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治国之术

    守住一个国家,要比建立一个国家困难得多。黄帝开亘古之先河,创立了邦的概念。这就意味着,后来的华夏子孙需要守住这个地方。这是真正的摸着石头过河。至到五帝结束,中国才交完了如何治国的第一份答案。

    五帝时期第二位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叫颛顼。颛顼本为黄帝之孙,黄帝有四妃十嫔,生子二十五人,其中次子为昌意,这都是后人给安的名字,意思是承接黄帝昌盛之意。为什么要把这些都称为黄帝的子孙呢,好记。这些人都是部落里的能人,多少还有禅让的意思,五帝时代,虽然不象三皇时代那样,人们自觉的选出公认的首领,但也不敢家天下,在选择首领上,有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禅让,让有能力的人去当首领,带领民族走向强盛。

    颛顼就是昌意的儿子,为啥要叫颛顼呢,你只要看这二个字就知道了,他们都是页字偏旁,页就是头的古字,凡是与页有关的字,在中国文字里,基本上都与头有关系,比如项,颈,等等。因为后来页字的用词发生了大的变化,才另创立一个头字来表示本意,头在古文中即是一个高脚杯加个页字组成,本意即脖子以上的部分。

    颛,由耑和页组成。耑,古文写作图片10.png,周边的点指的是根随,而余下的部分是一个脚印,本意即专心跟随,团结的意思。因此称为专,同时,专心是成功的开始,因此又引申为端,开端。取名为颛,就是这个人很会团结别人,让别人跟随他,让别人专心于他一个人。

    顼,由王和页组成,意思就是在思想上独树一帜,称为王者。不能有反对的意见。

    颛顼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很会做思想工作的一个人,他善于团结别人,抵抗反对意见。

    颛顼因为居住在高阳,所以本名叫高阳氏,他在位之前,内部各族所信奉的神灵还各不一样,各有各的信仰,只因为黄帝的邦国论,在爱国主义的情操的作用下,走在一起。到了颛顼这一辈,他就开始改革神灵,禁止了民间占卜的行为,将占卜上升为国家行为,带领人们祭祀天地祖宗,这种对思维的统一,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颛顼不仅利用国家祭祀来代替人们的祭祀,禁止了人们各信各的神,还对不同的意见进行打压,从而得到精神控制权。

    在五帝时期,都是部落联盟,所以除了正帝之外,还有辅佐的人,这种对帝王的权利进行辅佐的人,称为共工,共就是同的意思。工,下面为古文的土字,上面一横为示意,即在同一个领土之上。共工,即在同一个领土之上共事的人。

    黄帝征服了炎帝之后,炎帝就是第一代共工,辅佐黄帝政权。到了颛顼这一辈,共工还是炎帝之后,这一现象一直没有多少变化,到了周王朝,炎帝之后的姜子牙还是黄帝之后的周文王太公,后面的太公,国相,总理,都是共工的同义词。

    颛顼这一辈的共工,名字叫后土,后人讹化,把共工这个职位当作了一个人,而认为后土是共工的儿子。后土这个人,对土地感情深厚,他仔细考察了各种土地的特性,提了一个非常有经济头脑的建议,他认为有些地方地势较高,灌溉起来不方便,而有些地方地势较低,又低洼易涝,如果将高处之地填至低处,则灌溉直来方便,又不容易积水,百姓的生活就会更加富足。

    当后土的这条议案提交到中央之后,颛顼正是在思想领域已经统治了大多数人的时候,为了提高自己的权威,他只能委屈这样优良的建议了,他对共工的建议进行了否定,而否定的方法就是自己的装神弄鬼,认为这样移动土地,改良土地会让天地之神发怒,从而使这华夏人们不得安宁。

    百姓们对安宁的向往战胜了理智,对鬼神的害怕战胜了利益的诱惑,他们听从了颛顼,否定了共工后土的建议,颛顼在思想领域建立起来的权威,从而达到了巅峰。

    在后土死亡之后,人们开始慢慢的利用他的方法,从中得到了利益,为了怀念共工的这个建议,将他奉为主管水利的神灵,称为水师。同时称后土为社神,即主管土地之神。这二个神本是同一个神,但因为对共工就是后土,后土就是共工的误会,认为共工是后土的父亲,后土是共工的儿子,从而将这二个神灵分开,共工为水师,后土为社神,稍想一样就会知道,治理水利不就是为了土地吗?土地之神不管水利建设,他还能管什么呢?

    颛顼作为华夏的精神领袖,拥有了最高无上的权利,他比黄帝征服土地的功劳更加伟大,他征服了人心,从此,万众一心,这个国家就越来越坚固,越来越强盛,这也是中华民族一直没有灭绝文化,亡族灭种的根本原因。共工后土为了巩固颛顼而作出了伟大牺牲,共工后土,作为一个有良知,敢直言犯谏的人,他以结束生命的形式,可能在宫庭之中,即触柱身亡,这最终演变为一个神话,即共工怒触不周山,不周山,就是不周全的制度,以血溅来实现自己的主张,神话中,不周山成了昆仑之山,顶天之柱,不周山倒,地倾西北,天倾东南,即后来天不足于西北,地不满于东南的来历。

    在继黄帝的疆界统一,颛顼的思想统一之后,第三个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叫帝喾。

    嚳图片11.png,上为学,下为告,告之以学之意。帝喾的盖世功德,正在于这一点,那就是学会了宣传思想。相当于成立了宣传部。

    为啥叫帝喾,而不叫喾帝呢?这就是要在国土里宣扬自己的主张,这与黄帝划疆而止是不相同的。所以一个帝在前,一个帝在后。

    他是颛顼的侄子,要叫颛顼伯父才对。从小聪明能干,十五能就做颛顼的助手,开始跟随颛顼,可想而知,其肯定深得思想工作的精华,深得颛顼的喜欢,就把高辛这个地方分给了帝喾。所以帝喾名叫高辛氏。

    帝喾三十岁当上了帝王,首先做的就是迁都,将都城由颛顼的高阳牵到了自己的祖地商丘。不过当时商丘不叫商丘,而叫亳,亳是一个会意字,从京,从宅,本意即京都宅地之意。

    那为什么后来又叫商了呢?这就说到帝喾这个人的心思了。

    帝喾共有四个儿子,最年长的叫挚,第二个叫弃,第三个叫契,是名叫简狄的妃子吞了燕卵而出生,名叫阏伯(è bó)。第四个叫尧。

    尧和契经常打架,大动干戈。这主要是尧老实,而契凶猛的原因,后人就将契称为阏伯,阏伯的阏字,读间与恶人的恶字相同,本意就是阻塞,狭隘的意思,说明这个人小气,小心眼。阏伯就是恶哥哥的意思。

    同时,将尧称为实沈,沈在古代就是沉,意思是实沉,即老实,好欺负的意思。一个小心眼,脾气大,一个老实巴交,这样二个性格完全不同兄弟,就怪不得要打架了。

    后人认为阏伯是管火的,这也可能,不过更有可能的是帝喾作为父亲,要他管的是自己的火,别动不动就发脾气。

    这样的矛盾发展到后来,已经不可调和了,帝喾就想了个办法,将阏伯在平原上封一个地方,取名为商地。商就是商量,商讨,即学会与人共处,学会与人商量的意思。这也难是父亲对儿子的告诫。这地方就在亳,所以在帝喾死后,这儿就开始叫商了。等到阏伯死后,埋于此处,就将这个坟地称为了商丘,即商地封主的坟地。渐渐的成为了主流叫法。而亳地渐渐的成了安徽亳州的地名,这个地方虽与商丘省会不同,却相隔不远。估计是让亳州人捡了个名号上的便宜。

    阏伯的弟弟实沈,则被帝喾迁往夏这个地方,也就是现在的山西省,即晋地。这儿山高林密,容易固守,以免被人欺负,足见父亲的一片苦心。实沈最终继承了父亲的帝位,称为尧。而阏伯则成了商族的祖先。弃成了周族的祖先。挚早期继承了帝位,但因为凶残,治国无方,九年之后,禅让给弟弟尧做帝位。挚的意思就是凶猛的意思。看样子,挚与尧的感情很好,可能挚作为长子,看到小弟总是受到三弟的欺负,心中总是有主持公道的想法,总是帮尧的忙。因为这哥们感情好,所以才禅让给小弟。

    商丘之地,青龙为北往之凤,白虎为南来之象,居凤象之中,以嵩山为父母,以秦岭为祖脉,微山,独山二湖,比如商丘之双眼,坐西向东,顺时应人,只可惜东海无情,又处华北平原之中,开阔而无屏障,不是长久立都之所,为天下之共敌,狼烟四起,安得久安?若说建立都城,比南京更差,可暂居,而不可久留。这最终被地理学的祖师爷们,即商朝的先人视破,而先期三百年间,迁都多达五次,最后遇到盘庚,迁都于殷,始得安都二百多年。

    帝喾在商丘立都之后,让昌意这一支人,失而复得,也算是风水中的一个巧合吧。

    帝喾“爻策占验推算历法,穷极变化,颁告天下”,他还特别喜欢音乐,他叫乐师咸黑制作了九招、六列、六英等歌曲,又命乐垂作鼙鼓、钟、磐等乐器。音乐对于人类灵魂的净化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除了颁告天下历法,用音乐净化人心以外,他还周游各地,将自己的主张带到华夏各地。帝喾好巡游,他东到泰山、东海;东北至辽宁;北到涿鹿、恒山、太原;西北至宁夏、甘肃;西南至四川;南到湖北、湖南至长沙。他几乎游遍五岳,参观了女娲、少昊、黄帝等现任的遗迹。

    帝喾以身作侧,巡游天下,颁告万民的宣传行为,让华夏之心走进了千家万户,对于巩固先帝圣业,继往开来起到了重要作用。

    帝喾之后,中华大地出现了最伟大的一代名帝,这就是尧。

    无论是黄帝,颛顼还是帝喾,他们都带有私心,都是想让自己尽可能的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而到了尧,终于作出了名帝最好的诠译。

    尧这个字,古文写作堯图片12.png,初期字形为一人而两头,即听别人的话的意思。到了说文,已经演变为一个人上面三个土了,即这样的人,心中只有国土,或者国土中的人们。凡是这样思考的人,想不成为名王都不可能了。

    尧做了三件大事,就足以傲视群帝了。

    第一件大事就是设立谏鼓,让百姓参与议政。同时,树立榜木,让百姓评论自己的过失。这种做法,可以说开了后代繁荣华夏之先例,也是历代有为之君的必由之路。

    第二件大事就是治理洪水,让百姓安居乐业。心中只有百姓,心系百姓安宁,先是鲧奉命治水九年,无功而返,但尧还是不放弃,又继续让禹去治理洪水,最终给百姓一个安定的环境。

    第三件大事,就是禅让,在最后让位于舜。这一禅让,让他成为了历代民众眼中的圣人,是对他心中只有土地,只有人们的最好注解。他对人们的恩泽,让人们永远铭记。

    尧以后,禅位于舜。

    舜这个字,在古文中写作图片13.png,这个字的意思看起来火热,实际上却让人发寒,通过字可以知道,这是以火烤肉,即后来的炮烙之刑,用烧得通红的土,去烙别人的肉上。用来表示刑罚,处罚。

    舜最大的功劳,也就在这儿,他建立了法制社会。

    舜“象以典刑,流宥五刑”,在器物上画出五种刑罚的形状,用来告诫,警告自己的国民。五刑即流放,鞭刑、扑刑、赎刑和肉刑。自此,刑罚有了轻重之别,而不象以前就是一个刑罚之类的,对刑罚的完善,使之登上了五帝之位。

    舜把共工流放到幽州,把欢兜流放到崇山,把三苗驱逐到三危,把治水无功的鲧流放到羽山。因为刑罚开明,轻重有别,加上舜帝本身又是仁慈之人,刑罚是对坏人的告诫,是对善良人们的保护,所以后人认为舜有双瞳,一能识善,一能辩奸。称为重华。

    五帝时代,让华夏找到了走向强盛的路径,总结出治方大方略,一直为历代治国宝典。总的来看:黄帝治国,在于国土,一为攘外,一为安内。颛顼治国,在于人心,一为党同,一为伐异。帝喾治国,重在宣传,遍告天下,控制喉舌。尧帝治国,重在亲政,一为纳贤,一为安民。舜帝治国,重在刑罚,列分轻重,法无外恩。

    以此五道治国,则国必大昌。治国之术,万变不离其宗,其宗即在五帝。

    相比于三皇,当人们有了家,有了国,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不可能开历史的倒车,回到没有国家的范畴里面去。人性退化,而社会进步,这就是历史,他用鲜血染红了物质的世界,同时淹没着善良的人心。

    五帝,归根到底,是要说:如果我们万不得已,必然要有一个国家,我们希望这个国家是民主的(君王不是世袭,而是于民间选取),统一的,高尚的,法制的,能为百姓考虑的国家。不过,这样理想的国家,也不太容易存在,接下去,历史拐了个弯,走进了专政,人们又陷入了混乱之中,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制度土崩瓦解。人们不得已,又要开始新的心灵历程。


  • 第三章 黄帝立邦
  • 第五章 儿女之地
  • 本站相关注解资料版权皆归王兆胜先生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8525号-3 QQ群号:4936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