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世经典黄庭经第四十四讲 升降出入,适者生存

昨天讲到,1973年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

出土了一篇文章,现代人给他取名叫五行

他的作者,就是子思

子思,就是《中庸》的作者

当然,这也只是一般学者的认为

中庸讲的,就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人没有情绪的时候,就是得到了中的状态

与之相反

人有了情绪,就离开了中道

这是子思的核心思想

二十年后

1993年冬天

湖北荆门郭店村

一号楚墓又出土了很多竹书

这里面又出现了《五行》和《缁衣》

这些著作,相传都是子思写成的

二次五行竹书的出现

揭开了早期五行学说的根源

那这五行篇都说了什么呢

内容比较简单

仁形於内,谓之德之行;不形於内,谓之行。

一个人,内在有仁爱之心

仁就是有对立的双方,比如统治者与被统治者

天和地

都能顾及到对方

这就是德之行

简称德行

如果内里没有仁呢,也就是没有别人,只有自己,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呢

这是动情了

自是了

这就称为行

也就是畜牲的行为

动物都有行为

有仁的德行(heng)与无人的行(xing)

是有区别的

这也正是人和动物的区别

也是人之五行,不同动物五行,而能繁荣于世的原因

智形於内,谓之德之行(heng),;不形於内,谓之行(xing);。

以此类推

如果一个人,内心有了智慧,懂得圆满的重要性

这也是德行

如果内在同有智慧,只知道蛮干蛮怼

这是畜牲的感性行为

义形於内,谓之德之行;不形於内,谓之行。

如果一个人,有自己的目标和为人准则,那他的行为,可以称为理性的德行

如果没有,则是畜牲的感行

礼形於内,谓之德之行;不形於内,谓之行。

如果一个人的内心,还有理性的礼仪,懂得节制

礼是对自己的节制

这样理性的行为,称为德行

如果没有,那就还是没有开化的畜牲的感性行为

圣形於内,谓之德之行;不形於内,谓之行。

如果一个人内心有诚信,一切为了大局

这是人的理性德行

如果没有,这是畜牲的感性行为

德之行五,和谓之德;四行和,谓之善。善、人道也;德、天道也。

由此,得到一个结论

人之所以区别于畜牲动物,就在于人的理性多于感性

而动物则感性大于理性

人是因为内心有了仁义礼智圣五道

而外在表现出了五德之行

因此,才能达到四行中和的状态

这样四行中和,顾大局,识大体的状态

就可以认为是善

善,是人道的根本

一切人与人的交往,最高准则,不是你赢了我,或者我赢了你的极端关系

而是和谐共处,彼此相益的状态

德,应该是内心思维的根本出发点

以让自己脱胎换骨

真正的做一个人

离开感性冲动的魔鬼世界

回归理性的自然世界

在这样一篇五行文章里

子思从儒家的理念出发

对有情众生的五行

进行了人与其他动物的划分

将人的五行,称为五行(heng)

而将动物的五行,称为五行(xing)

也就意味着,人有着更为复杂的行为

阴阳不测之神

可能为了自己的信仰,可能为了自己的学识

而作出旁人无法理解的行为

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反应

只不过,这是道的反应了

到了后世

五常仁义礼智信,更是与金木水火土建立了对应关系

木主仁

木者牧也

管理者在牧人的过程中,就如同人民在放羊放牛一样

要有仁慈

火主礼

火者,显也

要亲和显明,有礼有节

懂得博弈和妥协

才能安和

土主信

土者,堵也

要诚实不欺

金主义

金者,禁也,君子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水主智

水者,潜也,人的秀外而慧中

懂得隐藏自己,成就他人

在这五行的调和之中

圣人就出现了

通过这些考古和历史

我们就能理解早期的五行,是分析地上一切有情众生,包括但不限于动物,植物等等

是他们对天地,对自然,对社会的反应力

形成了五行

正因为五行解释了一切有情众生的行为

而这些行为本身,就是应力与反应力之间的关系

因此,吉凶祸福都因为行为而起

因为行为而灭

能不慎吗

由此,古人对各种行为进行了分析

希望找到完美的行为

让人们顺天应地,达到最佳的生存状态

当然,这也是不可能的

不过,这还是开启了行为科学的科学分析

在《黄帝内经》中

说了这样一段关于五行的话

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

在天为热,在地为火

在天为湿,在地为土

在天为燥,在地为金

在天为寒,在地为水

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

形气相感

而化生万物矣

这里面就认为,天之事情,给了人们思想

地之运动,给了人们形态

形是静的行,行是动的形

行与形,是不可分的

一切有情众生,都离不开形气

万物因之而生

也因之而灭

这里的化生万物的化,就是十二众生,卵胎湿化里面的化

自然一切众生,都可以归为十二类

其中的化生类,是自然演化出现的

不但的在适应自然环境中,改变自己

就产生了很多新的物种

人也是这么来的

而这里面讲的神

其实就是天地气交的部分

也就是黄庭的位置

由于天气与地形的交织

这是造成一切变化背后的动因所在

天气与地形,具有绝对的,严格的对应关系

风必须与木相对

只有风的应力,才有木的行为

热必须与火对应

湿必须与土对应

燥必须与金对应

寒必须与水对应

再回到洪范关于五行的解释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润下

火曰炎上

木曰曲直

金曰从革

土爰稼穑

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这段话的意思,就比较好懂

地之五行

第一个叫水

第二个叫火

第三个叫木

第四个叫金

第五个叫土

正如自然界的水形一样

水最大的特性,就是润下

而火最大的特性,就是炎上

这里面的上和下

就是指天和地

炎上,就是火必然要向上进入天

万物不管他在哪儿,只要拿火去烧,都会化气上天

相反,润下,就是滋润土地

往地下面走

就算是在太空中

遇到水

也会被润到地下来

上和下,是天和地的专用词

内和外,是坤和乾的专用词

可以看到

水与火,正是天和地的代表性状态

也是代表性行为

因为这是效法天地的行为

是一切征兆开始的地方

所以说:

故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兆,兆头

古往今来的人,总喜欢没事抽个彩头

路边靠算命骗钱的人

基本上也都会弄些抽签之类工具

让人们取得一个兆头

头就是开始

兆就是预示

如果我们能看到起点

那按照应力与反应力的大小和方向

我们应该能算到终点

这一思想,简直帅呆了

完全是牛顿的机械物理论

牛顿也是这么认为的

如果知道开始的速度和方向

那这世界的一切,都将是可以演算的

比如炮弹

导弹

都是这些的实际运用

不过,中国人用在于抽签,测字,吹牛上面了

那兆头测算开始的地方,就是水火

明确事物的位置和方向

也就是寒热的变化

人们往往看到一点儿不理解的现象,就会问:这预示着什么呢

比如前不久,北京出现三个太阳

很多人就会奇怪

这预示着什么呢

晚上做个梦

第二天,就找人解梦去了

这预示着什么呢

人们总想提前找到事物的过程与结果

这只是生物思维提前量的余毒

真正的术数

是由此就走向了奇门,六壬,太乙等等气候流派了

我们再看木曰曲直和金曰从革

说的就是木的状态行为,是由地下开始弯曲上长

这样的生长延续状态

土在内

而天在外

这是由内向外的过程了

由曲到直的过程

金曰从革

指的是金拥有了由顺从到革新的特性

正如秋天的种子

抛弃了原来的植株

而成为新的生命

这是由外到内的过程

这些结在树上的种子

终归要回到地下

才能生根发芽成长

木和金,代表着完全相反的二种状态

木要是由内到外的生长过程

金是由外到内的收藏过程

金取于外,木发于内

金属于乾,木属于坤

这实际上就是乾坤内外之道

由上到下的水行,由下到上的火行,由内向外的木行,由外向内的金行

四大基本行力

在运气学里面

换成了四个简单的字

由下到上的火行,谓之升

由上到下的水行,谓之降

由内到外的木行,谓之出

由外到内的金行,谓之入

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成为气机

万物莫不是气机变化造成了形态变化

从而有了生长化收藏与生长壮老死

这样的规律

洪范九畴

由五行之中和,到五福六极之手段

在这篇文章的开头

就交待了九畴的来历

武王胜殷,杀受,立武庚,以箕子归。作《洪范》。

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王乃言曰:"呜呼!箕子。惟天阴骘下民,相协厥居,我不知其彝伦攸叙。"箕子乃言曰:"我闻在昔,鲧堙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斁。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

周武王打败了殷商之后

杀掉了纣王

立了武庚继续守护商朝的宗庙

并带回了智者箕子

这相当于俘虏了一个对方的大学者

周武王就问箕子:

箕子啊,只有在上的天,才能保佑下面的人民

让人民能够安居乐业,和谐共处

我作为一国之主,人民的天

我却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才能让社会健康发展

箕子回答说:

我听说在过去

鲧去治理洪水

结果不管人们的死活

只是一味的想完成自己的功绩

最后事情也办砸了

先帝大为震怒

就不告诉他治国的九大方略

于是,管理一片混乱

一会儿扩大内需,一会儿增加外贸

一会儿贬值

反正就是老百姓越过越不开心了

等到鲧死之后

大禹继承了治理洪水的事业

天下才恢复正常

人的五行,才各安其位

先帝这才把九畴说了出来

也就是洪范

从此,才有了夏朝几百年的兴盛

这段话

其实也就是强调了治国理念

究竟要怎么做,才能国泰民安

在那时候的人看来

五行,就是最高准则了

也是一切行为值得尊重

要商量着来

要共和

后来,共和成为一个非常好用的词语

比如很多国家,都叫共和国

其实就是大家一起管理,共同治理的意思

那要怎么控制五行呢?

要点在于五味

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従革作辛,稼穑作甘。

这里面的作,就是创造的意思

他创造出合符人们需要的物质

要改善人们的需求

要让人们活得更好

要弄清楚五味和五行的关系

这是需要理解一个前题条件的

在古人的世界观里面

一切有情众生,也就是行为的主体

必须生活在水中

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水曰润下

一切有情众生,是不可能离开水而存在的

水就成了生命之源

也是生命的根本处境

与之相反

无情众生对于环境来说

就没有挑剔和必需了

有不有水,是不是火,都不重要

反正无情无感

然而,水火这样的事物现象,对于有情众生来说,那就是生死攸关的大事

说一切有情众生,都生活在水中

很多人就不容易理解

这是因为,在我们可见的世界里面

我们即能看到水生的动物

也能看到离开了水,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

还有天上的飞鸟

更别说沙漠,极地等等极端的环境了

都能看到生命的现象

如果拉上微生物,细菌,真菌,病毒等等

那更是无所不在

他们并没有生活在水中

甚至于他们掉入水中,还会被淹死

然而

这只是常识

科学告诉人们,常识往往是不靠谱的

只有找到背后的真相

才会有正解

我们曾经说过,二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

一直到基督教的创世纪

其世界模型

都是一个大水球

有天上的水,有地上的水

一切众生就生活在水球的世界里面

作为世界模型,这确实有所欠缺

但作为生物模型

又与中国洪范五行的第一曰水,理念相同

甚至可以称为完美

这样一句话

可以这样反过来说

一切有情众生,都是生活在水中,而不生活在水中的,都不是有情众生

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陆地动物,飞鸟等等,各种极端环境,非水状态下生物现象

在古人看来,他们并不是生物本身

而是披了环境改造的一个盔甲

这其实很好理解

比如人要上太空

就坐一个宇宙飞船一样

不能说宇宙飞船就是众生的本来面目了

只有经过改造之后,生物才能适应水外的环境

而这个改造

本质上,就是结界的改造

由此,世界一切有情众生,用反应力对抗天地的应力

改变了自己

达到了一个目的:

适应

是的,他们终于适合了当下的应力

可以带着自己制造的工具,去离开水了

正如人开车,坐飞机,坐轮船一样

根据这些外在状态的不同

我们就能推理出他们准备适合于什么样的应力

适应适应

总得先有应

看到飞机,哦,这家伙想上天

看到轮船,哦,这家伙想下海

天下之大,生物之众

五虫兴焉


  • 旷世经典黄庭经第四十三讲 洪范五行
  • 旷世经典黄庭经第四十五讲 随境变形生五虫
  • 本站相关注解资料版权皆归王兆胜先生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8525号-3 QQ群号:4936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