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之鹿,头西而尾东。在项部有一县,为陕西省凤县。以秦岭之鹿来看,凤县的位置正在鹿的咽喉之处。在地理划分上,属于宝鸡市。宝鸡市如人之大椎穴,这与凤县组成了颈,项二部。凤县之地,古称“秦蜀咽喉,汉北锁钥”。
凤县古为故道县,凤县之名,或因山而得名。于凤县中有一水,古称道水,向南流经汉中,广元,于重庆而入长江,即现在的嘉陵江。在唐代成书的《元和郡县图志》中西汉水与嘉陵水两个名字交替出现。宋代《太平寰宇记》中则称嘉陵水或嘉陵江,嘉陵江之名从此流行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
嘉陵江之水,自北向南,流至蜀地。至于嘉陵江名称的由来,具说是起源于凤县的嘉陵谷。而为什么要叫嘉陵谷,却不得而知。不过,嘉陵江地处西边,古又称西汉水,却是一定的。
具说黄帝共有四妃十嫔,其正妃即为西陵氏,名叫嫘祖,她亲自栽桑养蚕,教民纺织,人称“先蚕”。即蚕的发现者。
西陵,可以说是由西边的江陵并称而来。这也就是说,嫘祖才是江陵水的真义所在。当然这只是假设。但有一个不得不知道的事情是,蜀国的祖先,即是蚕丛国。蜀这个字,或许本就是人工养殖的蚕字。四盆盘地的蚕文化与中原的蚕文化这样相近,其祖先很可能就是同一个人,而这个人则是黄帝的正妃,嫘祖。
这样推测,当然证据不全。不能当作定论。只是说,有这样一种可能。但要是从地理上来说,则这件事情,就肯定是真的了。
蜀国,即四川盆地。四川盆地西依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北近秦岭,与黄土高原相望,东接湘鄂西山地,南连云贵高原,盆地北缘米仓山,南缘大娄山,东缘巫山,西缘邛崃山,西北边缘龙门山,东北边缘大巴山,西南边缘大凉山,东南边缘相望于武陵山。山环其外,无有遗风。
而这一片地方,以秦岭来看,正处于中国的西南边。天府之国。为中国之母地。再明白的说,就是渭河平原的后院。帝王的后宫。属坤而育万民。从这一地理要素来说,则蚕丛为嫘祖的族人或后代,这就基本上可以肯定了。
中国之脉,秦岭为中,燕山而下,分吕梁,太行为子。雒水反飞,洛阳,嵩山一带,为女。南来之大别山诸脉,为婿。西南诸脉,属坤而为母。则中国地形,一览而无余矣。
蜀国往北,有一水,自西向东而流,世称汉水。与渭河隔秦岭而相对称。古代又称沔水。起自汉中,东行至丹江口而折向东南,流经江汉平原,至武汉市而汇入长江。
为什么叫汉水呢?汉者,手也。汉水,就是象手一样的水。而汉中,正是手之所在。
看中国地图,一定要以秦岭为中心,而分为南北二部分。二者是可以对称的。有汾河谷地与运城谷地之足,则有汉中,安康之手。手足是对称的。这样的例子并不孤立。比如河北有刑台,为淮海平原之咽。则湖北有荆州,为江南诸地之咽。二者连字形都是相近的。所不同的时,南方多山而草木盛壮。故加之以草头以别之。这二个地方,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再比如嘉陵江,自北向南而流,入于长江。而江西的汾河,同样自北向南而流,而入于黄河。这二条河,也是隔秦岭而相望。而所养育之地,都是繁荣之所。
汉水之手,出自蜀地之母。其形如背负孩子一样。汉中,正为中国之中。母亲之所背负。更何况,汉中之地,还有母亲嘉陵江而过往。
在大禹治水的时候,有一个叫有褒氏的人,聪明而睿智,勤劳而勇敢,佐大禹治水,拯华夏子孙于水灾,劳苦功高。因这这一份功劳,就被封到了汉中市以北,建立了一个诸侯王国,称为有褒国。有褒国世代繁衍,历经夏,商,周三代。褒者,奖也。有奖之称谓。而周幽王的故事,就与这个有褒国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