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惟孤、寡、不榖,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当以为教父。
有没有发现非常熟悉?
这一段,是很复杂的
庄子曾经对此进行过解读
也是最接近原文的解释
道就是思维
思维产生的原因,就是提前量
提前量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要反
不能坐以待毙
当思维认识到自然是一个整体的时候
就必然给这个整体取一个名词
比如认识到天和地无论如何斗争和反抗,但总是是一个整体
就会取一个名称,称名为自然
大自然
这时候就有了名相
整体,就是一
有实相,有思维中的名相
这就是二了
二的存在,意味着我们在思维里面,创造了一个世界的镜像
但这个镜像并不是自然本身
二者需要尽可能的去相符
思维建立名相的工作机制,非常简单
那就是所见即所得
你当下见到某个物的时候,人的思维就把这个状态,称为这个物了
这当然不是物的全部
但我们思维非常僵化
就以当下状态,来永远定义这个物
比如西瓜
大多数人开始看到的西瓜,都是市场上面的状态
然后大脑就不再考虑了
而是简单的认为,天下西瓜都是这个样子
没有看到的西瓜小时候,算不算西瓜?
不管了
西瓜烂了的时候,算不算西瓜?
也不管了
名相的世界,就是这样简单
只是实相的一瞬间
当你见花时,花与你就俱在了
这就是花的样子
在你心中如此
但实际上不是
实际上花一直在变化中
比如我们第一眼看到一个人
然后我们大脑就把这个人,定义为这个样子
不再管了
至到十年后再见,发现模样完全变了
未见之前,他都是一个样
见了之后,发生如此重大的改变
人就会思考了?
这究竟是不是同一个物呢?
是不是同一个人呢?
不敢认了
如果认可了是同一个人,就会总结规律,会一直这样变化下去
简单的规律变化,是思维的第二种工作模式
很多人,沉迷于第一眼的思维名相
不愿意用现实去较正自己的思维
从而活在痛苦的深渊中
比如某个人死了孩子
这个人只愿意相信自己曾经的孩子的样子
而不愿意相信孩子实际上已经变到了死亡的状态
不接受现实
于是,痛不欲生
走不出心理阴影
人们很少愿意用现实去较正自己的思维
更愿意让现实屈服于自己的思维
这是二个分裂的世界
理性思维,就是屈服于现实
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
寻找新的规律
开启新的生活
为了将具相的实相,比如西瓜,从背景中抠出来,创造名相世界
人们就会产生非是的三
非是,就是当你见西瓜,见到花的时候
已经将旁边的一切空气,阳光,树叶种种一切,判断为非是了
他们不是西瓜,他们不是瓜
他们是什么不重要,你也不会去了解
他们仅仅是背景
这就是三
名相,实相,非相
是思维创造世界的,认识万物的过程
就这样,一样一样的,思维里面,存在了万物的相
这些相,没一个是与现实完全相符的
对于众生思维中的万物来说
他们都是依造着背景的阴
而环境着无形的阳
负,就是依靠的意思
负阴,就是依靠形体形状的意思
抱,就是环绕的意思
抱阳,就是环绕着变化,环绕着无形的意思
实际上就是天地模型
依靠着地形,而环绕着天气
这就是万物状态
我们心中的物象,不外乎就是长个什么样,有个什么用
这样二句话而已
显然,所有的物,都是象天地一样,是对冲之气形成的
是完全相反的两部分,相杀相反组合而成
名相的世界,与现实往往不符
人们需要走出名相思维的误区
人们经常被一些恶名所挠
比如小姐,比如阿姨
小姐是因为职业受到歧视,而引申到名词
阿姨是因为年龄受到岐视,而引申到名词
世人对于孤啊,寡啊,失败啊,都非常厌恶
产生了不良的情绪
但真正的勇士,王公,却会直面这样的负面名词
甚至以此为名称,来警醒自己
帝王,就经常自称孤,寡人,不谷
不谷,就是不善
因为他们知道,善恶是非,不过是人们名相里面的分别心
圣人要一视同仁,无有分别心而已
明白了这个道理,就知道,名相和物相,有时候名相比物的实质低太多
看起来没有什么名,但实物却非常有用
损之而益
在真心想买东西的时候,就要不断的贬低对方的物象
而从中获益
有些虽然名头很大
但实际上没有什么用
这就是益之而损了
捧杀了对方
当然,名相文化,并不是说不需要
虽然这是我们被洗脑,失去自我的原因
但他也确实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只需要知道这个原理,知道思维是极简工作模式,经常出错
此非圣境
人就能不断的进步
别人所教的这些名相,当然也是需要教的
只是说要小心求证而已
如果是固执自是
往往就不会知道问题究竟出在哪儿
连怎么造成的当下局面,也就都不知道了
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了
由此,道德经就认为:质疑,谦虚,就是学道开始的地方
甫,开始的意思
从柔弱,对冲开始,从新审视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