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82年,姬宫湦继位。他继位的时候,国家已经千疮百孔,病入膏肓。他作为历史的替罪羊出来了。
周幽王不敢革新图强,爷爷周历王的故事还回响在耳边。他也无法像父亲周宣王一样用兵征伐那些不服从自己的邦国。到了周宣王后期,国家胜兵的情况已经快要没有了。严重的是父亲又还践踏礼法,失义于人。
早在周宣王后期,就对戎敌已经显出了无能为力。为了扼制北方的戎狄,周幽王取了西申侯的女儿为正妃。西申侯在陕西与山西之间,相传为伯夷之后,姓姜。这对于稳定北方的局势具有重要的作用。
周幽王与申后一起,生了一个儿子,叫宜臼,并且将之立为太子。
周幽王继位之后,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这真是雪上加霜,渭河,泾河,洛河三川皆震,不久渭河,泾河,洛河全都枯竭,岐山崩倒。这就是“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国之征也。”
在这种艰难局面下,周幽王上台第三年,还是想伐六济之戎,但这次征伐,以失败而告终。天子的军力早已经衰弱到了极点,一切的行动,都需要依靠号召诸侯才能进行。这样微弱的兵力,守卫王畿,其危如同累卵。
在军事上回天无力,却又任命小人为臣,拜虢石父为上卿。岐山的守臣上表给周幽王,说三川俱竭的事情,幽王不理,却命令合国选美,充实后宫。有个叫赵叔带的人,就劝谏周幽王,大意是这样严重的天灾,要注意修德,要选贤人而不是选美人。
这为这条建议,周幽王听信虢石父的挑唆,认为赵叔带在谤君。将他革职为民,逐归田野。这赵叔带倒好,认为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带领家人去了晋国,是为最后三家分晋里面,赵家之祖。
有褒国的褒垧看到周幽王驱逐了赵叔带,于是直言上谏,结果,自己被关进了牢狱之中。为了救自己的国君,褒人于是进贡了一名美女,叫姒。因为出自褒国,所以叫褒姒。
周幽王十分喜欢这个褒姒,因此而放了褒垧。但褒姒却是一个冷美人,从来不笑。为了让褒姒发笑,听信虢石父的建议,点燃烽火台的狼烟,狼烟四起,天下诸侯以为王朝有难,都来相救。结果发现却是为了博美人一笑。气愤而返。如是几次。天下之信尽失。
周幽王与褒姒生有一个儿子,叫伯服。为了满足美人的心,废除了申太后,取消了宜臼的太子之位。而任命褒姒为后,立伯服为太子。申后与宜臼逃回西申国,申侯忍不下这口恶气,就联合了戎狄,缯侯等,围困王畿,由于周幽王的失信天下,点上狼烟,天下诸侯,无人来救。
周厉王有一少子,为周宣王的异母弟弟,算起来是周幽王的叔叔。叫姬友。被封于陕西华县东边的郑地,史称郑桓公。他看到周室衰微,已经无力回天,于是听了太史伯的建议,将全家族在公元前774年迁往东虢国与郐国之间,称为新郑。
虽然家族迁走了,但郑桓公还在周朝任职。公元前771年的申侯带领戎狄杀进都城,郑桓公想保护周幽王冲出重围,力尽血战,无人能敌,戎狄见郑桓公这样英勇善战,于是下令四方放射,郑桓公万箭穿心而死。终究没有将周幽王带出包围圈。
周幽王及太子伯服,褒姒见到这种情况,只好退往骊山,被敌兵追上,杀了幽王及太子伯服。褒姒则下落不明。一说被杀,一说被俘。西周就这样灭亡了。
周幽王的军力,连王城都不能保护,都是因为历来衰弱的原因,到了周幽王这儿,已经回天无力了。历代比周幽王淫乱的国君,不算少数。象卫国,郑国,齐国都曾经出现过这些事情,甚至于有过之而无不及,却没有杀身之祸。周幽王之亡身,固然与自己失信于天下有关,但也不是全是他一个人的错误,上几代,特别是宣王对国家的腐败,让他来承受这个苦涩的果实。
周幽王死后,太子宜臼继位,迁都洛阳,是为东周之开始。东周是一个名存实亡的国度,他弱小到任何一个诸侯国,都不敢得罪。这一段时候,只所以东周不灭,是因为人们还迷茫重重,不知道前面的路通往何方。春秋战国的烟火,因此才存下了没有神智,靠输送氧气而存命的东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