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开始今天的内容更新
列子第四期第六讲
继续轻重的概念
古人对于轻重,进行了深度的思考
人之一生,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活在自己的知见里
而知见之根本,就是轻重权衡
人心就是一杆称
用来衡量天地万物
那人们为什么孜孜不倦的追求外物呢
原因也很简单
这其实是作弊的手法
就如同商贩卖菜,里面夹其他的东西增重一样
就如同商贩卖猪,称上做假增重一样
都是自重不足,假借万物以增重
以为拥有了这些东西,自己就重了
本质上,一个智慧充足的人,并不假借于外物
都是外物主动围绕他在运转
因此能看到很多名人奇怪的行为
有些人不修边幅
有些人不在意别人的看法
有些人穷困自在
甚至象当今的马斯克去总统,都抱着个娃
办公室也是随便
随便找个地方都能住
自重者,人衡重之
如果假借外物增重,则外物失去,自身也失去了重心
就倒了
然而,列子认为,人人欲重自己之重
这也是不对的
这是重的甲骨文
左边是一个东西
很重很重
右边是一个弯腰佗背的人
人因为有重视的事物
就把自己压弯了
甚至压死了
一个重视仁义的人,必然被仁义奴役
一个重视手机的人,必然为手机所控制
一个看重钱财的人,必然为钱财去舍命
一个看重名利的人,必然是名利之走狗
人之所重,身之所残
只要人有重视的东西,这人就有被拿捏的地方
虽然圣人们都反对利害是非轻重的内心起伏
从而让人走出情绪的深渊
但也有名人反对
清代的张岱就说:
人无僻,不可交,以其无深情也
人如果没有轻重观念
没有爱好
这样的人,是不可以交往的,因为他们不懂得情义
这是衡量普通人的法则
但不适合于圣人
圣人恰恰追求的就是无情
其中道理,需要自己去衡量
与之相反
轻这个字
就是缠绕在织机上面的纵丝
起一个装饰的作用
用来表示可有可无
没有他,完全没有影响
有了他吧,有时候怨其多事
有时候,就是当个装饰好看
世人轻其轻
凡是被人看得轻的事物,人们都不愿意和他交往
一个可有可无的物,谁会放在身上呢
有很多人,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
不知道自重是获得别人尊重的根本原因
只是一味的舔狗
一味的巴结
一味的讨好
极有可能,只能换回别人的轻视
努力学习,增加自己的份量
莫愁前路无知已
当然自重的人,才能让天下人识得自己
天下无人不识君,以君之自重故也
圣人需要去掉心中的轻重
让天下无物
列子因此悟出了此世界最大的道理
均理
均,天下之至理也,连于形物亦然。均发均县,轻重而发绝,发不均也。均也,其绝也莫绝。人以为不然,自有知其然者也。
均,就是天下最大的道理啊
什么叫均
那就是两边等重
天下一样
万物一样
这样就做到了公平公正合理
我们常说的合理
就是双方都处在合适不亏不赚的境地
合于公平公正之理
如果要成圣,就不能有轻重,不能有私心
而轻重,私心,就是常人所谓的我
圣人因此提出了无我的概念
无我就是公平合理
不偏不倚
也就是列子所说的均理
当一个永远正直
不偏不倚的时候
就会理直气壮
从而使自己达到浩然正气
半夜不怕鬼敲门
因此,公正无私的心
必然连于外在的形物
他是能感物的
这些形物也必然受到公平公正无私的对待
内心均衡的人
表现于外的也是均衡
这叫均发均县
均发于内,均悬于外
如果内心一念轻重
则必然表现在外的就是偏重了
轻重而发绝
最终走向争论,争吵,甚至战争
而世间所有的不幸,都是起源于意识所重的不同
意识形态的差异,造成了世间一切的冲突
因此,轻重而发绝的原因
就是因为发之不均
人的出发点,就是不均平的
一个不均平的思想,怎么可能看到公正的结果呢
又怎么可能得到公平的世界呢
而人如果能够达到公平合理无我的内心出发点
则其绝也莫绝
虽然内心绝了轻重
但世界,环境,人际关系,为人,处理竟然全部重生了
绝处逢生
当然,这些道理,对于欲界俗人来说,是不以为然的
他们总是认为欲望才是最好的
自己心想事成才是最重要的
对于色界的凡夫来说
也只是有一些影响
唯有无色界的圣贤
自然知道这个道理才是至理
守住了这个均理,才能真正的改变自我,改变世界
有人总会问,天下为公有什么用
这对于欲界俗人来说,是不可理解的
列子为了讲明白均理的重要性
用了七个故事,从七个方面来讲述均给人们带来的深刻影响
詹何以独茧丝为纶,芒针为钩, 荆筱为竿,剖粒为饵,引盈车之鱼于百仞之渊、汨流之中;纶不绝,钩不伸,竿不挠。楚王闻而异之,召问其故。詹何曰:"臣闻先大夫之言;蒲且子之弋也,弱弓纤缴,乘风振之,连双鸧于青云之际。用心专,动手均也。臣因其事,放而学钓,五年始尽其道。当臣之临河持竿,心无杂虑,唯鱼之念;投纶沉钩,手无轻重,物莫能乱。鱼见臣之钩饵,犹沉埃聚沫,吞之不疑。所以能以弱制强,以轻致重也。大王治国诚能若此,则天下可运于一握,将亦奚事哉?"楚王曰:"善。"
先看第一个简单的故事
有一个叫詹何的人
他拿一根蚕丝当钓鱼的线
再随便弄了一个很细的针当钓鱼的钩
砍了一根没用的荆条,当作钓鱼杆
将米粒剖开当作鱼饵
竟然在一个百仞深的急流旋涡中,钓了整整一车的鱼
竟然蚕丝不断
芒针不直
荆杆不乱
这事传到楚王那儿,楚王非常惊奇
就把詹何召来,问个清楚
詹何说道:
我曾经在先大夫那儿听他说蒲且子
蒲且子在射鸟的时候
拿着一个不入流的弱弓
箭上系着很细的丝绳
顺着风拉弦
竟然一箭射中了两只黄鹂鸟
当然,我的先父就告诉我其中的道理
这是因为他用心非常专注,因此,动手的时候,就达到了均理的境界
动手均也
我就是因为这件事
开了悟
用来研究钓鱼的道理
经过整整五年的参修
我终于达到了
当我到了河边去持竿的时候
内心是毫无杂念的
心中只有鱼
因此,在抛钓鱼线,扔钓鱼钩的时候
手上并没有轻重
这样外物就不会乱了
由此造成的现象就是
所有的鱼看到我的钩饵,都不认为我是在钓他们
这些鱼,看到的是一个为鱼们服务,拿鱼的钱,办鱼的事的公仆
这些鱼看到我扔的鱼饵
就象自然界里面非常常见的尘埃聚集而成的虫子一样
会毫不怀疑的吞下去
毕竟,谁为怀疑公仆会害主人呢?
谁会怀疑那些公平公正的心,会做出这么不要脸的事呢?
操鱼之轻重,而获自己之利
正是因为我达到了这样的增界
虽然内心有鱼
但出手的时候,理由正当,手上没有表现出任何的轻重偏颇
所以,才能拿极弱的东西,来制服强胜的事物
用轻物换来重物
做赚了
由此,我也给楚王一个建议
你治理国家,如果能打着公平公正合理,为了人们的名义
则天下的人都会随你拿捏
还有什么事情办不成呢?
楚王听了,这道理太他妈的好了
我也要做人们的公仆
这一故事,就说明了芸芸众生,就如是鱼儿一样
他们虽有轻重之心
但却并不想自己被轻重
因此,可以通过均理,而吃了原告吃被告
甚至所有人通吃
达到极好的效果
操天下人之轻重,则役天下人如牛羊
何愁人不发达,官位不高呢?
想要多少钱有多少钱
想要多大的官有多大的官
为什么众生心中的轻重,就如此难除呢?
由轻重发而造成的情感情绪,为什么修除就这样难呢?
为什么只要会忽悠,再漂亮的姑娘也会被迷得五魂三道呢
明知道是坑,也要往里跳呢
列子为了解释这个人间普通的现象
又讲了另外一故事
鲁公扈赵齐婴二人有疾,同请扁鹊求治。扁鹊治之。既同愈。谓公扈齐婴曰:"汝曩之所疾,自外而干府藏者,固药石之所已。今有偕生之疾,与体偕长;今为汝攻之,何如?"二人曰:"愿先闻其验。"扁鹊谓公扈曰:"汝志强而气弱,故足于谋而寡于断。齐婴志弱而气强,故少于虑而伤于专。若换汝之心,则均于善矣。"扁鹊遂饮二人毒酒,迷死三日,剖胸探心,易而置之;投以神药,既悟如初。二人辞归。于是公扈反齐婴之室,而有其妻子,妻子弗识。齐婴亦反公扈之室,有其妻子,妻子亦弗识。二室因相与讼,求辨于扁鹊。扁鹊辨其所由,讼乃已。
鲁公扈和赵齐婴这二个人
生了病
他们都去找扁鹊
让扁鹊给他们治疗
这扁鹊也是神医
也同时把他们的病治好了
等他们两个人的病好了之后
扁鹊就对这二个人说道:
你们两个人前段时间生的疾病吧
是由外感六淫侵犯了身体的脏腑造成的
只需要保好暖,吃点药就行了
但是
你们还有与生俱来的疾病
是娘肚子里面就存在的
随着身体的长大,这病也在慢慢的变得严重
现在,我想为你们治疗,你们如果愿意的话,就在这纸上面签个字
这二个人听了,就说道:你先给我们讲清楚一点吧,别动不动就是免责条款的签字
我们究竟是什么病,治好了又是什么样子?
扁鹊一看他们两个不签字,只好继续给他们说:
鲁公扈这个人吧,你是心气很高,但气势较弱,因此表现出来的症状就是足于出谋划策
但真要做一个决断,你就不行了
而齐婴这个人呢,刚好相反
是心眼太少
但气势勇气到位
因此做事经常欠考虑,而冲动
受到伤害
现在,我如果把你们的心换一下
你们是不是就都完美了呢?
心是不可以换的
如同人的认知一样
但当大家在一起交流的时候
互相补充
结果大家就都获益了
列子假借扁鹊换心,来告诉世人,务必要圆满自己的智慧
这二个人经不住忽悠
就签字了
扁鹊于是,让他们喝了麻药
不过份量下重了
迷了三天才醒过来
在这三天里
扁鹊给他们剖开胸部,交换了心
再投以神药
总之,就是三天后,他们醒过来
连伤疤都没有
完全就象没有发生一样
这二个人还以为扁鹊骗他们钱的
啥都没做,就睡了一觉
交钱走人
在他们回去的时候
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这鲁公扈回到了齐婴的家里
把齐婴的老婆,儿子当作自己的老婆,儿子认得清清白白
把齐婴的妻子和儿子给整不会了
不认识这个人啊
而齐婴呢
他竟然去了鲁公扈家里面
也当鲁公扈的妻子当作自己的妻儿
同样的,把这一家人也弄糊涂了
这二家人,都说对方是流氓
占自己的便宜
不给钱就起诉
起诉以后
只好找扁鹊来认
他们究竟谁是谁啊
扁鹊就给他们讲了其中的原因
虽然形状不同了,但是心还是一样的
不要在意形状嘛
看心就行了
于是,这官司也就不打了
撤诉了
安心过日子算了
列子通过这个故事,就是要告诉人们,轻重观念的形成,是性格原因
是与生俱来的
如果不通过外在的修练,则人不可能脱胎换骨
不通过系统的学习修行
人就不可真正的脱离凡夫俗子
而这换心换头
都是大手术
不能急
将凡夫俗子之心,换成高雅均理之乐
就成圣人了
这些与生俱来的性格偏向
造就了世间一切事物的变化
但是,每一个事物,又都无相易已
认为自己是最牛逼的
是万物之灵
没有其他事物能取代自己
就这样,一方面不原意改变自己
一方面又想改变世界
只想通过剥夺别物来增加自己的重
让自己过得以为很好
终不过是幻花化城走了一趟
临死,一无所有
人生,就是一场旅行
如果仅仅只是随着大众,顺着导游的胡吹海侃
上车睡觉,下车撒尿,到了景点,多拍点照
最后,一趟旅行下来,就混了一个:我去过
实在无趣
人生,不是临死的时候,说一句我来过人间
如果能够明理无我
提高修为
有所学问
则旅行就看到了内在的规律
随着知识的不同,同样的景点,看到的内涵也就不一样了
去掉轻重的知见
用宽广的内心,无我的均理,去重建世界模型
会从中获益良多
那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做呢?
不急,明天列子会继续讲故事
教会大家,应该如何超凡脱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