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世经典黄庭经第二十八讲 悟道本始话修身

旷世经典黄庭经第四期最后一讲

昨天讲到祼鼹鼠对环境的忍让能力,能称得上一绝

无生法忍

地面竞争不过,就直接去地下了

各种对环境的极限忍让

最终获得了理论上长生的境界

毕竟人家也是能逆生长的动物

实际上,海里面,也有一种鱼

叫翻车鲀

又叫翻车鱼

也是修行中的杰出动物

他在生长过程中,也不爱运动了

干脆把自己的尾巴给退化掉了

为此,还得了一个外号,会游泳的头

因为没有了尾巴,其游行速度,那慢得不可想象

啥都能欺负欺负他

因此,经常被其他动物玩弄

吃掉一半,也不是不可能

不过,对于翻车鱼来说,这就不是事

爱吃就吃呗

使力吃

吃完了还要去晒太阳

翻车鱼最喜欢躺在大海上面,晒着太阳

随着波浪漂荡 

飘到哪儿算哪儿

至于吃东西

那就是在飘的过程中,张开嘴

飘进来什么就吃什么

一般也就是一些水母,海藻之类的

这修行,实在太到位了

由于心宽体胖

翻车鱼的生长潜力,无法用语言去描述

刚出生的时候,只有两亳米大小

比小孩子的指甲盖还小

体重不超过1克

成年的体型,能达到出生体型的6000万倍

重达几吨

其寿命,最长可达到100至200年

92141a9be853f3ba480afcf1ea12eac.png

由于经常喜欢在海上晒太阳,因此又得名为太阳鱼

我们来看一看,我们介绍的三种修行模式动物

卡皮巴拉的社交

bd9c974dfa3c03cdc3647f2e15970a9.png

情绪非常稳定

祼鼹鼠对环境的包容

940ef5617eac740bd4a33cc19bc8dfe.png

以及翻车鱼对生活的态度

吃什么,完全随机

ba7fc3dad71ee5d223364e293159c5f.png

他们分别代表了社交,环境,生活三个方面

也分别获得了单向的成功

翻车鱼是最大的硬骨鱼类

卡皮巴拉是最大的噬齿动物

翻车鱼拥有最快的生长速度

是生长的模式动物

而祼鼹鼠,却是抗病的先锋官

三种模式动物,都是别人认为最废物的生活方式

在生活中,由来都是无生法忍

爱咋咋地

却得了人类梦寐以求的效果

长生,长寿,无疾,无病,生活美满

王艮写过一篇文章

叫明哲保身论

哲,就是智慧

人能言词无碍,有理有据,让人折服

哲这个字,本来下面是心字底

后来在发展过程中,改成了口字底

用来表示外在的显现

明哲,就是明了清晰的智慧

人除了明了清晰透彻的内心智慧之外

能不能保全身体

就是具体的体现

学道的目的,是内心放下对事物的执念

而非把此世界的一切,当垃圾给扔给别人

修心之余,要能保身

始为正道

保身之余,要能开启智慧

才为明哲

明哲者,良知也。明哲保身者,良知良能也,所谓不虑而知,不学而能者也,人皆有之,圣人与我同也。

明了的智慧,就是人生最好的意识形态

良知,就是指人生最好的意识形态,无所不容,自然淡泊的状态

而保身,则是生活的基本能力

是明哲的体现

因此,明哲保身这二者,就反应了人的良知和良能

最好的内心意识和最好的外面表现

人根本不需要思考,就能达到,不需要学习,就能做到

人人都自然拥有这样的本知本能

圣人与我们凡夫,没有任何的区别

知保身者,则必爱身如宝。能爱身,则不敢不爱人。能爱人,则人必爱我。人爱我,则吾身保矣。能爱人,则不敢恶人。不恶人,则人不恶我。人不恶我,则吾身保矣。

当一个人知道要保护好自己身体的时候,就必然会爱护身体,把身体当宝,看得重要

能够这样去爱身,就会自然想到,我也应该爱惜别人

因为人人都会象我一样爱身

如果我能爱别人,则别人也就能爱我

别人爱我,则我的身体反而得到保全了

我与人之间,因为将心比心,而达到一种和谐平衡的稳态

能够去爱人,也就不再厌恶别人了

不厌恶别人,别人也不厌恶我

我的身体又得以保全

看起来反身体看得很重的自私,恰好完成了人与自然同等重要的平直之心

能爱身者,则必敬身如宝。能敬身,则不敢不敬人。能敬人,则人必敬我。人敬我,则吾身保矣。能敬身,则不敢慢人,不慢人,则人不慢我。人不慢我,则吾身保矣。

能够爱身的人,则必然尊敬身体,如同珍宝

能够尊敬自己的身体

就需要想到,别人的身体也值得尊敬

能够去尊敬别人,则别人也会尊敬我,别人尊敬我,则我的身体又得到保全了

能够尊敬身体,则不能去怠慢别人

不怠慢别人,别人也就不会怠慢我

别人不怠慢我,我的身体也就保全了

可见,人的身体,与自然万物,本来都是一样的,无有轻重

但当把自己的身体得重要的时候

则天地万物都重要了

生活,就是回旋镖

你怎么扔出去的,生活就怎么扔回来

此仁也,万物一体之道也。以之齐家,则能爱一家矣。能爱一家,则一家者必爱我矣。一家者爱我,则吾身保矣。吾身保,然后能保一家矣。以之治国,则能爱一国矣。能爱一国,则一国者必爱我。一国者必爱我,则吾身保矣。吾身保,然后能保一国矣。以之平天下,则能爱天下矣。

这就是仁爱之道

仁就是一视同仁了

虽然二人,但却有差别

万物与我,究竟是一体多面

只有明了这万物一体之道

才能理解那种微弱的平衡稳态

自然之理

害人即是害已

利人即是利己

用这样的思想理念,去治理自己的家庭,经营自己和家人的关系

则家庭幸福美满

这是因为你爱这个家庭里面的每个人,家庭里面的每个人才爱你

爱,就包括了上面讲的尊敬,喜欢,不厌恶,不怠慢

而不是以爱的名义,强迫家人做自己意识形态里面的人

意识之虚妄,已经妄了自己的一生,难道还要家人去认可这样的虚幻吗?

当一家人都爱我的时候,我自己的身体也就得到保全了

我的身体得到保全,是良好的,也才有能力去保全家庭

以这样的平等信智去治理国家

就能真正的博爱这个国家

能够真心的博爱国家

国家也必然爱我

一国之中,都在爱我的时候

则我的身体也得以保全了

我的身体是保全的,也能去保全这个国家

而不是为了大局而损害我身

也不是为了我身而损害国家

用这样的道,去治理天下

也就能让天下和爱了

能爱天下,则天下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莫不尊亲,则吾身保矣。吾身保,然后能保天下矣。

能和爱天下

则天下凡有血气的有情众生,莫不尊重你

当这些有情众生都尊重自己的时候,则自身就得到保全了

只有能保全自己的人,才能去保全天下。

此仁也,所谓至诚不息也,一贯之道也。人之所以不能者,为气禀物欲之偏。气禀物欲之偏,所以与圣人异也。与圣人异,然后有学也。学之如何?明哲保身而已矣。

由此可见

这种万物一体,一视同仁,你我不分的心态

就是人们真正要诚心守护,不能丢失的境界

自始至终,都要贯穿

人吧,很多时候,就是为了一口气,而受到了物欲的支配

让人偏离了这种稳态平衡之道

当一个人禀承物欲的私心之后

这才与圣人出现差别

因为有了这个差别,才需要去学习

如果能够顿悟其中的道理,也自然不需要学习了

学习的究竟目的

不外乎就是二个:明哲和保身

如保身而不知爱人,必至于适己自便,利已害人。人将报我,则吾身不能保矣。吾身不能保,又何以保天下国家哉?此自私之辈,不知本末一贯者也。

世人经常走二个极端

有些人,只知道为了自己,而不知道我与万物一体的道理

这样最终造成天下的事情,都要围绕自己来转

为了自己的利益方便,而损害别人

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别人也会这样报复自己

当别人都在研究怎么报复你的时候,你纵然是秦皇汉武,也一样无法保全自己了

如果自己的身体不能保全,天下国家,不都是为了一已私利,而相争相杀了吗?

又如何去保全天下国家呢?

这种自私的人

就是因为不知道本末中间,是完全相通相因的道理

自己选择了开始的状态,如何结束就由不得自己了

正如战争一样

你可以选择如何开战,什么时候开战

但选择之后,后面就没有选择了

什么时候结束,如何结束,都由不得那个开始的人说了算了

慎终如始

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把自己的心态调正调好

让事物向和谐的状态去发展

万物皆是回旋镖

那就不要扔利刃

扔爱出去,也就爱回来了。

若夫知爱人而不知爱身,必至于烹身割股,舍生杀身,则吾身不能保矣。吾身不能保,又何以保君父哉?此忘本逐末之徒,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另一种极端,则满口的仁义道德

只是一味的去爱人

而不知道爱惜自己

把外人看得比亲人重要

把别人看得比自己重要

这样的人,必然就会伤害自己的身体,比如煮了自己的身体,割下自己的大腿肉,免得饿了别人

这种放弃生命,伤害身体的做法

自己都无法保全

自己不能保全

又怎么去保全家国亲人呢

这完全是忘记根本的自己,而去追逐虚妄的爱心

妄本逐末的人而已

自己身体乱成了一团糟

还要别人这听自己的,那听自己的

根本乱了,枝叶却健康的,这是不存在的

所以说

君子的学问

本来就没有什么

故君子之学,以已度人。己之所欲,则知人之所欲;已之所恶,则知人之所恶。故曰: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必至于内不失已,外不失人,成已成物而后已。此恕也,所谓致曲也,忠恕之道也。故孔子曰:敬身为大。孟子曰:守身为大。曾子启手启足,皆此意也。

不过就是将心比心而已

自己所喜欢的,也是别人所喜欢的

自己所厌恶的,也是别人所厌恶的

通过这些将心比心的方法

改善人际关系

所以说

只有反思自己,然后才能去与人交往

如果没有反思自己,就去片面的要求别人

这是违背道的

只有心中没有私心,达到无我了

才能评价别人

总之,就是要内在的自己,和外在的他人,不能出现双标

如果用二套标准,去分开对待自己和他人

这样的人,必然已经离开了自然之道

当知,人本是环境的产物

只有自己和环境都成就了,才算是比较好的

这种道理,归究到人性上面

就是宽恕吧

去原谅一切

去宽恕一切

去看得习惯一切

而不被贪爱嗔恨所蒙敝

所以,最为深奥的道理

不过就是忠恕这样百姓日用的道理

因此,才有了孔子说的:敬身为大

从自己的身体出发,这才是正修行之路

也才有孟子说的:守身为大

去守护自己的身体,将之推及于世界万物,这才是正道

曾子这个人,在生病快死的时候

就喊自己的学生,抬起自己的手看一看

抬起自己的脚看一看

都还完整

这就是无疾而终的善终了

人生一世,到最后,就希望是二个字:善终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古今之嘱临别者,必曰保重。保重,谓保身也。有保重之言,而不告以保身之道,是与人未忠者也。吾与瑶湖子相别而告之以此者,非瑶湖子不知此而告之,欲瑶湖子告之于天下后世之相别者也。

古今之人,在分别的时候,都在嘱咐别人:你要保重

保重,就是轻重之学

把自我的身体看得重要

这就是保重了

保重即是保身

身体是修行之本

是悟道之根

是法之载具

其他一切,都是枝末

有这样保重的说法

却不告诉别人,怎么去保重

只有将心比心,万物皆重,我与万物同体,社会自然都有平衡的稳态之道

这才是保重的方法

只说保重而不说保重方法的人,这是还没有达到最忠实的境界

我与泰州知府王臣,王臣号瑶湖子,告别的时候

我就把这些内容全告诉了他

并不是因为王臣知府不知道这个道理才告诉他

而是希望借助王臣,告诉天下人的后世相别的人

知道保重之道

王艮的这一篇明哲保身,与道家的性命双修

与佛家的明心见性

理念都是差不多的

只是境界略有差异

如果你真的悟道了

必然于自己,于生活,都十分圆融

当你超然物外,放下一切身体和外物的执念的时候,他们却能更和谐自然的相处

达到因缘聚散的最后变化

这才是道本身显现的内容

黄庭经正是在这样的理念基础上

提出了修心必修身的概念

放下身体和其他外物,不是不管了

而是让他们生活更自然

更和谐

更圆满

拿起身体,看重生命

也不是心中有了轻重

而是由这个根本出发

去领悟无上的心中无利害,口中无是非的大道

放下即是拿起,拿起即是放下,无为即是无不为,无不为才是真无为

这才是道与德,思想与行动,意识与生命都是一体的原因

也是心学究竟的知行合一之道

虽然无善无恶的心才是本体

但并不是去用意识形态去追逐这个本体,这同样是一种虚妄

通过有善有恶的意识,通过为善去恶的良知

去解开至上的无善无恶的本我

将更会事半功倍

当然

黄庭经作为汉晋时期的修身明哲之学

其理论完备程度,还无法达到心学的范畴

但其理念却自古至今,根本未变

那就是

世间法和出间法,本就是同一法,

一切偏执,都将离道


  • 旷世经典黄庭经第二十七讲 至乐即是学无为
  • 旷世经典黄庭经第二十九讲 大道与天道
  • 本站相关注解资料版权皆归王兆胜先生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8525号-3 QQ群号:4936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