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57年,郑武公的夫人武姜生了一个孩子,要说女人生孩子也不算是奇怪的事情,奇怪的是这个孩子由于种种原因,吓着了这位武姜夫人,一说是难产,脚先出来,所以吓着了武姜,一说是武姜睡梦中生了这个小孩,将自己吓醒了。等等。总之,这个小孩算是吓着这位母亲了。母亲也因此很不喜欢这个小孩,与他耗上。并给他取名为了寤生,让他背上个吓母的不孝罪名。
三年后,公元前754年,这位武姜夫人又生了一个小孩,这次很顺利,取名为段,因为后来逃到共国,所以后人称呼他为共叔段。武姜夫人认为这个孩子最疼爱自己,没有为难他,因此非常喜欢这个共叔段,而对寤生则总是看不顺眼。
公元前744年,郑武公病重,这武姜就哭哭啼啼的找到武公,要立共叔段为君,武公虽然病重,但脑袋不昏,没有答应。不久,郑武公死了,太子寤生继位,史称郑庄公。一位政坛的新星兴起,这一年,他还只有十四岁。
在郑庄公继位后,他继承了父亲郑武公的遗志,让郑国越来越强大,作为同是中心国家的东周王室,他们之间就发生了新旧气象的彼此摩擦,郑国武力大,而东周号召力大,还是名誉上的天下共主,郑国与王室之间,主动权在于郑国,郑国自身就面临着是尊重王室,还是对抗王室的问题。
郑武公的时候,即为王室客卿,辅佐周王室,到了郑庄公还是王室客卿,由于郑国的势力膨胀,周平王启用西虢公进行分权,郑庄公心理很不舒服,怨恨周平王,周平王便对郑庄公说:没有这样的事情。郑庄公听后,便要求与周平王互换太子,郑国公子忽到了周朝,周王室的太子狐到了郑国。通过这一事例可以看出,郑国在当时还是想尊王,但更需要自身的强大,而周王室作为旧的势力,只想平衡各方的势力,但已经力不从心,他害怕郑国的武力,不得不屈从,与郑国易子为质。这一旧一新之间的微妙关系,就显露出来。这一次交换人质,交换出了一个成语,叫信不由衷。即《左传,隐公三年》:“信不由衷,质无益也”。诚信不是由心发出,本质上并没有诚信。
到了公元前720年,周平王驾崩,周平王的孙子姬林继位,史称周桓王,这二个国家的矛盾更进一步的激发,周桓王要行驶天子的权利,与郑庄公翻了脸,周桓王想罢了郑庄公的左卿职位,让西虢公分权,郑庄公于是派人割了周王室温地的麦,收了成周的禾,一度与周王室结了怨。公元前717年,郑庄公朝周,周桓王故意对郑庄公无礼,二个国家之间越来越强硬起来,周桓王义然的将虢国公任命为右卿士,制约了郑庄公在朝庭里的权利。
然而,郑庄公还是去朝拜天子,主动和好,到了公元前713年,郑庄公假借王命,联合齐国,鲁国征伐宋国,齐,鲁败宋军于菅(今山东武城县东南),而郑国又攻占了宋国的郜(今山东武城县东),防(今山东金乡县西)。然后再败宋,蔡,卫三国联军,迫使宋国屈服。
这样假借王命,对于周天子来说是不可容忍的,次年,即公元前712年,周桓王行使了两周时期周天子予夺封邑的权利,用本不是周王氏的苏氏十二邑换取郑的十邑,实际上让郑国损失了四邑。郑庄公忍气吞声的承受着。然而,周桓王还不顺气,又彻底的罢免了郑庄公的左卿职位,郑庄公由此对周桓王采取了不上朝的处理。不再去朝周。
连续四年没有朝周,这对周王室的威信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周桓王决定武力征伐郑国,他组织起了陈,蔡,虢,卫四国军队加上周王室的军队形成联军,而郑庄公为了自保,在繻葛(今河南省长葛县北)列阵以对,任用了祭仲,商渠弥,祝聃等大将指挥,发明了一种叫“鱼丽”的阵法,这是新旧势力的正式武力对抗,他们的结局注定了历史的进程。结果周桓公大败,被郑国大将祝聃一箭射中肩膀,这支横空出世的箭,射翻了周王室的威严,从此诸国再也不将天子当一回事了。这横空出世的一箭,射清醒了守旧的周王室,知道自己不过已经是夕阳夕下,从此以后,周王室再也没有组织起过这样象样的征伐。这横空出世的一箭,被史学家称为“射王中肩”,与后来的管仲的一箭,共同成了春秋史上最出名的二支箭。
周桓王被箭射伤以后,忍痛逃出重围,祝聃要活捉周桓王,被郑庄公制止,并且随后就派祭仲去慰问受伤的周桓王及其士兵,表示重修旧好。使二国找到下台的台阶。
郑国与周王室之间,由文斗周平王想分权,郑国提出交换人质,到权谋割周王室的麦子,稻谷,而周王室则换邑以失郑地,到最后武力决斗,射王中肩,一步一步的深化矛盾,解决矛盾,在这过程中,郑庄公作为新兴势力代表,始终占居了主导地位,无不显出郑庄公过人的才华。在于周王室的一次次斗争中,郑庄公不服软,不认输,也不逼人太盛,给之以台阶,这其中充分显现着郑庄公尊王的意图,只不过此时的周天子,还有号召力,需要一场战争,才能让他低头。可以说,如果没有郑庄公的这种尊王思想在里面,后来的管仲则需要走过郑庄公的历史,比如与周王打一场战争,才能实现尊王挗夷的主张。是郑国为他扫清了这一条道路。使齐桓公才成为了春秋第一霸。
郑庄公早期当政,内乱不稳,内乱的原因,就是郑庄公的弟弟共叔段,由于郑庄公的母亲武姜不喜欢郑庄公,而喜欢共叔段,总想让共叔段当国君,在郑武公病重的时候,就提出更换太子,但郑武公没有答应。郑庄公元年,即公元前743年,此时,郑庄公刚继位,武姜就提出要给共叔段封地,而请封的地方,就是制邑。制邑是那儿呢?就是汜水镇,也就是虎牢关。易守而难攻之地。15岁的小郑庄公冷静的拒绝了这个要求,认为此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军事重地,国之安危所系。武姜于是又提出让共叔段管理京。
京就是荥阳境内,是郑武公当年精心打造的地方,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城垣高大,比国都还要繁荣。只因当然周平王反对,才没有建都于京。现在要封共叔段到此地,大臣们都反对,但郑庄公却答应了他母亲的要求。
共叔段到了京以后,招募勇士,囤积粮草,训练甲兵,准备与武姜里应外合,夺取郑庄公的政权。
郑庄公一次次退让,而共叔段又将京邑附近的二个小城也归到自己名下,公子吕忍不下去了,冲着郑庄公质问,而郑庄公只是不愠不火的解释说“多行不义必自毙”。郑庄公胸有成竹的应付着这一切,放纵着弟弟的胡乱行为。
公元前722年,此时36岁的郑庄公已经正当壮年,共叔段与武姜准备乘郑庄公朝周的时候,里应外合,一举夺取政权,布下这个局的,正是郑庄公自己,他见共叔段上当之后,终于松了一口气,说:“是时侯了”。随即命公子吕率领200辆战车讨伐京邑,京邑的百姓早不满共叔的统治,被公子吕轻易的拿下了京。外出讨伐的共叔段知道了消息,逃往鄢邑(今河南鄢邑西北),庄公又攻打鄢邑,共叔段大败。逃往共国避难,因此而称共叔段。不久,在郑庄公的逼迫下,自杀身亡。共叔段的儿子滑逃往卫国。这一段故事,成为了春秋的开篇第一个事件,即《郑伯克段于鄢》。同时,也标志着郑国内乱的结束。同时,这也成了欲擒故纵计谋的发明者,只不过他没有申请专利罢了。
共叔段自杀后,郑庄公怨恨自己的母亲,将之发送到颖考叔的封地,并且扬言:不到黄泉不相见。然而,在颖考叔的劝解下,郑庄公终归还是想念自己的母亲,颖考叔又出主意说:厥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在隧道建好后,郑庄公母子在这遂道黄泉里相见,即为黄泉见母。
郑庄公治国,选贤任能,手下奇才甚多,比如原繁,祝聃。公子吕,颖考叔,子都等等,无不是人之龙虎。而选贤任能,是一个国家的治国根本。郑庄公知人,善用人,也善于听取这些人才的意见,政治清明,国力富强。
郑庄公克段以后的第二年,公元前721年,郑庄公攻打近邻卫国,从此走上了扩张之路,他的一生中,战争无数,公元前714年,打了一场埋伏战,全奸了南侵郑国的北戎部落。分击破,瓦解宋,陈,蔡,卫,鲁等国联国,御燕,侵陈,伐许,克息。在郑庄公的一生中,可谓身经百战,并且无一败绩,成为中国第一位常胜军事天才。
由于手下战将如云,很多战争甚至于出现了争功的局面。在攻打许国的时候,郑庄公就制作了一面旗子,许诺谁先上许都城墙,谁就是头功。战争开始后不久,颖考叔拿着大旗冲上了城楼,公孙子都在城下看得清切,怕颖考叔夺了头功,使拉弓射箭,正中颖考叔,这颖考叔从城墙上倒了下来,另一位大将瑕叔盈不知就理,还以为是敌军射的箭,捡起旗子,插上了许国的都城。许国国君逃往了卫国。故事“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以及“暗箭伤人”都是因为这个典故的原因。
故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郑庄公,威望与日俱增,这种四处扩张,武力屈服的做法,正是战国的主要行为。在郑庄公身上,即能看到春秋的治国法门,也能看到战国的治国之术,在治国方面,郑庄公当之无愧的是春秋战国史上最厉害,最明智的人物。不过,英雄出世,时不利焉。他没有生在战国时期,而生在了春秋早期。
到了公元前701年,郑庄公与齐,卫,宋等大国诸侯会盟于恶曹(今河南延津西南),。要不是周王不认可,郑庄公应该是春秋第一霸了。后来春秋的路线,都是围绕这个决策而展开。
花开虽艳,亦有谢时。就在郑庄公达到事业顶峰,与诸侯结盟,找到春秋之路的时候,这位伟大的君子倒下了。
郑庄公有四个儿子,老大叫忽,老二叫突,老三叫亹,老四叫婴。
老大忽,为人老实,又有战功,他曾经代郑出兵,帮助齐国,一战就打败了蛮夷对齐国的侵扰,齐国的君主当时叫齐僖公,生有二个绝色女儿,其中一个叫文姜,这齐僖公打算将文姜许配给这个公子忽。郑国人很高兴,庄公也很喜欢,不过,公子忽却说:齐国大,而郑国小,不合适。所以拒绝了。当然,这齐国的公主也不是没人要,也不在乎,最终让文姜去害了鲁国人,这是后话暂且不提。但齐国对公子忽的好感却是千真万确的。
老二公子突,智力发达,机灵善变。公元前714年,北戎入侵郑国,郑庄公率兵抵抗,当时的北戎兵骄勇善战,地形又不利于郑庄公,公子突就分析戎军:“轻而不整,贪而无亲,胜而不让,败不相救”这样的缺点,提出了诱敌深入,分割包围的办法。郑庄公因此一战而全歼北戎进犯之军,由此深得庄公喜爱。而他的母亲是宋国的雍氏家族的人,而雍氏家族一直在宋国据有权势,不然也不会嫁给郑国国君了。
老三郑子亹和老四郑子婴,平时只是吃喝玩耍,不学无术,一想上面还有二个哥哥,怎么也没有做皇帝的梦。是二个饭袋子。
就这哥们四个,郑庄公心中最想的,是立公突继位,因为他觉得这老二公子突,能力不错,聪明,鬼点子多。于是请问大臣,这郑庄公手下能人很多,但以祭足最为主要。而颖考叔则在攻打许国的时候,被暗箭伤害而死,伤害他的子都是郑庄公的另一个大将,郑国第一美男,也因为这不光彩的事情,不久,就死亡了。郑庄公手下还有一位大臣,叫高渠弥,随郑庄公南征北战,立下无数战功。公子吕病逝后,正卿的职位空了下来,郑庄公有意要让高渠弥为正卿,但世子忽去上奏父亲说:渠弥贪而狠,非正人也,不可重任。郑庄公听后,随没有任命高渠弥为正卿,因此这郑世子忽与高渠弥之间就交了恶。
当郑庄公问大臣立老二公子突为君怎么样的时候,这祭仲份量最大,就不同意,认为废长立幼,是不合于礼制的。郑庄公一想,也有道理,就将这祭仲当作了托孤重臣。决定自己死后,由长子,太子忽继位。
公元前701年,郑庄公逝世,太子忽在祭仲的支持下,继位为君,是为郑昭公。郑昭公继位后,向各国通报情况,将祭仲派到了宋国为使,祭仲一到宋国,就被宋庄公给关押起来,要他立老二突为君,这老二突此时也逃到了宋国,毕竟是娘妈家的人。有个依靠。祭仲在逼迫下,只好答应。宋庄公,老二公子突,祭仲就做了约定。
等到祭仲回去后,就发动了政变,他劝郑昭公赶紧离开,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郑昭公势单力薄,逃到了卫国。由此老二公子突上了位子,史称郑厉公。郑厉公,这个厉字,就是厉害的意思。他的二个不学无学的弟弟郑子亹与郑子婴急急忙忙的逃出了国都。郑昭公一年的位子都没有坐到,逃到卫国,过上了流亡的日子。
郑厉公上位之后,就想杀掉祭仲,以除后患,而在这四年里,祭仲过得也很不舒服,他想到郑庄公的托孤重任,心中总是不安。二下一接合,加上齐国只喜欢公子忽,于是在齐国与祭仲的作用下,公元前696年,再度政变,郑厉公出逃。祭仲迎接流亡在卫的郑昭公回国,续做国君。
本以为可以过上几年太平日子,不过这郑昭公与高渠弥交过恶,二人不和,郑昭公看他是郑国老臣,也就一直没有处理高渠弥,并且将他留在身边,郑昭公三年,公元前694年,郑昭公与高渠弥出去打猎,这高渠弥是沙场老将,自然不放过这个好机会,乘机就杀了郑昭公。
高渠弥杀了郑昭公之后,祭仲见事已至此,怎么也不敢让厉公回朝,这君主之位,就莫名其妙的落在了流亡的三公子郑子亹上,郑子亹象做梦一样,恍恍惚惚的就成了君主,这郑子亹又害怕外面流浪的厉公,想取得大国齐国的信任,而齐襄公还是公子的时候,也就是还是小孩子的时候,与同是小孩子的郑子亹打过架,小孩子打架,本是常事,但问题是这二人都是国君,那意义就不同了。齐襄公假意示好,让郑子亹到齐国去二国交好。祭仲反对,而郑子亹认为,齐国最多不过羞辱自己一下,如果能取得齐国的支持,那国君就做稳了,再也不害怕郑厉公了。
这样越想越有理,就做起了自己的美梦,于是和高渠弥一起出使齐国。到了齐国,也不向齐襄公道歉小时侯的事情,齐襄公本就有气,一怒之下,就处死了这位可怜的公子亹,然后将杀君的高渠弥,用车裂之刑,处死。
这祭仲一看,这郑国不能没有国君啊。同样,厉公是不敢让他回国继位的,于是又立了流亡在陈国郑子婴继位。
这郑子婴就是个饭袋,比郑子亹还不如,全靠祭仲的支持,国家才勉强混下去,强大的郑国,在这样疯狂的更换君主过程中,终于病衰。郑子婴也是好景不长,公元前682年,祭仲去世。郑子婴顿时失去了依靠,二年后,即公元前680年,流亡在栎国的郑厉公借宋国之力,发兵攻打郑国,大将傅瑕被俘,傅瑕叛变,答应厉公,自己回国后,杀掉郑子婴一家,迎接厉公回国。于是厉公放走了傅瑕,傅瑕也不食言,回国后,就杀了郑子婴与他的二个儿子,迎接郑厉公回国。
郑厉公回国复辟之后,以傅瑕为臣为忠为由,将傅瑕处死。这才结束了郑国二十年的内乱。二十年,足以让一个国家兴起于天下之林,也足以让一个国家永远脱节于天下之林,郑国二十年的内乱,国力大伤,再也不能称雄了。而郑武公,郑庄公开创的新思维,新思想却在所有诸侯国中,开始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