或以三禅极悦随故;或以四禅苦乐二亡,不受轮回生灭性故。迷有漏天,作无为解;五处安隐,为胜净依,如是循环,五处究竟。
由此计度五现涅槃,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十外道立五阴中五现涅槃,心颠倒论。
这一类型的着魔,主要是现证魔. 也就是认为人生当下能证的,就是终极境界. 因此,他们有的以欲界作为究竟. 有的以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作为究竟. 无论是哪一种,实际上都不是究竟,但因为他们有证据,能现证,能让人看见,因此也容易引导一大批的人。这就是第十外道的五现涅槃论. 这种现实主义的产生. 是人在思考过程中,理解思考的结晶. 他否定了一切不可证实的道理. 虽然最终仍是外道. 但因为理性的存在,反而比那些神神秘秘的,不证的迷信要高级得多. 因此,是终极的行阴魔. 如果人生,一定要拥有一个价值观. 那么现实主义,必然是最好的归宿. 唯有价值观的本身,是值得怀疑的. 回到现实,做合符自己的事情,远比椽木求鱼要好得多。只有立足当下,才有可能最终的成功。
 
行阴魔总结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狂解,皆是行阴用心交互,故现斯悟。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以迷为解,自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
汝等必须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心魔自起深孽,保持覆护,消息邪见,教其身心开觉真义,于无上道不遭枝歧,勿令心祈得少为足,作大觉王清净标指。
总的来看,这十种价值观,也是十种大定。不过因为思想的没有达到极度的开放,没有思维到无边的识阴,因此才有了这些价值观. 而他们也形成了外道. 形成一些不究竟的教派. 明白这十大外道的心魔,对于领悟佛教对真实的执著追求,是很有帮助的。可以少走很多的弯路。
我们现在回过头,总的来看看五十阴魔. 他分为色,受,想,行,识五大部分. 色是物质的. 如同中国哲学中的木火土金水一样. 属于木,小孩. 小孩子,需要有欲望. 对物质先要有敏感性. 到了青少年,就需要独立,有自己的感悟. 这就是受阴了. 不一样的受阴,必然产生不一样的人生。千万不要掉入恶趣的享受之中. 要懂得吃苦. 再到壮年,人就需要有理想. 做一个思想远大的人. 而不是只着眼于房车. 要多读书. 再到老年,就需要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以对后人传达良好的愿望. 最后死的时候,要走得明明白白. 那就是识阴领域了。这样一套下来,就算不成佛,也不杠来到人间修行了一场. 忙忙碌碌,如苍蝇生蛆的人生,又有什么意义呢。修行,就是按这样的次第进行. 一步一个脚印,去追求真理. 去走向真实. 少年要狂. 老年要静. 都是正常的人生. 走错的路,都会加倍的补上. 这就叫修行吧。曹操曾经说.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正是人生修行过程的真实写照. 也祝愿大家都能日日新,天天新。那在我们人生的最后关头. 我们都明白了哪些道理呢?我们来看看临死之人,当要涅槃或者轮回时. 我们能不能领悟到魔的境界. 如果到死还没有着到识阴魔. 那就得努力了。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行阴尽者,诸世间性幽清扰动,同分生机倏然隳裂,沉细纲纽补特伽罗,酬业深脉感应悬绝。
在人的价值观不断更新过程中. 终于发现,自己曾经所求的一切,都是无意义的. 所有的什么人类共同的理想,人类共同的志向等等,社会一直给自己洗脑灌进去的东西. 发现在死的时候,什么都用不着. 于是,生机突然破灭. 感叹一生虚度. 所有的兴趣,爱好. 都在将要失去的人生面前,显得微不足道. 一个天天打麻将的人,临死的时候,真的喝不下去麻将煮的汤。一个天天喝酒的人,临死的时候,真的不喝酒,也能瞑目. 一切都象梦之将醒. 一切都将离我而去.
 
于涅槃天将大明悟,如鸡后鸣,瞻顾东方已有精色。六根虚静,无复驰逸,内外湛明,入无所入。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观由执元,诸类不召,于十方界已获其同;精色不沈,发现幽秘,此则名为识阴区宇。
在将死之际. 领悟的道理,又有几个明白呢. 就如鸡叫之后,东方已经显现了天明的色彩. 人的耳目口鼻身意,这六根的享受,已经感觉到不需要了。再也不想去做这做那了. 只想宁静的离开. 这时候,明白了所有的一切众生,生命都不过如此。观看世间一切的执著,只不过是时间没到醒悟的时候. 大家都是相似的. 换汤不换药. 自古至今,未有变化. 还是喜怒哀乐. 这就是识阴区域了.
 
若于群召已获同中,销磨六门,合开成就,见、闻通邻,互用清净。十方世界及与身心如吠琉璃,内外明彻、名识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命浊,观其所由,罔象虚无,颠倒妄想以为其本。
等到六根都没有了,无论是合成的因缘,还是离开的神识,都能明晓这个道理. 无论是见,是闻,都已经放下. 一切都如此清净自然. 十方世界和自己的身心,都明白的就象透过玻璃去观察一样. 这样内外都通达明了. 这人就超越了命浊. 也就是离开了认阴区域. 仔细研究这识阴产生的原因. 还是于虚无之中,有所执蓍. 颠倒妄想才是识阴产生的根本. 离开一切颠倒妄想,哪里还会有识阴存在呢?那具体的都有哪些识阴入魔呢?
 
我们明天继续,看十大识阴魔.无论是行阴魔,还是识阴魔. 都可以打着道的旗号. 形成外道. 并且统一方的宗教.
 
 
第一识阴魔
今天就是最后十个魔了.识阴魔. 什么叫识阴魔呢. 就是我们在统一之后的究竟认知. 我们有自我的认知,也有世界的认知. 当这二者,我与物统一起来之后. 就形成了根本的识阴。
 
阿难当知,是善男子穷诸行空,于识还元;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能令己身根隔合开,亦与十方诸类通觉,觉知通氵曶   ,能入圆元。若于所归立真常因,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因所因执,娑毗迦罗所归冥谛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是名第一,立所得心,成所归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外道种。
 
第一识阴魔,是因所因魔. 这是色,受,想,行都空之后,回到识的本原,此时已经没有了生灭,但寂灭的精妙如来并未完全圆满. 此时发现自己的身与觉能够分开. 当然也知道十方世界与自己的觉是相通的. 身与世界,皆入本真,那不是说自己的识就是根本吗?这样就产生了这就是根本道理的解释. 可是,如来实相,本不需要心动所释. 能释能合能分者,还是攀缘心在作魔. 如果知道这不是究竟的境界,是没有问题的. 如果将这理解为终极的圣解. 就中了阴魔. 叫因所因魔。以一切身,世,界,根莫不因于如来实相. 但实际上,这是妄. 妄非实生. 也非实因. 比如有空有实,实不因空而生. 但却离不开空. 不能说这里面有因有所因。如果中了这个阴魔,就和娑毗迦罗的冥谛一样了. 娑毗迦罗,就是开篇那个黄头发的小姑娘. 冥谛,就是未明之理. 都在冥想之中. 还没有突破这冥想思维的局限. 最终,失去了正知正见. 这是第一识阴魔,先立了所得心. 而成就的一个歪果子. 至于结果,因为违背了无所得无所失的本心. 就无法真正的涅槃. 也就沦落为外道了。
 
 
第二识阴魔
 
阿难,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若于所归览为自体,尽虚空界十二类内所有众生,皆我身中一类流出;生胜解者,是人则堕能非能执,摩醯首罗现无边身,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二,立能为心,成能事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大慢天,我遍圆种。
第二识阴魔. 是能非能识阴魔. 当他发现所有的一切,都不过是自体中的幻象,一切虚空界,十二类所有众生,哪个不是自己如来实相所流出来呢?由此就产生了能非能执. 认为自己能演生一切. 这样就与摩醯首罗的无边身一样了. 一切都来自于无边身. 一切也都是无边身所流出. 这样就迷失了佛的清净之心. 失去正知正见. 这其中的原因,就是在于攀缘心未去,立了一个能为心,长了一个歪果子,叫能事果。主要区别,一定要看立心和成果.
识阴第一魔,立的是所得心. 这第二魔,立的是能为心. 所得心,就是一切还有所得. 还想得到点什么. 比如想得到如来实相. 所以结的歪果子是所归果. 依其想得而结想的所归果. 能为心就是还能做什么. 发现自己啥都能了. 自然结果出来的果,就是能事果了。既然自己这么牛. 这么能干. 最后必然陷入大慢天. 就是傲慢无礼了. 好象只有自己能达到遍圆的境界.
 
 
第三识阴魔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若于所归有所归依,自疑身心从彼流出,十方虚空咸其生起,即于都起所宣流地作真常身、无生灭解。在生灭中早计常住,既惑不生,亦迷生灭,安住沉迷;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常非常执,计自在天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是名第三,立因依心,成妄计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圆种。
这是立的因依心,一切都要因心而起. 要合乎自己的心. 这样就成了妄计果. 总在感吧这个不合乎我的常识,那个不合乎自然. 此心也不是真心. 就掉入了常非常执的识阴魔中. 这是怎么起来的这个阴魔呢.
还是认为十方世界,一切所有,都要有所归依,因此就怀疑自己的身心,世界,以及一切虚空都从一个地方产生,就这个产生的地方,当作了真常身,认为他没有生灭。妄本是妄,无因所生. 这种认为需要有所归依而生的观点,是找不到归依的那个地方的. 只能惑为自然,惑为觉心,其实自己也弄不明白自然是什么,觉心是什么. 那些自在天的人,就经常这样. 他们自由自在的去想. 凡是与自己所想不符的,必要找到理由. 或者找个自己知见里的解释. 这样越来越坚固,就形成了倒圆种. 也就是你必须合乎我的. 这才能圆满.
 
第四识阴魔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若于所知,知遍圆故,因知立解,十方草木皆称有情,与人无异;草木为人,人死还成十方草树,无择遍知;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知无知执,婆吒、霰尼执一切觉,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四,计圆知心,成虚谬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知种。
倒圆种是要世界合乎自己圆满的解释. 这个倒知种,因为立的是圆知心. 首先就假想心是圆满的了. 而这个圆满明知的心,其实并不是正觉,只是自己的知见. 于是,天下所有学问,道法,都必须屈从于我的认知之中. 所做的不是突破自己. 而是限制世界. 这是因知立解造成的.
比如十方草木和人一样,与人没有区别,那因此草木就是人,人死也会成为草木,搞到后来,自己也无法区别这些概念. 脑袋成浆糊了,还与天人辩论. 必然用自己脑袋里的浆糊,去糊世界上千奇百怪自己没的见,没有知的事物。显然,这只能结出一个虚谬的果. 也就是虚无错误的果. 而谭兴是倒圆种,而不是倒知种. 若是倒知种. 就自己弄个解释了. 然后别人说的都是错的. 浆糊糊天下,安得不虚谬. 这就是知非知阴魔了。
 
第五识阴魔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若于圆融根互用中已得随顺,便于圆化一切发生,求火光明,乐水清净,爱风周流,观尘成就,各各崇事,以此群尘发作本因,立常住解;是人则堕生无生执。诸迦叶波并婆罗门,勤心役身,事火崇水,求出生死,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是名第五,计者崇事,迷心从物,立妄求因,求妄冀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颠化种。
第5个识阴魔,是生非生的邪执阴魔。这人已经圆融了自己的六根. 因此也能随顺这个世界了. 总算看得习惯这世界的一切现象了. 但在圆融所化的生灭世界中,发现火是光明的,水是清净的,风是周流的,观察一切尘质,而成就各种崇拜之事. 因此,就认为这一切自然所有. 将这些尘质当作本因,认为他们是常存的. 这就堕入了无生执中了. 那里生命是因为无生产生的呢. 人真的带自于无生命的矿物界吗?真的是海水,雷电合成了高分子,然后发展成为人吗?这种进化论,无生生有生论. 那不过是我们生灵的世界,想想这些是无生而已. 有生有灭,那就是生命. 因此,如果这样想,立的是妄求因. 也就是假想. 自然得到的也是假想的结果. 如果知道自己是妄求因的假想,这是没有问题的. 一切真理,都可以先假想,再求证. 如果将假想当真理,就入了识阴魔。就会生了颠化种来。也就是一切都是围绕自己即定的假想展开。这叫颠化种。
 
第六识阴魔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若于圆明计明中虚,非灭群化,以永灭依为所归依;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归无归执;无想天中诸舜若多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是名第六,圆虚无心,成空亡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断灭种。
第六大识阴魔,就是归无归识阴魔. 认为一切所归,都是无归的. 反正都是要死的. 反正都是没有意义的. 反正生存再长也会逝去. 这是以永灭当作了一切的归途,当作了终点. 却没有去想,死真的是死吗?死后真的什么都没有了吗?死后一切问题解决了吗?所以,这是立的无心论,也只能结空无的果. 最后,成了断灭种. 也就是无所谓的态度了。
 
第七识阴魔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若于圆常,固身常住,同于精圆,长不倾逝,生胜解者,是人则堕贪非贪执;诸阿斯陀求长命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是名第七,执著命元,立固妄因,趣长劳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妄延种。”
第七个,就是贪非贪执了。他们总认为自己追求的是真的。因为自己追求的是非贪的道. 是佛. 是白日飞升. 但却不曾想,这个追求,本身就是贪的一部分. 只不过是贪的非贪而已. 这是想永固自己的身体,认为可以永恒不灭,白日飞仙. 如果认为这是终极的目标,自然堕入了贪非贪执里面. 从本质来说,这就是放不下生命,想固化这个虚妄的自己,因此,乐趣在于长劳果. 什么是长劳果. 天天拉筋,煅练. 天天参禅打坐. 但心中想的,却是长生. 搞得打个坐象杀猪的. 但终归以长生而忍着. 最后,变成了妄延种. 看,某某某又活了一百多岁.
 
第八识阴魔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观命互通,却留尘劳,恐其销尽,便于此际坐莲华宫,广化七珍,多增宝媛,恣纵其心;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真无真执,吒枳迦罗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是名第八,发邪思因,立炽尘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天魔种。
第八大识阴魔. 就是真非真识阴魔. 他知道一切都不是假的. 一切都将离自己而去. 但却生起了一种思想. 即然一切都将离自己而去. 那不如就尽情的享受这一切吧. 于是,就成了购物狂. 成了珠宝收藏家. 成了酒徒. 成了一切非真世界的享受主义者. 这是发的邪思因. 不知道一切非真,当舍弃. 而以非真是真假. 也就是他即然不是真的,这必然是真的假. 所以就成了炽尘果. 比如洪秀全后期. 就天天和88个爱妃狂乐. 搞得好好的一个太平天国,烟消云散. 这种欲望远超常人的思维. 就是天魔种了。过一天算一天. 李白也是其中的名人.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第九识阴魔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于命明中分别精粗,疏决真伪,因果相酬,惟求感应,背清净道:所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居灭已休,更不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声闻。诸无闻僧,增上慢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是名第九,圆精应心,成趣寂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缠空种。
这第九个识阴魔,就是定性声闻魔。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他们就是趣向于安静的世界. 不希望任何人的打挠. 实际上,违背了圆通,只是纠缠在空性里. 因此,只是一个缠空种而已. 当知世界,本无喧嚣. 都是因心起烦. 这世界本就是清净的. 那里还有清净的世界?都是在修行过程中,不再上求,而停留在声闻缘觉里面. 也就是只想世界安静给我听. 世界美好给我看. 世界空灭给我修. 你是谁啊. 干嘛这世界都得成为你的模样?纹个身咋的?蹦个迪咋的?心不静的人,才看到这一切的杂音杂影. 所以,还得上修才行。不要寄希望于世界安静给你听这样的境界之中。
 
第十识阴魔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若于圆融清净觉明发研深妙,即立涅槃,而不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辟支。诸缘独伦不回心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是名第十,圆觉  氵曶   心,成湛明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觉圆明、不化圆种。
第十大识阴魔,就是定性在辟支佛里了。总是一切已经觉明,发现精妙的觉我。但自此不再上进. 而产生自己的寂灭成佛何等伟大. 而众生如此可怜. 为什么认为众生可怜呢?显然这是认为众生都不圆化,不圆通. 但实际上,一切众生都在修行中. 你管他怎么修,他们怎么修也会慢慢进步. 等着就行. 有什么可怜,看不习惯的呢。你能做到的事,别人也能做到的。所以,不要定性在辟支佛中. 不要只认为自己能圆满. 只认为自己能圆满的人本就没有圆满. 这就是第十识阴魔了。他立的是觉明心. 也就是必须达到觉明的境界. 但这个心还是攀缘心. 攀缘心就算觉明了,还是觉明的攀缘心. 不是本自所有,不生不灭的正觉. 所以说,这还是只能成一个湛明圆的果. 什么叫淇明果呢?就是一个玻璃珠. 看起来透亮美丽. 但这不是珠宝. 还是攀缘凡心所造.
 
识阴魔总结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中途成狂,因依迷惑,于未足中生满足证,皆是识阴用心交互,故生斯位。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各以所爱先习迷心,而自休息,将为毕竟所归宁地;自言满足无上菩提,大妄语成。外道邪魔,所感业终,堕无间狱;声闻、缘觉,不成增进。
总的来看,这十大识阴魔,都是人们在思考这个世界的过程,形成的独立见解. 他们有自己的先进性. 能统一世界与自我. 但如果不再增进,就会形成阴魔. 以至于中途成为狂人. 因为自己的迷惑,而在没有圆满的心中,产生了圆满的想法,终归是攀缘心相互作用,所以才产生的。众生比较顽固和迷惑的地方,正在于此. 他们不会反思自己的过失,不会反思自己所悟的漏洞在哪儿. 只看自己所悟的成功在哪儿. 比如有人做船. 一切都做好了. 唯差底板一块. 终归不能入水航行。如果只表功绩,确实船已经做得差不多了. 如果认为这是圆满,则显然成了妄语. 总之,识阴魔,还是自己努力向上修证.
 
汝等存心秉如来道,将此法门于我灭后传示末世,普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见魔自作沈孽,保绥哀救,消息邪缘,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始成就,不遭歧路。如是法门,先过去世恒沙劫中,微尘如来乘此心开,得无上道。
务必要让追求真理的脚步永远停下. 让追求真实的境界永远求索. 在如来之后,只要有求真求实的心传于末世. 只要有众生能明白真实的来之不易,明了这个真实的含义. 不要让自己的眼睛和知见骗了自己. 自然就会消灭掉那些邪缘. 保持正知正见。求取真实之心,这是无量的微尘一样众多的佛,如此一步一步的走过来的. 并最终成为无上道的主要途径.
 
总结
 
今天的内容是对全书进行总结. 也就是楞严经的尾声.
 
阿难即从座起,闻佛示诲,顶礼钦奉,忆持无失。于大众中重复白佛:“如佛所言,五阴相中,五种虚妄为本想心,我等平常未蒙如来微妙开示。又此五阴为并销除?为次第尽?如是五重,诣何为界?惟愿如来发宣大慈,为此大众清明心目,以为末世一切众生作将来眼。
阿难从座位上起来,听到佛的开示,行礼之后,记下整个内容,确定没有遗失. 但又发现了一个问题,因此问佛.如佛所说的那样,这五阴相中,五种虚妄都是本想心,那么平时没有听到如来这样仔细的一个一个的分析,这五阴又应该怎么去掉呢?是一起全部去掉,还是一个一个的来?这样的五个本想心,他们又有界线吗?很多都是穿插在一起,如何区分呢?希望如来讲得更清楚一点,好方便将来的学习。
 
佛告阿难:“精真妙明,本觉圆净,非留生死及诸尘垢,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觉,妙明精真,妄以发生诸器世间,如演若达多迷头认影。妄元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迷因缘者称为自然,彼虚空性犹实幻生。因缘、自然,皆是众生妄心计度。阿难,知妄所起,说妄因缘;若妄元无,说妄因缘,元无所有;何况不知,推自然者?
是故如来与汝发明,五阴本因同是妄想。”
佛告诉阿难说:这精真妙明,本觉就是圆净的,他并不能产生或者留下什么生死啊,尘垢啊,甚至虚空都不是他产生的。而这些生死尘垢,乃至虚空,本就是妄想而想. 这是二个根本. 而不是谁生谁,谁是谁的问题. 我们要修的是真觉. 而不是妄想. 这就是比如房间里面有桌椅板凳和其他一切用具. 他们在这个空间里. 并不能说是这个空间产生了这些物象. 妄自妄生,真是真有. 空本就没有变化,只不过是妄相不断的变化而已. 所以说,人的本觉,妙明精真,而妄则发生了所有的器世界,这就如同那个发狂的演若达多,总感觉自己的头不在了一样. 这感觉头不再了,并不是头在的过错. 头本来就在,自然始终都到. 妄念却是无因而生.
在妄想中认为其中有起因,有条件,然后将这些因缘,也就是起因和条件认为是自然,有了自然这个概念,人就简单的不用思考了,自然是个垃圾筐,哪里不懂哪里装。仔细想象看,那虚空都是我们想象出来的,谁能证明虚空是实有呢?因缘,自然,这些都是众人的妄心,自己定个标准然后让自己认识并且让自己相信这是真的。这是非常好笑的事情。但实际上却一点不好笑. 我们这个世界,一切标准都是众生自我的制定,人有人制定的标准. 物有物制定的标准. 都想拿自己的标准满世界衡量. 却没有一个自然的,永恒存在的标准
阿难啊,知道妄就是妄所起,说妄有起因有条件,如果这妄想本来就没有,那说妄的那些因缘,也就本无所有了。何况因缘都不明了,而推理出来的自然呢?自然本也就是不存在的啊。所以说,我告诉你,这世界的一切,都在一念之间. 是妄想执著的影像而已.
 
 
汝体先因父母想生,汝心非想,则不能来想中传命。
如我先言:心想醋味,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足心酸起;悬崖不有,醋物未来,汝体必非虚妄通伦,口水如何因谈醋出?
是故当知,汝现色身名为坚固第一妄想。
色,来自于坚固的妄想. 人的身本先是父母想要生个孩子,或者父母想要一种本能的快乐,而意外的有了孩子,总之是父母在想想想. 但这孩子并不想. 所以不能想中来继承这个命. 这就比如心里想到醋味,口里就出了酸水,心里想到高空,足下就感觉到酸麻,这悬崖,醋物都是没有的,你的身体也不可能在虚妄之中,去取得这些东西,那口水因何而起呢?显然,是妄想的原因. 这就是坚固妄想改变了物质的世界. 如果你想在物质的世界中有所成就,你就应该有坚韧不拔,契而不舍的妄想. 即此所说临高想心,能令汝形真受酸涩。由因受生,能动色体,汝今现前顺益违损,二现驱驰,名为虚明第二妄想。虚妄的受阴,来自于虚明的假想. 比如说的做梦,梦见自己登到一个很高很高的高处,脚下就是无底深渊. 然后感觉到自己脚不能动了,生怕一动就掉下去. 这种酸涩的感觉,如此真切. 但实际上就是妄想出来的. 以为自己看到了,想明白了,想透了. 其实这是虚明. 只是一个不彻底的明了之心. 从简单事实推理简单结果. 由此而受生,能够让形体产生变化. 你现在能够体会到的舒服,不舒服,快乐,痛苦,这都是两种不同心态自我妄想的结果. 本无所有,却以为真。所以,以为明白了,是受阴的原因。
 
由汝念虑,使汝色身,身非念伦,汝身何因随念所使种种取像,心生形取,与念相应?
寤即想心,寐为诸梦,则汝想念摇动妄情,名为融通第三妄想。
想阴,就是在自己的大脑中,将各种事物联系的结果. 也就是融通造成的妄想. 心里思考问题,然后指示自己的身体干这干哪,这身体并不是念头的附属,但身体为什么因为念头的变化而有了种种行为动作呢?心里所想与形体的动作,是如何配套的呢?醒着是想心,睡着了还做梦,这都是想的虚妄不断变化而造成的妄想变化. 所以,叫联想妄想. 也就是融通改变了自己
 
化理不住,运运密移,甲长发生,气销容皱,日夜相代,曾无觉悟。
阿难,此若非汝,云何体迁?如必是真,汝何无觉?则汝诸行念念不停,名为幽隐第四妄想。
这行动的经验并不会停留,运动也是移行不休,指甲长了,头发长了,人变老了,长皱纹了,这都是时时在变化. 但人是无法觉悟到这个每刻的变化. 如果这变化不是你自己,为什么形体会变化呢?如果这是真的,那为什么自己又觉察不到变化呢?这都是行的念头没有停止,是潜在的,幽隐的妄想. 虽然看不见,但变化仍在发生。
 
 
又汝精明湛不摇处,名恒常者,于身不出见、闻、觉、知,若实精真,不容习妄;何因汝等曾于昔年睹一奇物,经历年岁,忆妄俱无,于后忽然覆(复)睹前异,记忆宛然,曾不遗失?则此精了湛不摇中,念念受熏,有何筹算?
阿难,当知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静,流急不见,非是无流,若非想元,宁受妄习?
非汝六根互用开合,此之妄想无时得灭。
故汝现在见、闻、觉、知,中串习几,则湛了内,罔象虚无,第五颠倒微细精想。
阿难,是五受阴,五妄想成。
再看人的精明,湛然而不动,这叫恒常,但这时候,不会出见闻觉知. 如果是最终的真相,也就是觉悟之心,显然不会出现这些习以为常的妄识。有人曾经在多年以前,看过一件奇怪的东西,经过了好多年,都忘记了。在随后有一次,突然又见到这个奇物,于是,他们突然想起了过去,这记忆简单就象在昨天,那这记忆到底丢失过没有呢?如果没有丢失,为什么中间那么多年没有记忆呢?如果有丢失,那又从哪里找回了这个记忆呢?这精明觉了之心,在念念之间,受到这些妄念的熏染,这如何解释记忆丢与不丢的事情呢?所以说,这个自以为明了的心,肯定不是湛圆无受的明觉真心,如同流水,看到他如此的恬静柔和,但一涨水,急流千里,这恬静就不见了,难道是恬静丢失了吗?显然,不是恬静丢失了,而是一开始的这个恬静就不是水的本性. 如果不是妄想一开始就出了差错,哪里会有妄习的产生呢?不是人的六根相互间有开有合,这实际上是妄想没有一刻停止的原因,所以人现在所有的见,闻,觉,知,这里面串着人的种种习气. 但真正的明觉之心,是没有一切妄象的. 所以说,这是颠倒微细的妄想. 所以说,这五阴,实际上就是人的五种妄想.
 
 
汝今欲知因界浅深:惟色与空是色边际;惟触及离是受边际;惟记与忘是想边际;惟灭与生是行边际;湛入合湛,归识边际。
你如果想知道这五阴究竟怎么划分,最为明白. 那可以用二维法去观察. 色与空的变化,这就是色界了。触与离的变化,这就是受阴了。记与妄的变化,这就是想阴. 生与灭的变化,这就是行阴的边际。精明与精明里所合的事物,这就是识阴边际了。
 
此五阴元重叠生起,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我已示汝,劫波巾结,何所不明,再此诣问?
这五阴都是重叠而来. 生是因为识阴产生的. 灭的时候,要从色阴开始除去. 理上容易突然想明白. 要利用这个想明白的事情,去除去那些妄想。但修为的事情,不是一刻半刻就能马上除去的. 需要有一个先后顺序。我以前用一个丝巾,打了六个结给你比方. 你为什么又有这样的问话呢?想明白可以一起想,容易明白,要做到,却只能一步一步的走。你点菜的时候,可以一次性点好所有菜,但吃菜的时候,你得一口一口的吃啊。
 
汝应将此妄想根元心得开通,传示将来末法之中诸修行者,令识虚妄,深厌自生,知有涅槃,不恋三界。
你应该将这妄想根元的心想明白,讲给后人去听,后世末法之中,有想修行的人,就能识别这虚妄之心. 自然就有了出离心,想想求真求实,自然会放弃虚妄. 这样,就知道有一个涅槃的境界,是超然于物我之外的. 由此,不再留恋这欲界,色界和无色界。
 
阿难,若复有人遍满十方所有虚空,盈满七宝,持以奉上微尘诸佛,承事供养,心无虚度,于意云何,是人以此施佛因缘,得福多不?
阿难,你想想看,如果有人将十方所有虚空,装满了宝贝,用来供奉十方诸佛,心里百分百的诚心,这人这样诚信的对佛,得到的福德多吗?
 
阿难答言:“虚空无尽,珍宝无边;昔有众生施佛七钱,舍身犹获转轮王位;况复现前虚空既穷,佛土充满,皆施珍宝,穷劫思议尚不能及,是福云何更有边际?
阿难回答道:这虚空是无尽的,珍宝则就是无边的,当初有众生,给佛施了点小钱,在此身之后,即得到了转轮王的果位,何况现在这人穷尽虚空的宝贝来献佛呢?
佛土充满了他所施舍的宝贝,就算穷尽这一生去想,也不能想象到这有多少,这样的福德,哪里会有边际呢?那是一个多字,而且是相当的多啊。
 
佛告阿难:“诸佛如来语无虚妄。若复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罗夷,瞬息即经此方、他方阿鼻地狱,乃至穷尽十方无间,靡不经历。能以一念,将此法门于末劫中开示未学,是人罪障应念销灭,变其所受地狱苦因成安乐国;得福超越前之施人百倍千倍,千万亿倍,如是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佛告诉阿难说. 你这就是自己想象的福德了。此心不是真心。诸佛如来,说法都是不虚妄乱说的. 他只需要一念,将此虚妄心与真心的道理,在这里面开示给末学众生. 如果有人,有些罪过,比如四重,十波罗夷,瞬间掉落这儿的或者那儿的阿鼻地狱,甚至穷尽这十方的一切无间地狱,没有出头之日。他只需要一念,将此虚妄心与真心的道理,在这里面开示给末学众生. 那么这人的罪障就随念而销灭. 为什么呢?地狱也是妄想所起啊. 真明白了这个道理,那里还有出不了地狱呢?相反,如果明了这个道理,说与别人听闻,这地狱也就成了安乐窝. 这份自在之福,远远超过那个妄想心布施财富的福德百倍,千倍,万倍啊。
 
阿难,若有众生能诵此经,能持此咒,如我广说,穷劫不尽;依我教言,如教行道,直成菩提,无复魔业。
那如果你实在搞不明白这个道理. 你天天拿着这本书读,或者读这个咒语,到处说楞严经的好处,就当一个事业去做。一辈子就和这楞严经耗上了. 那也能够快速的清净起来,不再入了魔障。是不是爽歪歪呢?
 
佛说此经已,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及诸他方菩萨、二乘、圣仙童子,并初发心大力鬼神,皆大欢喜,作礼而去
说完这本经书. 那一切听法的人,什么比丘啊,比丘尼啊,优婆塞啊,优婆夷啊,还有那些天人,阿修罗,菩萨,声闻乘,圣仙,童子,还有那些有些本事的鬼神等等. 反正听懂没听懂的,都感觉到了爽,直少读过一本书了。所以作礼回去.
  • 第十卷
  • 楞严经讨论——意识和思维
  • 本站相关注解资料版权皆归王兆胜先生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8525号-3 QQ群号:4936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