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世经典黄庭经第四十八讲 轻重五虫与环境

也是本期内容的最后二讲

继续讲介壳类动物

介壳类动物,也分为三大类别

第一类,就是虾,蟹等等动物

由一层盔甲的盖盖着

现代动物学将他们称为甲壳类动物

身披盔甲

其实是几丁质和碳酸钙造出来的

甲壳类动物大多数生活在海洋里面

少数栖息在淡水中或者陆地上

大约有2.6万种之多

这一层外壳,极为坚硬

其实就是他们的外骨骼

相当于人的骨头,只不过长在体外了

肾属水,主骨,生髓

只要说到骨骼,牙齿之类

就知道,这东西应该属于水

他与鲨鱼的盾鳞是相似的

与之相似的还有爬行动物

龟,鳖等等

他们的外壳

实际上是他们的肋骨和脊椎骨逐渐演化而成的复合结构

即然是骨头演化而来

也应该属于水

这种结构,也被称为他们的外骨骼

我们昨天讲到蛇类的鳞片不是鳞

而是整张的皮

作为爬行动物

都属于水

叫介虫,还是叫鳞虫

古人也定义不清楚

反正属水就对了

第二类的介虫类

则是贝壳

蚌,螺等等软体动物的外壳

当然还包括牡蛎等等

看起来,也好象很坚硬

但实际上,他们的硬度是没有甲壳类的硬度高的

相对来说,他们是软甲

原因就在于材料和来源不同

他的材料不是几丁质和碳酸钙这些坚硬物质

而是石灰质

在材料上就没有办法相比

至于形成机制

这些软体动物的外壳

是由他们的外套膜的分泌物,慢慢形成的

就算是破了一个洞

也没关系

还能继续分泌物,继续长大

不就是一层沾液凝固的嘛

说到沾液

肯定想到了泥鳅和我们昨天讲的鱼类众生

他们都是由粘液演化而来

本质上,其实是一类

也就是泥鳅,黄鳝,硬骨鱼和蚌,螺等软体动物

看起来象是祼虫,鳞虫和介虫的区别

但实际上,他们都是属于木的

也都能归于肝木

利用他们的外壳

能安魂定惊

比如牡蛎

总之归于肝就对了

这与甲壳类归于水和骨类就不一样

螃蟹,中医往往用来接骨疗伤

可见,归类是非常复杂的

如果不是现代科学知识,古人想死也想不明白

这些虫子,会演变得如此复杂

介虫中的第三类

就是很多的昆虫

比如鞘翅目的

一对前翅硬化

成为保护自己的外壳

屎壳郎就是其中之一

这个硬化的外壳

还是骨质形成的

称为骨化

也是外骨骼的形式之一

因此,还是属于水

当然,这都是按礼记的硬度分类法来判断的

反正最硬最重的,就属于水

次硬次重的,就属于木

这是因为,所有的成形,都是因为寒冷

只有温度下降,才能凝固

只有凝固,才能成形

因此,举目所见,一切诸形,无不是与温度下降相关

温度升高,就气化了

无形了

在这样冷凝的过程中

就有天和地二部分

地下的冷凝,就形成了金和木

就是本来就冷,然后加热了再冷

越冻越硬了

这是介虫和鳞虫形成的根源

属于冷的环境中,加热再冷的过程

如同股票下跌过程中,反弹了又跌一样

越陷越深

但如果是高温天气呢

比如夏天,比如秋天

遇到晚上,温度下降

会是什么样呢?

这种热的环境中,冷凝形成的,就是羽类和毛类了

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天气中的冷凝,形成了羽类和毛类

地形中的冷凝,形成了介类和鳞类

而不冷不热,刚刚好的温度下

就成了祼虫

毛类众生,就显得轻浮

鱼鳔也是

这一类,就属于肺金了

如同华盖

华盖,就是指象打的一把伞一样

给生命保护

这也给中医造成了很多的想象

那些轻清向上的,轻浮的

会不会进入肺系呢?

比如沙参

质地非常松软透气

就能补益肺气

再比如浮海石

质地轻清,能浮于海水之上

用来化痰止咳等等

明白这个道理

那比这更轻的羽类

归于心火也就能理解了

不过,中医在有形的物质里面,很难长到羽类的药材

就想到了芳香类的物质

如此芳香,含有挥发油

就是他了

总之,成形的唯一条件就是冷

化气的唯一条件就是热

这是理化性质决定的

要使自己变得强大坚硬

就只有在更冷的环境中去

礼记的这种物质构造轻重分类法

讲述的是形成过程

静者为物

动者为气

他与内经用的环境分类法,有根本的区别

内经运气学说,完全是按生存环境的高层来分类

飞得最高的就是羽类

其次就是介类

再其次就是祼类

再其次就是毛类

再其次就是鳞类

最后就是介类,到介类,已经生活在水中或者爬在地上了

很难说,这二种分类法的谁好谁不好

至少有一个现象

礼记的分类法,在脉学里面,影响深远

拿脉的时候,为什么能诊断疾病呢?

原因就在于脉里面流动的是水

血也是水

主要成分是水就行了

属于界内的内环境了

按脉,按的就是内环境

那怎么判断内环境处于什么位置呢?

古人就用了一个死办法

测水位的高低

最浅表的,就是心肺

最深沉的,就是肝肾

其实就是五虫形成的轻重学说造成的

如果非常浅表,那不是表明病位在浅表嘛

如同秋天,秋高气爽

如果要用很重的力,才能按到脉象

那不就如同深冬

潜藏得很

就成了介虫了

这里说介虫,是按照运气学说里面介虫属水来说的

可以看到,轻与重,无所不在

用来表达人的羽毛祼鳞介状态

这只是空间表达

而且这种拿脉,古人也意识到

只需要拿最明显的地方就行了

也就是中医所说的关部

如果只是诊断当下的问题

根本不需要寸关尺这样的概念来骗人

古人为什么还要在一个血管上面,分三个部分来拿脉呢?

也有一个说道

是说不能只看一个地方

而要看这个地方的左青龙,右白虎

寸就是左青龙

尺就是右白虎了

为什么要看左右呢?

其实就是左右间气

间气者,计步也

是用来判断疾病整个过程,走到了哪一个阶段

比如感冒,如果是才开始的感冒

那得左青龙出问题

寸部会浮一些

过了几天,要好了

尺部就会浮一些

动了

这属于时间维度上的考虑了

而不是疾病本身的考量

这种方法,是正统的古典脉法

被内经广泛采用

后来,失传了

主要是六十甲子太难了

对于有情众生来说

他们对于事物的反应

一般会根本自己的主观意识

来归为二类

一类是有利的,一类是有害的

众生都是趋利而避害

天气热的时候,有利于气化,但有害于化形

天气冷的时候,有利于化形,又不利于气化

这压根就找不到一个完美的时间

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于东南

永远的缺陷

因此,众生就不得不在十个锅九个盖里面,操劳一生

让自己不断的变化,来适应环境

即要顺从有利的一面

又要反抗不利的一面

在利害取舍中

很快,一生就没了。

这种复杂的思想,是自然众生变得复杂的根本原因

比如一块石头

非常的坚硬

显然,他应该属于水

你也可以把极沉的脉象,叫做石

象石头一样硬,象石头一样沉

但是

从导热率来说

石头导热很快

又属于凉了

这又归属于金

而生物利用这种导热性的时间,却又是在春季

又属于木了

可见,如果不强调作用和划分准则

没有学科的限制

空说五行的归属

那必然将陷入荒谬的胡说八道之中

任何一个事物,都是五行具全的

根据自己的研究方面不同,才有了取舍的五行

明白这个道理,就能理解五行了

五行造成了五类生物

称为五虫

而五虫的本质,是根本界来划分的

这个界,只能是外界

过了外界,就到界外了

不属于自己了

界内,才称名为自己

界内的世界,就是一片的汪洋

水的世界

一切有情众生,都必须生活在外界之内,这个水环境之中

也叫内环境

而众生的一切疾病,都是内环境的疾病

也就是都是水病了

他受到界外和界本身的双重压力

在内环境和内环境的众生最里面

还有一层界

这是内界了

外界是天界,乾金之界

那内界就是地界,坤土之界了

水和众生,就夹在这天界和地界的中间

过了地界,地下的世界是什么呢?

中医不管,文化不管

不属于这一期讨论的内容了

不过,有一个名词,值得记一下

将来好吹牛

那就是最里面或者说最下面的地界

内界

有一个别称

即灵界

一切灵魂寄托的地方

古人用天和地的大模型,来构造了万物的主体模型

认为人是一个小天地

天地是一个大生命

本无差异

这样,再对疾病进行解释

中医绝不认为,是人有疾病

而是认为是内环境里面的众生出了问题

也就是阴阳五行出了问题

体内这些无量众生,同样分为金,木,水,火,土五类虫

当运气不同的时候

各司其职

平时,体内五行调和

这人就比较正常

如果五行失去平衡

某一个行太过,或者太弱

就造成了生化紊乱

从而引起人们的疾病

正如自然界中

生物的问题,才是自然问题的本质一样

自然为什么有四大灾害?

旱,涝,风,冻?

其实不是自然有灾

而是这四大内环境,造成了里面有情众生无法生化

庄稼不长了

树木折断了

人受了灾难

这才是灾难的真相

这种认知,和西医几乎一模一样

西医也认识到,一切疾病,不是人的疾病

而是细胞的疾病

是细胞的生化异常

才造成了人的疾病

这当然包括细胞里面的基因片断

细胞的生活方式

等等

所有医药的作用力

当然也是作用在这个层面

只不过在认知上

西医认为是外来物种,干预了内在细胞的生化反应

而中医认为,是运气的旺衰,造成了内在细胞行为的失常

如此而已

尽管修行人,对于身体形态,极尽厌恶

想要突破这个界线

达到如意满足的水平

或者回到上帝的身边

但此世界有此世界的规律

要走可以,把此世界的一切,都留下

众生无法舍弃此世界的,自认为美的意识

也就永远在这样的地之五行的束缚中,度过一劫又一劫了

我们要做的,就是弄明白其中的原理

现在,我们至少知道,所有的活细胞,都应该生活在内环境的水液中

是水成就了他们

之所以有一个整体的人或者物存在

其实是这一群众生,大家合起伙来,想要离开水环境而已

如同地球人,举全国之力,想逃出地球,去太空旅行一样

因此才有了一个壳

众生有无数的壳

皮肤是一层壳

衣服是一层壳

房子是一层壳

国家还是一层壳

可以说,众生一生所求所行

都是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壳

来安放自己无处安放的灵魂

如此而已

当我们知道,内环境必须是水

众生必须生活在水中

我们就要知道,影响水的要素究竟是什么

也就是怎么样左右内环境

才能让体内的众生,过得舒服

从而让自己得以暂安

左右水环境的要素

就是滋味

滋味,就是水中的味道

如果是气味,就是界外空气中的味道了

虽然都是化学物质

但传播的媒介不一样

水中的味道,当然就影响了水

而说到水中的味道

古人就总结为五味

也就是辛,甘,酸,苦,咸

这也是中药学最为深奥的地方

在《洪范》里面,说到五行之后

就继续说道:

润下作咸,火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指出控制五味,是控制人民的关键

是内环境最为重要的方面

并不是所有的动物,都能尝到五味

有很多动物,是尝不出五味的

当然,有些动物不是不知道味道

而是根本不愿意去尝味

直接一口吞下去

解决问题

更要知道的一个方面就是

并不是只有口,才能尝到味道

一切能感知到水中化学物质变化的器官

都叫味觉器官

可以是手,可以脚,可以皮肤

这不仅仅是动物里面,有无数的另类,不用口来尝味

就是五味之中

比如辛味

人就能通过皮肤来感知

不同的味觉,是因为不同的感受器造成的

感受器长在哪儿,味觉就在哪儿

总之,能感觉到水中的味道就行了

没有水,也没有关系

自己分泌一点无味的水

溶解了再尝味

也是一样的

这就造成很多的味觉异常

当体内有问题的时候

你自己分泌的水,本身就是苦味的

那溶解的一切物,自然尝出来都是苦味了

这不是扯淡嘛

但实际上,身体还真是这样做的

味觉只关乎水

遇到干物质

就会自主的分泌水来溶解

然后就失真了

什么酸,甜,苦,辣,咸,都能自己造出来

这,是病态了

内环境病了

那地球上的一切有情众生,究竟是经历了什么,才演化出了五味了呢?

他们分别出自哪一个进化阶段,是哪位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基因,让我们永远记着这五味呢



课后:

介虫在礼记里面是水,是最重的,指的是甲壳类生物

在内经里面属于金,是最上面的,指的是昆虫类

二者所指向的物种,生存空间,和形成原因,各不相同

属于同名异物了

上和下的概念要清楚

上就是指的天

即心和肺

火和金

下就是指的地

即肝和肾

也就是水和木


  • 旷世经典黄庭经第四十七讲 相胜之道与礼记五虫
  • 旷世经典黄庭经第四十九讲 五味是如何出现的
  • 本站相关注解资料版权皆归王兆胜先生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8525号-3 QQ群号:4936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