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灭了商朝后,接手这样庞大的王国。他沿袭了自己祖传的分封制度。
夏朝是一个狩猎过来的国度,讲的是武力,能力。商朝是一个畜牧过来的国度,讲的是天下之国,尽归王土,有心而无力。周朝是一个农业过来的国度,农业就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定居。这是分封制的基础。
正因为周族的历史是农业史,他的分封制,实际上就是承包制度。将土地分给众人。在周文王,周武王时期,都进行了分封。特别是周武王夺了天下后,分封更多,将商纣王儿子,武庚封在原地朝歌。同时,在他的周边又封了三个国家来监视武庚,防止他的判乱,这三个国家都是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
周武王在位共十三年,在他夺取政权后没多久,就英年早逝。而此时,周武王的嫡长子,即周成王年级幼小。一位流名千古的人,正式走进了中国的史话。这人姓姬名旦。
姬旦是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在与商朝的战争中,姬旦就表现了自己的才能。周武王战胜商朝,取得政权后。封姬旦在周地,也就是周族的发迹地,周原。位居三公之职,为第一任的周公。后人常称为周公旦。
周公旦看自己的侄儿周成王只是一个十来岁的小孩,而此时国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候,比如蛇吃了大象,还没有消化。不得已,进行了摄政,代成王管理朝纳。
周公旦辅政后,出现了三监之乱,事件的起因是武庚想乘着周成王年小,恢复自己的商朝大国。同时三监,管叔,蔡叔们也认为周公旦是在夺取政权,于是一起判乱。周公旦说服太公望与召公,出兵讨伐,消灭了武庚,然后又杀死了陈叔,囚禁了蔡叔。最后继续东征,消灭了包括殷、东、徐、熊、盈、攸、奄、九夷、丰、蒲姑、淮夷和东夷诸国等参加叛乱的五十多个小国,这就是周公东征。
周公东征诸国,加速了民族的溶合。徐国一部分逃到江南(今江西);一部分东夷被赶到淮河流域;嬴姓西迁;楚国逃到丹水流域。这造成了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然而,这并非周公最伟大的成就,他最伟大的成就在于治国。
治国之术,首先就是完善了封建制度。大封天下。这就是封建制,将一块地方,封给某个人,然后让他在上面建立一个政权。到周公旦时,全国立国七十一国,姬姓五十三人。天子自己的土地,称为王畿。诸侯所封的土地合起来都没有王畿的土地大。这些分封出去的国家,都守位在王畿的周围,起着藩屏的作用。
分封制的作用有这样几点,第一是保证王畿重地的安全,由于分出去的诸侯在王畿周围,起着屏障的作用。第二是以少治多。周民族相对于若大的中国来说,是很小的,分封治可以以少治多,分封一个诸侯,建一个小国,然后就可以辐射周边的平民,奴隶等很多的人们。周公以这种以少治多的办法守天下,后来的毛公也曾经用这种办法打天下,分封一个司令,带着一个随从,就可以统治一方。
为了保证封建带来的稳定,周公又制定了宗法制。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将正室夫人所生的儿子,称为嫡子。而将其它的妾,妃所生的儿子,称为庶子。在嫡子中只有长子有继承权。其它的嫡子或者庶子即分封出去。这样层层分配,形成了天子,诸侯,大夫,士,平民五个级别,加上奴隶共六个级别,。用来对应于封建制度。同时,在分封的时候,爵位又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类。一套完配家族式管理就这样建立了。
在宗法与封建制度下,到了周公旦的时候,分封的重要国家主要有齐国,即姜太公及其儿子的封地。为公爵。鲁国,为周公旦的儿子伯禽的封地,为公爵。晋国,为为周成王弟弟叔虞的封地,为侯爵。等等。
为了加强王畿的安全,周公营建了雒邑,也就是东都洛阳。用来守住渭河平源的东门。这为以后平王东迁,东周开始打下了基础。
家族式的管理,以秩序为主,避免动乱。这套制度看起来和睦,最终,由于外面分封的国度能力太强,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这样以秩序为主的管理模式,很多贤者居于偏远之地,而很多无能之辈,因为出身好,却可以尸位素餐,享受荣华富贵,为了解决人心对此的不满,周公旦想到礼乐。
周公旦之所要实行宗法制,封建制等等,都是为了找到一条不灭的治国良策,但这样的统治,未必就能不灭。无论是宗法制,还是封建制,都没有找到国家灭亡的根本。而礼乐,在这种情况之下,就成了周公治国的根本,他的重要性,超越了宗法制与封建制。
那么历代的亡国的根本原因在什么地方呢?按照周公的认为,就是四个字:礼崩乐坏。
礼与乐是相对而言的,都是指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礼是人与人之间的分界,你是你,我是我,而乐,就是指的兴趣,爱好。乐是人与人和睦相处的要素。礼与乐一分一合,礼乐的坏,就意味着人心的坏,所以维持了礼乐,也就是维持了人心。
一个国家,如果兴趣坏了,比如大家都只为钱着想,这个国家必然不会顾及环境,很多的问题,也就会应运而生,因钱而起,终归要因钱而灭。兴趣是非常可怕的,国家鼓励什么样的兴趣,对一个国运的昌盛,举足轻重。
郑州一带,是古郑国和卫国所在的地方,一马平川,其地之乐,在古人看来就是亡国之声。太过淫乱,粉饰太平。如果能够克制这种淫乱,平和之声,这一地带因为优良的环境,会创造出优良的人才。都是因为乐的原因。
乐的要求这样重要,所以,要国家来进行正确的引导,引导人们的兴趣爱好,也就引导了人心。
礼与乐一样,礼讲人与人的差异性,礼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安守本份,使每个人都安于自己所处的环境。即不越位,也不离职。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讲礼,则人与人承认了差异性,承认了区别性,这样人尽其职,必然国富民强。
所以礼的实质就是秩序,就是规矩。讲礼,就是讲秩序,讲规矩。
看一个国家,是不是兴盛,确实只要通过礼乐来看待。凡是这个国家人们的讲规矩,讲法律,讲秩序的,说明这个国家人们的素质很高,国家强盛,纵然现在不强盛,将来也必然会强大。凡是这个国家兴趣重在科技,重在发明。重在人才的国度,其国家也必然强盛,纵然现在不强盛,将来也一定会强大。与之相反,人们不讲秩序,不讲规律,不讲法律,爱好淫乱,只讲钱财,婊子,娼妓高于科技创新的人才,这个国家,就算是天天说自己强大,复兴,也不过是自欺欺人,纸老虎一只。
礼乐这样重要。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同样是四个字:安居乐业。礼,让人安于本分,不羡慕别人的荣华富贵。乐,让人们乐于自己的职业,以技能的提升为兴趣。安居乐业,是一个国家的乱象的开始,礼乐崩坏,则必然随之而来的就是人们移乡离土,不安居,不乐业。从业只为钱,流浪只为利。这样的国家,看起来兴胜,其实时日已经不久多了。
不安居,不乐业之后,就会封建大乱,封建相互征伐,相互吞并,国家就会开始衰微。到了宗法破坏,人们父亲不象父亲,儿子不象儿子,君主不象君主,臣子不象臣子的时候,国家已经病入膏肓了。
通过这些,可以看出礼乐的重要性。那么,周公制定了礼乐之后,周朝千秋万代了吗?没有。
这是因为周公的礼法,是他周王室的礼法。虽然病根找到了,但在治疗上,开的方药并不到位。他维持一个周家天下,压制人们的礼乐,强迫别人安居乐业,更重要的是实行的嫡长子继承制,放弃了贤能,专注于礼法。这样没有人才的国度,已经没有了生机。所以注定了他的短命。
实际上,周朝的作用,只维持到西周,不足三百年光阴。这在历史的长河中,并不算长。然而,由于礼乐的根深蒂固,弱小无能之东周,竟然还能残喘五百多年,不可说不是礼乐治国的奇迹。
周公在武功方面,经过东征,彻底扫除了反叛势力的威胁。在治国方面,他实行封建宗法制度。在文化方面,他制定礼乐,奴役人心。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全面的人才。他对国家的统治,不说要超越文王,武王。至少也与他们不相上下。
在辅政七年之后,成王年长,周公旦还政于成王,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摄政结束了,有人说,他是想篡位的,最后被周成王赶跑了。不过,目前这样的说法,并不站主流地位。相反,以一个特别重视礼法,宗法制的人来说,还政还是极有可能的。
周公旦离开了,但周公的礼乐制度,却永远闪耀着光芒,给想回家的人们,一条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