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开始今天的内容更新
列子第五期第四讲
继续能力和命运之辩
去分辩能力和命运的关系
本质上,其实就是有我和无我之争
有我则有能力
认可能力的人,都有执著的我相
也就活在自我的世界里
而认可命运的人,则往往离开了我相
承认了那偶然的,不可控的无常
从命运的角度出发,显然,一个人的能力是什么,能力的大小,也都是命运的安排
因此,认命论,并不认为人可以不为
而是要突破自我,达到内心无为,情绪稳定,而外在无不为的境界
我们来看一个著名的故事,管仲的故事
来深刻的理解命运和能力
管夷吾、鲍叔牙二人相友甚戚,同处于齐。管夷吾事公子纠,鲍叔牙事公子小白。齐公族多宠,嫡庶并行。国人惧乱。管仲与召忽奉公子纠奔鲁,鲍叔奉公子小白奔莒。既而公孙无知作乱,齐无君,二公子争入。管夷君与小白战于莒,道射中小白带钩。
管仲和鲍叔牙二个人,是非常交心的好朋友
二个人一起在齐国做事情
当时,他们决定去做皇子的老师
在分配教哪个皇子的时候
管仲被分配与召勿一起,教公子纠
而鲍叔牙则被分配教公子小白
这个分配的过程,是命运呢,还是能力呢?
显然不是他们能够左右的
但并不影响他们使用自己的能力
这时候的齐国公族的公子们被宠幸的非常多
嫡子和庶子也没有什么区别
大家都害怕发生内乱
都纷纷出逃
管仲,召勿带着公子纠逃到了鲁国
鲍叔牙则带着公子小白到了莒国
过了没多久
公孙无知在齐国作乱
造成了齐国没有君主的局面
此时,公子纠与公子小白就都争着想回到自己的国家,谁先到了齐国,谁就是齐国的国君
管仲为了阻碍公子小白入齐,在莒国的道路上伏击了公子小白
一箭射中了小白的皮带扣
没事
但管仲非常认可自己射箭的能力
太自信了
认为公子小白死了
于是,和公子纠的行程就慢了
而公子小白则早先一步到了齐国
在这个过程中,是能力决定了事情的走向,还是命运决定了事情的走向呢?
管仲的能力算是无与伦比了
但却出现了最不可预料的事情
虽然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管仲的能力,也自然在命运的安排之中
等到小白继位之后,就威胁鲁国
要鲁国杀掉公子纠,不然就要打鲁国
小白既立,胁鲁杀子纠,召忽死之,管夷吾被囚。鲍叔牙谓桓公曰: "管夷吾能,可以治国。"桓公曰:"我仇也,愿杀之。"鲍叔牙曰:"吾闻贤君无私怨,且人能为其主,亦必能为人君。如欲霸王,非夷吾其弗可。君必舍之!" 遂召管仲。鲁归之,齐鲍叔牙郊迎,释其囚。桓公礼之,而位于高国之上,鲍叔牙以身下之,任以国政,号曰仲父。桓公遂霸。
鲁国抗不住压力,害怕战争,最终选择杀掉了公子纠
而追随公子纠的召忽同志
以死明志
追随自己的主人去了阴曹地府
受到了后人永远的赞扬
认为这是忠臣的典型
而管仲,则被囚禁
忍辱偷生
鲍叔牙就对齐桓公,也就是公子小白说道:
管仲的能力,足以治理好一个国家啊。
齐桓公说道:这个人是我的仇人,他竟然想射死我,我只想杀了他。
鲍叔牙就劝说道:
我听说贤明的国君,必然没有私怨,而以国事为重
而且一个人能为了他过去的主人尽自己的全部能力
只是命运不济
那也必然能把全部能力给予你啊
你如果想成为了霸王,则非管仲不可
请你务必收留他
于是,齐桓公就召管仲回国
鲁国归还了管仲
齐国的鲍叔牙远远的在效外迎接他
释放了管仲
齐桓公用最高的礼仪接待了管仲
并且把管仲的地位提到最高,鲍叔牙都要听命于管仲,职位还在管仲之下
齐国整个国家的国政,都交给了管仲治理
齐桓公称他为仲父
在管仲的治理下
齐桓公称霸诸侯,成为春秋五霸的第一位。
应该用管仲自己的话来看管仲
管仲尝叹曰:"吾少穷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大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北,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此世称管鲍善交者,小白善用能者。然实无善交,实无用能也。实无善交实无用能者,非更有善交,更有善用能也。召忽非能死,不得不死;鲍叔非能举贤,不是不举;小白非能用仇,不得不用。
管仲自己曾经感叹说:
我在年少的时候,又穷又失败
没办法了,就与鲍叔牙一起经商
分利润的时候,我总是多拿利润
鲍叔不认为我是在贪钱
他知道我贫困,没办法啊
等着钱过日子呢
后来,经商失败,我又给鲍叔牙当参谋
结果出谋划策,帮他管理,竟然事情越办越糟糕
最后关门大吉
鲍叔不认为我是愚蠢的
他知道,这是命运的安排
时运有好的时候,有不好的时候
我曾经三次做官
三次被领导给开除了
鲍叔不认为我是一个没有用的人
他还是认为,这是命运的安排
知道我没有遇到发达的运气
我曾经三次参加战争
但三次我都当了逃兵
鲍叔不认为我是无耻怕死的人
他知道,这是命运的安排,我的家里还有高龄老母
如果我死了,老母就无人赡养了
公子纠失败后
召忽以死明志
而我则被囚禁侮辱
鲍叔不认为我是为了活命的无耻之徒
内无廉耻
而是明白这是因为我羞于这些小节
而担忧的是我这一身的才能,不能名显于天下
可以说,我最值得感恩的人,就是生我的父母和我的知音鲍叔
我们来看这些过程
处处都充满了偶然和不可预料
这些没有原因的因素,就是命运
管仲自始致终,都有才能
但前面都是失败
做啥啥不行
后面还是一样的才能
却能帮助齐桓公称霸诸侯
如果前面的失败,归因于命运而不是能力
则后面的成功,也是命运的成功,而不是能力突然又足够了
因此,这世上的人,都说管鲍二个人是非常懂得朋友之道的人
公子小白是非常善于重用能人的人
但本质上,这就是命运的安排
造化弄人而已
实际上,并不是人有善交的能力,不是小白个人的能力会善于用人
说实际上无善交无用能
并不是说他们做得不够好
不是说还有比管鲍还善于交友的,还有比小白更善于用能的
而是说,无论是事前的相遇,还是事中的信任,还是事后的结果
都是命运的安排
人,只是在尽职尽责的去命运安排好的事情而已
因此,召忽这个人,不是他具有死的才能,死得很漂亮
而是命运中生成的性格,让他不得不死
他是被逼的
是命运逼迫他死的
而鲍叔也并不是能够举贤任能
而是他作为小白的老师,肩负着国家霸业
不得不去举贤管仲
这也是被逼的
在哪个位置,那个处境之下
都会那样去做
小白也不是善于用自己看不顺眼的仇人
而是霸业的诱惑,鲍叔牙的推举
他不得不用而已
可见,这其中,命运虽然看不见,摸不着
但实际上无处不在
认命最大的好处
就是对自我的突破
突然没有心理负担了
能够坦然了
即能坦然面对过程
也能坦然面对自己的努力
还能坦然接受结果
无论结局是好,还是坏
认命,对于打破心理防线是非常重要的手段
列子说管仲的例子,是正面的例子
其实负面的反面的例子,更能帮助人们理解认命是如何解放心灵的
比如古代的妓院,收购了良家妇女
这些女人,一般开始都性格刚烈
心理防线很重
不愿意从事卖身
因此,一般都是饿几天
打几天
然后心理防线崩溃了
认命了
尤其是认同了自己是妓女这一新的身份
突然就象换了一个人
没有心理负担了
也能从容待客了
还有用吸毒控制的
这些人为什么突然心理就释怀了呢?
突破了常人的思维定式呢?
根本原因,就是被迫
在被饥饿,被毒打,被吸毒之后
受到极大的催残
潜意识里面为了活命
也就认命了
自己也就这样了
不如干脆听他们的算了
他们怎么说怎么做就行了
回到管仲的例子上面
里面的每一个人,其实都是被迫的
在他们那时那境之下
他们还有得选择么?
被迫,就是被命运左右了自己
才能,只不过命运还没有催残自己的自是而已
及管夷吾有病,小白问之,曰:"仲父之病疾矣,可不讳。云至于大病,则寡人恶乎属国而可?"夷吾曰:"公谁欲欤?"小白曰:"鲍叔牙可。"曰:"不可。其为人也,洁廉善士也,其于不己若者不比之人,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使之理国,上且钩乎君,下且逆乎民。其得罪于君也,将弗久矣。"小白曰:"然则孰可?"对曰:"勿已,则隰朋可。其为人也,上忘而下不叛,愧其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以德分人谓之圣人,以财分人谓之贤人。以贤临人,未有得人者也;以贤下人者,未有不得人者也。其于国有不闻也,其于家有不见也。勿已,则隰朋可。"然则管夷吾非薄鲍叔也,不得不薄;非厚隰朋也,不得不厚。厚之于始,或薄之于终;薄之于终,或厚之于始。厚薄之去来,弗由我也。
等到管仲病了的时候
齐桓公,也就是小白就问他:
仲父啊,你还在生病已经很严重了,你不要有什么忌讳,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如果你真的病重死亡了
那我应该把国家交给谁来治理呢?
管仲问他:
你准备交给谁呢?
小白回答说:
我认为鲍叔牙就不错
管仲回答说:
鲍叔牙不行啊
这个人吧,他的为人,就是一个洁廉的好人而已
他对那些不如他的人,和他比不过的人
一听人家的过错之后
就终身难记
总是拿人家过去的错误说事
如果让他去治理国家
上面没有办法正确的领会你的意图
下面又没有办法解决人民的问题
以他这种性格在这个位置上,得罪了君主您
怎么可能长久呢?
小白说:
即然我说的鲍叔牙不行,那你认为哪一个可以呢?
管仲回答说:
实在没有人的话,那就只有隰朋还勉强可以了
隰朋这个人为人吧
上面的领导完全可以放心
下面的人民也完全相信他
他经常惭愧自己不如黄帝有德性
又经常去同情帮助那些不如自己的人
如果从德性上来看话,隰朋算得上是圣人了
如果从轻财得义来看的话,隰朋可以算是贤人了
以自己的贤能骄傲于别人,临视别人
他是不会得到人们拥戴的
以自己的贤能善待下面的人,不如自己的人
则没有不得人的道理
隰朋对于一个国家的国事,不应该听到的,就放过了,当作没听到
对于一个家庭的事情,不应该看到的,也就当作没看到
也就过去了
如果实在没有其他人选
那治理国家的臣相之位,隰朋是可以胜任的。
这并不是说,管仲非得轻视鲍叔牙
而是此时此景,管仲只能这样
不得不说出鲍叔的缺点
也并不是管仲非得重视隰朋
而是在此时此景之下
管仲不得不尽自己为人臣子的责任
不得不厚举隰朋
可见,从重视厚待开始,是可以从薄结束的
从薄开始,也是可以从厚结束的
厚与薄之间的转换转化
终于是命运的安排
是被迫的
而不是我决定的
认命,几乎能治愈一切的心理创伤
从而厚待自己短暂的一生
放过自己
也就放下了一切
即是命运如此,则不得不为之
认同命运
就能轻装上阵
无所顾忌,尽情的去使用自己的才能
给才能一个展现的机会,这也是命运的安排
众生之所以有心理障碍和疾患
莫不是认可能力的我相障碍其中罢了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
记录了无数个精神病患者的采访和对话
你永远看不到一个否定自己,更新自己,保持理性的精神患者
每一个患者,都认为自己是正确的
自己还能做什么
自己拥有什么才能
等等
在坚固执中
而催残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