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与然学是有本质区别的
作为诸子百家祖师爷的管仲老爷子,其实创立的是然学
然翻译到现代语言,就是现象
只是因为古人惜墨如金
能用一个字的,绝不用二个字
才用了然
因此,管仲老爷子的然学,即包括了外相,也包括了内心
这也使得管仲能够名正言顺的成为百家之祖
没有那一个教派,敢不看管仲
甚至于大乘佛法
大乘佛法讲究实相
而名实之学的根源,同样出自管仲
后来形成名家
再后来,佛法东渡,来到中原
经过中国本土化的改造
流传于世
这改造的部分,就是消失的名家学问
追求极至的实相
但管仲的然学,关于他对然的剖析
怎么就到了老子的自然呢
这与管仲写的心术分不开
管仲写的心术就是讲的道德二部分
这给了一百多年后的老子无比的启发
正是因为从心出发,认识现象
才创立了自然
管子在心术的开篇,讲述了一段基本的原理
我们来看一下原文
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心处其道,九窍循理。嗜欲充益,目不见色,耳不闻声。故曰上离其道,下失其事。毋代马走,使尽其力;毋代鸟飞,使弊其羽翼;毋先物动,以观其则。动则失位,静乃自得。
这意思就是说
人的思想对于身体来说,就相当于一个国家的皇帝
而各种感觉器官感知外象并进行处理的功能,就相当于百官在管理国家
因此,心要有心的样子,皇帝要有皇帝的样子
只有心处在正道的思维里面,静然不动,不去干预文武百官
文武百官自然会将一切处理好
如果内心充满了欲望
总是支配这些官员无限的索取
那一切就乱套了
明明百姓民不聊生了,都没地方住了
但皇帝看到的就是自己缺钱用了,怎么再压榨一点儿
明明怨声四起了,弃满了暴戾之气
但皇帝听到的,却是太监们上报的歌舞升平,哪家的姑娘好看,如何的成为世界霸主
甚至于到了孟子还讲了一个笑话
一个人在大街上看到一个金店
进去拿起金子就跑
结果被逮住了
县官就审问他
这满大街都是人,你怎么还敢偷呢?
这人回答说
我当时只看到金子,没看到人啊
这就是典型的欲望的选择性
可以说,每个人看到的现象,都经过了自己的思想的自动过滤
只看自己想看的一部分
比如动的,明显的,想要的等等
这非常奇怪
但确实是这样
如果不想看的,就是一头牛从面前走过,也看不见
因此,管仲得出一个结论,只有皇帝无能而充满欲望,天下才会苦不堪言。
扯其他的所有理由,都是不得要领
唯有找到皇帝,就对了
人身体的所有疾病,唯有找到内心,就对了
凡是认为是什么外感啊,六淫啊,感染啊等等
都不得要领
必然是思想,情绪,思维,欲望出了问题
人才有疾病的可能性
上离其道,下才失其事。
所以,管仲就提出来了,心最重要的是保持安静
如同人,不要帮助马去跑
如果人代马去跑了,还要马做什么呢?
也不要代鸟去飞
如果人代鸟飞了,那鸟儿就不飞了
这都是皇帝干预造成的后果
有一个难题
叫李约瑟难题
或者叫李约瑟之谜
啥意思呢
就是有一个叫李约瑟的人,他在研究了中国文化之后,大为惊奇
认为中国古代一直处于领先的世界水平
但为什么工业革命,科技革命等等都不是从中国出现呢?
这一问题曾经一度成为世界最主要的话题
其实,这事吧,也就是那些没有文化的外国人不明白
虽然论文无有穷尽,时至今日,还有数不清的论文在说这个问题
但基本上不得要领
真正的原因只有一个
人的大脑想太多了
如同人的大脑,可以指挥心脏的跳动了
想怎么跳就怎么跳
这人必然活不了多久
在漫长的封建王朝进化史上
中国一直在尽可能的向专政靠拢
美名其曰,中央集权制
由于皇帝的无上权利
以至于能干预所有的领域
尤其是经济领域
但这大脑和心脏,本应该是相互相成的
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办
从政的老实从政
搞经济的心脏老实的输血就行了
结果由于过度的专政
心脏也给指挥了
这搞经济的心脏,一遇到领导,就要点头哈腰
说是是是
这怎么创造工业革命?
也就是代马走了,代鸟飞了
所以,专政和中央集权,主要是培养顺民
宁可卖儿卖女,也要让皇帝吃好喝好
这才是硬道理
管仲严重的反对这种行为
认为做人,应该保持自己的安静
不能先于物而动
由着现象,就乱动自己的心
那怎么会有道呢
因此,动就失去了自己本有的位置
只有静,才守得住自己
在这一段经文里面
最为重要,实际上只有后面四句
毋先物动,以观其则。动则失位,静乃自得。
不要先于物象而动,而是要仔细的观察其中的规律
如果根随现象流转
将永远不得宁静
只有静下来了,才能真正的掌握道
有些人总是理会不了这其中的差别
其实比较简单
有二句话,说得很好
君子因是非决定立场
小人因立场决定是非
这就是最好的解释了
一个君子,应该是先辩明是非,然后再把对的一方作为自己的立场
而一个小人,是为了自己的立场,而去辩别是非
凡是反对自己的,都是要砍头的
由是支持自己的,就是好的
自己的烦恼和痛苦,都是别人造成的
别人的幸福和快乐,都是自己给予的
立场,就是先入为主了
如同先肯定了自己见到的现象就是真相
然后满世界找合符自己认为对的答案一样
管仲死后一百多年
老子出现了
他在看了管仲的著作之后,大为感叹
当然感叹的不仅他一个人,还有孔子等等
于是,他发挥了心术篇,写成了道德经
在里面第一次提到了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总是寻找各种物质现象来满足自己
以物质作为成功的准则
但是,这些物质准则,其实是来源于他们自己的思想判断,是他们以为的好,他们以为的坏。
因此,物质的取舍,其实是以他们内心作为标准来进行的
而内心各种欲望,各种标准的形成
却是因为思考方法和方式的不同
不同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方式,可以完全改变人们对相同事物的看法
因此这思维方法和方式,才是最重要的
而这种方法和方式,最为重要的准则,则是要知道自己的六根六尘和自己对于现象是如何认知的
他必然要以自然作为标准
法,就是标准的意思
准则
自然是最高准则
也是检测思维方式方法正不正确的标准
而思维的方式方法可以检验思想的正不正确
而思想的内容,可以检验人对物质取舍的正确与否
各种奇型怪状的恋物僻,必然有各种奇型怪状的思想
各种喜怒忧思,也必然有其想不开的思想情结
道,就是思维
或者说思考方式和方法
关于道就是思维这一点,很多人也不是很理解
他们就是外缘求法
认为什么三维,四维,甚至五六七八维,是自然的最高准则
他们相信这些维度的客观性
这压根就是扯淡
自然现象,显然不受维度左右
度就是度量的意思
维就是方法的意思
用一定的方法去测度自然现象
就叫维度
这明显的是思维
思想中存在的东西
却硬是认为是客观存在的
如果一定认为是和现象一样客观的
那这维度究竟是自然,还是不是自然呢?
如果三维,四维,甚至五六七八维是自然的一部分,能拿自然的一部分来分析自然吗?
如果他们不是自然,凌架于自然之上,那又是什么呢?
不是应该研究维度么?怎么研究起自然来了?
所以,这是对名词的误解
道就是思维
或者思考方式方法
是人类掌握现象的主要工具
就算是写一万篇论文忽悠什么维度文化
也是自欺欺人的自是罢了
作为思考方式方法的道
或者叫思维
他是有基本方法的
用思维来破除妄相
有且只有二种方法
一种是将固定的现象,进行分开研究
这叫分析
或者将固定的现象进行解剖
这叫理解
明白现象是由若干更多的部分组成
去掉其中的虚妄
才能找到本质
这是微观的观察法
妙观察智的一种
另一种就是放长时间和放大空间
在更大的现象中
去研究当下的现象
比如在历史的长河中,研究生命存在的意义等等
就会发现,当下自己看到的现象,只不过是片面的
微不足道的
是若大现象中的一部分
自认为过不去的坎
不过是生命过程中一闪而过的幻影
除了自己纠结外,其他一无所有
有一个人,曾经读小学的时候,上课蹦了一个屁
结果没收住
随着屁蹦出了一堆稀大便
整个教室都臭死了
这是大型的社死
这人从此带着阴影
过了半辈子
卑微卑贱
不敢说法
那一幕总是在眼前出现
后来,有一次同学集会,向个曾经一起读书的学生
他深深的记得他们,都知道自己放屁蹦出了屎
但在集会上
他惊讶的发现,这些人怎么也想不起来了这件事情
他们只得那时候的自己次次考试得第一
这人突然无比释怀
原来阴影只存在于自己心中
从来都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
宏观的分析
一般靠逻辑
有了分析解剖和逻辑推理这二大工具
就很容易破妄了
当然,要去掉的就是感情色彩
你的感受,没有人在乎
不要太把自己当一回事
走出欲界,才能到达色界
一切,都是物象,都是气象
没有半点感情色彩
就事论事
明心就开始出现了
自与然,是同时出现的
并不存在先后问题
而其中的自,就是根本
然就是标的
(标就是末的意思
古人说,有标有本
有本有末
细枝末节谓之标
也就是表现出的外相)
这样就出现了偶然与必然
偶然,当然是随机的相遇
偶者,遇也,合也。
你能遇上什么事,遇上什么人,这一生,全是偶然
毕竟,另一部分不受自己的掌握
自己只能掌握自己的一部分
那从自己出发
则就有了必然
必就是一个武器的器柄
如同刀把一样
这是自己的工具
必然,就是如果你有这个心,则肯定会发生。
比如一个小偷
有了盗贼之心
他偷哪一家,这是偶然的
甚至是见机的
但他贼心不死
则必然控制不了内心
偷则是必然的
从这一点来说,一切自己的痛苦,其实都是因为有了自己痛苦的心,而必然得到的结果
在别人看来,再开心的事情,也会在痛苦人的心中,结出苦果
因为他们不善于调节自己的内心思维
更不善于改变自己的内心想法
纵然百般圣贤,种种妙法,如莲花成片开放
也救不了深陷地狱的内心
一切所受的煎熬,都是自作自受
所以,必然,则必然取决于自
偶然则出自于然
自然,就是必然和偶然的相遇
识阴使之飘浮不定,感情又给他涂上了各种颜色
就形成了一个幻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