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第四十七讲 利出实及,怨往害来

孙叔敖这样的人,是知道持后而处先的人

也是非常重视影响的人

无论是做官做人还是留给后人的话

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象孙叔敖,牛缺这样的人一样

看得通透

难得人间清醒

列子也举了三个影响不好的例子

虞氏者,梁之富人也,家充殷盛,钱帛无量,财货无訾。登高楼,临大路,设乐陈酒,击博楼上。侠客相随而行。楼上博者射,明琼张中,反两<木翕>鱼而笑。飞鸢适坠其腐鼠而中之。侠客相与言曰:"虞氏富乐之日久矣,而常有轻易人之志。吾不侵犯之,而乃辱我以腐鼠。此而不报,无以立慬于天下。请与若等戮力一志,率徒属必灭其家为等伦。"皆许诺。至期日之夜,聚众积兵以攻虞氏,大灭其家。

有一个姓虞的人

他是梁国非常富足的人

即然富甲一方

每天就是想的怎么花钱,怎么好玩

家里实在太有钱了

钱财多到数不胜数

还是搞房地产骗来的

人家实业也有

财与货都是一样的富足

搞得人生都没有什么意义了

于是

他来到一个摩天大厦的顶层

这摩天大厦,是当地的一个标志性建筑

来来往往的人非常多

就在大路边上

他在这最顶层,全包了下来

设置了歌舞弦乐

摆上了各种美酒

当然也不是干坐着

而是摆了无数的牌桌

邀了很多人,在上面聚众赌搏

这时候,一群侠客正从这楼房下面经过

好巧不巧,就出事了

就在这侠客经过的时候

楼上赌搏的人,有个人和牌了

和牌了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但这人和的是诈和

看错了

没胡的牌,以为胡了,而推了牌

虞氏见了,哈哈大笑

也是应该祸事

虞氏本来笑的是诈胡的事情

和下面经过的侠客八辈子没有关联

但恰恰这时候,有只大鸟抓着个发臭的死老鼠经过这儿

一下没有抓住

臭死鼠掉了下来

砸在了这一群侠客身上

这一群侠客以为是虞氏扔的臭死老鼠,并且取笑于自己

大家就一起商量:

这虞氏一家,富裕太久了

经常就瞧不起别人

以为自己了不起

平时,我和他也是井水不犯河水

现在,他竟然这样过份

给我们扔臭死鼠,还笑得前俯后仰

此羞辱不报,你说我们还算侠客吗?

我们还能跑江湖,在江湖上立足吗?

你们和我一起,我们商定好时间,合起力来,大家齐心协心,率领自己的徒众,必然灭掉他的家族,抢走他的财富。

大家都发誓同意了

到了相约的那一天晚上

这一群侠客带着无数的徒众,攻打虞氏

将虞氏灭门了

虞氏算是得意忘形的人

他不注重自己的影响力

没想过,一切言行,都是有影响的

看起来是一系列的巧合

实则是影响的必然

如果按照孙叔敖的三条原则

富则多施

平时就谦虚行善

这一系列的巧合,也就不会发生了

正是自己平素的影响,一点一点的积累

最终在一系列看起来是偶尔的巧合之下

身丧家亡财失

东方有人焉,曰爰旌目,将有适也,而饿于道。狐父之盗曰丘,见而下壶餐以餔之。爰旌目三餔而后能视,曰:"子何为者也?"曰:"我狐父之人丘也。"爰旌目曰:"譆!汝非盗耶?胡为而食我?吾义不食子之食也。"两手据地而欧之,不出,喀喀然,遂伏而死。狐父之人则盗矣,而食非盗也。以人之盗因谓食为盗而不敢食,是失名实者也。

虞氏还只是没有认识到自己的影响力是可以反噬自己的

但爰旌目这个人,就是自取灭亡了

爰旌目是国家东边一个偏远地方的人

是一个读书了

忠实的信徒

他相信仁义道德

信徒,就容易迷信

而失去理智

读书读着读着,家里就揭不开锅了

这样下去,也不是一个事

就准备去上海打工

走到半路上的时候

就饿晕在路上了

这地方,刚好是强盗出没的地方

名叫狐父

狐父这儿有一个最出名的盗贼

叫丘

狐丘这个人,实在太出名了,人尽皆知

都晓得他是一个大强盗

可是,狐丘看到饿晕在路上的爰旌目

动了侧隐之心

就取下自己外出带的干粮和矿泉水

一点一点的喂给爰旌目吃了

喂了几次之后

爰旌目缓缓的醒了过来

看着眼前这个陌生人

就问道:你是谁呢?

狐丘回答说:

我就是狐父这个地方的狐丘

爰旌目一听

大惊失色

啊,你难道就是哪个大强盗狐丘吗?

你为什么要喂我食物吃呢?

我是一个仁义的读书人,绝不吃你们这些强盗的食物

于是,爰旌目两手倒置在地上,疯狂的逼自己呕吐

但怎么也吐不出来

就强性的刺激咽喉

结果食物呛到了气管里面

这就麻烦大了

那还是战国时期,太早了

这狐丘也不知道海姆立克急救法

不懂得怎么抢救这样食物呛到气管的人

结果,爰旌目活活的把自己给呛死了

狐父这个地方的人,包括狐丘,确实是盗贼

但天下纷争,人只是想活一个性命

盗亦有道

哪里是爰旌目这样迂腐的人能够理解的呢

而且,就算是狐丘是一个强盗

但食物没有罪啊

干粮和矿泉水,哪有什么好和坏呢

他和强盗有什么关系呢

因为人是强盗,就认为和这个人接触的一切物品都是强盗

这本身就是强盗逻辑

自己怀着强盗逻辑而不敢吃东西

却认为自己的强盗逻辑是仁德,而瞧不上做强盗的人

这就是名和实无法区别的人

不懂得实相就是别人救了自己

而为一系列的仁义虚名所累

死都死不明白

这是一个信徒,迷信于名词书本,而离开了实相的例子

他反面的影响,足够让人知道,人是需要谨慎的

更是需要务实的

不是空谈影响,空谈持后处先

而是要在实相中,去探讨自己行为造成的影响

还有一些人,完全就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面,无法出来

他不是对某一个人,某一个道理的迷信

而是迷之自信

迷失在自己的逻辑闭环中

柱厉叔事莒敖公,自为不知己,去,居海上。夏日则食菱芰,冬日则食橡栗。莒敖公有难,柱厉叔辞其友而往死之。其友曰:"子自以为不知己,故去。今往死之,是知与不知无辨也。"柱厉叔曰:"不然;自以为不知,故去。今死,是果不知我也。吾将死之,以丑后世之人主不知其臣者也。"凡知则死之,不知则弗死,此直道而行者也。柱厉叔可谓怼以忘其身者也。

柱厉叔这个人,是非常有本事的一个人

他曾经在莒敖公的下面做事

自认为自己忠心耿耿

但莒敖公却不当一回事

好象不重用自己

柱厉叔就受不了了,即然你不赏识我,老子就不干了

于是,离开了莒敖公

在海上找个小岛住了下来

夏天里面,就在水里面采些菱角之类的东西充饥

冬天里,就吃平时在山上采的板粟啊这些野的干果

算是过上了原始生活

小日子也过得还可以

可有一天

突然听到了莒敖公有难了

要被别人灭国杀身了

柱厉叔听了,马上辞别自己的好友,视死如归,要拼命去救莒敖公

如果莒敖公死了,自己也不苟活于世

他的朋友非常不理解

就问道:

你曾经认为莒敖公不是你的知音而离开了他,即然他不了解你,你现在前去拼命救他,这是不是明智和不明智之间自己搞糊涂了呢?

如果是他不是你的知音,你离开了他,也不应该去救他

如果他是你的知音,你现在拼命的去救他,那当初就不应该离开他

这逻辑完全不通啊

柱厉叔回答说:

不是这样的逻辑

我认为,莒敖公这个人不理解我,所以我离他而去

现在,他有了难

面临着性命危险

这就是他不了解的地方

如果有我在,就不会有这样的危险了

因为不待见我,所以有了当下的大难,这不证明了我当初离开是正确的吗?

现在,我前去赴死

就是为了让后世那些不懂识人的老板感到惭愧

羞辱这些不能识别天下少有之马的老板

让他们知道,在他们危险的时候,正是这些他们瞧不上的人,在拼命的去施救

列子都听傻了

这一系列的道理,就是自己把自己绕糊涂的迷之自理

失去了直心

什么叫直心

直接反应

人的第一直接反应是什么呢?

那就是如果是自己的知音,就誓死效力

如果不是自己的知音,我就没有必要去为他拼命

这才是人的直接反应

如果加上一系列的道理,反而违背了这样的直接反应

那这样的道理,不过就是自以为是的迷之自信

是为了证明自己正确,为了怼而怼,结果忘记了根本

根本就是身体

没必要为了怼而置自己的性命于不顾

可见,弯弯绕绕的道理,往往只是自己自以为是的糊涂

已经离开了实际生活

离开了实相

影响力已经偏了

但人们却不容易发现

总之

从开篇到柱厉叔,都在说明一个道理

那就是人的影响,最终造成了自己所感受的一切

苦是自己作的

乐是自己的找的

死是自寻的路

一切的一切,无不是自己一手造成

虽然我们怨天怨地怨政府

就是不改变自己

但实际上,真正本着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人最应该反思自己

杨朱曰:"利出者实及,怨往者害来。发于此而应于外者唯情,是故贤者慎所出。"

杨朱说道:

如果我们本着的是与别人共同利益,共同富裕,大家你好我好大家好

本着这样的诚心去行事

也必然取得实际收益和效果

获得较好的回响

如果我们是怨嗔之心去处世

总是怨这个,怨那个,都是别人不对

必然会召来灾害

只要稍一发动,就能影响外界回响的

就是人们的情绪

人们往往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情绪的冲动,失落

都影响着自己的人生

情绪稍一差,世界马上就灰暗了

情绪稍一高涨,世界又象舍我其谁了

人被情绪控制了生活,也被情绪左右了自己的一生

因此,圣贤都是非常懂得控制情绪,保持理智的人

杨朱是一个大智慧的人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杨朱的邻居,羊丢失了

邻居马上率领自己一个村的人,又请了杨朱的仆人,一起去寻找丢失的羊

杨朱问道:

就是丢一头羊,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寻找呢?

邻居回答说:我们村里面的路实在太多了

岔路太多

回此需要这么多人,大家分头去找

过了很久,找羊的人都回来了

杨朱就问他的邻居:

你找到羊了吗?

邻居说道:没找到,丢了。

杨朱问道:这么多人去找,怎么会找不到呢?

邻居回答说:

那些岔路走不了一会儿又有岔路

这岔路太多了,我们确实不知道怎么去寻找了,所以就回来了

羊也就找不到了。

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门人怪之,请曰:"羊,贱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损言笑者,何哉?"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弟子孟孙阳出以告心都子。心都子他日与孟孙阳偕入,而问曰:'昔有昆弟三人,游齐鲁之间,同师而学,进仁义之道而归。其父曰:'仁义之道若何?'伯曰:'仁义使我爱身而后名。'仲曰:'仁义使我杀身以成名。'叔曰:'仁义使我身名并全。'彼三术相反,而同出于儒。孰是孰非邪?"

杨朱听了,突然就失去了笑容

不高兴了

很长时间,都默不作声

不说话

连续好多天,一点笑容都没有

杨朱的门徒非常奇怪

就去问杨朱:

就是一只羊而已

羊并不是很贵贵的家畜

大不了再买一只嘛

多大个事情

再说了,还是你邻居的羊,又不是你的羊丢了

你这样闷闷不乐好多天,有什么意义呢?

杨朱理都懒得理这个门人

门人撞了一鼻子灰

没有搞明白杨朱为什么不高兴

杨朱有一个大弟子,叫孟孙阳

孟孙阳看了先生出来,就把先生因为亡羊而不高兴的事情,告诉了心都子

心都子是一个智者

这一天,心都子和孟孙阳二个人就一起去见杨朱

心都子就问杨朱说:

我有一个很困惑的问题,还希望先生解答

过去,有兄弟三个人

他们到了齐鲁之间,学习了孔子的儒家学说

他们三兄弟是师从同一个师门,也都完全学会了仁义的道理才回到家里

按说,这应该和做数学题一样,大家在面临问题的时候,应该答案一致

但是,这兄弟三人的父亲问他们:你们学的仁义之道,究竟是什么呢?以最简单的话给我说一说

你猜怎么着?

这兄弟三人,竟然是三个答案

老大说:仁义让我懂得了实相的重要,要把爱身持本放在名声有前面

不是为了追求虚名,追求钱财,而拼命工作,伤害身体

老二说:

仁义让我懂得了人的一生,应该做点什么,杀身成仁,为了名声,为了道义,要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

老三说:

仁义让我知道了,实相与名本就是同一的,有实则有名,有名则有实,人应该追求身名并全

我现在就纳闷了

三兄弟学的是同一个道,同一个理,同一个师父教

面临的也是同一个问题

为什么他们三个人的答案却完全相反呢?

杨先生,你说他们三兄弟,谁对谁错,谁理解了儒家的本义呢?

欲知杨朱是如何回答这问题的,请听下回分解


  • 列子第四十六讲 重忠信心轻形态行
  • 列子第四十八讲 岐路亡羊
  • 本站相关注解资料版权皆归王兆胜先生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8525号-3 QQ群号:4936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