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世经典黄庭经第三十八讲 天风地暑造化炉

昨天说到,地是以太阳为中心,以光热为中心

而传统文化上,就分成了二大支脉

一个是以前后左右为支脉的四兽形峦

四兽,就是指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这些都是光的影响

基本上都是可见光

是各种不同事物的光,反射到眼睛,从而被觉察到的各种现象

光,基本是向外的

人就希望自己隐藏,不被看见,而能在光的作用下,看见其他一切事物

这样就无往而不利了

除了可见光外,还包括一些不可见光

但凡我们说到光

就要想到我们最初开始的内容

生物在进化过程中,进出来的眼睛和耳朵

光波之道

这就是物理感受器

世间一切物理现象,也都是光学现象

如果光全部懂了,物理就到顶端了

另一个支脉,就是东西南北

他和时间习习相关,是时空一体的理气派

说是理气,其实就是指的热量

火热

而说到火热

大家也应该想到我们讲生物演化过程中,出现的嘴巴和鼻子

他就是化学反应

是内在的变化体系

而五行属于阴,就是内在的化学变化

他是一切理气学说的源头

这世界,除了眼耳所了解的物理,和口鼻所了解的化学,就没有什么了

化学,出现了气和味的差异

更是继发了一切因为热,造成的所有变化现象

这都是连锁反应

不要说到热,就真的只能想到热

天地之间的化学反应,实在太多太多了

都是为了形成不同的物

为什么地球上会出现如此众多的物?

就是为了应对不同的变化现象

这是药物学的根本

与之相同的是,说到光,也不要不知道怎么发挥

万物皆有光

要合理的推理世界一切可见现象

虽然光属于天部,属于外部,属于六气的范畴

推理要无有穷尽

总之,热自内生,出于地,成于形,终于物,化为气

这是五行属地属阴,为一切物之根本的原因所在

无论是天部还是地部

气候还是物象

都离不开温度和光照

早期,天部的气象学,也就是六气学说单独发展

发现了风寒暑湿燥火六气这样的自然现象变化

影响着世界一切物理现象

从而以阴阳立论

横空出世

形成阴阳家

而地方学,也是单独发展出来的学问

以地理方位,因时择方,而横行大地

什么叫因时择方?

就是在不同的时运里面,去往不同的地方

根本目的,就是趋利避害

一切生命,就是因此而有

所有生命,无不是随时随地而变化自己,或者固执自己而随时变换地方

在不同的场合,显现不同的自己

等等

阴阳天象学,或者说物理学,从物理的角度出发,由天及地,已经能解释世界一切现象了。

这就是完整的学问

而地理方位学,或者说化学,从化学的角度出发,由地及天,也能解释完世间的一切现象

二者只是观察角度的不同

现代科学到了量子粒子领域,没有理化之分了

没必要了

古人也在长期对天地的思考中,最终将阴阳学说和地方学说结合了起来

天有风寒暑湿燥火,以寒火为中心

只不过天的寒火,是以光照为基础的

完全靠外源,外源在,光热在,外源不在,光热也不在

地也有寒热温凉四气

同样是以寒热为中心

只不过地的寒热,是以内在的地暖为基础的

常温常热

天地作为一个大自然整体

不断的围绕着太阳作公转和自转的阴阳运动

这是天气和地方变化的根本原因

由于天和地不同的属性

二者在寒热温凉的温度上面,是有显著时间差异的

从冬至开始

天气已经开始回暖

但大地还是一片寒凉

极为滞后

成为一年之中,大地最为寒冷的时候

一直要到农历的丑月

大地才开始回暖

至到正月建寅

万物才开始复苏

由天变到地变,整整迟了一个月

由地变到人变,又迟了整整一个月

至到二月卯月的时候

才是天地明暗的分界线

植物终于可以出土了

至到辰月,暖湿气流才开始登录中原

一至到巳月,强对流天气才得以全面形成,形成大风

巳月,就是大风正盛的时候

夏季以后也是一样

天地人也是有延迟的

并不同步

到夏至的时候,天气已经开始变凉

过了极热时期

但此时,大地还正在不断的加热过程中

一直到未月,大地才开始转变

到了申月,万物才感觉到过了暑天,开始察觉到变凉

由天变到地变,由地变到人变

也都是晚了整整一个月

以一个公转轨道360度计算

天和地的温度变化,相差了整整30度

而地和人的变化,又差了30度

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当然还是地的博厚

地实在太宽太厚了

因此拥有绝佳的保暖效果

热起来,就不容易凉

凉透了,又不容易热

使得地上地下,几乎进行了隔绝

学过三度六气天象学的朋友

应该还记得

三度六气,就是指温度造成的寒和热

这是人的感知,只有有了人,才能知道冷和暖

自然是没有冷暖的

湿度造成的燥湿二气

也是因人而有

另一个,就是通透度,也就是风度造成的风暑二气

暑,就是封闭不流通

而风,就是不封闭,自由流通

任何一个事物,都是在风和暑之间的某一个位置上

也就是通透度的问题

比如保温杯,就偏于暑

暑能保温

而碗和碟子,就偏于风

风能散热

明白了这样的道理,要干嘛呢

那就是彻底的区别天和地

天和地的根本区别

就在于天其实是自由流通的

就是风气流通的地方

而地之有形,则是暑象

大地之下,隔绝了流通,从而有了保暖效果

天之高明,流通的风气

始于巳月

巳月非常重要

这时候出地了

而地之暑相

始于亥月

到了亥月,植物和动物,都得找个土里面,保暖了

明白这个道理,就更容易理解土的意思

土者,堵也,塞也

因为堵塞,所以形成暑象

暑这个字

就是天上的光照热量和大地向上蒸腾的热量,两火一起

使得中间的水湿之气,上不沾天,下不沾地

滞留空中

此时的水,就象烧热了一样,又不流通

盖在大地之上

人们就感到了暑意

这时候,湿,也就归于土象了

属于脾土所主

总之,一切能堵有塞的,都能形成暑相

但尤以土地为最

巳亥这一条线

就是极为重要的风暑线

称为巳亥厥阴风木

再进一步

我们就能理解植物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了

地上部分是天部

是风的环境里面,成长起来的

因风而生

而地下部分,则是为了暑的环境

从而保暖自己

维持生命的繁衍

为了更好的描述自然万物

中国人,将地下根茎类作用,称为薯类作物

署与暑的区别

在于署更强调公家的属性

比如行政公署

万物之所有

而暑则只强调封闭性

暑更多的是描述天象变化

署更多的是描述地理构造

薯类作物,又称根茎类作物

主要包括甘薯,马铃薯,山药,芋类等等

这类作物的产品器官,就是块根和块茎

生长在土壤中

他也最终成为中药里面,最为常见的药用部位

现代称之为根茎类中药

但我们并不是要讲药物学

我们是要明白天风和地暑这样二个要点

然后让人得以长存

当有情众生明白了天风和地暑完全相反相杀的特征后

就会用地来对付天,用天来改造地

天要流通四散,人就利用地来阻止

不使他流散无穷

地理上,就要求山环水绕

形成局部小气候

风水有云:山环水绕必有气

而理论上,就是要达到藏风聚气的效果

这是人们利用地来斗天形成的中和之道

同时,人们也利用一切办法

让天气进入地下

耕地

冰雪

蚯蚓

等等

都能让土地变得疏松通气

只有疏松通气的土地,才能生长万物

天生而地长

天中有地,始成枝叶花果

地中有天,始有主根块茎

如果这中间,没有有情众生

那就无所谓了

也就不存在五行了

得他通不通,塞不塞的

啥用都不起了

为了更好的统一天地

形成黄庭人部

古人根据气的运动,周流不息,周而复始的圆周特点

以及地理上的寒热温凉,东西南北四方

而将天象学和地方学,统一称为天圆地方理论

天圆和地方,二者描述事物的角度是不相同的

天圆是指时间上的周而复始

同一现象,隔一段时间又出现了

比如去年有冬天,今年有冬天

时间一久,就发现了规律

这种时间上的延续,就形成了生命的周期

也就是生长化收藏

一切有情众生必备的五个阶段

而地方则与天圆不同

他是空间学问

在任何一个时间点上

空间东西南北都是存在的

也就是任何时间点上,大地都有寒热温凉的不同

不存在某个时间,大地全都热了,没有寒地和凉地了

这是不可能的

此时我们北半球正处于寒冬

南半球就处于盛夏了

一时之中,四方皆备

这就给人们根据不同的目的来择地,创造了条件

当你预知到自己要生长的时候,你可以去温暖的东南方啊

当你预知到自己要收藏的时候,你可以寒凉的西北方啊

化气去东南

成形去西北

天地之间,任我而行

这正是五行的意义所在

可见,正是由于天之六气,地之四方

才形成了夹在中间的,人之五行

回到天和地之间的相互影响

实际上,天和地的影响,就是明和暗的影响

天是有光的,是明亮的

而地形的存在,却产生了阴暗

地的特性就是阴暗,阳奉阴违

柔弱

但又充满了反骨

地分三个阶段,才长成了反骨

第一个阶段,是初级的地的阶段

只知道默默的承受

无限忍让

总以为一切都会好起来

但是,天之无度无情

只会因忍让而变本加利

于是

地就进入第二阶段,土

逃避阶段

不断的寻找能躲藏的地方

土是五行之中

是一切能藏之所

然后,尽管藏得够好了

但这日子,却没有尽头

最终,产生了物

有情众生出现了

反骨也就最终形成了

你要冷,我就偏要想办法热

你要热,我就偏要想办法冷

到一身反骨的生物五行之后

已经到了物的极限

虽然最终这些反骨仔,也灰灰烟灭

尘归尘,土归土

但代代相继,代代生化

也暂时还让大地更加美丽

有了天,地,人之间这种相爱相杀

明暗交替

古人终于创造出了最早的罗盘

这就是十二地支勾绳图

f55a40dedeeb9848d6152a2a35f87de.png

早期,中国的罗盘极为简单

就是一个勾绳图就行了

由四正四隅八方组成

卯酉和子午为二绳

绳就是准绳,墨绳,用来取直的

而四个角,也称为四隅

画一个转拐的线

称名为勾

其中,丑寅代表着东北

辰巳,这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又出现了,他在东南

申未,代表着西南

戌亥,代表着西北

之所以用代表天气的十二支,来表示地理方位

就是为了统一时空

天气变化,是形成地形的关键因素

是地之支撑

故名地支

一切形体,都是天之气水,充塞其中而支撑起来的

没有了天气,形体就瘪了

这和天干的名称由来差不多

天干其实是表示地理五行的

属阴的

但正是用地来斗天

是抵抗天的盾牌

干,就是盾牌的意思

天干,就是天之盾牌

本质就是地物而已

有了勾绳图

就产生了另一个流派

孤虚派

孤虚派的登场

是解开五行学说的关键要素

在《运气七篇》里面,就专门提到了这个流派的观点

虚而生化也

五行之根本,就是生化

而只有孤虚派,才知道究竟在哪儿生化,我们该去向何方

也才能让万物变得有规律起来

那孤虚派是如何利用勾绳图,也就是后世罗盘的呢?


  • 旷世经典黄庭经第三十七讲 五行始于地方
  • 旷世经典黄庭经第三十九讲 孤虚与五运
  • 本站相关注解资料版权皆归王兆胜先生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8525号-3 QQ群号:4936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