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骄横弃义

    周宣王继位之后,开始大规模的对外用兵,这就陷入了一种奇怪的心理,这种心理特征时,自己变得弱小了,就不允许别的国家变得强大。想依靠武力压制别人,达到自己中兴的目的。

    宣王四年,他命令秦仲为大夫,进攻西戎,结果秦仲被杀,于是,又命令秦仲的儿子秦庄公五兄弟继续征讨,得到了胜利。五年,宣王与尹吉甫这个中国的诗祖一起征伐猃狁,然后又命令召穆公,南仲,大师皇父,程伯休父等对侵犯江汉地区的淮夷进行征伐,十八年,还命令方叔率军征伐楚国,可谓是穷兵黩武,其人自是骄横之心,昭然若揭。

    这样的结果,直接造成了自己的军队越来越虚弱,国家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到了战争后期,周朝已经显现出力不从心的情况,伐太原戎,奔戎,伐条戎都以失败结束,气数衰微,已经呈现。

    周宣王的骄横,远不止于战争这一点。他与周厉王不同,周厉王是图强,希望周朝繁荣,而周宣王是纵欲。典型的昏君。由战争建起来的“宣王中兴”就象是昙花一现,很快就毁灭在自己的无知之中。这就不得不说到一个重要的封国,鲁国。

    周武王时,就封了周公旦在曲阜建立国家,称为鲁公。鲁的意思是象鱼儿一样自由,任性。周公旦在周武王时期,即帮助打下天下,劳苦功高,这这是这个国家名称的原因。但周公旦并没有去鲁国执政,而是继续留在周朝,辅佐周武王,周武王之后,又辅佐周成王。兴礼乐,制宗法,立封建。他的长子叫伯禽,于是代他去了鲁国,这才是鲁国真正的建国者。

    伯禽到了鲁国后,牢记周公旦的告诫:务在利民而不以利民者自居。将周朝的礼乐,宗法,封建全面运用到鲁国,保存了周朝的一切制度,这为后来孔子在鲁国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伯禽把鲁国治理得井井有条,还连同齐国打败了淮夷徐戎的进攻。与齐国一起使周朝的东方得到安宁。同时,鲁国在这一时期也成了非常重要的邦国。爵位为公。

    伯禽以后,其姬酋继位,为鲁考公。考公之后,姬熙继位,是为鲁炀公。他为鲁考公的弟弟,此时的鲁国章法开始混乱。炀公之后,他的儿子姬宰继位,为鲁幽公。幽公在位十四年,又被弟弟姬沸弑君夺位,为鲁魏公。鲁魏公在位五十年,魏公之后,其子姬擢继位,是为鲁厉公。厉公之后,献公。献公之后,真公。真公之后,即为鲁武公。

    鲁武公按照礼制,带着自己的大儿子姬括,小儿子姬戏去朝见周宣王。周宣王看到鲁武公的小儿子姬戏长得可爱,喜欢上了,于是要鲁武公将来立姬戏为王。这明显是违背周礼的嫡长子继承制。这就为以后朝纳崩坏开了一个非常不好的头。弃义于不顾。

    对于别人的劝谏,周宣王一概不听,非要逼着鲁武公立小儿子。这使得鲁武公左右为难,依礼法,要立长子。但不听周宣王,又是不听王命。这样心力憔悴,回去不久,就死亡了。

    鲁武公一死,依周宣王之命,小儿子姬戏继位,称为鲁懿公。宣王高兴了九年,鲁国就出了大事。姬括的儿子伯御聚众,杀了鲁懿公,夺回了原本属于自己的政权。是为鲁废公。

    宣王见到这种情况,在废公继位11年的时候,他经过准备,发兵鲁国,杀了伯御,然后再立懿公的弟弟姬称做了国君。

    如此几番折腾,周朝的礼法已经溅满了污泥,再也不堪重用。立长不立贤的毛病,就这样一览无余。

    周宣王不仅对外弃义于不顾,对内也是一样。

    因为一件小事,大夫杜伯触怒了周宣王,被周宣王判了个死刑。杜伯的朋友左儒急忙劝阻,周宣王问他:在你的眼里,只有朋友,却没有国君,这是什么道理?左儒回答说:国君有理,我就支持国君,朋友有理,我就支持朋友,现在杜伯没有罪,当然我要劝阻,希望不要杀他。周宣王又问:我如果偏要杀他,你会怎么样?左儒说:我愿意陪他去死。周宣王说:我偏偏要杀了杜伯,而留下你,看你能怎么样。左儒受此欺辱,自刎而亡。

    周宣王这样的行为,对他自己来说,也成了一种负担,慢慢的,就变成了一种心跳特别厉害的怔忡病。实际上,就是心脏出了问题。公元前781年庚申年,周宣王带着臣子出去打猎,在车上大叫一声,就昏迷了过去。医治无效而死亡。有人说,他是看见了杜伯,要了他的性命。以警后世。

    周宣王的骄横弃义,使周朝风雨飘零。在他撒手西去之后,将若大一个乱堆子留给了自己的儿子姬宫湦[shēng]。这就是西周的未位国君周幽王。


  • 第十六章 复兴之殃
  • 第十八章 汉水柔情
  • 本站相关注解资料版权皆归王兆胜先生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8525号-3 QQ群号:4936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