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本期内容的最后一讲了
继续讲道家的性命双修,让身体恢复健康的方法
昨天讲到,专注是一切冥想的基础
专注本身,也是冥想之一
能过专注的练习,就能超过五个阶段
也就是五时
从而进入七候
而七候的第一候
就是得道
也就是一切疾病,都彻底好了
从专注,心流,五时到七候
都在讲人生需要一心一意
不要被外界所打扰。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
都在说心意
那究竟什么是心,什么是意?什么是心意呢?
心和意究竟有什么不一样?
什么时候一心一意?
什么时候又三心二意了?
看到这些心和意并列的成语
是不是有点蒙了?
这就需要我们探讨一下心和意的区别
意,就是意识
是我们大脑对外在事物刺激的反应
因为反应离不开分别分辩能力
而分别和分辩能力,一般称为识
所以,意和识常常组成词组。
但心这个字
甲骨文写作
他就是一个内在的容纳万物的结构
是属于内在的
是自身所拥有的
也是真正接受刺激产生反应的本体
由此,我们就能极其简单的区别心和意
那就是内心外意
一切心,都是指内在的,自我的
而一切意,都是指外在的,刺激的
刺不刺激,其实心都存在
但不刺激,没反应,意就可能不存在了
抓住内心外意的本质
就很容易理解六根
耳目口鼻身意
为什么都是六贼了
为什么都是六贼了
正是因为他们在外面接受各种刺激
带着我们的内心,到处攀缘
从而失去了如意家宝
如意家宝,就是我们本自平淡,本自安宁的内心
内心本可以宁静如水,达到心流的状态
一旦随境迁心,则永无宁日
可见,心流的意译,还是比较准确的
如果我们只是让心去接受当下的正念,而放弃对外在的意的刺激
当六根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无味,只保留内心的幸福
内心的专注
那必然就是心流了
这正是中国哲学里面知足的概念
如果不是外在的意在刺激着自己,一个人的内心,其实很容易装满,达到满足的状态
一个小孩子,没有外面更多的信息刺激
往往只需要几块钱的玩具,或者一个好吃的冰淇淋,就能开心一整天。
成年人,终究是在花花世界里面,意乱情迷了
才造成了内心的杂乱
明白了内心外意这样根本的区别
我们就能理解一心一意的概念
也就是内外一致,专注于一个点
而不被其他任何外在的事物所干扰
而三心二意这个成语
出自元代关汉卿的《救风尘》
"待妆个老实,学三从四德,争奈是匪妓,都三心二意"
这是说一些妓女,在花花世界里面,见习惯了
最后想找个老实人嫁了
找背锅侠
所以,自己装得老实
也象其他良家妇女一样,学习三从四德
但是
他们的内心,还是在钱上面,并不在人上面
往往看这个男人,看那个男人,进行各种比较
这就是二意了
在这比较中,内心也就是乱了,一会儿想东家的钱,一会儿西家的人
最后还跳出来个脚踏二条船,出轨的心
二个意,三个心
就是这么来的
终究是花了眼
有钱就在一起,没钱就分道扬镳
内在的纠结
是无解的
这些成语,都说明了古人的心和意,分别是非常清楚的
就是内心外意
如果外在的意,都没有意识到的事物和现象,就成了意外了
这是专门管外在事物的机构,都没有见过的事物
显然是纯属意外
心有时候跟着意走
就成了外道
这就是攀缘心
好奇心
意有时候跟着心走
心中想什么,就把外在的事物,当成了内心所想
比如同情心,将心比心
或者猜忌
等等
意跟心走,这就是魔道
外道和魔道,都不是正道
只有心意专注守一,抱元守一
一心不乱,才容易到正道
正道又有社会的正道和修行的正道
性命双修所用的意守丹田呼吸法
正是修补性命,恢复健康的,正道里面的一种方法
明白了心和意的区别
对于我们理解专注,是很有帮助的
我们再继续看经过一心一意,达到一心不乱第五时专注之后
又过了得道第一候
那就到了第二个境界
也就是孙思邈说的第二候
第二候,超过常限,色返童颜,形悦心安,通灵彻视。移居别郡,拣地而安,邻里之人,勿令旧识。
这第二个境界是什么呢?
就是这个已经没有病的修行人,他的生命,开始超过本国本地的平均寿命了
不仅寿命超过了平均寿命
而且人的面貌,气色,也还是显得很年轻
形体健康舒适,内心安宁详和
终于,开窍了
通灵了
有了彻视的能力
什么叫通灵彻视呢?
其实就是经过专注的思考
看问题的境界,不再是肤浅的看法
而是有深度,有内涵了
让人一听,哇,这就是智者。
这时候,人不要骄傲
需要做的,不是满世界去吹牛
而是自己找个很安静的地方
耐心做学问
继续保持专注
选这样一块安静的地方,主要是周边的人,不要有一个熟人
免得别人打扰你的专注思考
安于寂寞,守于孤独,独立思考,保持专注,开悟人生
然后,就到了第三候
第二候是需要隐居的
就如同一个科学家,学问已经完成了,达到了顶尖水平
并不是就结束了
而是要耐下性子,沉下心来,去闭门实践,搞出成果
几十年如一日,从而获得真正的智慧
对于大部分科学家来说,走在求真求实的路上
也就意味着隐居的必然性
必然要在一段时间,隐名埋姓
重启自己的人生
才能走向成功
我们能看到,孙思邈对于道家隐居的认识
是很深刻的
需要在达到极其专注,有了成就之后,才去隐居
隐居是为了实修,开悟无上智慧
并不是象现代一些修行人
心意散乱不收
动不动就去找个寺院出家
或者找个偏远安静的地方住下,就以为是修行了
这其实是对生活的逃避
算不得道家的隐居
法理不明的时候,与人不交往而独处
往往结果只有二个
要么就是入魔,变得更加自以为是,天下舍我其谁了。
要么就是败兴而归,重回社会,沦落为修道路上的笑话
悟后起修,能而再践
是极为重要的
如果隐居通达,开悟智慧之后,就到了第三候
第三候,延年千载,名曰仙人。游诸名山,飞行自在,青童侍卫,玉女歌扬,腾蹑烟霞,采云捧足
这第三候,寿命就远比一般人更长了
当然,甚至千年之上
当然,这是指法身之命
他们思想所领悟到的人间精髓
比如老子的道德经,几千年了
孙思邈本人的医学成就
也一直在流传
这些真知酌见的人
可以称为仙人了
他们深度的洞察力和思想
使他们攀登各种高峰
都轻松自在
无论在哪儿
都有很多的小孩子和凡人,围绕在他们身边
向他们请教
青童愿意在旁边居住,玉女原因去歌唱他们的思想
他们站到思想的高处
腾蹑烟霞,就是指站在思想的高处,如同身居云霞之中
被众人拥簇
被众人拥簇
采云捧足,就是指被众生用最尊敬的礼仪致敬
后来,采云捧足,往往被道家用来形容得道的状态
但是,这一阶段,主要还是一些初级听众
普通听众
随着他们继续的修行
很多普通的听众,会听不懂法,而离开
渐渐的,就到了第四候
第四候,炼身成气,气绕身光,名曰真人。存亡自在,光明自照,昼夜常明,游诸洞宫,诸仙侍立。
第四候的时候,这些人的身体,已经化成了各种名气,被各种名誉光环所围绕
当然,从本质上来说,他们已经完成了从人身到法身的蜕变
此时,他们就是真人了
他们看透了人间的生死
存亡随意而自在
内心光明而圆满
从没有不明不白的时候
这时候,他们往往去那些高端修行人的场所
听众,也变成了专家,学者这些本就得道成仙的人
身边是高级听众了
不在多,而在精了
接下来,就到了第五候
第五候,炼气为神,名曰神人。变通自在,作用无穷,力动乾坤,移山竭海。
如果在第四候的时候,还能继续专注于自己的领域
或者专注于性命双修方法
就开始练气为神了
就称为神人
神人的意思,就是这些人的思想和方法
已经达到了变通自在的地步
作用也是无穷的
他们往往能很轻易的解决任何问题
有扭转乾坤之能
有移山竭海之才
这都是极度专注,一直思考的结果
如果他们还继续专注下去
就会进入第六候
第六候,炼神合色,名曰至人。神既通灵,色形不定,对机施化,应物现形。
第六候,就是把自己变化无限的方法,开始创造各种物质工具了
这就叫至人了
也就是达到极至的修行者
他们不仅仅方法多样多变,灵通灵活
而且对于形色也不再固定
他们能够随意造物了
接合当下人们的需要
也就是随机所在
而造出相应的物
来解决人们目前的问题
应物而现形
总是如此圆满
最初,无机物的出现到有情众生生命的出现
都是一次又一次至人圆融的结果
尽管江山代有至人
年年都是日新月异
但这些人,并不究竟
究竟的人,应该是第七候的人
第七候,身超物外,迥出常伦,大道玉皇,共居灵境,贤圣集会,弘演至真,造化通灵,物无不达。修行至此,方到道源,万行休停,名曰究竟。
第七候的人,其身已经超过了物外
天下无物了
也脱离了正常的轮回
他们得到极其清静的境界
与大道的玉皇一起
共同居住在灵境
在这样一个究竟的境界里面
里面都是通达的贤圣
天天集会在一起
相互推理着最真的道理
他们是真理的拥有者
而他们造化出来的一切现象,无不是能通达灵界
没有事物不受他们的影响
修行到了这个境界
才到了道的本源
各行各业,都已经停歇下来,不再干扰他们
这个境界,才叫究竟
实际上,这七大境界
和常人并没有什么关系
普通人终归是普通人
他们内心杂乱
被各种外在的刺激,引诱着自己的意和志
志,就是兴趣
对标的就是好奇心
意属于脾所主,志属于肾所主
二者都属于下流境界
并不象心神那样,属于上流境界
在外境的刺激,攀比之下
各种造作
很多人见到别人买房,自己也跟风贷款买房
殊不知,富人买房和穷人贷款买房,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前者是资产的增益,年年收租,不在多少
都是净资产
而后者,则需要年年还款
是典型的负债
下棋的时候,也往往最忌讳的就是眼光招
只是根据自己眼睛看到的处境,就随便作了决策
而不去深度的推理和思考
五时七候,就是希望普通人通过专注的练习,从此改变人生
如果在社会上,则成为大成就者
如果在个人修为上
比如专注于丹田呼吸冥想法
则可以获得性命的健康
成为最幸福,而不惊不怖不畏的智者
孙思邈在最后一段写道:
今时之人,学道日浅,曾无一候,何得通灵?但守愚情,保持秽质,四时迁运,形委色衰,体谢归空,称为得道,谬矣!此胎息定观,乃是留神驻形之术,真元祖师相传至此。最初真人传此术,术在口诀,凡书在文,有德志人方遇此法,细详留意,必获无疑,贤智之人,逢斯圣文矣。
现在的人吧
道行极为肤浅
完全没有专注能力
连一候都没有达到
哪里会得到通灵开窍呢?
就急急忙忙的又想新招新法
不能长时间的坚持
法多更乱
这些普通人,只是一味的守着自己的愚痴和自己的情绪
保持着自己外景污染的内心
想这想那
从不沉淀自己
随着寒来暑往,四时变化
最终形体象花儿一样凋谢
归于空寂
他们把成住坏空的自然规律,自己不得不死的状态,称为得道
何其可笑和荒谬
而存神炼气铭里面的方法
是深而细长的胎息方法
他是专注到极定的一种智慧之观
这才是真正的即存神性,也让身体健康的方法
存神,就是修性
驻形就是修命
共称性命双修方法
这一方法,是真元祖师传到这儿的
最初真人传这个方法的时候
都只是口口相传
一直到孙思邈的时候,才写成文字
有德有志向的人,才能见到这样的方法
也只有他们,才能细详推埋其中留下来的真意
更只有他们,才会真正从这篇铭文里面受益
所以,这篇圣文,算是识别贤智之人的文章
愚蠢的人,只是看了一篇文章
贤智的人,却是改变了一个人生
孙思邈说他的存神炼气方法,有传承
这个应该不假
毕竟我们前面讲过一篇考古出来的战国文章
行气铭
二者方法就完全一样
从战国到孙思邈
确实已经过去了近千年
应该一直是有高人在传承,才不至于断代消失
看了存神炼气铭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张三丰的道言浅近说
他所说的四句话
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
我们就能很清楚的知道他们是什么意思了
普通民众,放下自己的执念
离开世上的有为
达到世上的无为
就可以开始真正修行了
也就是在正确的路上专注修行
这就是保持一门深入
抱元守一
降伏心意
通过这样的有为
最后达到究竟的境界
从无为到有为再到无为
这其实就是三关
普通人到道士,道士到神仙的蜕变
夫道者,其层次须知三候、三关,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
知道了三关是什么
那张三丰说的三候,又是什么呢?
张三丰说的三候,和孙思邈说的七候,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张三丰是一个武术大家
更注意内外兼修
并不象孙思邈那样,神重于命
因此,张三丰的三候
就成了全真教真正的炼丹法
内丹之学,就开始在武当山大放光彩
不过,我们并不关心武学
我们只是关注,他们是如何做到不生病,保持身体健康的
内丹三候,究竟是怎么炼习?
好了,8月份的内容就到这儿了。9月份,让我们相约性命双修的内丹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