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第四十八讲 岐路亡羊

昨天讲到,杨朱的邻居因为岔路太多,走失的羊再也找不回来

由此杨朱很多天都不开心

心都子前去,问了一个问题

三兄弟同样是学仁义之道,为什么回答父亲的时候,却完全不同,甚至相反呢?

杨子曰:"人有滨河而居者,习于水,勇于泅,操舟鬻渡,利供百口。裹粮就学者成徒,而溺死者几半。本学泅,不学溺,而利害如此。若以为孰是孰非?"心都子嘿然而出。孟孙阳让之曰:"何吾子问之迂,夫子答之僻?吾惑愈甚。"心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学非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末异若是。唯归同反一,为亡得丧。子长先生之门,习先生之道,而不达先生之况也,哀哉!"

杨朱没有直接回答心都子的问题

而是也提了一个反问:

有一个住在河边的人,从小就熟悉水性

能够潜水泅水

平时就是操着船,给人们摆渡过日子

因为水性很好

大家都想学会他的技术,好去参加奥运会,夺个第一

包着盘缠,带着钱粮前去学习的人,成群结队

而这些人吧

里面有一半的人,都在学习过程中淹死了

大部分都默默无闻

只有极少数泅水的技术能达到极致

本来是去学习游泳技术的

而不是学习淹死的

但结果却这样千差万别

而且利和害的差别如此之大

你认为哪个对,哪个错呢?

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心都子听了,默然很久,就退出来了。

和他一起去杨朱的孟孙阳就糊涂了

孟孙阳就问道:

就是让你问一下老师为什么不开心而已

你为什么问得如此委婉呢?

而杨先生的回答,更是偏僻,不可理解

你们二个究竟在说些什么呢?我怎么越听越糊涂了呢?

心都子就给他解释道:

大路上,因为有太多的岔路了,因此丢失了羊

而学生因为学习的方法,学习游泳的人,因为太多的方法而丧失了生命

学习的根本,其实并没有不同

也没有什么不一样

而到了后来,岔路越来越多,就完全不一样了

到了最后,必然也会丢失学习的根本之羊

由此可见,学习道德法术的人,只有回归到开始,返回到初始的一

才没有得失

你孟孙阳一直在杨先生的门下学习,学习杨先生的道法

竟然不知道杨先生在思考什么,这实在太悲哀了

这故事就是非常有名的杨朱哭羊

岐路亡羊

故事讲完了

但理解的人,并不是很多

但其实很简单

世间一切事情万象

就是无数的岐路岔路

如果追随这些现象去深入研究

纵然再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最终也会丢的根本的道

但如果反回去

寻找这一切事情的出发点

就会发现,众生的行为,都发自内心的想法

都生活在内心的道中

如果守住了这个根本的心

显然就没有得失了

就不会被各种不同的表现,迷失了自己的心智

三兄弟学仁义,就是同样的道理

仁义在心不在行

有仁者之心

即可以杀身成仁

也可以爱身取仁

更可以仁身双全

因时因势因利因机,随机变化而已

如果不去守护仁义的本心

流散于外面的表现

哪里会不丢失仁义这个羊子呢?

回归此世界一切知识

多如牛毛

浩如烟海

显然,学习知识的人,必然会成为知识的奴隶

如果想不成知识知见的奴隶

就只能返本归一

明白一切知识的源头,在于知和识

知是耳目口鼻身五根之觉

识是意之分别

天下所有的事,所有的物

哪个不是六根所觉所知所识呢?

回归六根,返归自性

则一切清明

这里面,还有一个经典的误区

物质存不存在?

经常有些被唯物主义洗脑的人

总是在想,如果没有了身体

那意识也就不存在了

看起来,这道理是如此的正确

但其实是荒诞无理的

一切的物质,质量,规律,法则,都是意识的反应

是意识意识到了物质的存在

也是意识意识到了离开物质可能没有意识

显然,意识是先导的

物质是意识所识别的内容

没有一个意识,是物质产生的

离开意识,物质是什么?

物质意识不到意识

而意识能意识到物质

在这样的前题下

认为离开物质就没有意识,离开身体就没有神识,显然是有逻辑问题的

六根为一切知识之源头

只有守住了这个根本

才能通过改变识阴,而洗心革面

不至于岐路亡羊

丢失了本心

这世界,本来很简单

无情则圣

明理则慧

有情成魔,无理取闹

但这一切,都是心的修行

如果离开自己的内心感受

想从知识知见和事物现象中求解

也就必然南辕北辙了

岐路亡羊,也就是必然了

走着走着,就发现找不到自己了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而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杨朱的弟弟,叫杨布

有一天,杨布穿着白衣服出门

天下突然下起了大雨

来不及躲雨的杨布被淋成了落汤鸡

他就脱了自己的白衣服

换上了一件黑衣服回家

家里面的狗不知道

冲着杨布就狂吠不止

杨布大怒

抄起一根棍子就要暴打自己养的狗

杨朱出来,拦住弟弟

说道:

你不要打嘛

你自己也是一样的

你和狗换位思考一下

假如是你的白狗出门,回来的时候是黑狗

你奇不奇怪嘛?

这话怼得,杨布哑口无言

这正是世人岐路亡羊的状态

人在单身的时候,生活得好,但认为还有改善

为了生活得更好,就去结个婚

还有教训老公

结婚是为了让自己美好的生活过得更加美好

而不是为了让自己过得痛苦

这是白往

但往往结婚之后,陷入各种鸡毛蒜皮的事情中

忘记了初心

最终惨败而归

生孩子

学习

还有教训老公

教训老公的目的,是为了让老公更加优秀

但最后的结果,往往是破坏了家庭关系

世间人当下的重重不自由

都是因为曾经向往自己的心

在攀缘的事情中,岐路亡羊了

伊朗人们,在面临神权国家和资本国家选择的时候

他们更认为神权专制的国家更好

然而,他们本以为选择了一个自由的社会

最后却活在黑暗的专制里面

罩上了面纱

人,但凡想一想自己的初心

回归初心

世界就完全不一样了

教育孩子,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将来更好

而不是为了把孩子打死

把自己气死

走着走着,大人和孩子都活得不好了

都活得抑郁了

这都是白往黑来,岐路亡羊

杨朱曰:"行善不以为名,而名从之;名不与利期,而利归之;利不与争期而争及之:故君子必慎为善。"

杨朱说道:

一个人,行为达到至善

心怀清净

他并不是为了什么名声

但名声却随之而来

名声并不是了利益

而利益也随之而生

这些追求自我完善的人,追求自我升华的人

他们长期耕耘在自己的领域里面

从来不与人争利,但竟然是取利最早最丰厚的人

名声,钱财,这都是身外的附属

如果没有内在的修为

又怎么会真的拥有这些呢

所以,君子应该要慎重自己的发心

要让自己达到至善

而不是在随后的各种现象中追求末节

是至善的人,得到了名,得到了利

但世人抛开了至善的根本,去追过名

甚至抛开了名声诚信,去追求利

何其可笑?

怎么会不丢失本有的羊呢?

心怀谦虚学习之心

凡事要仔细的考证考据讲理

而不是随着个性和认知去以为

这才是修身之道

昔人言有知不死之道者,燕君使人受之,不捷,而言者死。燕君甚怒,其使者将加诛焉。幸臣谏曰:"人所忧者莫急乎死,己所重者莫过乎生。彼自丧其生,安能令君不死也?"乃不诛。有齐子亦欲学其道,闻言者之死,乃抚膺而恨。富子闻而笑之曰:"夫所欲学不死,其人已死而犹恨之,是不知所以为学。"胡子曰: "富子之言非也。凡人有术不能行者有矣,能行而无其术者亦有矣。卫人有善数者,临死,以诀喻其子。其子志其言而不能行也。他人问之,以其父所言告之。问者用其言而行其术,与其父无差焉。若然,死者奚为不能言生术哉?"

过去,有一个人,宣称自己拥有长生不死的方法

燕国的国君听说了

原来还有这么好的东西啊

就让人去学习

结果还没有到那个人那儿

那个人就死了

燕国的国君大怒

就要把使者给处死

让你早点去早点去

你去迟了,现在人家死了,没地方学了

不能长生了

不杀你不能平我的愤怒

燕国国君比较宠幸的一个臣子就进谏:

人人担忧的,都是死得太快太早了

作为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长生

现在,他自己都死了

又怎么能令国君您不死呢?

如果有不死的方法,他为什么不自己先不死呢?

燕国国君一听,是这么一个理啊

就放了这个使者

齐国有一个人,也想学习这个人的不死之道

结果也听说这个人死了

自己就捶着胸口后悔

当初,我有机会向圣贤请教长生,结果我没有珍惜

总以为还有机会,还有机会

却不知道,他却永远离我而去

实在太后悔了

富子听了,就笑话这个齐国人:

你想学习的,是不死的方法

但懂得这个不死方法的人,自己却死了

你却还在哪儿后悔

这是完全不知道自己要学习什么啊

学习长生,老师都死了

还长个什么生?

胡子就说道:

富子这个人说的话,看起来有道理,其实是有逻辑错误的

燕国国君也是一样

我们经常用这样的话,去怼别人

你自己咋不会呢?

你自己怎么不这样呢?

看起来,好象有理

但是,人们拥有方法,不一定能够自己就有条件能够实施

人们有方法,却不能自己做的,这太常见了

如果拥有方法的人,都能人人做到

那诸葛亮就是蜀国之主了

相反,能够做到,却不知道原理方法的人,也是存在的

这世界充满了复杂性

比如有一个卫国人,非常善于算数

他死的时候,把算数的口诀教给儿子

他的儿子拥有算数的方法,但却完全不会算数

有另外的人,问他的儿子

他的儿子就把父亲所说的算数的方法,全部如实的告诉了这个问话的人

结果这个问话的人,竟然完全会了算数

与他的父亲算数方法没有差别了

再比如,一个家长,拿到了一本高考物理题解,他什么也看不懂

他拥有方法,却自己完全不懂

但把这资料交给儿子

儿子又在物理上面开窍了

懂了

显然,有方法,不一定会实践

会实践,不一定有方法

道和人,是没有必然联系的

如果想当然的因为人的能力,而否认方法

这是不能的

死的人,也完全有可能拥有长生之术

之所以说这么多

就是希望后人,能够仔细的去寻找证据,证明或者证伪

而不是在自己的心态知见中,进行审判

用自己的知见审判别人,审判社会,审判世界

所得到的结果,常常是荒谬的

只会欺骗自己

并让自己万劫不复

邯郸之民以正月之旦献鸠于简子,简子大悦,厚赏之。客问其故。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故竞而捕之,死者众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简子曰:"然。"

邯郸那个地方,有一个老百姓

在正月初一的时候,竟然捕到一只班鸠

就把这只班鸠献给他简子

简子非常高兴,给他这个厚厚的奖赏

简子的门客就这是为什么呢?

简子回答说:

我这是正月初一放生呢

有大功德

表示对天地有恩

这门客就说道:

人们知道国君您希望在吉利的日子放生

什么佛诞日啊,观音菩萨日啊,正月初一日啊

这此节日,本来就是地求绕太阳转圈圈中的一个普通的点

毫无意义

创造这些节日,就是找个机会,教化百姓,或者骗他们的感情和金钱

现在大家都知道你会在这些日子放生,就会相互竞争,更多的去捕捉这些鸟儿

其中活的只是少数

死的在于多数

这样的放生,意义在哪儿呢?

你如果真想放生

不如禁止人们捕捉鸟儿

慎杀即是放生

不杀生就是放生

不嗔恨就是真爱

不怨憎就是真仁

不索取就是大义

如果等捕捉了再放

这恩德与过错是无法抵消的

真要算起来,只怕是罪多于福呢

简子听了,说道:

这确实非常有道理

人应该回归初心

守住心中的忠信仁义

心中有道,则万千的行为都不会迷失

而如果流散于外在的形式

则必然出白而归黑,岐路而亡羊

形式主义,害死人啊

人的思维逻辑就是这样,非常非常的糊涂,但人们总认为自己是清醒的

遇到较真的人,稍一辩驳

自己又受不了,认为对方钻牛角尖

甚至大怒

固守知见

流于形式

哪里还能找到道,找到羊呢?

他们永远在事情中,计较得失

却不知道回归心中的清净,回归忠信,是无得无失的境界



  • 列子第四十七讲 利出实及,怨往害来
  • 列子第四十九讲 世间最毒是聪明
  • 本站相关注解资料版权皆归王兆胜先生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8525号-3 QQ群号:4936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