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第十讲 始乎故 长乎性 成乎命

昨天讲到,重外者拙于内

如果对外的名利财富物质太过看重

则必然患者患失

然后人就变得笨了

也就是愚痴

贪嗔痴,是人最基本的三毒

而痴的本源,即是重于外

重什么不重要,只要重了,在重的时候,就会无脑

比如恋爱的时候

两个人就象傻子一样

说一堆的废话,空话

还能彼此相信

最后还能傻笑

重于外

因此,与之对应的,就是轻于外者,则可授道

轻视水的人,不把水当一回事的人,就能够使船了

孔子进一步,讲了一个自己经历的故事

有一次,孔子在吕梁这个地方旅游

当然那时候,黄河还没有加盖收门票

不需要钱,就能看

因此,他看到一个地方,那瀑布,就如从天而降

高达数十丈

而水冲下为的激流

长达三十里

可见其险激

这里面,就连会游泳的鼋鼍鱼鳖之类的,都无法游泳

水太急了

但就在孔子和学生们看得高兴的时候

突然发现有一个男人,竟然跳了进去

孔子一想,这人怕是有什么想不开的烦恼,跳河自尽

就让自己的学生,随着河流去救他

走了百十来步

这男人又从河里面钻出来了

披着头发,唱着啷里个啷的歌谣

在河边的泥石上行走

孔子就跟上,问他说:

这吕梁的水,如此凶险,我看你跳了进去,还以你要寻短见呢

便让我的学生来救你,谁知道你竟然还能从里面钻出来

我怀疑你是鬼

仔细观察你吧,又发现你还是一个人

我想请问一下,你这样在水里面出入,你是不是得了什么道呢?

这男人回答说:

不是,我没有什么道

我只是始于故,长于性,成于命

因此与那些漩窝进入,又与那些激流同出

顺从水的习性,而没有我想怎么做的心态

这可能就是我的道吧

孔子追问道:

什么叫始于故,长于性,成于命呢?

这就引出了黄帝篇的中心思想

这男子就回答说:

我出生在这个山陵边,我也不想到其他地方生活去了,因此,就一直在这个山陵边居住,安居于此,定根于此。这就是始于故

故,就是固

也就是我对我的环境,并没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

我就安住在这儿了,和这环境共生了

逃,是不可能的

因此,就只能适应

那什么叫长乎性呢?

长于水而安于水,性也

我已经居住在这个山丘边上了,我奈以生活的就是这条河流

在这条河里面成长

天天与之打交道

我安然于此

我也不会去其他地方找生存之道了

长时间在这条河里面生存,也就自然拥有了这些方法

那什么叫成乎命呢?

不知吾所然而然者,命也

我安居于山陵,依靠这条河流而生存

但我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拥有这些能力

这就是命

与我一起的人,也可以安于陵,长于水

但可能中间就淹死了

这成败是非谁也无法左右

这就是靠的命

即然是命的安排

也就顺命了,没有什么后悔的地方

孔子观于吕梁,悬水三十仞,流沫三十里,鼋鼍鱼鳖之所不能游也。见一丈夫游之,以为有苦而欲死者也,使弟子并流而承之。数百步而出,被发行歌,而游于棠行。孔子从而问之,曰:"吕梁悬水三十仞,流沫三十里,鼋鼍鱼鳖所不能游,向吾见子道之,以为有苦而欲死者,使弟子并流将承子。子出而被发行歌,吾以子为鬼也。察子,则人也。请问蹈水有道乎?"曰:"亡,吾无道。吾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与赍俱入,与汨偕出。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此吾所以道之也。"孔子曰:"何谓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也?"曰:"吾生于陵而安于陵,故也;长于水而安于水,性也;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

我们来分析这一段,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的九字真言

就会发现,列子对于事物的结果,并不在乎

不以成败论英雄

他的逻辑是:

人之所以有成就,能达到人之所不能

全是因为安于此,以此为生,长久的定于一个环境中,才得到的

但是,安于此,此此为生,长久的定于一个环境中,并不一定得道

也有可能中途就没了

道即然一定出自于安定安心

那就只有安定安心下来

安定安心之后,就顺从自然,听天由命就行了

凡是不安定不安心的人,必然不可能得道

朝朝暮暮,变化不定

那来的道呢

所以,定就行了

而不要有一个固执的结果

相反,如果一切都是命的安排

你不定,辞职了,另外找工作

也同样不一定会成功

而且失败的机率会更大

定是道基

只有发精进勇猛之心

无论生与死,就在这上面混了

以此为生

因为没有退路

自己也就被逼不断的精进

不断的努力

反而有了精通的可能

这就是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了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 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也,若橛株驹;吾执臂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疑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丈人曰:"汝逢衣徒也,亦何知问是乎?修汝所以,而后载言其上。"

为了说明这个道理

孔子再次讲了一个故事

孔子有一次,到了楚国

来到一块树林里面

看见一个弯腰佗背的人,在那儿用个竹竿而粘蝉

一粘一个,一粘一个,就象在地上捡的一样

孔子就问道:

你的技巧是如此之好,你有什么决窍呢?

这人回答说

我是有道的,道嘛,就是思维方法,就是决窍的意思

经过五六个月的训练

如果能够把二个泥丸子,累在竹竿之上,而不掉下来

这时候,你去粘蝉的话,失手的就很少了

如果你继续练习

能够累三个泥丸子在竹竿之上而不掉下来

这失手的机率只有十分之一了

成功的机率已经达到了十分之九

如果你能够累五个泥丸子在竹竿之上,而不掉下来

就是我现在这个水平

象捡的一样,万无一失

我在粘蝉的时候,我的心态是这样的:

我站在地上,就象一外残存的树桩

拿竹竿的手臂

就象一截枯枝

虽然这个时候,天地依然很大,万物非常之多

但是,我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在我心中,眼中,手中,只有蝉翼

心无杂念,不动不摇,也不左张西望

任何事物,都不能让我分心

我只是粘蝉而已

在这样专志的心态下,怎么可能粘不到蝉呢?

孔子就回过头去,对自己的学生说:

人能够用志从不分散,就能达到这种通神的地步

榜样就是面前这个弯腰佗背的男人啊。

这里面,说到了用志不分

志与心,是有区别的

我们略作扩展一下

志是属于肾水的

与声音,意识是相关的

也是人们向外的开始

实际上,志就是攀缘心

这与思维之心,是有区别的

志是德之始

而心是道之始

二者略有差异

要区别一下

因为这是外在的行为

所以,孔子认为这是在用志

这个弯腰佗背的男人听了孔子给学生的说话

又说道:

你们这些穿衫做学问的人,为什么要问我的问题呢?

你们应该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

把自己的心志,凝聚在自己的工作上

而不是用来分心

你们其实是被我分心了

只有你们自己做到了,就可以记载这样的道理了。

通过这个故事

孔子进一步指出了,定的重要性

尤其是要安于当下的环境,定于当下的工作

把当事的因缘,当作磨练自己的劫难

这是自己修道的场所

那些想往清净地方的人,心志都分散了,怎么可能学道呢

那些思想不定,总是一遇到不开心的事,就想换工作的人,怎么可能工作得好呢

那些一遇到一点不顺心的事,就想换爱人的人,怎么可能拥有美好的家庭呢?

只有你安定了,不断的告诫自己,我必须在当下的环境,当下的一切因缘中,修持自己

久而久之,也就通神了

甚至达到了至道

列子这个人,凡是高深的道理,几乎都是通过孔子来说出来

或者说,列子对于孔子,是极其尊重的

在列子这本书中,所有关于孔子的故事,都是非常牛叉的

相反,列子很少提及老子

这也可以看出来,列子并不是脱离环境,并不是拒绝名利

而是非常认同孔子的无不为之道

接下来,列子还要讲到孔子

海上之人有好沤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故曰:至言去言,至为无为;齐智之所知,则浅矣。

曾经,有一个经常出海的人,特别喜欢海鸥

每天早上,他在海上,都与海鸥同游

这些海鸥在他旁边的,怕不是有百十来只,都不止

有一天,他的父亲说道:

我听说海鸥天天和你在一起出海游玩,你明天捉几只过来,我也想和他们一起玩。

到了第二天的早上,这人来到海上

这些海欧全在空中飞舞,怎么也不落下来了。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道理

真正最厉害的语言,其实不是语言

而是你做好自己,潜移默化的行为

真正最厉害的行为

其实不是你做了什么

而是你能安定下来,不再躁动的无为

如果凭借自己的聪明和知见,想去求道

就象看了几本书,看到别人能和海鸥自由相处,就叫别人取来给自己玩一样

这是极其肤浅的

只有务实的安定下来

立足于当下

立足于自己的生活,环境和因缘

凭借自己不断的修习

才能真正的理解智慧,理解道

生活的毒打,是道的呼唤

生活的如意,是命运的偶然

生死成败,不过过眼云烟

心无旁鹜,做好当下

就是修道的起点

赵襄子率徒十万狩于中山,藉仍燔林,扇赫百里,有一人从石壁中出,随烟烬上下众谓鬼物。火过,徐行而出,若无所经涉者。襄子怪而留之,徐而察之:形色七窍,人也;气息音声,人也。问奚道而处石?奚道而入火?其人曰:"奚物而谓石?奚物而谓火?"襄子曰:"而向之所出者,石也;而向之所涉者,火也。"其 人曰:"不知也。"魏文侯闻之,问子夏曰:"彼何人哉?" 子夏曰:"以商所闻夫子之言,和者大同于物,物无得伤阂者,游金石,蹈水火,皆可也。"文侯 曰:"吾子奚不为之?"子夏曰:"刳心去智,商未之能。虽然,试语之有暇矣。"文侯曰:"夫子奚不为之?"子夏曰:"夫子能之而能不为者也。"文侯大说。

有一些,赵襄子率领自己的十万军队,在山中狩猎

他们烧掉山林,以驱赶出野兽

方便打猎

那燃烧的熊熊大火,多达百里

就在这时候,有一个人,竟然从石壁里面走了出来

随着燃烧的火烟而上下运动

所有的人,都认为这是一个鬼怪

等到火烧得差不多了

这个人竟然不慌不忙的慢走走了出来

就象完全没有经历火中一样

赵襄子非常奇怪,就把他留下来

慢慢的观察这个人

发现这个人的样子五官,都和人一样

再看他的气色声音,也还是人

确定了这是一个人之后

就问他:

你怎么能够住在石头里面呢?

你又怎么能够在火里面自由出入而不受伤呢?

这人非常惊诧

问道:你说石头是什么东西呢?你说的火又是什么东西,我都不认识啊

赵襄子就告诉他说:

你刚刚从里面走出来的地方,那就叫石头呢

你经过的现象,就是我们烧的火

这人摇了摇头:我不知道

后来,魏文候听了这件事,也非常奇怪

就叫来了孔子的学生子夏先生

问子夏先生说:这究竟是一个什么人呢?他怎么有住在石头里,还能在火中穿越呢

子夏就告诉魏文侯说:

我曾经听我的老师孔子说过

他说,一个得道无我,真正达到与万物同呼吸共命运,到了和的水平

这样的人,就已经与所有的物,溶为了一体

而这个时候,所有的物,都不能伤害于他

也自然可以做到居住于金石之中,在水火之中漫步

因此,这是一个达到至道,已经得到中和水平的人

魏文侯就问道:那你子夏怎么不去做这样的呢?

子夏回答说:

我不是不做这样的人

是因为做这样的人,需要去掉自己的一切思想,没心没肺,没有半点成见

无情感,无知见,无思想,纯守于气

我达不到这样的水平

虽然我达不到这个水平

但是,我偶尔也和别人说一说这样的事情

魏文侯听了,又问道:

那你家老夫子,一生主张忠恕之道,以和为贵,为什么孔子不去做这样的人呢?

子夏就回答说:

我的老师孔子吧,他是即能做这样的人,也能不做这样的人,能之而能不为,这水平比他还高呢。

魏文侯听了,非常高兴。

人在长期的生活,工作中

总会一些个人的特长

这不过就是安于当下,长期形成的异变罢了

本来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

又何必羡慕别人的长处,用好奇心去问别人的道呢?

与其那样,不如立足于当下的环境,与之达到和的状态

如果还能进一步,虽然有了这些特殊的能力,还能拥有平常心,能之而能不为

这不就是道的至高境界吗?

修道,终归修的就是这个没有情绪起伏,波澜不惊,安于一切环境而从容处世,不计得失成败的心态啊。

那要达到这个心态,我们需要经过那些阶段呢?

我们明天继续


  • 列子第九讲 重外者拙内
  • 列子第十一讲 正邪之别
  • 本站相关注解资料版权皆归王兆胜先生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8525号-3 QQ群号:4936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