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开始今天的内容更新
列子第四期第五讲
话说,列子想象了一个理想的国度
而在这个理想的国度里面,最为关键的,就是人们的无欲无求
因此无争无论,自然夭寿
但这样的净土,本身是不存在的
对于宗教来说,一般都是利欲勾引
比如伊斯兰教,如果一个人尽忠于他,上了天帝
就会分配很多美女
由你享用
而道教,也是一样
对于不同等级的修行,具有不同数量的美女
好的几万个美女由你享用
差的,五百个美女由你享用
这都是有级别的
有欲望,显然违背了列子主张的这样的社会
在列子看来,人心才是最大的问题
周穆王北游过其国,三年忘归。既反周室,慕其国,敞然自失。不进酒肉,不召嫔御者,数月乃复。管仲勉齐桓公因游辽口,俱之其国,几克举。隰朋谏曰:"君舍齐国之广,人民之众,山川之观,殖物之阜,礼义之盛,章服之美;妖靡盈庭,忠良满朝。肆咤则徒卒百万,视捴则诸侯从命,亦奚羡于彼而弃齐国之社稷,从戎夷之国乎?此仲父之耄,奈何从之?"桓公乃止,以隰朋之言告管仲。仲曰:"此固非朋之所及也。臣恐彼国之不可知之也。齐国之富奚恋?隰朋之言奚顾?"
人们因为没有在无欲无求的境界里面呆过
所以不知道无欲无求的美妙
当初,周穆王北游的时候,就经过了列子说的终北国
也就是那个不需要劳动,保要喝神水就能生活的国家
一国之主,到了终北国里面,竟然三年时间,不愿意回去
就算最后,回到了周朝的国家
因为对终北国的思念
人也象丢了魂一样
对于酒肉完全没有了兴趣
而对于那些美女
嫔妃
也完全失去了兴趣
这样经过了几个月,才慢慢的恢复过来
回到人的状态
终北的境界,只有见过的人,才知道其神奇
当初
管仲曾经和齐桓公一起到辽口这地方游玩
管仲就劝齐桓公,我们一起去终北国吧
差点就成功了
这时候,齐桓公的另一个大臣隰朋就说话了:
国君啊,你放弃齐国这么大的地方,这么多的人民,这么美的山河
放弃这么丰富的物产,这么多的文化礼仪
放弃这么美的服装
放弃到处可见的美女
放弃满朝的忠良
放弃自己一声吆喝,就有百万士兵为你卖命的权利
放弃随意支配诸侯的能力
怎么可以去羡慕那样一个没有用的地方,而放弃齐国的江山社稷呢
去跟随这些未开发的,野蛮的偏远之国
这是管仲这个人老糊涂了
你怎么可以听他的这个建议呢?
齐桓公听了,也就不去终北国了
世上无数的修行人,都是因为俗人的这些劝解
而最终回归到世俗的耳目之欲中
在情感中度过自己的一生
齐桓公又把隰朋的话,告诉了管仲
管仲说道:
这并不是隰朋这样世俗的人,所能理解的问题
我最害怕的,反而是这样的终北国,不能知道
一旦知道了,见证了
那里还会贪恋齐国这样的富裕呢?
隰朋的话,那里还值得一提呢?
世人,不过是芸芸苟苟的活完一生就行了
随缘而生,随缘而灭
世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永远限定在他们的环境中
逐境而生,久则成习
习惯即久
则不可能摆脱
反而拿自己以为的常识,劝说其他修行人
还认为自己非常有理
南国之人祝发而裸,北国之人鞨巾而裘,中国之人冠冕而裳。九土所资,或农或商,或田或渔;如冬裘夏葛,水舟陆车。默而得之,性而成之。越之东有辄沐之国,其长子生,则鲜而食之,谓之宜弟。其大父死,负其大母而弃之,曰:"鬼妻不可以同居处。"楚之南有炎人之国,其亲戚死, 剐其肉而弃之,然后埋其骨,乃成为孝子。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积而焚之。燻则烟上,谓之登遐,然后成为孝子。此上以为政,下以为俗。而未足为异也。
南边国家的人们,经常拔着头发,祼着身体生活
因为南边国家较热
北边国家的人们,经常穿很厚的皮袄,还要戴个帽子
因为北边的国家比较冷
中间国家的人们,经常穿适度的衣服,戴适度的帽子
时间一久,他们都认为自己是正统的
其他地方的人,是不可理解的
而真正的原因,其实是土壤气候的不同
人们本能适应环境的结果
依据地方的特点
有些地方的人们,就种粮食
他们认为不种粮食就无法生存
有些地方的人,就经商
有些地方的人,在山上找猎,水里摸鱼
这些差异性,都是攀缘造成的形态差异
就如冬天穿羽绒服,夏天穿衬衫一样自然
又如到了水里,知道坐船,到了地上,知道坐车一样
说到底,这就是生于故,长生性,成于命
人在一个环境中呆久了,就出不来了
然后长出了自己独有个性,这个个性,仅仅是适应当下的小环境而有
并不能推广到更广泛的天地之中
这些人物的形成
就是潜移默化中形成的
就是本性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越国的东边,有一个叫辄沐的国家
当他们的第一个儿子出生的时候
就一定会烹饪了吃掉
称名为宜弟
这样的国家当不是虚构
而是真实存在的
中国早先都是这样做的
在父系社会早期
都是抢人家的媳妇
甚至到了三国,曹操都还以睡别人的老婆为荣
这样,就根本不能保证第一胎是不是自己的儿子
因此,杀了吃了
一了百了
这样的风俗流传很久
至少到战国时期,还是存在的
被很多古人所记录在案
这样的国家,如果自己的亲生父亲死了
就会把母亲给扔了
他们有一个说法:鬼妻不可以同居
楚国的南边,有一个炎人国
当他们的亲威死后
都是剐掉肉扔掉
然后只埋一个骨头
这就是当地的孝子
广西等地,人死后先暂埋三年,三年后,再挖开,只捡其骨头,重新下葬
西藏的地方,对于重要人物,实行天葬
让鸟儿吃得骨头渣子都不剩
秦国的西边,有一个仪渠国
他们的亲戚死后
放在柴火上面烧
随着浓烟滚滚
他们认为这就是登天了
然后,这些人都成为了孝子
为什么会这样呢?
难道他们思考过吗?
没有
这不过就是上面有政策
要火葬啥的
下面形成风俗
然后,就自然而然了
人们习惯了之后,就会看不习惯其他的事物
这些看起来很违背常理的做法
其实完全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
如果感觉到有什么奇怪
那说明自己也在自己的意识形态里面呆太久了
不了解天是无限的
地是很广阔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从根本上来说,都是无头人
谁也不用笑谁
这些,都是物
人的知见是非常可怕的
限于常识,而不可自拨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有一次
孔子到东边去游玩
走着走着,发现二个小孩子辩论得不可开交
孔子也是闲得慌
就问这二个小孩子,你们在辩论什么呢?
其中一个孩子回答说:
我认为太阳刚开始出来的时候,离我们近,而到了中午的时候,离我们远
另外一个孩子的认识,刚好相反
他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们远
而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们近
二个小孩子争得面红耳赤
孔子就让他们讲一讲各自的道理
凭什么你们这样认为呢?
说一说理由
其中一个孩子说道:
在早上的时候,我们看太阳,太阳象一个车盖一样大
到了中午呢
太阳小得象一个盘子
按常我们的视角定理
同一个事物,离我们越近,我们就看到越大,离我们越远,我们就看到越小
这是不是证明了太阳早上离我们近,中午离我们远呢?
另一个孩子说道,我也有道理啊
早上的太阳,还很凉爽
甚至还需要加衣服
到了中午的时候,天气很热,就象开水一样
按照热辐射的规律
应该离热源越近,温度越高
离热源越远,温度越低
这不就说明了太阳早上离我们远,而中午离我们近吗?
孔子一听
卧槽
这怎么解?
都有理由啊
两个小孩子就笑道:也不知道谁在造谣,说你智慧很多呢
这不,早上的太阳和中午的太阳,哪个离地球近,不能解释了吧
列子说这个故事,就是告诉世人
人们的理由,往往出自自己的经验
限于自己的成见
固于自己的认知环境
是不会有真正道理的
真的在常识中辩论,就是孔子这样的大智者,也没有办法解决问题
不是问题本身无解,也不是孔子不知道解
只是大家在常识中,都凭经验说自己正确
都不质疑自己的理由
本身就无解
圣人不劝骂街之妇
智者不辩常识之论
那究竟太阳和地球是怎么一回事呢?
又为什么根据经验就出现了冲突呢?
这得从科学的角度出发
去解释
早晨的太阳看起来很大,中午的太阳看起来很小
这是视角的误差
是一种错觉
这错觉产生的原因
就在于周边事物的比较值
同样一个物体,同样一个距离
如果周边的事物都比较大,人们就会看到他比较小
如果周边的事物都比较小,人们就会看到他比较大
这就是视角的比较法
是意识本能的反应和认知
早晨的时候,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
背景是树木,房子,山,海等等地球景观
在这些地球景观的对比下,人们不自觉的看到天上的太阳就比较大
但到了中午呢
则不一样
太阳的背景变成了天空
在广阔的天空中,太阳如此孤单
因此看起来太阳就显得小
实际上,这问题的解,还让科学家头痛至今
至于温度问题
则和地热有关
地球吸收热之后,再辐射出来
早上,地球比较凉,人就感觉到凉了
到了中午和下午,地球大量的反射吸收的热
人们就感觉热了
与太阳的远近,关系不大
那太阳究竟早上和中午,哪个时间段离地球近呢?
这得看季节,看月份
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差异
有时候早上离地球近一点
有时候中午离地球近一点
当然,这问题就复杂了
列子不是要讲述这样深奥的天文道理
列子只是告诉人们
你们的想法,没有一个靠谱的
而恰恰是这些不靠谱的想法,造成了事物形态的差异
或大或小,或同或异
物象纷呈
本质上,无心无物
或者未始有物
为了解释这个问题
为什么人心会造成这么大的差异
就得从经济学说起
早期,中国人是不可认可经济学这样的术语的
中国人,有自己的名词
叫轻重学
中国的古人认为
人们形态的差异,成就的大小
都是自我选择的结果
而人们在做选择的时候
事物就有了孰轻孰重的考虑
比如家人与工作
谁更重要?
人们在自己的价值观中,选择了自认为重要的
而放弃了一切他们认为不重要的
由于人们无数次的选择
最终形成了人与人的差异
当读书公平公正的摆在所有孩子面前的时候
有人认为读书重要
有人认为读书不重要
只有认为读书重要的人,就选择了读书
并且读好了书
人的选择,都是基于轻和重的意识作出的判断
而这正是穷和富的秘密所在
当你认为赚钱重要的时候,你就可以丢失人格,丢失尊严
以和为贵
当你认为面子重要的时候,你就会打赏主播,挥金如土
以脸为贵
各种思维中认为重要的,不重要的,在无穷的比较中
人们的差异越来越明显,越来越明显
最终,人困毙于自己认为重要的心态中
帝王将相知道了这个根本原则
就用各种规则,还左右人们的轻和重的意识
从而操纵天下人的心
一切经济,都由此发生
你如果能知道别人重视什么
你就会让他放弃钱财,放弃一切去追求
你就赚钱了
比如老年人,如果他怕死
你就可以操作保健品
让他深陷其中
从而把一生的积蓄,主动的交给你
牵人之重,则驱人如狗
能利用别人的轻和重的意识,你就可以象对待狗一样,让他咬谁就咬谁
让他送钱就送钱
因此,要创造焦虑,才有经济发展
成绩焦虑
让家长乖乖掏钱
健康焦虑
让医院盆满钵溢
股市,债市,期货等等
莫不是操轻重之意
而挖空众生的钱财,归于自己
重视即是欲望
有欲即有重,有重即有钱
本来,这事情是天下不传之秘
帝王将相说客商贩之能
但是,到了大一统的晋代
人们发现了问题
因为每个的选择,都是在自己意识中选择最重要的事情
比如一个劫匪
拿着枪对着一个女孩
你是要钱还是要命?
这就是看她心中所重是什么
然后利用她重要的,而让他交出他轻视的
一般人在这种情况下,就会认为命重要
于是,就会主动交钱
即然每一个人,每一次选择,他都是选择了自认为重要的事情
但为什么世间贫富寿夭差距还是这么大呢?
这是因为,那些贫困的人,他们认为重要的东西与富人认为重要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贫困的人,认为钱最重要
富人则认为,自重更重要
当自重达到一定的级别,人人都需要你的时候
成了专家,搏士,行业领头人
钱财也就自然而来了
显然
轻与重,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
才能教育好后人
于是,提出了经济的概念
经济,就是经世济民
在你人生的每一次选择中,如果评价轻重的标准,都是以对世界有益,对他人有益作出判断
你必将成为有威严,有德性,能自重的人
也必将成为真正的富翁
有了经世济民这个标准
就能看穿富人的成长之路
他们总是解决了人们的某些困难
他们总是对人们有帮助
对人们有益的
有创造性的
因为他们总在选择经世济民
因此,他们成了富人
国富民强
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由此,轻重学的正式被经济学这样的标准体系所代替
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所有的一切意识,莫不还是在自我意识的轻重判断中
随时随地,都在看重什么
简单的解释了由经重的人心,到经世济民的标准
我们就能理解列子提出来的天下至理
列子正是基于这一认识
认为天下事物,没有差异
都不过是心之取舍
于是,得出了一个世界最根本的理
那这个理是什么呢?列子又将如何论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