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的心中为什么有那么多想法和杂念?
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轻重的原因
当人面临二个及二个以上的选择的时候
人就会不由自由的衡量轻重
计较得失利害
从而杂念不断
甚至通夜难眠
如果一切都风轻云淡
达到均心均理的状态
也就昼日无想,夜日无梦
思无杂念
心无利害了
列子讲了一系列的故事,让人们放下轻重
安然于当下
就把当下当作唯一
守住了一心
一念
也就没有那么多杂念思虑了
同时,当内心不再计较轻重得失的时候
则世间法也就圆融无碍了
我们来继续看列子讲的第五个故事
就能更进一步的理解均理对于人生的意义
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伏鸟下。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二年之后,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以告飞卫。
甘蝇这个人,是古代非常有名的射箭能手
他只要拉开弓,野兽就吓傻了,飞鸟也吓得掉下来
他的弟子名字叫飞卫
飞卫虽然是向甘蝇学习的箭法,但箭法实际上比甘蝇还要好
纪昌这个人,又向飞卫学习箭法
飞卫就告诉他说:
你先要学着目不转睛,然后可以学习射箭
纪昌听了,回去以后
就躺在妻子的织布机下面
用眼睛看着上上下下的飞梭尖锥
二年之后
那尖锥虽然到了眼睑上,他的眼睛也不眨了
就来告诉飞卫
这一练习,实际上是反人性的
最常见的就是士兵
士兵们在战场上,各种心理活动
时间久了
也就从容镇静了
这就是内心达到均理,从而心无旁物的状态
把一切都放下
生死有命
与其想那么多
不如安然做好当下
如果内心已经达到这样从容淡定,这就有了强大的心理
这对于人生的成功,是非常重要的
人为什么遇到危险会眨眼睛呢?
其实就是紧张
怕受到伤害
紧张,对于事情毫无帮助
克服了紧张情绪
是学道学理的开端
飞卫曰:"未也,必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着,而后告我。"昌以牦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以告飞卫。飞卫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纪昌既尽卫之术,计天下之敌己者,一人而已;乃谋杀飞卫。相遇于野,二人交射;中路矢锋相触,而坠于地,而尘不扬。飞卫之矢先穷。纪昌遗一矢;既发,飞卫以棘刺之端扌干之,而无差焉。于是二子泣而投弓,相拜于途,请为父子。克臂以誓,不得告术于人。
飞卫听了纪昌的汇报,知道他克服了紧张情绪,从容淡定
内心已经接近均理了
说道:
虽然这样,但还是不行的
你还要学会专注才行
你如果看见小东西就象看大东西一样清晰
看细微的东西,就象看粗大的东西一样明了
你再来告诉我
纪昌回去以后
就用很细的毛发将一个虱子绑在窗户上
天天对着光线去观察
练习自己的专注力
心无杂念,内无思虑
过了十天,看得清楚了
三年之后,就象看车轮一样
清晰明了
拿这样的眼睛去看其他的东西
都象丘山一样明明白白
于是
他拿来燕子骨头做的一个小弓
用很细小的蓬草当作箭
射向这个虱子
直接射中了虱子的正中间
而挂虱子的牛毛竟然都没有断
又来告诉飞卫
飞卫看他心理因素不再紧张,同时专注于当下而无杂念
已经达到均理的状态
就告诉他说:
你已经完全继承了我的射术呢
纪昌听了
突然之间有了心魔
他就想,我既然已经全部学会了飞卫的射箭之术
纵观天下
能够成为我对手的人,也就是我的老师飞卫这一个人了
我应该把飞卫谋杀掉
这样天下就没有敌手了
就这样,二个人在野外相遇了
纪昌就和飞卫都用箭射对方
箭到二人中间的时候
二个人的箭头对着箭头
就掉了下来
二箭贯穿损坏成灰,掉到地上,都没有尘土飘起来
就这样,二个人射了很多箭,竟然都是一样的结果
这时候,飞卫的箭没了
但纪昌还有一支箭
纪昌射出最后一支箭
飞卫就用旁边的一个细荆条来应对
竟然也打落了纪昌这最后一支箭
纪昌恍然大悟
人的成功,不仅要克服自己内心的紧张,学习一心一意的专注
还要克服对外在的欲望
天下之物,物物有情,物物都是一样
那里有什么高下呢
又哪里有什么第一第二呢
灭了外在的心魔
内心也就真正的淡定了
二个人非常高兴的扔了弓
就在路上相互拥抱
从此成为干爹干儿子
二个拉着手发下誓言
只告诉世人均理,而不告诉世人具体的术数
人懂得均理,则天下一切的术法可为
人不懂均理,天下一切术法不过是自己的牢笼
列子通过这样一个故事,告诉世人,紧张是人修为的天敌
而杂念是人无法提高的原因
不仅仅是内求于均理
还要克服外在的诱惑
这样的人,想不成功也难了
想不成圣也不可能了
为了说明白这个道理
列子又举了一个开车的例子
古时候,人们开的是马车
而造父据说是秦穆公的专职司机
开车开得最好
造父之师曰泰豆氏。造父之始从习御也,执礼甚卑,泰豆三年不告。造父执礼愈谨,乃告之曰:"古诗言:'良弓之子,必先为箕,良冶之子,必先为裘。'汝先观吾趣。趣如吾,然后六辔可持,六马可御。"造父曰:"唯命所从。"
造父的老师,名字叫泰豆氏
造父跟着泰豆氏学习开车的时候,非常的谦虚
对老师也非常的尊重
就这样过了三年,泰豆也没有给他说过什么
造父认为是自己做得不够好
因此更加注重礼节
对老师更好了
泰豆受不了啦
就告诉他说:
古诗里面说:
良弓之子,必先为箕,良冶之子,必先为裘。
这是哪个古诗说的呢?
其实是《礼记,学记》
礼记里面说的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这做弓的人吧,得先用弯柳条破竹条开始
而这想学打扮的人呢
则首先就要学会做衣服
学会穿搭
不同的场合得穿不同的服装
冶,艳丽,装扮
那你想一想,你想学开车
要先怎么做啊?
你先学会踩油门,踩刹车
得脚上功夫不乱才行啊
这样吧,你先看我是怎么练习走路的
你如果步法和我一样了
你就已经达到可以给国家领导开车的水平了
古代天子用六马
六马属于古代最高规格的马车
造父听了,说道:你怎么说我就怎么做
这泰豆老师,就在路上竖了很多木桩
每个木桩刚刚够一只脚立足
多了没有
根据脚步的大小来放置这些木桩
然后泰豆在上面耍了起来
如履平地
走过去走过来
跑过去跑过来
没有掉下过木桩一次
泰豆乃立木为途,仅可容足;计步而置,履之而行。趣走往还,无跌失也。造父学子,三 日尽其巧。泰豆叹曰:"子何其敏也?得之捷乎!凡所御者,亦如此也。曩汝之行,得之于足,应之于心。推于御也,齐辑乎辔衔之际,而急缓乎唇吻之和,正度乎胸臆之中,而执节乎掌握之间。内得于中心,而外合于马志,是故能 进退履绳而旋曲中规矩,取道致远而气力有余,诚得其术也。得之于衔,应之于辔;得之于辔,应之于手;得之于手,应之于心。则不以目视,不以策驱;心闲体正,六辔不乱,而二十四蹄所投无差;回旋进退,莫不中节。然后舆轮之外可使无余辙,马蹄之外可使无余地;未尝觉山谷之险,原隰之夷,视之一也。吾术穷矣。 汝其识之!"
造父一看
这不梅花桩嘛
也就学着泰豆的方式在木桩上行走
只用了三天
就合部掌握了其中的技巧
原来,这梅花桩练的就是心稳心专而不乱
在运动中,还能保持一心一意
不紧张不恐怖
不惊不怖不畏
达到上乘的均心
泰豆一看,感叹道:
你的天资实在是太高了
学起来这么容易
凡是开车的人
也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第一,就是不要有任何的紧张
遇到任何情况,都能从容镇静
第二,就是练习技术
有术有道
就如同你虽然天资很好,也练习了三天一样
你仔细想一想
你在梅花桩上的走路
虽然是足底上下的功夫
但实际上,考验的还是你的心
但凡心一乱,被旁物干扰
有利害轻重,怕摔伤,怕碰坏
那就不可能走好梅花桩了
只有心无轻重利害
一心足下之路
那路纵然只是能容足的木桩,你也是如履平地
回到开车来说
你在掌握方向盘的时候
也就是拉马辔头
看起来方向的弯急曲直
都是你手上的功夫
是口里面对马下达的指令
但实际上,是出自你的胸中啊
是你内心处境的表达
内心静则自然方向稳
恰到好处
所以,看起来,这都是手上功夫,一切都在掌握之中
但掌握一切的,恰恰是里面的中正之心
内有中和的均心
则外才有应合的马匹车辆
这才能够进退自如
高速低档
随意切换
各种路上,都如意平安
中规中矩
虽然开再远的车,也不感觉到累
这才真正学会开车
而不是考个驾照,懂个术数叫会开车的
掌握的是马嚼子,而指挥马嚼子的是马辔头
指挥马辔头的是手里面的缰绳
指挥手的,就是自己的心
由此可见
不是用眼睛死盯着路上
然后拼命的握紧方向盘,一时向左,一时向右
不是拿马鞭子拼命的让马怎么做
而是一个人让自己怎么做
外境自然就变化了
心中从容不迫
身体自然端正
自然开车就开得好,不可能出岔子
所有的轮子,马蹄子,都在最安全的地方行走
什么倒车入库啊,上坡起步啊
都不在话下
然后
就能达到最高深的专注境界
专心开车
专心到什么程度呢
车轮之外,没有其他车轮痕迹
心无旁鹜
马蹄之外,再没有其他地方美景干扰
除了车,就没有别的了
即不觉得山谷险地
感觉到紧张
也不见什么平原高速
而不当一回事
说到底,就是专注于当下
不要被外境给挠乱了内心的均理
我开车的方法就教完了
你自己慢慢悟吧
后来,造父悟通了
成为了最高明的专职司机
据说,学开车的人,只要拜一拜造父的像,逢考必过
当然这是玩笑
但均理,必然不受一切干扰
受到干扰的原因,必然是心中有了轻重
被更重的事情给诱惑了
好好开车,走过一个美女
然后看美女去了
这说明这个人把美女,看得比生命还重
于是,古人就说,这人比较轻佻
什么意思?
轻佻的意思,就是不知道生命,家庭,财富等等都是极为重要的
尤其是自身的修为
把这一切都不要了
反而重视一些耳目口鼻之欲望
何其搞笑
故名轻佻
如果一轻都轻
倒是没事
可轻佻的人,重的是自己的欲望
无法摆脱欲望的控制
这是古人最为责备的地方
轻如鸿毛
重如泰山
如果达不到均理的状态
在人伦人理上面
就要经常衡量轻重了
而智者启世的话语
其实都是劝醒世人的轻重观念
轻重观念,就是当代哲学里面的价值观
价值取向决定了人生的走向
也决定了人生成就的高低
一开始就把世人认为没有价值的东西看得很重
慢慢就走偏了
审视自己重什么,轻什么
重的去掉了,发现轻的又是重的了
人总在环境之中去衡量,去选择放不下的重
如果将自己放在更广阔的天地之中
那些自认为重要的东西
又何其之轻呢
在更广阔的天地之中,才能看到更重要的东西
也才能打破自己过去的价值观
有了星辰大海
也就不在乎田边地角了
学不交友,必孤陋而寡闻
这是古人说的话
如果一个人总是在一边默默的思考,只管自己的道理
而不放开心性,与世界,与世人交流
他必然会走向孤陋寡闻的自我世界,而长眠不醒
当然,也就是奠定了自以为是的性格,致死还认为天下人都是错的
自己是唯一正确的
明白了左右世界颜色的本质,是自己的价值观
自己心中过不去的坎,过去造成的阴影
在生活中,我们已经遇到的苦难
我们又应该如何度过呢?
为了讲清这个问题
列子用了一个古往今来,最为隐晦的故事,作为均理无物篇的终结
而这个故事,注定成为列子里面最难懂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