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世经典黄庭经第三十六讲 反者道之动

在上一期中,我们从无形主导有形的角度,讲到了事是物形成和选择的原因

在这里,我们需要称定义一下事是什么

事其实就是力的作用

在力的作用下,发生了各种变化

物又是什么呢?

物只是相对稳定的现象而已

物固有形,形固有名

如此而已

明白了事的本质是力,物的本质是形

我们就能理解黄庭经观察现象的这一视角

其源头就来自于黄帝内经

一切物的形成,都是有力的作用

都是有条件的

这些造成物变化的事件

但凡能扛过去,物就不会发生形变

只有扛不过去,物才产生形变

形变的主要目的,就是改造自己,适应环境

形变,又叫变形

是物体形态发生改变的现象

这一现象又分为二类

即弹性和挠性

这二者是完全相反的属性

见于每一个物中

弹性是指物体发生形变后,能恢复到原来的大小和形状的性质

相反的,挠性就是物体发生形变后,不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

弹性在不同的领域,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

不仅仅是物理学上

在经济上,也常说经济弹性

在做人处事上,也说要灵活

其实也是指弹性

如果一个物质,能够在应力作用取消后,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和大小,也就是具有弹性

说明这个事物具有周而复始的特点

如果力是循环的

比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事物也就显现出周而复始的特点

弹性,实际上就是五行的基础

能在各种应力下,改变自己

但去掉应力,却又能恢复自己

在天的风寒暑湿燥火作用下

万物就不断的发生着这种规律性的变化

但是

挠性也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形变之后,不再恢复

挠性造成的结果

用人道的眼睛去看

就只有二个

要么是残废,要么是死亡

在人眼中,都是以形状来定义一切物质

在矿物质中

虽然弹性和挠性都是根本属性

但最为明显的,还是挠性

一般破坏了,也就不容易恢复了

但并不是说矿物质就没有弹性

比如有一种矿物

云母

屈而能伸

就具有非常明显的弹性

是矿物里面,弹性最为明显的物质

他在神农本草经里面,列为上品

味甘平

主身皮死肌

中风寒热

久服轻身延年

是古人炼丹最常用的物质之一

到了生物领域

就会发现弹性是最普通现象了

所有的动物,植物,都在应力的作用下,会改变自己的状态

举手投足,莫不是形变

但应力一取消

又能恢复到原样

弹性,是生物世界最为普遍的现象

老子将这种弹性,称为柔

而将挠性,称为刚

万物因弹性而生

又因刚强而灭

物生也柔弱,物死也刚强

但是,弹性仅仅只是五行的基础

如果认为五行就这么简单,那就错了

这些物,都是天地所生

存在于天和地之中

而天和地之间,并不总是一派和谐

也不是夫唱妇随

岁月静好

由于地太过博厚

无论天上的风寒暑湿燥火哪种灾害

都不可能直接穿透大地

因此就造就了一个现象

纵然有些地方,水深火热大地震大海啸

另外还有很多地方,岁月仍旧

给生命留下生存的机会

正是由于一切天气变化,都无法穿透大地

使得地的本身,就存在不断变化的阴阳动静明暗二面

这就是圣经里面说的,第一天的创世纪的情况

要有光,便有了光

有白天,有黑夜

白天和黑夜形成的原因,是各不相同的

黑夜之所以形成,就是因为地的博厚,太厚了

用自己的形态挡住了光的穿透

因此,黑夜形成,是因为大地的原因

而白昼形成,则是因为天是高明的

天之高明,透彻

光线能够自由出入

这是形成白昼的原因

明白了内经里面的昼源于天,夜源于地

二者形成的原因不同

才好理解地形的特征和重要性

当天的高明与地的博厚合成一个大自然

这大自然就活了

向阳的一面,飞升为天气

背阳的一面,下降为物象

在无限的自转和公转中

形与气,就不断的发生变化

无法穿透的大地

形成了地理的多样性

地理即然是多样性的

就说明了一点

地并不是一味的顺从天道

天道和地道,各自的思维是不同的,是不同的道

不过是地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才顺从了天

其实是为了更好的保护的生命

而不得不屈服于形势

不得不温顺而已

在背阳的一面,总是充满了反抗和阴暗

大地本身,就存在着阴阳二面性

这是完全不同的属性

甚至可以这样说

地的温顺宽厚,本身是针对生命而言的,针对物而言的

而不是针对天道来言的

温顺厚德,不能脱离自私而单独存在

对于生命和物的仁慈

就需要对天阳奉阴违

当着答应,是没有办法

背着,就是自自性显现了

没有人可以管了,放飞了自我

围绕阳奉阴违这个大地的特点

就会豁然明白很多的事情

哪怕是男女家庭之道

也是一样的道理

就没有天然温顺的女孩

女孩的温顺,不过是懂得为了家庭,为了孩子而牺牲自己而已

如果伤害了女孩在乎的这一切

哪里去找温顺的女孩呢

这种背后的自私属性,或者说爱的属性

就被天拿捏了

土地年年耕种,地也默默承受

但只要一不耕种

地就荒芜了

同时,地的抗压能力,也不是无限的

当压力越来越大的时候

达到极限时

也会以火山,地震等形式释放

只不过,地太过博厚宽大了

每天发生的地震,火山,我们没有身临其境而已

大地的这种阴招手段,本质上就是弱者的生存之道

是无可厚非的

示弱,是大地的表现

但大地的骨子里面,却是充满了反骨

本质上,大地与天的属性就是完全相反的

但在执行策略的时候,选择了积极的防御政策

是守方

从而让人感觉到大地人畜无害

温顺美德

毕竟没有谁甘愿当牛作马

只是为了自身的暂时的安宁和生命的延续,才作出这样的行为

由此,老子在《道德经》里面

指出了关键性的天地大道:

道德经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反抗,抗争,是脆弱而平衡的道,存在的根本原因

相反相杀,刻在骨子思维里面的,就是反抗

这是一切变化的主因

脆弱平衡的道的形成

不过是强弱双方,都达了一个疲惫平衡的状态而已

弱者道之用

就是攻的攻不动了

守的也无法反攻

如同俄乌战线,相对稳定了

双方都暂时疲弱了

也就形成了中枢之道

只要有新的力量加入

这个道就会被重新打破

天下所有可见的物

都起源于有形的大地

是阴暗形成的

而这一切的有形,都是无形的天改造而成的

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有,就是有形,无就是无形

分别代指地和天

反抗,相反,相对

这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就象现代物理学所说的力和反作用力一样

任何一个平衡状态的形成

在古人看来,都不是由某一方的自觉自省主动形成的

也更不是一方无限退让可以达到的

只有斗争,反抗

才能达到这个相对平衡的状态

天和地的对立属性,体现在方方面面

天气是快速的,变化的

地形则是缓慢的,相对稳定的

天气是因为温热的原因形成的

地形则是因为寒冷阴暗的原因形成的

天气是轻清的,向上的

地形则是重浊的,向下的

天气是分散的,流动的

地形则是凝集的,相对静止的

无限的抗争,达到形气变化的平衡点

这个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就是运气的道

这里所说的道,就是轨迹的意思

形气变化,都要围绕着这个稳态展开

高了要降,低了要举

和弹性接合起来

就是拉长了,要能收回

收紧了,要能放松

跌到低位了,要能爬起

爬到高位了,要能下降

离开中枢之道太远,反弹的力度也就越大

当然,还有残废和死亡的挠性情况存在

但回归运气之道

是最为常见的现象

在天和地这种即统一,又相反相杀的关系中

最终让天地有了一个交织的地方

形成一个过渡地带

这一个过渡地带

就在地的上面

天的下面

天地交界的地方

也就是黄庭经最重要名词,黄庭的由来

至于为什么叫黄庭

先只需要粗略的知道

地色为黄

天下为庭

故名黄庭就行了

具体的名词解释,我们后面讲到五色的时候,还会解释

黄庭,是万物得以生长的地方

也是天地对冲交互的地方

是形成万物的基础

人当然也是其中的一份子

人也是物中的一种,称为人物

反,冲,这样的字,是需要划重点的

我们再来看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又出现了冲了

冲气以为和

先看这一章的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惟孤、寡、不榖,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当以为教父。

有没有发现非常熟悉?

这一段,是很复杂的

庄子曾经对此进行过解读

也是最接近原文的解释

道就是思维

思维产生的原因,就是提前量

提前量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要反

不能坐以待毙

当思维认识到自然是一个整体的时候

就必然给这个整体取一个名词

比如认识到天和地无论如何斗争和反抗,但总是是一个整体

就会取一个名称,称名为自然

大自然

这时候就有了名相

整体,就是一

有实相,有思维中的名相

这就是二了

二的存在,意味着我们在思维里面,创造了一个世界的镜像

但这个镜像并不是自然本身

二者需要尽可能的去相符

思维建立名相的工作机制,非常简单

那就是所见即所得

你当下见到某个物的时候,人的思维就把这个状态,称为这个物了

这当然不是物的全部

但我们思维非常僵化

就以当下状态,来永远定义这个物

比如西瓜

大多数人开始看到的西瓜,都是市场上面的状态

然后大脑就不再考虑了

而是简单的认为,天下西瓜都是这个样子

没有看到的西瓜小时候,算不算西瓜?

不管了

西瓜烂了的时候,算不算西瓜?

也不管了

名相的世界,就是这样简单

只是实相的一瞬间

当你见花时,花与你就俱在了

这就是花的样子

在你心中如此

但实际上不是

实际上花一直在变化中

比如我们第一眼看到一个人

然后我们大脑就把这个人,定义为这个样子

不再管了

至到十年后再见,发现模样完全变了

未见之前,他都是一个样

见了之后,发生如此重大的改变

人就会思考了?

这究竟是不是同一个物呢?

是不是同一个人呢?

不敢认了

如果认可了是同一个人,就会总结规律,会一直这样变化下去

简单的规律变化,是思维的第二种工作模式

很多人,沉迷于第一眼的思维名相

不愿意用现实去较正自己的思维

从而活在痛苦的深渊中

比如某个人死了孩子

这个人只愿意相信自己曾经的孩子的样子

而不愿意相信孩子实际上已经变到了死亡的状态

不接受现实

于是,痛不欲生

走不出心理阴影

人们很少愿意用现实去较正自己的思维

更愿意让现实屈服于自己的思维

这是二个分裂的世界

理性思维,就是屈服于现实

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

寻找新的规律

开启新的生活

为了将具相的实相,比如西瓜,从背景中抠出来,创造名相世界

人们就会产生非是的三

非是,就是当你见西瓜,见到花的时候

已经将旁边的一切空气,阳光,树叶种种一切,判断为非是了

他们不是西瓜,他们不是瓜

他们是什么不重要,你也不会去了解

他们仅仅是背景

这就是三

名相,实相,非相

是思维创造世界的,认识万物的过程

就这样,一样一样的,思维里面,存在了万物的相

这些相,没一个是与现实完全相符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惟孤、寡、不榖,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当以为教父。

对于众生思维中的万物来说

他们都是依造着背景的阴

而环境着无形的阳

负,就是依靠的意思

负阴,就是依靠形体形状的意思

抱,就是环绕的意思

抱阳,就是环绕着变化,环绕着无形的意思

实际上就是天地模型

依靠着地形,而环绕着天气

这就是万物状态

我们心中的物象,不外乎就是长个什么样,有个什么用

这样二句话而已

显然,所有的物,都是象天地一样,是对冲之气形成的

是完全相反的两部分,相杀相反组合而成

名相的世界,与现实往往不符

人们需要走出名相思维的误区

人们经常被一些恶名所挠

比如小姐,比如阿姨

小姐是因为职业受到歧视,而引申到名词

阿姨是因为年龄受到岐视,而引申到名词

世人对于孤啊,寡啊,失败啊,都非常厌恶

产生了不良的情绪

但真正的勇士,王公,却会直面这样的负面名词

甚至以此为名称,来警醒自己

帝王,就经常自称孤,寡人,不谷

不谷,就是不善

因为他们知道,善恶是非,不过是人们名相里面的分别心

圣人要一视同仁,无有分别心而已

明白了这个道理,就知道,名相和物相,有时候名相比物的实质低太多

看起来没有什么名,但实物却非常有用

损之而益

在真心想买东西的时候,就要不断的贬低对方的物象

而从中获益

有些虽然名头很大

但实际上没有什么用

这就是益之而损了

捧杀了对方

当然,名相文化,并不是说不需要

虽然这是我们被洗脑,失去自我的原因

但他也确实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只需要知道这个原理,知道思维是极简工作模式,经常出错

此非圣境

人就能不断的进步

别人所教的这些名相,当然也是需要教的

只是说要小心求证而已

如果是固执自是

往往就不会知道问题究竟出在哪儿

连怎么造成的当下局面,也就都不知道了

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了

由此,道德经就认为:质疑,谦虚,就是学道开始的地方

甫,开始的意思

从柔弱,对冲开始,从新审视这个世界

为什么要如此重要的解释道德经的四十章和四十二章呢

就是因为反和冲,实在太重要

因为人们的一切行为,归为五类,都是用来反抗天地自然一切不利环境的

是对自然的主动改造

而不再是被动的接受

这些行为,拉开了生命的篇章


  • 旷世经典黄庭经第三十五讲 事件与物化
  • 旷世经典黄庭经第三十七讲 五行始于地方
  • 本站相关注解资料版权皆归王兆胜先生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8525号-3 QQ群号:4936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