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第三十五讲 生与死的思考

列子第五期第七讲

也是三月份内容的最后一讲

认命对于人来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人深陷于能力的思维中,总以为要做点什么

在能力思维中无法摆脱

也就始终不得安心

齐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美哉国乎!郁郁芊芊,若何滴滴去此国而死乎?使古无死者,寡人将去斯而之何?"史孔、梁丘据皆从而泣曰:"臣赖君之赐,疏食恶肉可得而食,怒马棱车,可得而乘也,且犹不欲死,而况吾君乎?"晏子独笑于旁。公雪涕而顾晏子曰:"寡人今日之游悲,孔与据皆从寡人而泣,子之独笑,何也?"晏子对曰:"使贤者常守之,则太公、桓公将常守之矣;使有勇者而常守之,则庄公、灵公将常守之矣。数君者将守之,吾君方将被蓑笠而立乎畎亩之中,唯事之恤,行假念死乎?则吾君又安得此位而立焉?以其迭处之迭去之,至于君也,而独为之流涕,是不仁也。见不仁之君,见谄谀之臣。臣见此二者,臣之所为独窃笑也。"景公惭焉,举觞自罚。罚二臣者各二觞焉。

有一次,齐景公在牛山上游览

向北观望,看到自己国家雄伟的都城临淄

不知不觉就流下了眼泪

为什么哭了呢?

他感叹到:

这样美丽的国都啊

草木茂盛繁荣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

我还是要离开这个国都

我也会死亡吗?

如果从古到今没有死亡

我就不用离开之后去哪里这样的问题了

死亡,是人终将面临的问题

纵然千般不舍

纵然努力努力再努力

力用得越多,使得越大,死得越快

累死了

史孔,梁丘二个大臣在旁边也哭了起来

流着眼泪说

我们依靠君王你的恩赐

现在还有简单的饮食和肉类可以无限制的吃

一般的马车,也能经常使用

就这样的生活,我们都不想死呢

何况国君您,生活这样好,美女这样多,车辆这样豪华,宫殿这样美丽呢

日子好过,谁都不想死啊。

晏子听了,在旁边笑了起来

齐景公就擦干眼泪,回过头看着晏子说道:

我今天感觉这样悲伤,史孔和梁丘据都跟着我悲伤起来,你怎么一个人发笑呢?这是为什么呢?

晏子回答说:

这事吧,您得这样去想

如果贤能的人能够长生

那齐国现在应该还是姜太公,齐桓公在当国君

如果说勇猛的人能够长生

那齐国现在应该还是齐庄公,齐灵公在当国君

这么多人都还在当国君

就算你出生在齐国

也应该还在披着蓑衣,戴着斗笠在田里耕地种田,养家糊口吧?

一天忙得要死

哪里还有时间感叹悲伤这些死亡的事情呢?

你又怎么可能坐在国君的位置上呢?

正是为人是有生有死的

这样不断的换代

一个走了,一个来了

迭代更新

也才轮到您现在做了国君

现在为了不死的事情,而流涕悲伤

这完全是不仁爱的

没有考虑过后人

我不仅见到了不仁的君主您

还见到了二个谄媚的大臣

我同时见到不仁的国君和谄谀的大臣,能不发笑吗?

景公听了,非常惭愧

就自罚三杯

也罚了二位大臣各二杯酒

通过这样一个故事

列子告诉人们

生和死是每个人都必须的经历

从来就没有什么不死的东西

那些认为有不死的神仙,认为可以不死的人,完全是违背自然法则

也完全是违背常识

是属于那种不仁之人

只想着自己的长生

没想过自然界里面能不能住得下

人若不死

地球上站都站不下了

那里还有高质量的生活呢

死是生命的一种体现

正视死亡的必然性

才不至于陷入不仁之地

魏人有东门吴者,其子死而不忧。其相室曰:"公之爱子,天下无有。今子死不忧,何也?"东门吴曰:"吾常无子,无子之时不忧。今子死,乃与向无子同,臣奚忧焉?"

魏国东门有一个姓吴的人

他的儿子死亡了,他一点也不感觉到悲伤

他的管家就对他说:

我平时见您非常的痛爱你的儿子

为什么现在你的儿子死了,你却不感觉到悲伤呢?

东门的吴先生回答说:

在我儿子没出生的时候

我生活得很好

没有什么忧虑

现在儿子死亡了

只不过是回到了过去没有儿子的时候而已

有什么值得悲伤的呢?

有得则有失

有生则有灭

即然有了相聚的缘,自然有分别的缘

这都是自然之常态

完全没必要为死亡而哀伤

主管生死的,就是命运

命中当活,自然就继续陪伴在一起

命中当死

分别了就分别了

也很正常

农赴时,商趣利,工追术,仕逐势,势使然也。然农有水旱,商有得失,工有成败,仕有遇否,命使然也。

总的来看

农民趁着节气而种植庄稼

商人总是在想尽办法的赚钱

工匠在追求高深的技术

当官的在不断的追逐权势

这都是他们生活方式的形势,逼着他们去这样做

但是

农民经常遇到水灾和旱灾

那时候又没有统计局,没办法让粮食年年增长

商人经常有亏本的情况发生

那时候也没有发改委,没办法使经济永远稳中向好

工人做技工,也有残次品

不可能每次都成功

那时候又没有大国工匠,不可能按个按钮的金手指,要练习七八年

当官的,经常容易被罢官

所有这一切,都不是他们想遇到的情况

但还是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这就是命运造成的

只有认命了,才能坦然面对失败

整理好行装,收拾好心情,继续前进

活出一个无忧无虑的自己

总之一句话,如果一个人不开心了,必然是因为他不认命的原因

认命和开心之间,是有很大关联的

通过正确的认识命运,而解除人间的烦恼

过上快乐的生活

这才是命运和能力之辩的核心目的

然而

人的一生,总是有活着的时候,也有死亡的到来

生活与死亡

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作为修道之人

必然不仅仅是为了解除烦恼

更一进步,是希望从生与死里面解脱出来

那众生究竟为了什么而活着呢?

我们就来到了列子第七篇

杨朱篇

杨朱篇,就是讨论生活与死亡的

人为什么活着?

杨朱有答案

杨朱游于鲁,舍于孟氏。孟氏问曰:"人而已矣,奚以名为?"曰:"以名者为富。""既富矣,奚不已焉?"曰:"为贵"。"既贵矣,奚不已焉?"曰: "为死。""既死矣,奚为焉?"曰:"为子孙。""名奚益于子孙?"曰:"名乃苦其身,燋其心。乘其名者,泽及宗族,利兼乡党;况子孙乎?""凡为名者必廉,廉斯贫;为名者必让,让斯贱。"曰:"管仲之相齐也,君淫亦淫,君奢亦奢。志合言从,道行国霸。死之后,管氏而已。田氏之相齐也,君盈则己降,君敛则己施,民皆归之,因有齐国;子孙享之,至今不绝。若实名贫,伪名富。"曰:"实无名,名无实。名者,伪而已矣。昔者尧、舜伪以天下让许由、善卷,而不失天下,享祚百年。伯夷、叔齐实以孤竹君让而终亡其国,饿死于首阳之山。实、伪之辩,如此其省也。"

杨朱在鲁国游历的时候

住在孟氏的家里

他们二个人,就讨论了人们为什么生活的问题

孟氏问道:

人就好好的做一回人就行了

但为什么要去追求名呢?

这话的意思,就是说,众生活着,都是为了追求名

很多人可能不解,我并不求名啊

我对名没有什么概念呢

这是不能理解古人说的名是什么

常说的名利名利

名是人们的根本追求

尹文子,也就是老子的大弟子

守函谷关的那位

他写过一本书

叫尹文子

在他的这本书里面,大道上章节里

就专门写了名是什么

当然,这也是来自于名家

名有三科,法有四呈。一曰命物之名,方圆白黑是也;二曰毁誉之名,善恶贵贱是也;三曰况谓之名,贤愚爱憎是也。一曰不变之法,君臣上下是也;二曰齐俗之法,能鄙同异是也;三曰治众之法,庆赏刑罚是也;四曰平准之法,律度权量是也。术者,人君之所密用,群下不可妄窥。势者,制法之利器,群下不可妄为。

名有三大类,法有四大类

先说三大名类

第一个,就是物之名

给物体取名的名

比如方的,圆的,白的,黑的

人总是希望活出一个状态来

这个状态,就是名相

第二个名,就是毁誉之名

好坏贵贱就是这一类

我们把世间的一切,都划分为贬义和褒义二大类

虫子有害虫有益虫

人有好人有坏人

当然,文字也一样

有好的文字,有坏的文字

这就是词性

毁誉之名

为什么一个人被别人骂了,就会突然愤怒呢?

通过被骂了还知道发怒这一点

就知道这个人还是爱名的

骂,就是坏了自己的名

给自己安了一个坏名

当然不爽

相反,如果安一个好名

比如奉承几句

人就高兴了

除了善恶贵贱,方圆黑白之外

还有第三类

也就是况谓之名

那就是在别人眼中的看法

贤愚爱憎这一类就是

是聪明的,还是愚蠢的

是让人爱的

还是让人恨的

此三大名类,从生至死,囚禁了所有众生

任何一个人,都无法摆脱名相

圣人因此,而制四法

一个是不变之法

也就是君臣上下,父母兄弟这些

尊卑之法

因为创造了阶级

有了不同的名分

人就潜意识里面,往上爬

希望获得一个更好的名声

第二个是齐俗之法

通过有能力和没能力的差异

搞各种比赛

搞各种攀比

让人们深陷于这些名法中

第三个,就是治众之法

给好人奖赏

给坏人治罪

通过这些赏罚

而让人们永远听话

不得解脱

终生背上名的枷锁

第四个,就是平准之法

用各种法律,规章,度量衡等等

来告诉人们,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

彻底的固化名相对人的影响

这些术数,是国家的机密

是国家奴役人们的根本手段

人们并不需要知道这些知识

如果人们知道,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奴役自己

是为了牧二足羊

就没有办法管理了

利用人们的愚昧,创造一个形势

这是制法最有利的工具

只有所有人都认可了,帮着你数落那些思想开放的人,那些想创新人

这些人,在亲朋好友无知的劝说中

才不会乱作为

才没有主观的思考

也才能让人们终生不悟

可见,虽然众生不认为自己在求名

但实际上,没有一个人可以摆脱名相

这也是孟氏问杨朱的原因

为什么众生就摆脱不了名相呢?

杨朱回答说:

这是因为有名的人,会因为名而得到财富

名就是流量啊

出名了,就有钱了

孟氏听了,又说话:

那为什么那些出名的人,已经有钱了,还不知道停下来,安静的思考一下人生呢?

杨朱又回答说:这些人虽然出名了,有钱了,但他们还在追求一种尊重

想获得别人的尊重

为了这个尊贵的名声,继续劳碌着

孟氏继续问:那为什么那些尊贵的人,也无法停下来思考人生呢?

还是混混沌沌的过着生活呢

杨朱回答说:这是为了死

他们害怕死亡,被死亡所驱赶

就不得不继续奋斗

各种保健品,吃到死为止

孟氏又问道:

那这些人即然身体还健康,也暂时没有死亡的担忧了,他们为什么还是停不下来呢

他们又还在为什么忙碌呢

杨朱回答说:

为了子孙

他们自己操心够了,就开始折腾子孙了

希望子孙如何如何

孟氏问道:

名相这样虚幻的东西,为什么会有益于子孙呢?

杨朱回答说:

要得到名相,是不容易的

你必须听国家的话,听党的号召

服从家长的教育

你得违背人性

劳苦自己的身体

日焦夜愁的去按照别人洗脑的想法去思考

显然,你这样做了,你就得到了大家的认同

而这种认同感

正是名相给人的超级幻觉

太爽了

有了这样的名声名相

自己一家人也跟着沾光

一个宗族的人也跟着享福

如果一个地方,出一个名人

这一个地方都跟着受益

还能开发旅游资源

何况子孙呢

所以,求名还是很有好处的

会让人一生不得省悟

奴役其中

无有尽头

孟氏就说道:

凡是那些沽名钓誉的人

为了一个名相,就给自己背上一个责任

说生而为人,就要有责任心啊

因此,就要努力工作

努力保持清廉

天天加班

恰好这样的廉洁行为,让自己变得贫困

越劳动,越没时间思考,越没有路

一辈子成为打工人

而且为名的人,总是需要谦让吧?

让来让去,结果别人都飞黄腾达了

自己还是一个底层的小人物

杨朱听了,就反驳说:

管仲当初治理齐国的时候

君王好色,他也好色

君王奢侈,他也奢侈

这样和君王保持一样的兴趣爱好

一起扛过枪,一起嫖过娼

所以,君王对他是言听计从

从而管仲之道,大行齐国,而使齐国称霸诸候

死之后呢?

还不是管氏一个名声罢了

没有什么实际用

再看另外一个例子

田单在齐国做宰相的时候

君子高傲自大,他就谦卑有礼

君子敛财无德,他就乐善好施

结果人民都愿意跟着田单

于是,田单代齐,取代姜姓,而成为齐国的国王

和平的改朝换代了

田单的子孙一直享受着齐国

到现在还在

由此可以看到

如果是实名,那才是贫穷的

你真把名声当真了

如果追求的虚名

反而是可以富足的

名只是自己获利的一个途径而已

别人是通过慈善抵税,换个好名声,图利的

你却当真了,捐了全部身家

孟氏听了,说道:

实则无名

名则无实

名,确实就是人为的伪作

就是别人的看法

过去,尧,舜假装把天下让给许由,善卷二个人

知道他们不会接受,就假装让给他们

然后自己还是当自己的国君

这完意,就是普京,金三胖的选举一样

为了一个虚名而已

名正则言顺

因此,他们继续管理这个国家,享受国家最好待遇

达到百年

而伯夷和叔齐二个傻瓜,当真了

看不透这个世界

他们把孤竹君的君位真的让给了别人

结果自己这个实在的行为,让自己最终失去了国家

还自己饿死在首阳山上

可见,名本虚假,何必当真

真把名当真了,人一生也就无法走出来了

实相与伪名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的吧。

还是比较简单的

由此可见,芸芸众生的一生,都被活在别人设计好的名相中

他们当真了,也就一生服从了

这是他们生活的全部

那这样的生活,真的是他们需要的吗?

他们没有时间去思考

也没有时间去思辩

他们还需要继续打工,继续赚钱养家

不然,别人会骂他们的


  • 列子第三十四讲 命理心性
  • 列子第三十六讲 生之暂来,死之暂往
  • 本站相关注解资料版权皆归王兆胜先生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8525号-3 QQ群号:4936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