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然之学
其实并不是很简单
自然是同时发生的
当处发生,当处幻灭
很多时候,人们无法区别一些细微的差别
但恰恰是这些细微的差别,才能让人豁然开朗
比如我非我先生曾经问过一个问题
王阳明的我与花的问题
我未见花时,我与花具寂
君来看花日,花色一时新
为什么在未见花的时候,花与我都寂了呢?
在这里,很多人就容易想得特别高深
把寂和灭等同起来
其实寂灭并不是同一个意思
寂,就是沉寂,安静,无事的状态
并不是不存在了,灭亡了
因此,如果见都未见
自然我与花,大家都安静了
寂静了
你乱不了我的心,我也乱不了你的梦
但一见面,就不一样了
因缘缠绕,蔓藤不断
都是因为人群中,勿勿看了你一眼
在这里,只要不把寂和灭混为一谈
就会很容易理解这样浅显的道理
自然也是一样
如果细细的思考
就会发现问题的根本
这些千变万化的现象,是无有穷尽的
人如果要解脱出来
就要摆脱现象
也就是离开自然
去寻找根本
或者说,就是寻找本质
而一切圣贤的所为,其实就是抛开现象,寻找到本质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这一句话,出自《伦语》
伦语.学而
这里面说道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人本与?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
一个人懂得孝敬长辈老师,尊重兄弟朋友
而这样的人却喜欢攻击上级,打击领导,这是很少见的
一个人不犯上
但却爱作乱
这也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这里面就是一个逻辑思维
作为专政的政权
总希望永远永远的是奴隶主
也就是政权万年长青
如果要达到这个目的,就不能让人作乱
如果要让人不作乱,就需要这些人很老实
要天天唱赞歌,学会欣赏
而不是犯上
挑战权威
如果要让人们不犯上,不挑战权威
那显然,就要让他在家里就老老实实
尊敬长辈
友爱兄弟
这样长时间的性情开发
也就老实了
所以,这样看来,孝敬和友爱
提倡大家互助互爱
不要暴戾
不要说坏话
凡事都乐于承受
这样的仁爱社会
让领导满意的社会
有一个根本
那就是孝悌
掌握了这个根本
也就掌握了治国之术了
在这里
剥去仁的无数的表象
提出了一个共同的本质
那就是孝悌
所有的仁,都是由孝悌出发而产生的
只不过拿爱已之心爱人
拿对父母的态度对待领导
对兄弟的态度对待他人
这社会就和谐了
所有的问题,都看不见了
领导高枕无忧
人民安于盘剥
社会安定
国家富强
就是这样来的
寻找本质
远离一切现象
是一切学问的基础
我们以现代物理学来说
如果你是物理学的创造者
你会研究所有不同的事物吗?
分开研究每个不同事物的运动?
显然这是无有穷尽的
因此,要去掉没用的表象
首先就是形状
形状对于物来说,影响完全可以归零
没有了形状,物就好看多了
然后再去各种什么情感
那些情感,都是自以为是的
都是个体自认为的反应
就是一个物而已
受多少力,怎么动
那来的那些心里因素
再去掉体积
体积也是没用的
对于物来说,不需要体积
这样下来,所有的物,就只有用思维来思考了
他已经只是思维里面的一个物的概念
可以取一个名词
叫质点
有质量的点而已
所有的物,都是质点
如果一个质点不行,就来一组质点
这样,总算相同了
质点,是物理学的理想思维模型
他是去掉了一切干扰因素之后
余下的本
这个本,只能心见
只能思维拥有
不能用耳目口鼻身来感受
当然,这质点本身也有问题
凭什么说有质量呢?
一个物体,会有质量存在吗?
这样一问,质点也就破了
如果说重量的话,显然是不存在的
重量只是引力的作用
在不同的星球上,不同的时空里
完全不同
质量虽然在不同的星球上,是完全相同的
但这一定义的要点是物体是运动的
需要靠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来论证
而运动中,人是无法彻底观察清楚事物的
只有绝对静止才是实相
不然,动去动来,怎么观察?
所以,质点本身就不存在
点当然是位置
位置又是麻烦事
也是参照物参照出来的
还得找坐标
因此,质点就是一个虚无的思维概念
但是
如果你要学物理
就要先承认这个质点
并不需要向上再求什么道
这就是一门学科
学科的基础就是承认质点是一切物的本
人也是一个质点
地球也是一个质点
甚至宇宙也可以是一个质点
所有的物,大家没有二样
都是一个质点
未始有物
只有质点
这样就安静了
研究质点的运动
就形成了物理学
去掉层层的伪装
找到根本
由此形成学科
不仅仅物理是这样
化学也是这样
去掉一切物象
就发现了一百多种不同的原子
或者叫元素
早期化学家,认为这一百多种元素,就是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
显然,这一分段研究是有问题的
这一百多种元素,互不相同
这是从异相开始的研究
也就是从不同出发,研究的学问
这压根就不是真实的本
真实的本,应该是同质
最后,经过不断的研究
发现了质子,电子,中子
到了粒子
终于统一了
好,就是他了
一切有形世界,不过就是完全相同的粒子,在不同的运动结合之下,形成的差异化表现而已
有什么了不起呢?
不都是些化合?
不都是一些电子的结合?
这也能体现出学科的务本
但要说到最为务本的学科
则非数学莫属
数学,是上帝的学问
纯思维的模式
从创造自然数1开始
就靠着这个1,建立起了整个世界的模型
没有数学完不成的现象
显然,数学已经去掉了这世界上的一切现象
除了数学现象本身
数学的整个大厦
包括1
你都在自然之中,无法见到
你要么看见一支笔
要么看一个啥东西
但这些物象可见
那1怎么见?
唯心可见
唯思可解
此世界,究其根本
其实只有二门学问
一门就是名学
也就是文科
语言之类的
名以别异
你认为不同,就给他们不同的名词就行了
比如男人,女人,老人,小孩
另一门,就是数学了
数以别同
数学就是看相同的事物
即然是相同的
放一起就行了
男人,女人,老人,小孩就是四个人嘛
无他无他
此世界就这样二种知识
即同异学说
求同的,就是道
求异的,就是法
为了求同
就有的抽象的概念
或者说抽象的思维
抽象,就是离开一切表象
找到事物的本质
无论是粒子也好,质点也好,数字也好
这都是不同圣人在不同领域思维出来的本
可见,本也可以是不一样的
这不一样的本,就是圣人不同的境界了
无关紧要
紧要的就是要学会抽象
去掉那些非共性的
个性的
自以为是的
感官感受的
用心去见
用思去考
你才能懂得抽象
那什么是抽象呢?
抽象,就是从众多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质的特征
而舍弃其非本质特征的过程
再具体的说
其实就是一个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由表及里
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
经过抽象的加工之后
就可以用于一切的概念,判断,推理了
这是单纯的理性思维
经常说的理性,就是指抽象的过程
比如谈话
就要去掉声音的高低,面部的表情等等
直接了当,看说话的义是什么
OK
理性完全是心理思维的过程
而感性呢?
则不是如此
感性总在找不同
感性就是指根据六根,也就是耳目口鼻身意所见所现
就当真了
这六根都不统一
所见也就是自然万象
这能当真?
还别说
众生还真当真了
一天到晚烦恼重重,就是因为感官感受
一天到晚自以为是,也是因为感官感受
别人说几句客气话,赞扬一下。自己就飘了
感觉自己成了伟大的导师
以为自己很了不起了
别人说几句气话,批抨一下,自己就恼羞成怒了
感觉这人就是针对自己一个人了
自己太冤了
其实,这些心理情节,都是把自己当了一根葱
以为自己很重要
认为别人会针对自己,会在乎自己
如果说实话的话,没有人有时间在乎别人
人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
每个人都是一粒尘埃
都在各自的环境里面飘啊飘
哪里有时间在乎别人呢
这些自是自大或者恼羞成怒的人
显然是被表象迷惑
被情绪左右了
这就是修行中的王八蛋,看起来外面修得坚强
有了一层壳
以为了不起了
其实,内心脆弱得很
这叫修行?
不用太把自己当一回事
自己也在别人心中,也就是那么一回事
勿勿飘过的微尘
转眼就是百年
这还是算的长的
短的几天几岁三十四十就没了
再短的遇上计划生育
在娘肚子里面就没了
生命如此无常
真要拿自己当一根葱,再活到死亡吗?
还是得学会抽象
思维中的抽象,一般有三个过程
分离
提纯
简略
第一个是分离
将自己研究的对象,从更广阔无限的大的现象中,分离出来
独立研究
在这一过程中,要暂时将这个研究对象与其他现象的一切联系给割断
这就是一个取1的过程
只有割断一切联系了
才能独立的研究这个对象
接下来,就是提纯了
将对象中,无关紧要的,无足轻重的现象给去掉
不断的去粗去皮
也就接近本质了
抽纯是逻辑抽象最为重要的一环
主要是去掉非本质的特征
在纯粹状态下,研究对象的性质,规律
然后,找到自己研究层面的本
比如去相亲
去掉一切表象
有钱吗?
这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提纯过程
忽略其他一切不重要的
找到自己需要的
很多恋爱的人,也不知道爱对方什么
这种泛爱的人,就复杂了
其实就是见色起心而已
因为这心感觉有点难以说出口
所以只好以泛爱来聊
当然,不能以理性去恋爱
恋爱是感性的事情
是冲动的事情
是无明的事情
需要昏头昏脑的结婚
就行了
结婚之后,就需要理性了
和谁结不是结呢
和谁过不是过呢
不就是一生吗
有那么复杂嘛
然后,就在柴米油盐中,幸福的过完了一生
相伴到老
抽象的第三步,就是简略
对提纯的本,进行一个简略的概括
找到自己研究的本源
从此,永不迷失
本立也就道生了
而无数的法,也就流出无穷了
圣人思考物理,物化,数学,社会,自然等等一切学科,都是去从现象思考到本源的过程
而众生的学习过程,恰恰相反
是从基本的,往各种具体学科,具体运用学习
也就是众生学的,其实是怎么用的问题
而圣贤想的,是怎么来的问题
如果不切换这个思维
学习的人,将永远是学生
永远无法知道圣贤之道
道求同而法求异
不去求同,而去学无量的异
那有穷尽的时候呢?
道越精而法越深
如果本源明了,那里还有不能推理的法呢?
故,君子务求其本
而不是流散于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