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说到,一切有情众生,都必须生活在水中
唯有水,才是生命开始的地方
生灭疾病,皆因水而起
但是,对于有情众生来说
突破环境的局限,就是他们思维的动力所在
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
为了在其他环境中生存
就需要制备特别的外壳
这个外壳,隔出了二个不同的环境
在内的水环境,就是内环境
也叫小环境
众生就生活在水中,协同合作,一起驾驶这台外壳结界的机器
去往未知的世界
而外壳之外
就是外环境
也叫大环境
外壳,是区别内环境和外环境的关键之所
但是
生物马上就面临着更复杂的问题
外环境并不是单一的
当生物在不断的变化中,外环境也在不断的改变
迫于无奈
生物就需要不断的修改,更换自己的外壳
以适应不同的外环境
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
一切形态的改变,都是为了适应外环境的变化,而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这个结论非常重要
稳定的内环境,是生命的必须
这是反应力出现的根源所在
而用外壳去适应外环境
则是随境变化,适应环境的体现
中国的古典文化
得出了五虫的概念
天下一切有情众生,随着环境的变化
而改变的外壳形态
共有五类
因此称为五虫
古人的虫,就是凡指一切动物
这五虫,分别是:鳞,毛,介,祼,羽
这就是外表归类法了
根据外表的不同,对事物进行表象上的归类
用来探讨他们遇到的外环境
这就是引起了形行之辩
形态和行为,究竟是什么关系?
当一个有情众生要有行为的时候,他必须依附于相应的物质形态
才能得以实施
形是行的保证
而形也是行修正的结果
只有五行的存在
才能不断的改变形态
这也才证明有情众生还活着
如果不能变化了,也就死了
这是认知有情世界的根本理论
而对于生命来说
他们仅仅是为了趋利避害而已
为了到达有利的地方
就要避开一切危害自己的因素
而皮肤,或者说这个外壳结界
首先要应对的,就是六气
风,寒,暑,湿,燥,火的天气变化
这是一项必备技能
也是皮肤形成的原因所在
但危险,显然不止天气这一种
还有地理因素
沙漠,海洋,陆地,森林
等等
这就需要在皮肤上长出附属器
这些附属器,就形成了毛,鳞,介,羽
除了正常的变化,当然也有病态的变化
无论哪种变化
都是适应外环境而做出的改变
需要这么多的变化
一个更重要的原因
就是在内环境里面生活的众生
并不是只有一个
他们如同一个国家一样
是由无数的众生,聚集在一起形成
任何一个我,都由无数的众生组成
因此,需要商量着解决一切问题,指导方向
这也是古人认为五行是生命之本的原因
尽管人们从来都知道,砍头必死
处决死刑,从来都是砍头
但古人还是深度思考到
意识不是来自于大脑
大脑只是一个会议厅
正如国家首都一样
正常情况下,国家的领导会在这儿讨论问题
发出政策
但真正左右思维的,其实是众生对于环境的感知能力和行动能力
这样对思维思想的解释,远远不是现代西医能够理解的
对于西医来说,如果说思维不是来自大脑
那这说法,简值有点象傻子在胡说八道一样
不过,随着科学的继续发展
人们终究知道了大脑不是思维的发源地
只有内环境和外环境的变化
才是影响思维的关键要素
生在什么国家,生在什么样的政策里面
思想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
随境迁心,即是世间一切俗人
按高深的说法
就是众生其实都是无脑众生,是没有思辩的
但随着环境的变化,攀缘其上
也就以为自己有心了
还把这个攀缘心当成了自己
到处固执着自己的知见
这样就脱离黄庭经的范畴了
黄庭经,只讲天下地上,气交的这一部分
也就是众生究竟应该怎么办
才能达到健康长寿的问题
即然是这样世俗的问题
我们就需要回到五虫上面
去解构生命的形成
五虫本身,也是运气学说的关键所在
在五虫里面的祼虫
就是指皮肤上面的附属器很少的有情众生
比如人,蚯蚓,大青虫等等
这些有情众生,既然附属器比较少
则说明了他主要对抗的,就是天气的变化
都是同一个天
就没有什么不一样了
这解释看起来也可以了
但还有一种认为
认为这里面,是有缺点和优点二部分的
缺点就是,这皮肤太弱鸡了
无法应对地理变化
容易受伤
因此,需要不断的躲在相应的地理环境里面
借助地利才能存活
这看起来是有害的一面
但利也就在其中了
那就是即然没有附属器
可以利用地利
那就可以随便更换自己的外壳附属物
也就能因为快速的改变,而达到最灵活的适应环境变化的目的
比如天冷了
人只需要加衣服就行了
但其他毛皮动物就不行
他们得在秋天就开始换毛
换成冬装
抗寒
万一这个冬天不冷呢
还需要浪费一部分资源
到了春天,又得换上夏装
毕竟毛发不是一天二天就能长成的
遇到特别剧烈的环境变化
那就只有躲起来了
祼虫能够直接散热
这就造成保温性差的特点
就容易受寒
对于火的需要,也更加迫切
在祼皮的上面
长出毛发的附属器
毛的存在,就更容易保护自己
毛类有很多优点
各种尖锐的草叶
短枝
棘刺
都受到毛的阻挡
而不容易受到伤害
属于依靠植物环境而生存的主流配置
皮毛增加了保温性和抗柔性伤害的能力
但也因此具有散热性差的缺点
耐力不够了
容易中暑
古人将毛发比类为自然界的植物
在运气学说的分支中
将毛虫类划分为五行中的木类
是春季植物茂盛过程中
而形成的物种
这一类,主要行走在陆地上面
人其实也是从这一类,退化而来
退掉毛发的原因
仅仅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开始不依靠原始的采集了
不再象动物一样生存
尤其是火的运用
让人拥有了抗寒的额外加成
那毛发的保温性,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
就在有限的毛发下面,还伴随着毛孔的形成
可以缓解暑湿
蒸发汗液
在头部,阴部等重要部位
一般还保留着毛发
用来回忆祖先经过的岁月和环境
以防哪一天,万一文明被毁灭
又重回了猴子
还能捡回老本行
在祼皮的上面,长出鳞片的附属器
鳞片能够有效的保护皮肤免受较轻的物理伤害
同时用来对抗水湿的侵袭
水湿就是变下的
越是低层的生物
越需要防备水湿对于身体的伤害
也就长出了鳞片
特别是鱼类和蛇类
因此,古人将这一类,归于水湿的环境
水类
他们具有潜藏向下的特性
容易隐藏自己
不喜欢张扬
在祼皮的上面,长出厚重的介壳
这就是为了免受强力的物理攻击了
这一般是指甲壳类昆虫和蚌螺等软体动物
尤其是甲壳类昆虫
他们能飞,但不如鸟类
这一高度
正好和肺金的高度相当
在运气学说中,将他们归为金类
意思是在低空中形成的生物
在空间位置上,已经偏于上面了。
在祼皮上面,长出轻质中空的羽毛
这就拥有了飞翔的能力
不断的抛弃不重要的
而变得越来越轻
这种越来越轻的状态
和飞翔最顶层的生活环境
就象火的炎上特性一样
运气学说的归类中,就将他归为了火类
但是,这些归类法,只是解释外体外壳的变化,是环境改变的结果
并不是严格的归定了某个虫,就一定是只是五类虫中的一类
比如人
其实一直在五虫里面变化
有时候是祼虫
比如祼睡的时候
有时候是毛虫
比如穿上毛毛衣
有时候是鳞虫
比如穿上防弹衣和盔甲
有时候又是介虫
比如在房子里面烤火,在车子里面开车
有了一个介壳
随时随地随境,而改变着自己的外壳
再比如在自然界中
变态是最为常见的生物现象
昆虫
会经历幼虫期,成虫期,蛹期等等各种变态
这是他们在不同状态下,适应自然的结果
自然界的变态如此之多
只需要抓住外环境这一主题
就永远不会迷失
看到一个人穿上了厚重的羽绒服
应该知道他要去寒冷的地方
或者到了寒冷的季节
如果不是呢?
只能说明这个人疯了
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面,已经无法与外环境相适应了
在运气学说里面
有情众生整体结界的外部形态
就是为了对抗外在的环境而存在的
一旦外环境不存在了
自己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国家其实也一样
都需要一个外环境的假想敌
才能让人们不断的龟缩在这个壳中
甘心接受权力的奴役
固定的外环境,则有固定的外部形态
五虫在运气学说里面
主要是根据生活的分层来归类的
羽类生活在最高空
甲壳昆虫生活在次一点的天空中
毛虫与植物为伴
祼虫生活在地上
鳞虫潜藏在最下面
由下到上,分别是水鳞,木毛,土祼,金介,火羽
为什么运气学说要独异于传统中国文化
而从这种生活的习性的上,对五虫进行分类呢?
这在于运气学说,是需要研究地之五运,在天之六气的变化下,如何运作的机制
比如风,寒,湿三大破坏性的因素
容易让众生生病的因素
就有高,中,低的区域分布特性
高处,容易受寒
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就下降0.6度
越往高处,越容易受到寒气的侵袭
而低处,则容易受到湿的侵袭
越是低处,水湿越多
因为越往低处,温度越高,水湿蒸发量就大
湿度就高
中间,则容易受风
显然,羽虫和介虫,属火属金的二类
就需要抗寒
而鳞虫和毛虫,属水属木的二类
就需要抗湿
至于祼虫,则必须要抗风
实际上,古人的划分
就是羽虫抗寒,鳞虫防湿,祼虫去风
在羽虫和鳞虫之间,有介虫,他即需要象羽虫一样抗寒,又需要象祼虫一样抗风
因此,介虫是抗风寒的
在鳞虫与祼虫之间
有毛虫
他即需要象鳞虫一样抗湿,又需要象祼虫一样抗风
因此,毛虫是抗风湿的
这是自然环境的选择
当我们明白了这个原理
就会一些简单的方术
比如一个人的八字
五行之中,水重
这可以用来应对湿的环境
就可以让他住在楼房的偏底层
如此一来,就简单了
只需要将楼房的总层数除以五
然后按五虫的生活习性,将他们放在不同的高度,就行了
就回归自然了
不过,这就造成了命理上的争议
一个人,究竟是属于哪个虫
是按纳音来看呢
还是按年运来看呢?
还是按八字五行的偏重来看呢?
还是按日主来看呢?
众说纷芸
但有一点
其实,人是主观能动性的
一个健康的人,其实住哪个楼层都可以
有湿,他会防湿
寒冷,他会去买衣服
根本不用担心
相反,如果是病人
那又一眼能看出五行的差异了
已经变成虫态了
就可以安排合适的楼层了
湿重的人,就不要住低层
而要选择中间层,风能胜湿
寒重的人,就不要住高层
风疹不断,得了风病的人
就比较麻烦
还得看兼寒,还是兼湿的问题
去选择楼层
毕竟我们不是讲命学
我们回到正题
为什么五虫不针对燥和热的外环境,而产生外形变化呢
全都在针对风,寒,湿
这其实是因为人们对于外环境的要求
就是适度的干燥和温热
这被有情众生认为是好的
众生都在追触暖触
自然不会主动的去拒绝这些温热和干燥
也就没动那心思了
当然,遇到特别的热和特别厉害的燥
通过内环境的调节,也能解决
比如饮水,把水分配到体表
等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