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第三十六讲 生之暂来,死之暂往

欢迎大家继续学习,在这一期里面,重在开悟生死

杨朱,古人在归类他的学说的时候

是较为艰难的

最终还是划分为道家

但实际上,其思想不能完全用道家概括

杨朱认为,人的一生,有种种束缚

有种种枷锁

而所有这一切枷锁,让人不得自由

因此,他分析了人为什么背负了这些条条框框的枷锁

最终认为名家是正确的

众生,都被名所累

名就是绳索

让人不得自由的根本

名家,一直贯穿在社会始终

是奴役人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流派

并以三种名相,把人牢牢的栓住

以黑白道德之名,让人不知不觉,受到别人看法的影响

又用毁誉之名,去奴役别人

再加上各种刑名

人这一生,就完全活在了所谓的道德,别人的眼光,责任等等上面了

杨朱曰:"百年,寿之大齐。得百年者千无一焉。设有一者,孩抱以逮昏老,几居其半矣。夜眠之所弭,昼觉之所遣,又几居其半矣。痛疾哀苦,亡失忧惧,又几居其半矣。量十数年之中,逌然而自得亡介焉之虑者,亦亡一时之中尔。则人之生也奚为哉?奚乐哉?

杨朱就想到:

一个人的一生,大概也就是百余年而已

这算是寿命里面比较高的了

假设有这样一个活到百岁的人

他在无知的小孩和风烛残年的老年

应该占了人生的一半光阴吧

如果再看,他睡觉的时间,和白天里面完全被别人支使,心不甘,情不愿的去做事,还得陪笑脸的时间

这应该又去掉了人生的一半时间

再减少人生病的,不高兴的,哀伤的

忧愁的

恐惧的时间

这怕是又要去掉一半的时间了

这样减下来

在这几十年之中

一个人,能够真正属于自己的,完全没有忧虑的时候,只怕是一个季度都没有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

如意之事,十之一二

那我们这一生,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又以什么为快乐呢?

为美厚尔,为声色尔。而美厚复不可常厌足,声色不可常玩闻。乃复为刑赏之所禁劝,名法之所进退;遑遑尔竞一时之虚誉,规死后之余荣;偊々尔顺耳目之观听,惜身意之是非;徒失当年之至乐,不能自肆于一时。重囚累梏,何以异哉?

难道我们的一生,就是为了美食厚味吗?

就是为了声色玩乐吗?

如果是追求美食厚味,显然,经常吃这些东西,人也就腻了

不可能让人长久快乐

如果是追求声色的刺激

显然,也不可能永远在其中

身体也吃不消

这些是诱惑人的,牵引人的缰绳

除此之外

不有各种赏罚来让人们不得不做些什么

领导还会用各种名法,还改变人们的行为

让人们究其一生,就是为了追求一点美好的名誉

更有甚者

为了一些死后的美名

英雄啊

烈士啊

等等

就要让自己的听到的,看到的,都合符社会环境的要求

还要非常在意是非对错

显然,在这种种名相的规范之下

人们已经失去了当下当年的快乐

更不可能真的放纵自己

哪怕是一丢丢时间

也做不到

如果人一生,都是这样的生活

这与那些重罪的囚犯戴着沉重的枷锁

有什么区别呢?

太古之人知生之暂来,知死之暂往,故从心而动,不违自然所好;当身之娱非所去也,故不为名所劝,从性而游,不逆万物所好。死后之名非所取也,故不为刑所及。名誉先后,年命多少,非所量也。"

杨朱认为,当人还是猴子的时候

最久远最久远的时候

大家与动物一样

本来都是自由自在的

至少明白一个道理

生是暂时因缘的聚合

是很短暂的

而死亡也只是暂时离开

从来没有消失过什么

生之暂来,死之暂往

那还纠结什么呢?

因此,这些还和动物打成一片的古人们

他们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自然拥有的特性,完全不会去约束

身体,本来就是用来使用的

用来娱乐的

并不是想办法克制他

因此,这些古人,并不为名法所规劝

也就完全不在意别人的看法

随着自己的心性而活完一生

并不否认自己对此世界物质的追求

而不是为了追求死后道德之名,而放弃自己对物质的享受

因此,刑赏,对于他们,也是无效的

他们才不管什么道德法规呢

所以,这些人,活出了真自己

名誉的排名系统,征信系统

活的时间的长和短

统统不是他们考虑的

他们只是随着自己的身心而自然的生活

杨朱曰:"万物所异者生也,所同者死也。生则有贤愚、贵贱,是所异也;死则有臭腐、消灭,是所同也。虽然,贤愚、贵贱,非所能也,臭腐、消灭,亦非所能也。故生非所生,死非所死,贤非所贤,愚非所愚,贵非所贵,贱非所贱。然而万物齐生齐死,齐贤齐愚,齐贵齐贱。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圣亦死,凶愚亦死。生则尧、舜,死则腐骨;生则桀、纣,死则腐骨。腐骨一矣,熟知其异?且趣当生,奚遑死后?"

杨朱更进一步认为:

万物别看活着的时候,好象各不一样

但其实死后,真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死人与死猪死狗死鸡,完全没有区别

如果不戴有色的人类眼镜去看

从科学的角度出发

人死之后,和所有动物死了,真没有二样

活着的时候吧,有聪明和愚蠢

富贵和贫贱

这样一些区别

这是不同的地方

但死后呢

都是发臭,腐烂

消解,消失

这完全是一样的过程

由此,我们再来思考这些不同的和相同的地方

那聪明和愚蠢,富贵与贫贱,显然并不是人力能够自主左右的

臭腐和消灭呢

同样不是人力能够左右的

这样思来想去

就会发现

生,其实并不是必然

而是偶然现象

死也是偶然里面的必然

聪明也并不是自己真的聪明

愚蠢也不是自己不想改进

贵也不是自己求来的,不过是命运好点罢了

贱也不是自己不努力

这都不是人们需要考虑的事情

自有天定

如果一切都是命运

显然,万物其实都是一样的生

一样的死

生得偶然,死得必然

万物都是一样的有聪明的地方,有愚蠢的地方

有值得人们尊重的一面

也有值得人们鄙视的一面

哪来的那么约束和名相束缚呢?

继续想下去,不得了啦

十年也是一个死

百年也是一个死

就算是你成了众生眼中的圣人

还是一个死

就算是凶顽之人

也只是一个死

横竖都是一个死

同一个结局

那么,活着的时候,象尧舜一样活着,死后只是一堆腐骨

活着的时候,象桀,纣王一样活着

死后也只是一堆腐骨

他们并没有区别

如果有区别,也只是后人所谓的名声不同罢了

他们活着的时候,谁又知道他们的区别呢?

显然,人真不应该背负太多太多的名相

正是这些所谓的名相,仁义道德,让人不得超生

人应该活出自己的精彩

而不要追求死后的事情

杨朱曰:"伯夷非亡欲,矜清之邮,以放饿死。展季非亡情,矜贞之邮,以放寡宗。清贞之误善之若此!"杨朱曰:"原宪窭于鲁,子贡殖于卫。原宪之窭损生,子贡之殖累身。""然则窭亦不可,殖亦不可,其可焉在?"曰:"可在乐生,可在逸身。故善乐生者不窭,善逸身者不殖。"

杨朱继续给世人说道:

伯夷这个人吧,他曾经把自己的国家让给了别人

如果我们仔细想一想这个人

他真的是没有欲望吗?

显然不是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伯夷真正在乎的,其实是清高的名声

因为自视清高

所以放弃了国家

最终把自己给饿死了

值吗?

一点不值啊

我们再来看展季这个人

展季,就是柳下惠

有一天,天黑了,外面下起了大雨

天气又很冷

有一个无家可归的女孩,到他家门口,冷得发抖

他怕这女孩冻着

就把人家小姑娘领进屋里面,抱了一夜

结果,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

按常理想一想

这柳下惠,也就是展季,真的是无情感吗?

显然不是

他其实在乎自己的贞洁名声罢了

他有无数的方法

可以让女孩去房间里面睡觉,多加点被子就行了

当时他是大官啊

他可以让家里面的女仆抱人家一夜

也行啊

这显然是有贼心没贼胆

占了便宜又不敢深入交流

为名所累

正因为如此

柳下惠最后绝后了

连个后人都没有

这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就为了一个和圣的美名?

由此可见,清高的名声,贞洁的名声,别人的眼光

将人们重重束缚,不得自由

使人们本有的最好的状态,活生生的给扼杀了

竟然可以达到这样的地步

让人面对国家,面对美色,都可以拒绝

这哪是什么好的品质

不过就是名相的奴隶罢了

孔子的弟子里面

原宪这个人,非常贫穷 

寄居在鲁国

而子贡这个人,非常的富有

有一次,子贡去看望原宪

结果,子贡的大马车,那个时候的劳斯莱斯

竟然开不进去

原宪家里太穷了,道路又小

只好远远的下车

走进去看望原宪

当他见到原宪的时候

看到原宪破衣烂裤的

脸上也没有什么血色

毕竟也没有什么吃的

饥一顿,饱一顿的混日子

子贡就问他:

你是不是病了呢?

原宪回答子贡说:

没有钱叫做贫

学习了道理而不去践行,才叫病

我实践着我学习的道理,没有病

我只不过就是穷罢了

以此高洁的品质,来讽刺子贡虽然富足,但却没有践行安贫乐道

在杨朱看来

原宪这个人吧

活该穷死在鲁国

子贡这个人吧,也活该一辈子为钱奴役

天天只想着赚钱赚钱赚钱

也不知足

原宪这个人,是因为清高,没钱而伤害生命

子贡这个人呢

却为了赚钱,而让自己活得身心俱疲

有人就问杨朱说:

按你这样的说法

那原宪不赚钱也不对,子贡赚钱也不对

你认为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最好的呢?

杨朱就回答说:

最适合的人生,应该是快乐的,幸福的,而且适可而止,不劳累身体和生命的

如果真的善于追求快乐幸福,那必然不会困穷一生

有钱就会去享受

真的懂得放松身体,也就不会把赚钱放在第一

而是能够品茶聊天高尔夫

高品质的生活着

杨朱曰:"古语有之:'生相怜,死相捐。'此语至矣。相怜之道,非唯情也;勤能使逸,饥能使饱,寒能使温,穷能使达也。相捐之道,非不相哀也;不含珠玉,不服文锦,不陈犠牲,不设明器也。

杨朱引用古人的话

说道:

生与死

生应该是相怜的,死应该是相捐的

这是古人的话

这已经说完了人生的秘密

什么叫生相怜呢?

不是完全讲什么高尚情操

而是能够达到中和

让勤劳的人们,能够停下来,歇一歇

这是相怜

让饥饿的人们,能够吃饱饭

这是相怜

让寒冷的人们,能够感觉到温暖

这是相怜

让没有门路的人,还能有条活路

这是相怜

肯定不是换天然气表,坑害百姓而富自己的口袋

活着的时候,能够劳逸结合

守得中和

那死后呢

死后就根本没有必要当一回事了

哪里来的,回哪里去

因缘暂时和合而谓之生

那因缘灭了,四大分散,所有聚合的这些古而有之的原子,分子,又回归自然

捐给自然

这不是很正常吗?

当然

死相捐

也不是真的把尸体给扔了

不是说不怀念,不伤感

而是要看穿死亡的本质,死真的只是把活着聚合的一堆物质,再分散给世界

没必要珠玉陪葬

更没必要还给死人穿上好衣服

有那力气,不如留给活人穿

所有给死人的东西,都是浪费

更没有必要杀猪杀狗的去祭祀死人

有什么用呢?

当然,也没有必要去弄那祭祀之器

陪葬之品

这些毫无意义

死人是不知道的

死也不是这个含义

挂念,放在心里面就行了

这儿就涉及到道家对于死亡的看法

活着的时候

由生命开始的一无所谓

人们开始吃东西

喝饮料

从外界取得无数的物质

来做成这个身体

正如同人们盖房子一样

所有的一切,都是自然本有

从外而来

最终组建成了一个房子

一个身体

这完全是一样的过程

没有一个细胞里面的原子,不是亘古未有的

人们只是利用了自然本有的一切,而合成了一个假相而已

这就是聚合了

而死亡,并不是造人的真我死亡了

而是这个假幻聚合的东西,又回归自然

捐给自然

继续循环

人即不能创造物质

也不能毁灭物质

即不能创造能量

也不能毁灭能量

一切都是聚和散的区别

你聚合成了一个身体,就有无数的自然事物分散了

每一个自己的细胞,都来自于别物

而自己最终将这一切,再度分散

这是很自然的

古人将这种聚合的基本物质,称名为尘土

或者泥土

尘归尘,土归土

这是必然

身上的每一滴水,都不会消失

每一个原子,都还在世界继续循环

只有无所还者,才是本我

有借有还的,都不是自己

由此而论,死是不存在的

死是散

活是聚

仅此而已

那就更没有必要为了死后的事情,而伤心挂念

理解了万物齐生齐死,并无二样

也就能理解庄子死了老婆,为什么不悲伤了

道家本身就不受这些假象所束缚

而是洞穿了生命的本质和真相

只有众生,活着,看着都累

为名忙,为利忙

还为各种疾病,死亡所恐惧

在杨朱看来,实在没有必要

如果认为杨朱这样的看法,就出格了,不可理解了

那就小看杨朱的思想了

杨朱还有更激进的看法

是什么呢?


  • 列子第三十五讲 生与死的思考
  • 列子第三十七讲 如意宝是什么
  • 本站相关注解资料版权皆归王兆胜先生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8525号-3 QQ群号:4936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