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后羿代夏

    大禹是黄帝的第六代玄孙,为颛顼的曾孙,他的父亲叫鲧,母亲为有莘氏女修已。

    禹的父亲生活在尧的年代里,尧一心为天下百姓着想,总想治理水患,这时候辅佐尧,也就共工这个职位是颛顼的另一个儿子,叫鲧。鲧作为共工,即国务院总理自然要临危受命,担当起治水的重任。

    当初后土为共工的时候,颛顼不听见议,他的后人就渐渐的远离了皇室宗亲。后人将他们称为共工氏,这是将职位与姓氏搞混了,搞得到了这儿,认为鲧就是共工后土,共工后土就是鲧,实际上鲧与后土是两个人,但都做个共工这个职位。

    鲧这个人虽然威严大,是皇氏宗亲,却不是后土这一支人,就象海中的鲸一样,虽然长着鱼样子,虽然总是欺负着鱼儿们,但却不是真正的鱼。所以叫鲧,即鱼这一系列中的长者,大者。

    鲧就象鲸鱼一样,生活在海中,是没有问题的,问题是现在要治理水患,要到淡水中去治理,这就不是好事了,他总以为要想大海一样将水围起来,才能解决水患。结果九年治水,无点滴之功。

    一个国务院总理,没有功劳,这也是长见之事。就象现在社会中,还是有很多做总理的人尸位素餐,当个上十年总理,结果却民众生活越来越没有幸福感。

    问题出在尧之后就是舜上位了,舜这个人大兴牢狱,要竖立牢狱的威严,就不能只对平民,只有对高级贵族的治理,才能竖立法的威严。于是,鲧的成年旧账就被翻出来了,被认为是治水无功,给放逐到羽山。据说,最后还派了祝融将他杀害。

    这种事情发生在谁身上,谁都不会好过,所以鲧的儿子,也就是大禹受到这种影响,他对权利的渴望就要注定要超越其他的人,他努力的工作,去治理洪水,不耻下问,吃最差的粮食,穿最粗的衣服,身先士卒,吃苦耐劳,曾经三次经过家门,都不进入。

    一个人只要有了渴望,他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大禹就是这样的人,面对父亲的屈辱,大禹做到了这一点。他在成为帝王之后,将自己的建都之所,取名为会稽山,读作会(kuài)稽(jī)山,就是会计的意思,会,就是总计,合计,打算。意思是作长远的打算。稽,就是停留,滞留的意思。本义即在人生的低谷中,作好长远的打算,这就是会稽之山。

    会稽山,居绍兴市,钱塘江经杭州如腰带围于前,东方为右,以东海为财。西方为左,青龙之山直指杭州,复为钱塘江绕以龙头,钱塘江弯弯屈屈,自绍兴之前二折而入海,古称此江为折江,折江起黄山,入东海,后以之为省名。

    折江之水,独忠情于绍兴。绍兴之脉,左伸右缩,立于大象之颈,图谋中原,西北乾位,以秦岭为父。只可惜,坐南向北,曹娥之江,反弓于右,直入杭州之湾,无情无义,加之以富庶之地,多金银利益,而少智慧,可兴焉,而不可久焉。

    大禹正是在会稽这样一个环境中,发奋图强,要干一番作为,最终证明了自己的奋斗是有用的。后来这儿又出了一个相似的人物,就是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同样延续着会稽的作风。

    在中国大地上,不乏一言成谶的例子,绍兴,本意是继承之意。却不知,治国之道,因时因地,片面继承,全盘接手,后果不外乎亡国灭族之祸,只有革新图强的民族,才会长盛不衰,比如江河之水,源源不断。绍兴成了稍兴,稍兴即衰,结果若好一个地方,最终没有成就一个新胜的帝都。

    禹是一个有心计的人,虽然在会稽山起家,埋下了太康失国的祸根。但从历新图治来说,这并不是大禹的错误。出身罪犯鲧的儿子,他要背负的担子太多。更何况在他成帝之后,他就迁都安邑,只是偶尔会在会稽山开开会而已。

    他工作认真,治水有功,对百姓特别的好,经过这样的努力,他的人气上升很快,得到了天下人的共认。在舜死亡后,他守丧三年,三年结束,他假意避居阳城,故意将帝位让给舜的儿子,也就是商均。然而,商均的人气太差,自然天下的人不服气,这样他重德的目的再次完成,从容的登上了王位。

    禹,这个字,就是二个虫,一个头在上,一个头在左,可见这人心计之深,本为国家之柱虫,后代竟能奉为名君,在中国历史上,也属绝无仅有。

    他坐稳皇位之后,开始了自己家天下窃国行为。

    首先,他要假名天权,利用对天时的掌握,尊重天命。以天命所归,而准备留位于子孙。这就促进了夏朝历法的发展,直到现在,我们还在使用的阴历,就是夏历。即夏朝历法。夏历以寅月为正月,为一年之始。历法之始,本为太阳之历,以冬至为一阳始生,定为正月。即十一月为正月。这就是后来周朝对历法的恢复,但终究抵不过夏历的洪流。

    夏历与周历,一个定一月为一年之始,一个定十一月为一年之始,别看这其中的小小移位,却关乎着国家大运。中国人做什么都爱算一算,其中的看日子,也就是看历法是很重要的一环,天下之始,本起于周历,即以十一月为开始,这样就会产生历法开始的一天,即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遇到这一天,天地重启。如果将寅月作为一年的开始,则只会有癸亥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而不会产生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这样就象征着万代江山,永不丢失。后来中国的三元九运,即是以周历为源头而创立的学术思想。

    夏朝是一个重历法,重天命的朝代。然而,就算是更改的历法,隐藏了历法的源流,还是没有能让他们万代不衰,灭国之运终会到来。

    其次,大禹就要集中权利,他聚九州之铜,铸之以九鼎,象征着中央集权的开始,严厉的打击地方专权,这才有了后来楚成王问鼎中原的典故。以九鼎为象征,他更是制定了严刑峻法,早在舜的时代,就以皋陶为司法长官,制定了严格的法律,到了大禹这儿,就有过之而无不及了,他命令皋陶增加了更多的酷法,令人不寒而粟,从而保正中央的权利顺利进行。

    大禹在会稽山搞一个大型的议会,地方首领都必需到达,结果湖州一带的防风氏迟到了,就是因为这一次迟到,大禹就杀了这个首领,并且暴尸三天。可见大禹已经初步具备了商鞅的理论,为走上家天下之路打下了重要的路基。

    经过假天命,集权利之后,大禹还要做一件事,那就是让儿子走向历史的舞台。

    大禹所处的社会,是一个选举制与禅让制相接合的德治社会,谁有德性,谁就可以上台,到了大禹这一代,当时能够对皇权家天下够成威胁的,主要是皋陶父子。

    皋陶为二朝元老,早在舜的时代就是司法长官,民德归厚,只是没有大禹的心计,所以才与皇权失之交臂,到了大禹这儿,要制定法律,集中皇权,又不得不使用皋陶,从而使皋陶的威望如日中天。

    同时,皋陶的儿子伯益辅佐大禹治水,劳苦功高,还发明了凿井技术,威望也不少。

    大禹为了达到家天下的目的,他冷落伯益,同时让儿子启开始辅佐朝政,明为辅佐朝政,实则为了度金,几年以后,人们渐渐的忘记了伯益的功劳,而认为启辅政有功,人心向启,从而使启有了登位的基础。

    然而,启虽然有了功劳,被大家所接受,然而比起皋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来说,还差得太远。

    所以在大禹执政的晚年,他一方面让皋陶继位,假意要传位于他,让他放松警惕,然后悄悄的谋害了皋陶,皋陶一死,天下就只有启与伯益够资格了。然而伯益已经多年不议政,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而启则由于不间断的宣传,深入人心,启继皇位,家为天下已经成了定势。

    大禹死后,启马上行使了皇权。

    由于伯益的父亲皋陶死得太冤枉,伯益早有复仇之心,无奈大禹在位之时,威望极高,四海为臣,他不敢有任何异想。现在大禹已死,启又继承父位,伯益认为复仇的机会来了,于是召集人马,与启展开了决战。

    一场残酷的战争,已经不可避免了。伯益本来居住在山东日照市附近,是一个非常繁荣的地方。

    这场战争,启凭借着父亲建立起来的权威,号令天下,最后打败了伯益。伯益之败,带给了夷族深重的灾难,数千年的繁荣之所,变成了无人区,规模巨大的尧王城,两城,凌阳河和段家河古城都毁于一旦,荡然无存。大的屠杀,让这一地区人口锐减,同时,也让伯益的子孙们领会了酷法的残忍。

    在伯益的子孙中,其中一支人,逃出了启的屠杀,迁到荒芜的西北地方,从此成为秦人。秦人死后,葬之必向东方,以不忘记夏启带给自己民族的灾难。

    胜利者普写着历史,伯益在后来,被夏朝统治者所丑化,成了争夺王权的人。也让反朝廷而灭九族开了先河。

    平定内乱之后,夏启在钧台(今河南禹州)举行了大规模宴会,公开宣布自己是夏朝第二代国君。从此,父亡子继的家天下制度便取代了任人唯贤的公天下制度。

    夏朝的建立,交出了专政的第一份答案,那就是天时。如果我们万不得已要受到专政,那么要听天时的话。交出去的答案,让时间去评判。

    夏启继位之后,外患也很严重,有一个叫有扈氏的部落就不满意夏启的做法,于是,在甘泽地方 (今陕西户县一带)发生了战斗。结果,夏启继续假借天命,告诉部下说:有扈氏违天命,不尊从历法,要攻打他们,希望士兵们尽力的攻打,勇敢的就赏,无功的就罚为奴隶或者杀掉。这就是流传下来的《甘誓》。

    有扈氏与夏启的战斗结果,是有扈氏败了。估计有扈氏不会比伯益那儿好过,必是屠城之地。后来华夏大地再也没有了有扈氏的后人。他的部分族众,终身成了牧奴。

    要注意的细节在于,此时的夏王朝时期,世界经济都还是以自然经济为主,虽然可以种粮,养畜,但主要的食物,还是狩猎。夏朝,就是以狩猎而传教下来的国度。狩猎是天时产生的基础。外面的天气,每天都影响着打猎的人们。不懂天时,根本无法生存。

    畎猎,使人心发狂。这正是夏后启继位之后,灭人之族的根本所在。对于他们来说,人们都只是会说话的牲口。没有道德上的制约。从五帝开始,本质上就已经进入了奴隶社会,只不过没有夏朝这么明显而已。

    狩猎的人,特别注重天时,对于每天的晴,雨,动物的出没都非常关注,由于物侯学的进步,夏朝的历法显得无比先进。

    夏启的这种做法,也为自己的王朝埋下了祸根。

    启的年纪老了,他的五个儿子激烈地争夺着继承权。小儿子武观(一说为幼弟)因为争得最凶,启就将他放逐到黄河西岸(今陕西义带)。武观聚众反叛,启派大将彭伯寿带兵将他打败,并押来见启。武观只好认罪服输。不久,启因为荒淫过度而病死。庙号世宗,谥号建王。

    尧都平阳(今临汾市),舜都蒲坂(今永济市),禹都安邑(今夏县禹王城)。

    启,以手开门之意。谥号建王,即夏朝的实际建立者。启在巩固了王权之后,沉迷酒色,荒废朝政,畋猎恣情,而他的大儿子太康从小就跟着父亲,享受这种纸醉金迷的生活。启死以后,太康继位。

    太康继位之后,不整理朝政,反而更加恣情纵欲。这让一个叫有穷氏部落的人看到了机会。

    以华夏为中心,当时东方为夷族,夷就是大弓的意思。在东方平原上,人们特别会使用大弓用来狩猎。所以称为夷。北方有狄,狄,就是会用火的牲口。西方有戎,戎就是会用兵器的人。南方有蛮,蛮就是象虎狼一样野蛮之虫。后来,炎帝被战败的一支人,成为了羌,羌就是有别于姜字,为炎帝的分支。

    外敌众多,夏,商,周三代基本上都是与他们打交道。

    有穷氏就属于夷族,也就是善于弓箭的人,因为善于用弓箭的东方民族很多,将这一带的民族称为三夷。三皇五帝,都不敢小视三夷民族,就是因为他们弓箭术太发达的原因。

    到了夏启,却将伯益这一脉人给灭得几乎亡族,而伯益所居,正是夷族之地。亡了夷族的祖庙,废了夷族的城镇,杀了夷族的人口,血海深仇,虽然与其它的夷族关系并不大,但同一个地区的人,必然有惺惺相惜之意。

    夷族里面的有穷氏,世代善射,武功深厚。特别是这一族的首领,名叫后羿,箭术更是了不得。有个故事叫后羿射日,说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后羿射掉了九个,就是指的这一族的祖先。

    禹启立夏,本都安邑,就是现在的山西省运城市夏县。

图片17.png

    太康继位之后,迁都斟鄩,开始在阳城,后来迁往阳翟,其地就在洛阳附近,现在为二里头遗址。第三年,也就是实际坐了二年皇帝之后,他去洛水的北岸狩猎,后羿乘机带兵进入王城,夺取了斟鄩。

    太康游猎回来,见都城被占,不敢回家,只好在阳夏这个地方,筑个土城而住了下来,阳夏,即现在的河南省太康县。太康死后,即葬于此。

    太康丢掉了刚刚家天下的王朝。史称“后羿代夏”。


  • 第五章 儿女之地
  • 第七章 少康复国
  • 本站相关注解资料版权皆归王兆胜先生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8525号-3 QQ群号:4936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