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在对社会的观察中,敏锐的观察到社会的创造者,其实是二类人
其中一类,就是信徒
另一类就是用心悟道的人
除此之外的民众,都是被操纵的对象
信徒永远是忠实的执行者
不折不扣
但信徒也永远不会得道
唯有理性,才能突破迷信的障碍
因此,信徒看起来非常光鲜,成为各种场合的主持,大德,光耀门面
但实际上,却离道很远
我们继续看作为信徒的代表,商丘开
也就是想求财这个人,在他明白过来之后的
会怎么去看待过去的自己
商丘开曰:'吾亡道。虽吾之心,亦不知所以。虽然,有一于此,试与子言之。曩子二客之宿吾舍也,闻誉范氏之势,能使存者亡,亡者存;富者贫, 贫者富。吾诚之无二心,故不远而来。及来,以子党之言皆实也,唯恐诚之之不至,行之之不及,不知形体之所措,利害之所存也。心一而已。物亡迕者,如斯而已。今昉知子党之诞我,我内藏猜虑,外矜观听,追幸昔日之不焦溺也,怛然内热,惕然震悸矣。水火岂复可近哉?"自此之后,范氏门徒路遇乞儿马医,弗敢辱也,必下车而揖之。
当范子华向商丘开求道的时候
商丘开就说了:
我并没有什么道,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
这其实就是指出了自己是迷信,而不是通达的理性
虽然自己是迷信
但还是有一些感悟,可以和范党分享
过去,范先生的二个门客路宿在我的家里
我听他们说了范氏的势力
能掌控人的生死贫富
我非常诚信,忠贞不二
因此不远千里,不计辛苦的过来投奔
到了这儿,我把你们说的话,都当作了圣旨
认为都是实话真话
生怕自己有一丝怀疑,或者有一丁点儿没有做到
这已经完全了忘记了自己的形体
没有了自我
更不用什么心中还去权衡什么利害了
只是一味的迷信,盲信
照做
因为内心只有这样一个信念
一切的物,都无法违背我的信念
仅仅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而已
今天我才知道
感情原来一个群里面500人,499人都是托啊
只有我一个人是傻子啊
这都是骗我的
我内心产生了猜忌,疑惑
这时候,我就会仔细的去看别人做了什么,去听别人说了什么
寻找证据
果然,一切都越来越假
这心态,就是智子疑邻的心态
人只要怀疑什么,就会越看越坏
人只要相信什么,就会越看越真
其实都是知见障心
产生了迷信行为
这时候
我回忆过去,我侥幸没有被烧死,没有被淹死的场景
竟然感觉到自己还全身发烫
内心惊跳,惶恐不已
此时的我,怎么可能再到水火里面去呢
甚至一至水火的边上,就产生了心理阴影
说完这些话
也就结束了信徒的日子
发现自己所学的一切,不过是一场空梦
不过是自己迷失的岁月
自己的虔诚,不过是别人的流量和工具
自己从中得到的满足感,不过是新的化城罢了
等醒过来,同样一无所有
但自此之后
范氏的门客
路上再遇到各种下贱的人
也不敢欺负他们了
保不准,其中就有一个某个极端的信徒
不要命的捅自己几刀
所以,这些专制的人们,从此学会了礼节
必然下车,而礼让。
这有点类似于美欧这些国家
信仰自由
你想信什么就信什么
大家一般也不问别人的信仰
但信仰本身是有大力的
是功德之母
因此,说话做事,大家都客气点
免得动不动,都不晓得怎么死的了
信徒是无惧生死的
也不是常人思维所能理解的
尊重,是避免信仰冲突最好的行为
宰我闻之,以告仲尼。仲尼曰:'汝弗知乎?夫至信之人,可以感物也。动天地,感鬼神,横六合,而无逆者,岂但履危险,入水火而已哉?商丘开信伪物犹不逆,况彼我皆诚哉?小子识之!"
孔子有弟子三千
其中有七十二贤人
而这七十二贤人之中,又有一个人叫宰我
他听了商丘开的故事,就把这故事告诉给了孔子
孔子就开导他说:
你难道不知道吗?
这些至信的人,他们拥有超强的感染力
是能影响到周边无数事物的
你只要去西藏的路上,看看别人三步一拜,你就会感染
别人只要装得神乎其神,就算是知道是影视剧
你还是会随之悲哭欢笑
小作文,还是能迷惑人心
这都是人们的迷信,造成的感染现象
极至的信徒
能够感天动地
能够改变无数各怀鬼胎的人们的想法
他们横行于世界,常常没有人敢违背他们
是极其有力量的一类人
不仅仅只是能够面对各种危险,能够在水深火热之中安全而行啊
哪个时代的改变,不是信徒的坚持而改变的呢
商丘开先生,因为相信了这样虚伪的事物
尚且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
我们这些讲理求道的人们
也更应该诚心努力了
你要明白这样的道理
对于统治者和所有宗教来说
信徒都是稀缺资源
当然,也会给信徒一定的地位和名誉
所以,在宣传上,都会以信为基础
要求至信生至道
深信而不疑
因此,信徒的例子,见于各种宗教之中
有拜狗牙的
把狗牙当舍利,天天拜
这狗牙竟然真天天长大了
后来,知道是狗牙了,就不灵了
有说错别字的
天天读个错的
但功力深厚
后来,被别人指正了
去读正确的读音
结果啥用都不起了
这都是鼓励人们,你们要深信不疑
几乎任何的宗教,都会强调,你要执行,你要深信不疑
才会有成就
但列子就非常反对
一个执行层,永远不可能成为管理者
就是一个打手,一个被利用者而已
所以,他提出了思辩的理
也就是以孔子的口气,说出来的话
讲理悟道的人,更应该努力了
那如果回归理性,走正确的道理
我们又应该怎么做呢?
列子又以另外的故事,揭开了他认可的求真求实之路
周宣王文牧正有役人梁鸯者,能养野禽兽,委食于园庭之内,虽虎狼雕鹗之类,无不柔驯者。雄雌在前,孳尾成群,异类杂居,不相搏噬也。王虑其术终于其身,令毛丘园传之。梁鸯曰:"鸯,贱役也,何术以告尔?惧王之谓隐于尔也,且一言我养虎之法。凡顺之则喜,逆之则怒,此有血气者之性也。然喜怒岂妄发哉? 皆逆之所犯 也。夫食虎者,不敢以生物与之,为其杀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与之,为其碎之之怒也。时其饥饱,达其怒心。虎之与人异类,而媚养己者,顺也;故其 杀之,逆也。然则吾岂敢逆之使怒哉?亦不顺之使喜也。夫喜之复也必怒,怒之复也常喜,皆不中也。今吾心无逆顺者也,则鸟兽之视吾,犹其侪也。故游吾园者,不思高林旷泽;寝吾庭者,不愿深山幽谷,理使然也。"
这个故事,是说在周宣王的时候
专门管理动物的部门里面
有一个仆役
这一个仆役的名字,叫梁鸯
梁鸯,就是良缘的意思
故事都是假的,但道理都是真的
梁鸯这个人呢
非常会养野外的那些禽兽
让他们在自己的庭园里面生活
就算是老虎,大灰狼
老鹰
鹗鸟之类的
没有不在他面非常温柔驯服的
动物爸爸和动物妈妈在前面
而动物宝宝就成群结队的跟在后面
各种不同的动物,杂居在同一个院子里面
他们之间也能和平共处了
狗不咬猫,猫不咬鸡,鸡不啄狗了
这技术了不得啊
周宣王就想,梁鸯的技术这么好,不能没有人继承
于是,就安排了一个叫毛丘园的人去学习
梁鸯见到毛丘园来学习
就对他说:
我吧,就是一个下贱的仆役,哪有什么道法技术呢
又哪来可以告诉你方法呢
虽然这样,我害怕周王认为我隐瞒,不告诉你
我就给你说一说我怎么养老虎的
我养老虎
就是先掌握老虎的性格
这些老虎吧,顺从他们,他们就高兴
如果违背他们呢,他们就发怒了
这都是有血性的
但这些有血性的畜生,看起凶险
仔细一起,他们的喜怒是有规律的
是囚于自己的知见
哪里会随便发作呢?
都是因为你违背了他们的畜牲一样的知见
他们的认知被否定了,才畜性大发
明白了这个道理
我就知道怎么去饲养老虎了
我从不拿活的动物去饲养老虎
怕激发他们的杀心和怒气
我也绝不将这些动物整只的给他们吃
务必要切碎了
这是怕他们在咬碎的过程中,恢复了畜性
产了生怒气
想这一想,这些畜牲,都是脾气暴燥的
如果三二下没有咬开,嗔心就会发作
说不定就动手发怒了
因此务必要切碎
同时,千万不能饿着他们
顺着他们
使他们得到一种满足感
这老虎和人,只是看起来样子不同而已
他之所以喜欢饲养他的人
是因为饲养他的人顺从了他
他之所以杀人
是因为人们违逆了他
所以,我怎么敢激怒老虎呢
如果想不激怒老虎
那也就不应该让老虎高兴
所有兴奋的,最后必然会发怒
兴奋劲一过,不能使它再兴奋,他就会发怒
那些用刺激满足畜性的人,最后必然伴生嗔心烦恼
然后,发怒过后,又是兴奋
这样反复无常
所以,养老虎的要点在于
即不让他发怒
也不让他兴奋
兴奋和发怒都是养老虎的大忌
唯有让他平静的生活
安然的生存
无逆无顺
达到这个状态
则所有的鸟兽见到我,都象见到他们的同类的一样
他们在我的园子里面生活
得大自在
从此不再高林大河
他们睡在我的庭园中
从此不再愿意回到深山峡谷
这都是因为理的原因啊。
自然有自然之理
畜生有畜生之理
任何人的内心,都充满了畜性
狂是畜性在发作
痴也是畜性在发作
一切爱嗔,都是畜性
显然
要修好自己的理性
由理入道
方法只有一个
不要刺激自己
也不要使自己嗔怒
高兴和嗔怒,是孪生的
唯有不悲不喜
自己的内心,就渐渐的澄静下来了
所谓的清净心
不过就是自己澄静而不起伏的心态罢了
不因物喜,不因已悲而已
可纵然这样,我们有时候,还是控制不自己的情绪
那可不可以通过学习,来达到这样一个平境的内心状态呢?
颜回问乎仲尼曰:"吾尝济乎觞深之渊矣,津人操舟若神。吾问焉,曰:'操舟可学邪?'曰:'可;能游者可教也,善游者数能。乃若夫没人,则未尝见舟而谡操之者也。'吾问焉,而不告。敢问何谓也?"仲尼曰:'讠医!吾与若玩其文也久矣,而未达其实,而固且道与。能游者可救也,轻水也;善游者之数能也,忘水也。乃若夫没人之未尝见舟也而谡操之也,彼视渊若陵,视舟之覆犹其车郤也。覆郤万物方陈乎前而不得入其舍。恶往而不暇?以瓦抠者巧,以钩抠者惮,以黄金钩抠者惛。巧一也,而有所矜,则重外也。凡重外者拙内。"
有一次
颜回问孔子一个问题
他说:
我曾经在渡过一个很深很复杂的河流时候
遇到的那个给我使船的船夫
他使船使得实在太好了
就象有神助一样
我就问他
你使船的技术这么好,别人可以跟着你学习吗?
有什么条件呢?
这个船夫告诉我说:
学习我的道法技术,当然是可以的
但要看你自身根器怎么样
什么是自身的根器呢?
如果你能游泳,我就可以教你了
如果你能游得很好,那我教你就非常容易
如果经常潜水的人,则我不用教,纵然他从来没有看到过船,他拿起浆,也能使得很好。
我就问他:为什么呢?
但这个船夫就是不给我讲为什么
我一直很疑惑
学习怎么还要根器呢?
先生,你能不能给我解释一下,这船夫究竟是为什么要这么要求呢?
孔子听了,就说道:
我们经常讨论知识,这些知识,都不过是一些名词文章罢了
从来没有真正的回归到生活中间去
因此,你就不能理解真实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子
在实际生活的常识中
能够游泳的人,因为他们不害怕水
掉到水里了,不会被淹死
所以,才能教他们开船
如果一个人,本来就畏惧事物,又怎么可能学得好真正的生活技能呢?
那些游泳技术非常好的人
他们已经忘记了水
对于他们来说,水与陆地,没有区别
显然,这类人,学开船就更了不起了
而那些经常潜水的人
他们之所以见到船就能开得很好
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利害关系
他们对于河流,就象普通人看山丘一样
他们对于翻船,就象看别人翻车一样
虽然这些异常的事物就发生在眼前
但他们完全内心没有波澜起伏
因此就能理性的总结经验和教训
使自己更加完善
他们已经不受外物的是非影响自己了
你可以这样理解生活
比如在生活之中
有人在河里面扔东西,看他能漂几次
同样的人
他第一次,捡起瓦片来打水漂
他的技术就非常好
第二次,他用随身的银子去打水漂
他就非常忌惮了
也束手束脚
这扔得是钱啊
第三次,他用全部身价换来的黄金去扔
去打水漂
他就怎么也不会了
这扔的是命啊
按道理来说,同样的这个人,技术是一样的
但为什么他在三次的表现中,完全不同呢
道理只有一个
那就是他为物象所迷惑了
一个人重于外在的物质,物分了轻重
则必然内心再也不会平静
再也学不会道理了
他是屁股决定了自己的行为
立场决定了自己的思维啊
哪里还会平静的思考问题呢
因此,远离利害,不受物的影响,离开畏惧之心
人才能拥有公平开明的智慧
才能走上明心见性的理智之路啊
所以,务必要记住:凡重外者拙于内
有了这样的前题条件
我们开始扩大自己的根器,不再畏惧外物
不再随境迁心
那我们又应该怎么进行修行呢?
我们是不是要去清净的场所
是不是要去找专门的老师
是不是要抛家弃子
然后才能学会思维之道呢
当然不是
孔子于是,就讲了一个自己亲历的故事
来告诉后人,人在自己想改变的情况,应该如何正确的修道
那孔子究竟说了什么故事呢?
我们明天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