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开始今天的内容更新
列子第五期第六讲
列子对于命理非常推崇
他对人生,总结为四个字,命理心性
把命理放在心性的前面
我们来看原文
他提出这样的主张,究竟是为了什么
杨布问曰:"有人于此,年兄弟也,言兄弟也,才兄弟也,貌兄弟也;而寿夭父子也,贵贱父子也,名誉父子也,爱憎父子也。吾惑之。"杨子曰:"古之人有言,吾尝识之,将以告若。不知所以然而然,命也。今昏昏昧昧,纷纷若若,随所为,随所不为。日去日来,孰能知其故?皆命也夫。信命者,亡寿夭;信理者,亡是非;信心者,亡逆顺;信性者,亡安危。则谓之都亡所信,都亡所不信。
杨朱有一个兄弟,名叫杨布
杨布有一天就问杨朱说:
有些人吧,他们的年龄差不多,言行差不多,才能差不多,长相差不多
都有兄弟一样
但如果观察他们的结果
他们寿命的长短,差别很大,贵贱差别很大,名誉差别很多,爱憎差别很多
就象父子一样悬殊
我非常疑惑这样的情况
差不多的条件,为什么结果差别这样大呢?
杨朱就回答说他:
古人曾经说过这个问题的答案
我也深深的思考过
我现在把他告诉给你
凡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而造成,都是命的问题
人只能找到直接因素,而无法找到根本原因
人总是昏昏昧昧的过着日子
从没有想过命运的事情
在纷纷杂杂的事情中
完全是凭着过去的经验和喜好
选择去做什么,不做什么
而非完全理性的决策
这样时间一久,差别就很大了
谁又能知道其中的真正的原因呢?
说到底,都是命造成的差距啊
命中就生成了,你会这样做,不会这样做
而非真正的自主
因此,人需要正确的认识到命理心性四者的作用
如果能正确的认识到命运的不可抗拒性
也从此就不再计较生死了
对于长寿与短命,也就放下了
不再执著
毕竟,寿命这东西,完全是听命的
要死的人,躲在家里也会死
不死的人,枪林弹雨里面也不死
除了命能解释,其余的都无法解释
故称名为寿命
如果对寿命释怀了,人生就充满了自由的力量
在相信命运之后,人就要相信理性
学会讲理
凡理讲证据,讲事实,讲道理
理性,能够让人放下对是与非的执著
从此不再在各种情绪中,先判断对错,然后再找籍口
众生总是先有了立场,先有了观点
为了一个自是的观点,然后去寻找各种籍口
而非理性的思辩
因此,永远在是非对错之中,无法出来
走了对错是非
人接来下,就要相信圆融的自心
如果抛开知见的障碍
心将随遇而安
也就再也没有逆境和顺境的分别心了
无论哪样的处境,心都安然长住
然后去适应
也就不再怨天尤人了
这样,就走进了得之不喜,失之不忧的圣人心境
这是在命理的基础上,相信自己的心
如果这也能做到
那接下来,就是理解到一切事物都是变化的属性
本无好坏
变化永续
不要担心世界没有变化
不要担心别人坚固执著
变化是永续的
变化也总是在不断的发生着
这是自然世界的本性
如果一切都是变化无常的
那就没有所谓的安全与危险了
危险的变化,就是安全
安全的变化,就是危险
交替永续
不过是认知的障碍罢了
有些人说,我什么都不相信
这些说什么都不信的人
实际上就是脑袋里面一团的浆糊
实则是他什么都信
只不过是错位了
当认命的时候,他认为是自己做错了,而自责自怨
当认理的时候,他又由着心性和常识去固化自己
而无法用理性来较正内心世界
当信心的时候
他可能又相信命运去了
这些人吧,就是迷途众生
能分辩命,理,心,性四者,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从而不至于错误归因
而将一生活在烦恼和痛苦之中
真矣悫矣,奚去奚就?奚哀奚乐?奚为奚不为?《黄帝之书》云:'至人居若死,动若械。'亦不知所以居,亦不知所以不居;亦不知所以动,亦不知所以不动。亦不以众人之观易其情貌,亦不谓众人之不观不易其情貌。独往独来,独出独入,孰能碍之?"
真正的诚信了命理心性四者
又怎么会在意去哪里呢
又怎么会在意在哪里生活呢?
又怎么会哀其不幸呢?
又怎么会得意洋洋呢?
又怎么会随便躁动的只想做什么呢?
又会怎么拒绝这不能做,那不能做的知见呢?
黄帝之书里面说道
至人,就是六个字的标准
居若死,动若械
在家安静的时候,不动的时候,就象死人一样,根本不需要想什么
而他行事作为的时候,只是机械的执行
根本不需要胡思乱想
内心清净
与事无染无着
这正是讲命讲理的作用所在
通观这些圣人的行为
他们并不去想自己为什么要在这儿住,为什么不在这儿住啊
就没有这些纠结
只是随遇安住而已
也不会去想为什么自己要这么做啊
为什么自己不停下来啊
做就做了,不做就不做
不过是随心随性
完全没有心理负担和心理障碍
当然,他们更不会因为别人的看法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更不会为别人没有看法,而不改自己的行为
根本就不受外境外人的影响
他们内心清净自然,独来独往
独出独入
根本就没有任何的障碍能够阻碍他们
反观世人,就不一样了
墨杘(痴)、单至、啴咺、憋懯四人相与游于世,胥如志也。穷年不相知情,自以智之深也。
有些人,满口跑火车,就没一句实话
都是骗人的
这类人,叫墨杘
实则就是诈骗分子
有些人,总是千方百计的把别人的东西居为已有
这类人,叫单至
实则就是小偷
还有一些人,总是哗众取宠,一幅装逼装大的样子
这类人叫啴咺
也有一些人,他们城府很深,不轻易言语
这类人叫憋懯
这四类人,他们共同处在这个世界上
他们相信自己的想法和思维,才是最好的
至到一生,他们都不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
他们教自己的孩子,也固执在自己的思维中
一个哗众取宠的人,如果生了一个沉默寡言的孩子
那真是要了老命了
为什么这些人心会不相通呢?
就是因为他们都相信自己的处世方法,是最有智慧的
在自己的世界里面久了
也就不能理解世界的本来面目了
巧佞、愚直、婩斫、便辟四人相与游于世,胥如志也;穷年而不相语术; 自以巧之微也。
有些人吧,做事就是乖巧圆滑
有些人吧,做事就是鲁莽直接
有些人吧,做事就是威逼利诱
有些人吧,做事就是阿谄奉承
这四个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都按自己的心性去解读为人处事的办法
至死,都不会在一起交流处事的心得
因为他们都相信,自己的处事方法,就是最好的
有些人,开口就是,我这个人说话很直接啊,然后啪啦啪啦的
最后,感觉良好
这些良好的自我感觉,只是自我的知见而已
不过,他们身陷其中,是不知道的
犭翏忄牙、情露、讠蹇极、凌谇四人相与游于世,胥如志也;穷年不相晓悟,自以为才之得也。
有些人最重视口才的作用
相信凭自己的三才不烂之舌能改变世界
有些人最讲情义
动不动就是真情显现,为义尽忠
有些人非常重视勤劳
他们认为生活就是努力工作
有些人,非常重视垄断
认为只要控制资源,就能拥有一切
这四类人,一起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跟随自己的心性活了一辈子
至死都不相互交流道理
他们自认为自己对世界看得最透彻
自己的才能是最牛逼的
无论是口才,情义,勤劳,还是垄断
他们因此受益,也因此固化,因此受害
眠娗、諈诿、勇敢、怯疑四人相与游于世,胥如志也;穷年不相谪发,自以行无戾也。
有些人吧,非常懒惰,天天只知道偷懒,睡觉
他的一生也安然的过去了
有些人吧,他们非常狡猾
工于算计
算计来算计去
一生也就过去了
有些吧,他们非常勇敢
做什么事情都冲在前面
当枪使也在所不惜
一生也就这样过去了
有些人吧,生性多疑
总是怀疑这个怀疑那个
天天都在各种预防中
新冠的预防针都打五六七八针
随便一点感冒,就以为生了绝症
一生也就这样过去了
这四类人一直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随着自己的心性活着
一辈子也不相互借鉴
他们自认为自己做事的方法,是万全的
是没有错误的
人不这样做,还能怎么做呢
多偶、自专、乘权、支立四人相与游于世,胥如志也;穷年不相顾眄,自以时之适也。
有些人吧,就喜欢人多势多
有些人吧,就喜欢专制,自己一个说了算
有些人吧,就喜欢玩弄权利
有些人吧,就喜欢独自隐居
这四类人,共同处在这个世界上
随着自己的心性活着
终其一辈子,他们也不正眼看其他人一眼
他们都认为自己才是适合时宜的
自己才是最有利的
芸芸众生
就活在自我的世界里面
形成了千奇百怪的心态
他们虽然长相,行事,为人等等,差别非常大
但是,他们都认为自己有自己的道
自己是非常了不起的
自己活成了人应该活成的样子
自己才是真正的人生
是命运的安排
为什么众生在自己的固化的心态里面,就是出不来呢?
为什么天下这么多人,他们就硬是要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面,自以为是呢?
而不睁眼看看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呢
佹佹成者,俏成也,初非成也。佹佹败者,俏败者也,初非败也。故迷生于俏,俏之际昧然。
说到底,还是他们在行事过程中,被偶然的事情给迷惑了
在做事过程中,有很多事情,最后碰巧成功了
虽然历经了千辛万苦,但结果是好的
比如唐三藏取经
那我们就不仅要去思考
这真的是成功吗?
这完全是一种好像的成功
而不是真正的成功
从一开始,就在偶然里面
不过是命运安排
事物发展到如此而已
如果当作一定必然
显然,是违背理性原则的
理性的思维,其中一条,就是要可重复性
而不是靠结果,来反证过去的行为
是行为,保证了结果
那些偶然的失败
当然也是好像是失败
非常像是自己做失败了
但他们一想
这一开始,并不意味着失败啊
完全是命运的安排
造化的弄人
才失败
在众生的逻辑中,因为失败的结果
而反证过去的错误
这显然是违背理性的
因此,人的迷惑,完全是这些相似性造成的
比如一个人感冒了
他可以吃药,不吃药,吃饭,喝水,打屁等等
第二天,感冒反正好了
吃药的人,会说是吃药好的
不吃药的人,会说是不吃药好的
吃饭的人会说是吃饭好的
喝水的人,会说是喝水好的
打屁的人,会说是打了一个屁,就好了
各自在非理性的思维中,在巧合的事件中,寻找自认为正确但实则非常荒谬的道理
因与果,完全不相匹配
还自鸣得意
处处传道
正是这种逻辑,让自己陷入了无知的知见中
无法自拨
纵然天王老子来了,他也不信
他已经被自己的经验和常识,奴役成狗了
于俏而不昧然,则不骇外祸,不喜内福;随时动,随时止,知不能智也。信命者于彼我无二心。于彼我而有二心者,不若掩目塞耳,背坂面隍亦不坠仆也。故曰:死生自命也,贫穷自时也。
如果一个人,能够在各种巧合的事情中,还能保持理性
不昧于简单的解释和时间联系
则这样的人,必然外不担心灾祸
一切当发生的,显然必然发生
没必要去惊恐害怕
怎么冷静的处理就行了
也必然不高兴于自己的幸运
偶然的成功,有什么了不起的呢?
这样内心就静了
能够随时而动
随时而止
是因为他们知道,智力和才能,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还有比他们更大的命运存在
显然,信命的好处是非常多的
如果一个人终于相信了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相信了命运的存在
他在我与众生之中,就没有不同的心态了
这就是彩票心理了
如果你们看到别人买了彩票
基本上会一笑而过
不认为对方会中奖
这还是保持理性的
但如果自己买了一张彩票呢
你会发现,完全不一样了
自己相信,自己是最有可能中奖的
看别人和看自己,是二种心态
这就是不认命而相信自己才能造成的
总以为自己与别人不一样
其实大家没有区别
认为自己与别人不一样的人
经常会说:你的情况和我不同
我的情况如何如何
总把自己放在特例里面
这其实就是掩耳盗铃
蒙上眼睛
塞住耳朵
背靠着很高的城墙,面对着很深的护城河
而不掉下去
都比这种相信自己与别人不一样的人靠谱
芸芸众生,实无差异
未始有物
皆是尘埃累积
哪有什么不一样呢
所以说
死生是有命的
贫穷是有时运的
这根本没必要当一回事
命运不应该死,怎么也不会死
命里该死
哪里都躲不过
时运到了,铁块就成了金子
时运不到,金块就变成了铁
何必不安于当下呢
等命待时,不是很好吗
怨夭折者,不知命者也;怨贫穷者,不知时者也。当死不惧,在穷不戚,知命安时也。
那些总就别人死可惜了,死得太早了
才几十岁,就死了
这些人,都不知命的人
那些总是责备贫穷,为什么天下这么多富婆,就多了我一个呢?
这些人,是不知道时势的作用
时势一到,你也是富婆一枚啊
临死而没有恐惧,能泰然自若
在穷而不自暴自弃
能心静修身
这就是知命安时的作用
其使多智之人量利害,料虚实,度人情,得亦中,亡亦中。其少智之人不量利害,不料虚实,不度人情,得亦中,亡亦中。量与不量,料与不料,度与不度,奚以异?唯亡所量,亡所不量,则全而亡丧。亦非知全,亦非知丧。自全也,自亡也,自丧也。
显然,那些想东想西,每天晚上千般想,翻来覆去睡不着的人
在各种利害,虚实里面,精确计算
又去猜度人情
而结果呢
得和失其实是差不多的
相反
那些少智的人
基本上不想什么的
就是莽撞的凭命去闯的人
他们不计较利害,不考察虚实
不猜度人情世故
同样,得和失的比例,其实也是差不多的
可见,算与不算,考察与不考察
度与不度
哪里有什么差异?
终归就是自己的心性作鬼
认为必然这样做才正确而已
抛开心性不谈
凭命也能生活下去
还不一定很差
可见
生活,需要的是大度
不需要斤斤计较
只有不计较的人
则处处才会自然去量化
这样才能周全
而没有什么遗漏的地方
为什么这些大度不计较的人,活得就周全没有遗漏了呢?
其原因很简单
他们想得开啊
他们并不知道什么是全
并不知道什么是失
都不计较了,还在乎什么全与失呢
由着命运的安排了
要全的自然全了
要失的自然失了
要丢的自然丢了
一切的结果,都是最好的结果
都是命运最好的安排
还要去求什么呢
还要去计较什么呢?
认命,才能达到这种豁达的心胸
这都是对命理心性正确的理解,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