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世经典黄庭经第九十九讲 闭关食气

继续中部经里面的闭关内容

说到闭关

就是简单的关闭自己的六根

耳目口鼻身意

不再外求

本来是简单的章节

但是内景经的作者,硬是没有看懂黄庭经从闭关以后的内容

完全就开始随心所欲的解读了

因此,无论是从道,还是法,都与黄庭经有较大差异

我们先看黄庭经原文

出日入月是吾道,天七地三回相守,升降进退合乃久,玉石落落是吾宝

出日入月是吾道

就是说离开暖触,离开世俗的追求

而进入冷静,宁静的领域

这就是开始要求闭关了

远离世俗而尊重自心

天七地三,七为心火,主南方,故为天

三为风木,主东方,故为地

意思是说,在春夏这样阳遁的时节,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要学会激流勇退

去守护自己内心的宁静

而不是一味的贪得无厌

在世俗里面无法出来

无论是升降还是进退

都要闭住自己的外缘之心

合乃久的意思,就是关闭这些得失之心,才能长久。

王羲之里面的这一句话是::升降五行一合九

认为无论是升降五行,统统要将杂乱分散的九宫,合而为一

这些理念,与昨天讲的隐居之类的,是一脉相承

因此,人最终要修炼的,就是象玉石一样,守住自己的内在世界

落落,就是狐独,不合群的意思

不要随波逐流

比如:落落穷巷士,抱影守空庐。

内景经将这一章节,改编成了高奔章第二十六

高奔章第二十六

高奔日月吾上道,郁仪结璘善相保。乃见玉清虚无老,可以回颜填血脑。口衔灵芒携五皇,腰带虎箓佩金珰,驾欻xū接生宴东蒙。

将黄庭经的出日入月是吾道,改成了高奔日月吾上道

也就是追求飞升了

这在后世害了无数的道士

即然是高奔日月的飞升,才是至高无上的道

郁仪结璘善相保

郁仪,就是日神了

结璘就是月神了

日月之神,也就来保你善根,让你长生。

只有高奔到太空之中,才能见到玉清的虚无老君

只有见到虚无的玉清老君,才可以让你永保青春,血脑得补。

这样,就能达到口含灵光,也就是口含口水的意思,与五皇一起

腰上带着虎箓,佩着金铛

排着长长的车队

接你去东蒙仙境赴宴。

内景经的这个改编,完全脱离了六根闭关的主题

而在上清派,形成一个高奔日月的修行法门

大致就是先清斋百日,断绝人事

再念咒引神

最后服用日月光芒

按特定时辰吞服日月精气

时辰极为重要

最后,认为修习时间一长

就能羽化飞空

成为上清之真

这当然是伪论

无奈的是,当今的道士,还真信这个

我们继续黄庭经的闭关章节

子自有之何不守,心晓根基(精神)养华彩,服天顺地(恒顺因缘)合藏精,七口之五回相合(耳目口鼻意)(王羲之:七日之奇吾相舍),昆仑之上不迷误,九原之山何亭亭,中有真人可使令,蔽以紫官舟城楼,侠以日月如明珠,万岁昭昭非有期,外本三阳物自来(日月星),内拘三神可长生(精气神),

魂欲上天魄入渊,还魂返魄道自然,庶几结珠固灵根,玉匙金钥身完坚,载地悬天周乾坤,象以四时赤如丹,前仰后卑列其门,送以还丹与玄泉。

黄庭经用了这么多的文字,来表示闭关的重要性

人人都有如意宝,为什么不自己守护自己的如意宝呢?

如果明白了人的根基是精神,自然有养出自己的精彩面貌

而方法也比较简单

就是远离五行

不再战天斗地

而是服天顺地

顺从天地的一切安排

相信命运的一切走向

永远去顺从自然

不悲不喜不造作

不爱不怒不动情

这样神就不散了

再加上收藏自己的精

精与神得以保全

哪有人不周全的呢?

因此

七口之五回相合(耳目口鼻意)(王羲之:七日之奇吾相舍),昆仑之上不迷误

七口,是指头部七窍

因为耳目为双数

故而为五

五是加上了身

这很容易忽略

脸是有感觉的

将自己的各种觉知,闭合起来

不再外求了

不要被自己的大脑牵引着到处乱转

王羲之里面的这一句话,不容易懂

这个日字,本应该是口字

七日之奇吾相舍

七口,也就是各种感觉,各种好奇心,都要舍弃

以平常心入道

因为王羲之误口为日

后来所有书法家照着抄的时候,也就都写成了日

昆仑之上不迷误,就是指人的大脑要醒过来

不要再迷误在世俗中了

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九原之山何亭亭,中有真人可使令,蔽以紫官舟城楼,侠以日月如明珠,万岁昭昭非有期,外本三阳物自来(日月星),内拘三神可长生(精气神)

九原之山,就是指头部

何其美观

中间是有一个可以号令一切的真人

他外面覆盖着紫官,也就是前面讲的绎官重楼十二环

紫,就是最内的里面

紫官,就是最靠近中心领导的官

舟城楼,是指头骨这样层层的结构

还夹着象日月一样的双眼,如同明珠

就是要把这个真人,也就是昆仑给修醒了

那万余岁还明明白白,都不是终点

总的来说,修行之法,其就是外本三阳,也就是日月星

这样满足物质的需要

内修则不外乎就是精气神

这三者才能让人长生

而要完成这个功能

我们就要掌握平衡

也就是魂魄要安宁

魂属于肝木,其特性就是向上升发的

而魄则属于肺金,其特性就是向下沉降的

古代中医吹过牛

说吊死的时候,魄会马上掉在地下

这时候迅速到吊死人的下面去挖

就能挖出这个人的魄

后世记录的还比较多

也不晓得中医究竟挖出来的是什么

这儿只说魂魄本身的趋势

而人要做的,就是还魂返魄

让他们安于自己的体内

不随境迁移

魂往上往外的走,就容易被外境着魔

各种上瘾

成为习气

魄容易往下往内走,则又容易让人少气自弃

抑郁,自暴,自弃

只有还魂返魄,才是自然之道

这样魂魄内安,精神守一

过不了多久,就会结珠,固住自己的灵根

珠,就是指意识

结珠,就是专注自己的意识,不再分散

因为脾主意,在黄庭,制临中央

这才是修行人最为关键的地方

左魂右魄,上神下精

当注意力专注于内部的时候

就象金玉一样贵重的关键要素,就被找到了

这才是身体健康的关键

这个结出来的如意珠,也就是后世所说的丹

能够载地悬天,周转乾坤

这就是心能转物了

不再是物来转心

他就象造成春夏秋冬四时变化的太阳一样

春夏不断的升起化气

秋冬不断的下降化形

从而成就万物

开启生命之门

正是这个如意珠

让人有了九转还丹和玄泉灵药

黄庭经的这一段,说到底,就是养闭关和闭关的作用

内景经实在不懂其中的含义

将他改编成玄元章第二十七

玄元章第二十七

玄元上一魂魄炼,一之为物叵卒见。须得至真始顾眄,至忌死气诸秽贱。六神合集虚中宴,结珠固精养神根,玉𥫽("竹"字头,下为"氏",钥匙的意思)金籥常完坚。闭口屈舌食胎津,使我遂炼获飞仙。

主要就是看中了二句话:结珠固精养神根,玉𥫽金籥常完坚,

用来对应黄庭经的:庶几结珠固灵根,玉匙金钥身完坚

其他的都基本上没有看懂,更不晓得怎么解释,凡是不懂的,就删除了

我们看内景经解读成什么样了:

玄元上一,也就是我们的如意宝珠

是通过魂魄炼的

这个是有问题的

魂魄在黄庭经里面,是左右

并不是魂魄练成的

真正练成的,还是精神

魂魄就如同青龙和白虎一样,又如左膀右臂

只是辅助作用

一之为物叵卒见。须得至真始顾眄,至忌死气诸秽贱

一这个如意珠,是不容易见到的

只有达到至真,才能见到

最忌讳的就是死气和各种秽贱之物了。

六神合集虚中宴,结珠固精养神根,玉𥫽("竹"字头,下为"氏",钥匙的意思)金籥常完坚

六根全部合在一起

凝于虚空

就能结出如意珠,固住精气神,养住生命之神的根本

这是金玉一样,保存身体健康的关键

闭口屈舌食胎津,使我遂炼获飞仙

而方法就是闭住口,卷舌头,吞下满口的口水

胎津,就是指唾液,口水

就让自己炼成飞仙了

因为内景经属于上清派飞升高奔的道

而强性的解释黄庭经的垂拱无为

就有很多不合原著的改编

而吞口水,也就被内景经频频提及

这就成了内景经的主要法门

尤其是内景经对于这一大段,难得的删除了很多

以致于比黄庭经的原文还少了很多

这是极少见的

其他章节,都是添很多文字进去

我们继续往下看

开关

闭关之后,人总得吃喝拉撒

我们还是得与世界有所感知

又应该怎么修持呢?

象龟引气致灵根,中有真人巾金巾(头脑冷静),负甲持符开七门,此非扶叶实是根,昼夜思之可长存,仙人造士非异有,积精所致和专仁

我们要象乌龟安静而深长的呼吸一样

各必将自己吸进来的气,深达尾根部

这是培养根本的方法

这中间,是有真人的,他戴着金色的头巾

这是让人不断的冷静

守住了自己的全真和保持了气脉的深长

这时候就可以打开自己的五官感觉了

负甲持符开七门,此非扶叶实是根

负甲持符,就是指需要小心守护

只看必须的

其他的千万不要多看多听多想

这并不是扶持枝叶

而是为了保护根本

不在枝叶上面消耗过多的精神

显然,七门,也就是七情之门,六根之觉

在黄庭经看来,就是枝叶了

昼夜都这样存思,小心守护

这样长久的保持,精气神也就恢复了

仙人也罢,修炼的士人也罢

都不是有什么特异功能

而是他们积累自己的精达到的境界

同时保持了内心的专注和仁心

专仁,就是专心,一心不乱和仁心

仁心,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等等的心

只保留最为基础的,基本的,最少的生命感知

内景经将这一段,改编成了仙人章和紫清章二章内容

仙人章第二十八

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以为真。黄童妙音难可闻,玉书绛简赤丹文。字曰真人巾金巾,负甲持符开七门。火兵符图备灵关,前昂后卑高下陈。执剑百丈舞锦幡,十绝盘空扇纷纭。火铃冠霄坠落烟,安在黄阙两眉间,此非枝叶实是根。

紫清章第二十九

紫清上皇太道君,太玄太和侠侍端。化生万物使我仙,飞升十天驾玉轮。昼夜七日思勿眠,子能修此可长存。积功成炼非自然,是由精诚亦由专。内守坚固真之真,虚中恬淡自致神。

先看仙人章

仙人和道士,并没有什么神奇的地方

只不过他们积精累气到一定程度,就成了真人

那些老年了还象小孩一样年青的智者的话,是很难听到的

这本玉书,却用红笔写了下来

字名真人,带着金色的头巾

他穿着盔甲

持着虎符

来打开了七门

七情之门

一切感觉感知,都是有情参与的

层层守护,以防乱心

想想这个真人,打开七情之门,带着火兵符图,守在这个灵关之上

前面的人显得高大,后面层层叠叠,越到后面的士兵,人就显得越小

这样整整齐齐,高下陈列

执剑高达百丈

舞动着高高的锦嶓

都遮天蔽日了

在空中盘整,随风飘荡

真人带着如此众多的天兵天将

其火铃发出的声音,震达云霄

坠落下种种烟尘

天上的烟尘都震下来了

足见军威之胜

这样宏大的存想,就存想在两眉之间的黄阙位置

也就是印堂的位置

这并不是枝叶,而是根

显然,内景经是误会了黄庭经对于五官七情的慎重

而另创了一个存想天兵天将在两眉之间的场景

并把这种天境,当作飞升的根本

这功要是练成了,估计也是神经病,幻觉了

正常来说,也仅仅只是存想

不会炼成飞升

还是要理性看待

紫清章第二十九

紫清上皇太道君,太玄太和侠侍端。化生万物使我仙,飞升十天驾玉轮。昼夜七日思勿眠,子能修此可长存。积功成炼非自然,是由精诚亦由专。内守坚固真之真,虚中恬淡自致神。

我们继续看内景经的紫清章

紫清上皇,也就是太道真君

左为太玄,右为太和,在两边侍立

他们是化生万物的神仙

也是使我成仙的引路人

要飞升十天之上,驾上飞天的玉轮

就要按上面的存想方法,七天七夜不睡觉

如果能够修成,则能够长生

积功成炼,全靠自己的努力

这不是自然之道

个人的努力更重要

需要精诚一心

还需要专注

只有这样内守坚固的真人之真道

在虚无之中,恬淡存想,才能让自己达到神仙。

这一段改编,还不是最糟糕的地方

接来的章节,那是让内景经作者最头大的章节

因为黄庭经在这儿,开始讲五脏了

也就是到了食气部分

而内景经完全不懂黄庭经为什么在食气的地方,要讲五脏

就望文生意

随着文字瞎扯淡了

我们先看黄庭经的原文

人皆食谷与五味,独食太和阴阳气,故能不死天相既。试说五脏各有方。

普通的人吧,都是吃水谷饮食,以五味为养

但我单独认为,最养人的是太和的阴阳之气。

只有食用太和的阴阳之气

才能让人不死,寿与天齐

什么叫太和阴阳气呢?

就是南北为阴,东西为阳

共成五行

东西南北,在相冲对立之中

达到最为和谐的中间和气

这是冲气以为和了

因为是两两对冲,肝肺调和,心肾调和

然后这太和之气,就到了中央脾土

所以,太和阴阳气,也是五脏调和之气

就让我说一说五脏是如何调和的方法吧。

这就是真正的最原始的食气了。

以调和五脏为原则

但内景经完全搞不懂太和阴阳气是什么

就只能瞎扯淡了

这一段,内景经改编成了百谷章第三十

百谷章第三十

百谷之实土地精,五味外美邪魔腥。臭乱神明胎气零,那从反老得还婴。三魂忽忽魄糜倾,何不食气太和精,故能不死入黄宁。

各种各样谷类的种子,都是土地里面的精华

看起来他们五味很美,但充满了邪魔腥臊之气

臭乱天上的神明,也让自己的胎气零落

吃这些五谷杂粮,又怎么可能让返老还童呢

相反,反而让人三魂飘来飘去,随着食物的好吃与不好吃,而情绪乱舞

也让自己的气魄消陈

为什么中服食太和精气呢?

服食太和精气,能让人获得不死之身,而位入黄宁仙班。

这个总论,看起来还是稍微正常的。

但接来,因为黄庭经讲了五脏如何调和

内景经就割裂了,形成了心典章,经历章,肝气章和肺气章

可是这些内容望文生意,实在讲不通

又把下经开篇的一大段内容,给移到了肝气章和肺气章

以致于对黄庭经的章节都打乱了

我们先看黄庭经的原文第一段

心为国主五脏王,受意动静气得行,道自将我精神光,昼日昭昭夜自守,渴可得浆饥自饱。经历六府藏卯酉,通我精华调阴阳(王羲之本无此句)。转阳之阴(阳在外阴之使也)藏于九,常能行之耳不老,

心为五脏里面的国王,统治五脏

是他受于了意的动静,才让气运动的。

所以,修心道,能恢复自己的精气神的光采

需要日夜观察自己的心中所想

不要让他杂乱

并不是说不让人吃饭喝水

而是渴了就去喝水,饿了就去吃饱

不要多想

恒顺自然

要知道心血就是从六腑而出,最后藏于肝魂肺魄

卯酉,就是春分和秋分

昼夜完全相等,阴阳完全平均的时节

心作为五脏之主,就是要维持这个平衡

才能通利自身的精华,调和好自身的阴阳

究其根本

转阳之阴是要藏于九地九渊这样极下的地方

才能达到平衡

转阳之阴,就是指心

阳在外,阴之使也

阳气在外周流不息,全靠在内的心阴在支配

这也是中医解释出汗这样的现象的理论基础

汗为心之液

要将心火,引导向最下面的丹田灵根

这是太和阴阳气的阴气调和

也就南北为阴的调和

属于水火即济

如果能够经常这样修持,能让人耳聪目明。

内景经将这一段,分为了二章

心典章第三十一

心典一体五脏王,动静念之道德行。清洁善气自明光,坐起吾俱共栋梁。昼日曜景暮闭藏,通利华精调阴阳。

经历章第三十二

经历六合隐卯酉,两肾之神主延寿。转降适斗藏初九,知雄守雌可无老.知白守黑见坐守。

弄出心典章,就与一开始加入的五脏重叠了

在讲述五脏的时候,也是开始第一就讲了心脏

在改编上就不好改编

说心典是一体五脏的国王

动静之间,都要让心合符道德

只有清洁的善气,才能让人自性明亮,显现光采

坐也好,起也好,要能自己有很高的要求,要求自己成为栋梁,必当飞升成仙

白天努力存想各种明亮的景象,晚上要让自己一心不乱,好好收藏内心想法

这样通利一身之精华,从而调和阴阳

再看经历章第三十二

经历六合之内

六合就是指整个身体内部

最后隐藏在卯酉肝肺

两肾里面的神,是主人健康长寿的

因此要转降于北斗,藏于乾卦的初九

要想想北斗七星,藏在最下面的肾部,初九的位置

这样知雄守雌,也就是知道神而守住精,则可以让人不老

知白守黑,也就是知道阴而守住阴,就能达到坐守了。

这就是靠时间来磨了

有没有发现,内景经的这几段,有点不太通畅?

这感觉是对的

因为内景经到这儿的时候,确实没有章法了

完全是黄庭经写什么,就望文生意的随便编点什么

而黄庭经却有极强的主题

内景经的作者,境界明显低于黄庭经

以下境解上经,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说完了心肾调和

就是左右肝肺的调和了

那肝肺又是如何调和的呢?


  • 旷世经典黄庭经第九十八讲 隐居入定锁精神
  • 旷世经典黄庭经第一百讲 黄庭经修持方法与结语
  • 本站相关注解资料版权皆归王兆胜先生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8525号-3 QQ群号:4936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