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开始今天的内容更新
运气学说第二讲
昨天说到古人最初流行一种时辰制
即十六时辰制
这在现代考古中,也不断的被证明
在放马滩秦简的日书里面
也列出了十六个时段的名称
平旦——晨——日出——夙食——日中——日西——日西下——日未入——日入——昏——暮食——夜暮——夜未中——夜过中——鸡鸣。
等等
主要区别时辰的方法,其实就是二个
一个是太阳的方位
一个就是吃食物的时间段
比如早饭
就可以分为早饭前,早饭时,早饭后
晡食
也就是下午饭
也可以分为晡食前,晡食时,晡食后
等等
太阳无疑是确定时辰的主要标志
这是因为,时间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一个人做什么事情,根本不需要时间
也不需要知道是什么时间
时间是用来沟通和交流的
对于一个人来说,累了就睡,饿了就吃,渴了就喝,想干就干
大部分时间,别说时辰,就连哪个月都不知道
也开心的过完了一生
但时间作为共同的交流工具
就需要具有显著性
说出来,要大家都能知道
太阳是大家都能看到的
说明天日落的时候一起喝酒
这就不容易错过
虽然有误差,但在古人那儿,已经可以承受了。
十六时辰制,明显的是为了应合早期的九宫八卦
也就是夏历
将每一卦再一分为二,形成十六时辰制的文化
文人没事了,就喜欢扯点文化上的东西
好讨论点吉凶什么的
但显然,十六时辰制,是有先天缺陷的
最显著的缺陷,就是里面加入的早食,晡食等等
这对每个家庭来说,也是凭感觉来做饭的
根本就不象现在的工作餐,固定时间做好
划分的时间段越细致,对古人的生活就越不方便
无法准确掌握
另一个更严重的问题在于
这十六时制的时长,是不相等的
有些时间,很长
比如夜过中
过了半夜就算
黎明才不算
而早食时呢
说不定为了赶工,几下就吃完了
曾经中国的二十八星宿,在天空中的长度也是长短不一
都犯有这样致命的缺点
最终,这些都消失在大众的视野,而只在少数的专业的人那儿,还得以保存。
到东汉的时候
十二时辰制已经确定为中国的主要时辰制
这是等长划分的
更方便人们掌握的文化
虽然十六时辰制完成了使命,但他在早期的术数里面,被延用至今
这就是太乙神数
太乙神数与奇门,大六壬有一个显然的差异
那就是太乙神数是十六神
不过,即然称名为神,名字也不能太俗
是用十二地支,加上艮巽坤乾,共同组成
分布于九宫图里面,除了中宫之外的八宫,每宫二个神
太乙神数是最古老的式法之一
这太乙,大致相当于北极星之类的
当然,更多的是妄想
然后,就要知道数
也就是从最开始算起,到了当下是多少年了
这最开始是什么时候呢?
不知道怎么确定的
反正就弄出了一个数,然后代代相传就行了
将得到的这个积年数
先除365
再除72
再除18
就会得到另一个数
这个数就是神数了
拿到这个数之后,就在这十六个宫里面,按照规律去数
阳遁就从虎德开始,阴遁就从吕申开始
顺行数十六宫
阳遁到了乾和坤,还得重留一次
阴遁到了艮和巽也得重留一次
数到最后那个位置,就是天目了
啥是天目呢
天目就是文昌
其实就是太阳
照鉴万物
是诸神之首
现在很方便的地方在于都有软件帮着排盘
很轻易的就知道了
不需要这样去计算
但仔细想一想,这太阳真的是数出来的么?
模拟天地的计算,这样真的准确么?
显然,这是漏洞百出的方法
但迷信的人们,并不会理性的思考这其中的道理
总是坚定的认为,这文化很好
实际上,太乙神数也是比较小众化的
在这些古老的术数里面
都是神煞制度
实际上,主要来自于一个神秘的古典流派,丛辰派
将天下的事物,都分为好和坏二种事情
当然这是以人为主的
这在全世界都是通用的
比如文字
有些字就是好的,有些字就是坏的
这是字格,创造的时候就是这样
文化上称为褒义和贬义
实际上就是阶级文化
贱的就是贬义
贵的就是褒义
天下的植物,动物莫不是被古人如此划分
虫有益虫,有害虫
植物有有益植物,有有害植物
自然神煞也一样,分为吉凶
贱人用的,就是贱煞
尊贵人用的,就是贵神
天地就在人的眼中,秩序森然
不敢越雷池半部
因为规定好了神煞的好坏和象征的物象
就根据这些人眼中的规定,去判断吉凶成败
终归是为了人类的一种共识,好的,大家都想要
坏的,都想避开
如同人远离害虫,亲近益虫一样
熬死了十六时辰制
十二时辰制开始被百姓所掌握
对于人们来说
同样是以物象为准则
半夜子时
鸡鸣丑时
黎明寅时
日出卯时
早饭辰时
东偏巳时,也就是上午
日中午时
西偏未时,也就是下午
西斜申时
日落酉时
黄昏戌时
人定亥时
压根就不需要精确
大概在这个时间段就行了
在气候气象的变化上,年变化,月变化,日变化都比较明显
时辰里面,一般变化造成的温度不是很大
这种现象法,和现在的钟表授时法,哪个方法更好呢?
现象法是即定法,相当于行为已经发生
而钟表法则只是理论上的方法
是一种对本质规律的掌握
对于人这样的物种来说,敏感的时间变化,一般也就最多到日出日落这些层面
再往下的细分,什么分钟啊,秒钟啊
甚至毫秒啊
都是不同研究对象的领域
离人道渐远了
如同年以上的大循环一样
是2009年,还是3009年
有什么区别吗?
不过是起点的规定不一样而已
太大了,没用,太小了,没用
人有人的段位
将现象与本质的时间结合,才能更准确的判断事物的趋势
这是必然的
脱离现象的时间没有任何意义
比如一个人约了几个朋友,晚上九点一起吃饭
晚上9点的时间一到,约的人都还没有来。
这人就按时吃自己的饭
那这请客的意义在哪儿呢?
即有约定的时间,还有现象的发生,约到9点,然后大家都来了
好
这事就成了
但总的来说,如果现象要发生,比如大家已经在一起吃饭了
时间就不是很重要了
文化,只有回归生活,回归自然才有意义
明白了这些道理
十二地支用来表示时间,就很好理解了
不外乎就是四个主要时间段,各有主要事情,前要准备,中要施行,后要结束
比如日出,人们出去耕作或者现代人上班
必然就需要日出前,和日出后二个辅助时间
日出前,你要准备好,洗干净,穿好及
吃饱饭
然后日出时才方便去工作
还要有日出后的打理
房间要锁上
各种结束性的扫尾要弄好
才算解决问题
这样中午有中午的事情,也前要准备,后要结尾
日落有日落的事情,同样前要准备,后要结尾
任何一件事,都要有前题,有高潮,有结尾
这样四时一分为三
也就形成了很简洁的十二时辰
明白了这个道理
十二时辰就能用来表达公转周期的月变化了
同样的道理
所谓十二月
不过是四季的早中晚而已
说到底,就是早春,正春,晚春
早夏,正夏,晚夏之类的
如果没有四时,十二时辰和十二月将毫无意义
显然,这四正就很关键
也就是子月十一月,午月五月,卯月二月,酉月八月
二,五,八,十一
称为四正
其余的就是孟月是开始
季月是结束
将一年,称为四季
意思就是四时循环结束了
但要明白的道理是
月份上的十二地支,和时辰上的十二地支,他们的共同特点在于温度
子月或者子时,都是温度较低的时候
午月或者午时,都是温度较高的时候
他们真正相同的,仅仅是温度
这一点务必不能犯错
只不过一个是年周期,一个是日周期而已
但在确定十二月和十二时辰的时候,用的是不用的方法
十二时辰,用的是观测太阳
有些人喜欢抬杠
认为那阴天,看不见太阳怎么办呢?
看见的阴天就是阴天的气象
但太阳其实一直都在
人见东西,并不是眼见,而是心见
只靠依眼睛,而不带大脑不带心的,当然也就见不到了
但凡用点心,根据习惯,也大致知道太阳应该在什么位置
心见为本
钟表的时间,实际上也不过是让人们更方便心见而已
如果无心,眼前的太阳又有什么意义呢?同样会视而不见
和瞎子一样
不知所用
那如何确定月份的地支呢?
这是根据北斗七星来观测的
在黄昏的时候,太阳已经落山了
就开始仰望星空
找到北斗星
看到斗柄
斗柄指东,天下皆春
斗柄指南,天下皆夏
斗柄指西,天下皆秋
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那遇上阴天见不到星星怎么办呢?
根据前几天观测的适度推理就行了
心见
等到能见的时候,再校正自己的心中成见就行了
由于是地球绕太阳公转形成的年月
我们可以通过直射光,还相应的知道太阳在地球上的位置
日只是一个星球,如果不是他产生了光热,对人类将毫无意义
和其他星星一样
他之所以不同,不过是光和热而已
日这个星球产生光和热,就是太阳
最大的阳气
所以,日在地球上的直射点,其实就是太阳在地球上的光热中心。
最热的地方
春分的时候,太阳在赤道
夏至的时候,太阳在北回归线
秋分的时候,太阳又直射到赤道了
冬至的时候呢,太阳其实是直射在南回归线的
太阳在地球上直射的轨道,周而复始,首尾相接,形成一个大大的太极图
如果划分到十二个月具体来看直射的位置
通过整个地球来考虑
就会发现,其实太阳在对宫
也就是寅月的时候,太阳直射的位置在地球上的申位
卯月在酉
午月在子
子月在午
月支和时支,太阳所在的位置其实是完全相反的
虽然月和时,太阳所在的位置完全相反
但因为我们人是有立场,我们在北半球
所以在温度上,二者又是相同的
日变化中,丑是是一天的最低气温,在年变化中,丑月就是一年的最低气温
能过气象,地支是可以直接等同的
只是可怜了那些星象学家,天天摆弄
反过去,正过来
其实毫无意义
在风水的罗盘,第四十七层
就是这样一圈太阳季节方位
通过二十四节气反向标注
实际上,啥作用都不起
基本上没有搞地理的人去看
除了我这样不搞地理的人,偶尔看一下以外。
总之,地支,只有在六气的变化中,才是相同的
也才有相互作用,相互成就的可能
其余的扯什么星座,日躔之类的,都是乱咬
星座命理,一开始就是星座命理
从二十八星宿的吉凶出发
不断的演变而成
比如紫微斗数
这和运气学说是不相干的
这些星相学,属于相学的内容和式盘
为丛辰家所流传
丛的意思就是聚中
辰的意思就是运动的星星
比如行星,月球,太阳等等
他们时而集中,时而分散
通过这些在天空中的分分合合,才判断需要的信息
所以,中国的术数,一直是二种术数流传在一起的
一种是峦头,相学,形学
一种则是真正的理气,阴阳,五行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