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言浅近说》/(明)张三丰第六讲 专注心流到得道

昨天讲到存神炼气铭里面的五时

在存神炼气铭里面,所用到的方法,简单而实用

只是一个非常简单实用的意守丹田法

从而达到极高深的境界

实际上,越是早期,人们的修行方法,越是简单

简单的事情,专注去做就行了。

比如近代考古的一篇文章

战国《行气铭》

就简单到只有几句话

战国《行气铭》 行气:深(上海版:实)则蓄,蓄则伸(神),伸(神)则下(放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明),萌(明)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充)在上  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

说的是行气的方法

深而细长的呼吸,就在蓄积人们的精气

蓄积的精气,就能让人拥有精神

而全神,也就能让人放下

这儿的神,就是聚精会神的神

当人放下一切外境的时候

也就进入了大定

进入大定则就如金刚般拥有无法破坏的法身

让自己长久

固而长久,才会去掉一切无明

见到明心

明心才能真正让人得到进步,提升境界

随着明心的不断发展,人的世俗之心,也就渐渐消退了

当世俗之心,攀缘之心消退后

人就天,就合一了

此时,天机,充满在上

地机,充满在下

天地充满了生机

循环不息

也就长生了

顺从这样的方法,则会长生

如果违背了这样的方法,则必然死亡

这个方法,与孙思邈的方法,如出一辙

可见,修行之路,并不复杂

最为重要的,还是要全神

也就是聚精会神的去做

这就是专注力了

孙思邈说的五时,其实就是对于专注力划分的五个阶段

这样理解,就非常好懂了

只有达到极致的专注

才能最终达到七候

可以说,专注,是一切修行的基础

或者说,一切修行,都始于专注

都是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

专注的专业名词

叫全神

在修炼过程中,一般都叫全神

比如常说的节精全神

我们来理解一下全神贯注这个词语

就能更有效的理解修行的方法

全神,就是要专注于一个思维,完全没有杂念

一贯于专注

就是全神贯注了

如果这还不好理解

我们可以用一个反面的词,来理解全神

和全神相反的词,就是分神

分神,显然就是不专注

正做着当下的事,却被旁边的事情所打扰

正做着当下的事,却被旁边的事情所打扰

因为被其他的事物,吸收了自己的耳目口鼻身意六根

从而产生了各种杂念

这就是分神

分神之后,必然神就不全

神不全,则必不专注

不专注,则事必乱

事一乱,人就耗散无穷

从分神到全神

我们能看到,全神的本质,就是专注于一件事情

而不被除了专注事情之外的其他任何事情所干扰

本质上,这就是一心一意的意思

一心一意

意就是意识,意念

一心一意,就是当下的心神,集中在一个意念上面

再无他念他意

显然,一心一意也好,全神贯注也好,以至于修行的冥想

并不是一个念头都没有

如果一个念头都没有

那全神也就散漫了

这与睡觉就完全没有区别了

所以,全神,必然是要求保持一个念头不变的

这个保持不变的主要的念头

就是正念

如果是保持的是一个问题,是在思考一个高深的问题,则称为正思维

除了正念之外的其他事物念头,想法等等,统统都是杂念

正念和杂念,是非常重要的一组概念

很多人都在怪自己的脑子里面,全是杂念,无法放空

挥之不去,去之又来,无有穷尽

却不曾想过,自己的正念是什么?

如果正念都没有,那又怎么知道那是杂念呢?

因此,在冥想之初

是一定要保持一个清晰的正念

这对修行来说,极为重要

比如观呼吸的念头

比如意守丹田的念头

比如观空听静的念头

比如存想日月之气的念头

比如天人合一的念头等等

当然,也可以专注于绘画,表演,音乐,文学等等

这些世间的事情

只不过,这就是修世间的成就了

如果一开始打坐入静,就没有正念,那又如何精进呢?

显然,这是不容易修成正果的

明白了一心一意,无有杂念的重要性

我们就能类推很多的形式

本质上,都是要求的专注力

比如念佛法门

长时间念一个佛号

这就是一种专注力训练

再比如持咒法门

长时间念一个咒语,这同样是练习的专注

总之,都是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心无旁鹜的做

然后就有了极强的专注力

达到五时的最高水平

甚至于对打坐来说

打坐完全只是一个姿式

你可以躺,可以走路,可以是任何姿式

而真正的关键,就在于专注力上

也就是全神

非专注,不打坐

而冥想或者打坐过程中

所有的体验,都应该是专注的体验

如果不是专注的体验

而是其他神奇的体验

比如打坐过程中,突然看见佛光了

或者突然到了某个地方

等等

这其实都是幻想造成的禅修病

是着魔的象征

而非修行成就

如果代入日常生活,已经是精神异常了

这算是什么境界呢

这不就是晚上做了梦,白天拿来吹吗?

精神病人,普通人和天才之间的区别

也往往就是专注力的区别

精神病人,往往思想飘浮不定

专注力极差

上一句在聊吃饭,下一句就到开车去了

无法有效沟通

而普通人,也就是五时里面的第一时

其专注力完全取决于环境的变化

环境不变,他的专注也不变

环境变化,他的专注也变化

身边出现的任何小动作,小事情,小声音

也往往让他们放下手中正在做的事情

但天才则不一样

专注力极强

往往专于一事,不会被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专注

因此,才成就非凡

显然,专注力训练,才是普通人最开始应该做的事情

有一些人,甚至吃药都不专注

一边吃药,一边怀疑这,怀疑那

以为又出现怪病了

以为药物又造成新问题了

各种心神不宁

毫无专注

这正是普通人的写照

有这样一个成语,来形容不专注的普通人

叫心猿意马

这个成语,出自汉代一个修行炼丹的人

他叫魏伯阳

他写了一本书《周易参同契》

在这里面,他就写道:心猿不定,意马四驰。

参同契在道家丹法里面的重要性,那是不言而喻的

这句话,就是描述普通人的心

其心就象猿一样

上下跳跃

而不能安定

其意识,就象野马一样

四方奔驰,而无法收回

显然,这样的心态,完全是一盘散沙

而修行的目的

就是降伏自己的心猿意马

让自己回到一心一意而不乱的境界

从此以后,只有一个正念

佛法将此称为一门深入

而黄庭经里面,叫做:大道不烦无旁鹜。

大道就是专注而不分神,得到的

明白了这个道理

我们就知道了,一心一意,专注于一件事情上面,这就是结丹了

相反,如果杂乱无绪,不能专注,则就永不结丹

一般散沙

所以,专注对于修行来说,极为重要

如果我们特别专注于正念

则会对其他的外界事物,完全不顾

不受其干扰

这才是真正的专注

有这样一个成语,叫心不在焉

焉,就是这儿的意思

心不在这儿

这个成语,出自西汉戴圣的《礼记大学》

其原文是: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如果一个人的心不在所看见的事物上面,则必然对看见的事物,是视而不见的

就象没有看到一样

如果一个人的心,不在所听见的声音上面,则必然对听见的声音,是听而不闻的

就象没有听到一样

如果一个人的心,不在所吃的食物上面,则必然对所吃的食物,是食而不知其味的

就象完全没有尝出是什么一样

这就是专注的力量

如果专注于某个需要的正念

则会一切的周边环境,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无味

明白了《礼记大学》里面的这段内容

我们再看《道德经》第十四章

就知道这一篇文章,其实也是在讲专注力的

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ji,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这一段话是说

如果你专注某一个正念,那对周边发生的事情,必然是看见了就象没有看见一样

感觉极为偏远

夷,就是偏远的意思

没当一回事

同样,如果你专注于某一个正念,那对周边发生的声音,必然是听见了就象没有听见一样

感觉极为稀疏

希就是稀的本字

稀小

没当一回事

如果你极为专注于一个正念,那对别人对你的冒犯,就象完全没有感觉一样

感觉极为轻微

微就是轻微的意思

对周边发生的现象,出现这样三种状态

即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搏而不得

这三者,是不能细问的

稍一问他们,周边发生了什么

他们都会处于懵逼的状态

啊?刚才下雨了吗?我没看见啊

啊,刚才打雷了吗?我没有听到啊

我刚刚走神了,你说了什么呢?

能再说一遍不?

这些,都是不专注不走心的状态

所以,他们就混而为一

对于这样的状态来说

除了他们的正念之外

超过正念之上的,他们不明白

然而在正念之内,自己冥想的事情

却极为清晰明了

一点不糊涂

所以,对于专注心无旁鹜的人

他们并没有一个状态可以形容

应该算是归于无物这一类吧

他们此时的心中,已经没有了万物

虽然没有达到庄子所说的未始有物

但这样专注的状态,已经很好了

可以说是没有状态的状态

他们好象完全不在状态,但对自己正念,却是极在状态

他们也可以说是无物之象

这样极度专注的状态,在外人看来,就是惚恍的

恍恍惚惚

迎着他,却找不到他们开始的地方,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

追随他,也找不到他们究竟专注解答了世界的什么问题

他们的思想,已经深不可测

这些人,执过去的道理

而轻松的驾驭当下的一切

可以说,能知道专注这样的道理

是一切古人修行开始的地方

也就真正掌握了道之规则

可见,专注对于修行来说,极其重要

如果专注力都没有

就别谈论什么成就了

无论是世间成就,还是世外成就

都不可能得到

专注的内容不同,才形成不同的结果

有一个词语,叫大智若愚

大智慧的人,和傻子,二者极为相近

他们都对周边发生的一切事情,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搏而不得

都是傻呼呼的活着

但二者有一个本质的区别

大智慧的人,心中有一个正念

他们在专注的领域里面,从不含糊

清晰明了

而傻子则没有一个专注的正念

所以,很多人要求自己没有杂念

却不保持一个正念

这不就修成傻子了吗?

专注是需要训练的

尤其是普通人,更需要专注力的训练

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其专注力只有15秒

临界于疯子和傻子之间

明白了普通人的这个特点

小视频,就把内容限制在15秒之内

由此,就诞生了抖音这样的超级企业

终于让普通人更普通了

如果15秒没有抓住你的吸引力

那就换下一个

通过不段变化的环境,让人好奇心暴棚

而好奇心,并不是道心

他只是随境迁心而已

人要改变自我

就需要练习专注

而专注达到极佳的时候

就会真正的愉快起来

感觉不到时间

感觉不到外境

只有一种极其愉悦,不可言说的状态

到2004年时候

积极心理学家米哈伊,提出了心流的概念

从而火暴了世界

心流

英语:Mental flow

在心理学中,就是指某个人,达到极度专注的时候

其行为所表现的心理状态

如艺术家在创作一件艺术作品的时候

所表现的全神贯注的状态

在这个状态里面,有一个显著的特征

那就是他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面

不愿意被打扰

即他们在此时此刻,是抗拒中断的

可以想一想,你和你的爱人,相拥在一起的时候,此时的感觉

就是心流了

他抗拒外人的打扰

他需要安静

他不被外境所干扰

等等

最重要的,是他充满了一种喜乐

但又不是世人所说的高兴

世人所说的高兴,就是高度的兴奋点

被强刺激刺激到兴奋点了

就高兴了

超过了自己想要的程度

心流的状态,是一种寂静妙乐的状态

因此,心流,又被称为福乐

沉浸

神驰

化境

这样一些别名

在心流发生时,他会自我兴奋,以及拥有其好的充实感

而心流产生,则往往需要符合三大原则

目标清晰

也就是我们说的,需要一个正念

选择什么样的正念,决定了你未来成什么样的果

但不影响专注和心流的发生

比如选择玩游戏,就会结游戏的果

玩游戏最后特溜了

选择恋爱,就会结恋爱的果

结果一谈就成功了

除了目标清晰,也就是需要一个正念之外

还需要即时反馈

也就是要看到自己行为所产生的境界变化

这就是五时七候的原因

告诉你有这些变化,你就容易继续保持

最后,就是要挑战与技能匹配

你当下专注的事情,刚好是你技能相当的阶段

你就容易专注

比如下棋,如果两个人的水平,相差太大

则都不会专注

而当二个人水平相近的时候

这种挑战就和技能相匹配了

也就容易专注,达到心流的状态

再比如体育竞技

都是需要技能与挑战相匹配的

才容易极度专注

无论是古人的专注,还是现代心理学换汤不换药,换个名词上场的心流

都指明了修行应该走的路

而顺着这条路

达到极度专注,也就是进入大定,拥有智慧之后

才会出现真正的七候

七候,就是修行有成的七种表现

比如第一候

就是讲得道的

第一候,宿疾并销,身轻心暢,停心在内,神静气安,四大适然,六情沉寂,心安玄竟,抱一守中,喜悦日新,名为得道。

如果极其专注于丹田呼吸

那达到的第一个境界

应该是所有自己治不好的疾病,都好了

从而身轻体健,内心愉悦

将自己的心,专注于自己内在的体验

神静而不躁,气安而不乱

地,水,火,风,适然无感

六情六欲,一尘不染

无有任何情绪

不悲不喜不怒不忧

心安在自己内在看不见的境地

抱着这唯一的正念,而守持中道

显然,这就能达到心流的感觉

也就是有一种喜悦

而且不断出现新的知识和新的境界

这种状态,就叫得道了

我们能看到,这第一候,就是得道的状态

其实就是达到了一心不乱,心流的境界

甚至远远超过了心流

毕竟在这第一候里面,是需要性命达到极佳状态

一切宿疾,都要消除掉,才算第一候过关

那得道之后呢

第二候又是什么呢?

我们明天见


  • 《道言浅近说》/(明)张三丰第五讲 意守丹田与初道五时
  • 《道言浅近说》/(明)张三丰第七讲 七候境界知多少
  • 本站相关注解资料版权皆归王兆胜先生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8525号-3 QQ群号:4936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