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内容,我们继续讲述明代张三丰的著作
道言浅近说
上一期讲到孙思邈说的五时七候
其中五时,就是专注的五个阶段
而七候则是修出来的智慧境界
对于芸芸众生来说
不用想多了
基本上都在第一时里面
根本无法进入第二时
尽管很多人,说自己功夫很深,功力很强
看起来也能坐几个小时
但这与孙思邈讲的第二时,相去甚远
不过是名利是非场上的妄言逛语而已
这第一时的动多静少
就是被动牵扯的很多
人被各种外在的事物,耍得团团转
无法放下
偶尔有静的时候
也就是终于事情好象靠一段落了
此时的人,感觉到的不是无事休息的宁静心流
而是突然无事可做的空虚感
于是,就逼着自己没事找事
去刷手机
或者去打坐
打坐,不过就是没事找事做的一种排解空虚的方法
显然,这都是在第一时的普通人里面
普通人的静,与第二时修行人的静,是完全不同的二个概念
都不是同一个意思
修行人的静,最为基本的要求,就是无欲无求
不随境迁心
而享受这种离世独处的寂静妙乐
这正是普通人,极难进入第二时的原因所在
在市面上能看到的很多修行方法,修行歌诀,什么生活禅等等
其实都是在劝世人放下
离开第一时
比如清代,刘一明道长就写了一个去病歌诀
意思是,众生都是一身的病
这病那病,这漏那漏
完全静不下来
享受不了宁静的心流
因此,需要先去掉俗人之病
才能离开第一时
去病歌诀: 欲修真,先去病,浑身无病方延命,若还有病不肯除,犹如瞎子跳坑井。有恩爱,有俗缘,身不由主被绊牵,一刀两断无挂碍,方能脱洒登法船。高傲心,最害事,有己无人自夸自,纵有明人在眼前,怎肯与尔露一字。性儿燥,气不平,磕着撞着起无明,大火烧身难禁止,七窍冒烟耗元精。嫉妒心,伤天理,见人好事即不喜,面是心非藏阴毒,终亦必亡而已矣。
我们来看一看这个短小的去病歌诀
就知道常人为什么无法离开第一时了
要想修真,也就是达到真人的境界
或者说进入第二时
首要条件,就是要先去除人的病
只有全身无病了,才能延命,才能成为神仙
一点毛病都要没有
这种病,就是指世人的心态问题
如果还有病态的心理,不愿意改正
这样的修真就是在瞎乱胡搞
或者就是骗钱骗色,自欺欺人,做个骗子而已
就如同一个瞎子,跳到坑井里面一样
由一个迷信进入另一个迷信
无法出来
由世俗的坑,跳到修行的坑
换了个地方,继续自己的病态心理
那有哪些习以为常的病态心理,不愿意改正呢
第一个,就是有恩爱之心
也就是有攀缘心
人一旦有了贪爱,无论他是爱物,还是爱人,还是爱其他的什么
都攀缘在这个爱的人事物上面,随之喜怒哀乐
形成执念
从此成为有情众生,而一辈子被情绪操控
成为情绪控制下的无脑木偶
如果去研究邪教的发展史
你们就会惊叹于世界上的傻子,何其之多
但实际上,这些被骗的人,在他们看来,世人才是傻子
他们只是陷入了新的执爱而已
在这些被骗的人里面
上到达官显贵,下到平民百姓,无一幸免
主打的一个敢吹,一个敢信
天衣无缝的凑在一起
比如狄玉明自称菩提转世,说自己就是佛,从而创立菩提功
一个大海碗,就能拍给信徒三十万
和妻子的贴身内衣,能随便拍天价
尽管被国家一再说是邪教组织
但真正进入组织里面的信徒
他们是不会相信国家的
他们会对邪教的领导者,产生无比的恩爱执念
而排除一切外在叫醒的可能
所以,通过互联网,每年还有大量的人,出国去追随狄玉明
参加他们的禅修,给他们送钱
想一想也知道
这种以人为师的法,肯定不是正教
但贪爱,让人迷失了
尽管这些人也认为自己是在正修行
仔细分析这个世界上的所有有情众生
其实都和这些邪教的信徒一样
大家都是迷信众生
只不过是迷信的地方不一样而已
有人迷信仪器
有人迷信权威
有人迷信柔情
有人迷信赌博
有人迷信美色
等等
入迷,就是爱上了
本身就是一种执著
入迷就是执著,执著必是入迷
而这些信徒
迷失的根本原因,就是恩爱
他们爱自己的身体
想让身体得以健康
而这些骗子就会说自己能治百病
能发功取病
能让人不死
他们害怕毁灭
邪教就会宣传末日论
只有依靠他们才能渡劫
只要迷信了邪法,然后到迷信宣讲邪法的人
一旦到了对人的痴迷
基本上就无药可救了
世上本没有神
但吹捧的信徒多了
也就有了神
自我麻醉,自我圆融了
最终也就万劫不悟,被榨干在修行路上了
有些人,甚至至死,都要抱着邪师的画像
或者看着某个佛像,唱着某个口号
才能死去
显然,如果不是迷信的病态愚痴
人人早就得道了
所以,圣人,都是叫醒迷途众生
别无他事
也都是在点醒迷途中的人
而这百迷之中
恩爱,就是最大的迷
只要有恩爱了,就必有俗世扯不清的孽缘
也就身不由主的被牵绊在世间这个谎言组成的弥天大网中
无法自拔
如果能够明白,爱是十二因缘里面极其重要的一环
一刀两断
从此离开恩爱之情
而走向理性
必然能洒脱的理解无上的解脱法门
一切解脱,都不过是从世间错误而执著的认知里面解脱出来
从而拥有理性的智慧
如此而已
依此来看,世间人情丝未断
又怎么可能进入第二时呢
情丝还在世间法,还在俗人圈
还有执著里,还在愚痴中
甚至都不以为然
如果没有了恩爱
那世界还存在么?
这世界不就是爱组成的吗?
这样想,也是俗人的想
因为修行人,就是要离开这个世界
进入他们所谓的理想的国度
理想,当然要依理而想
依情感,那人人都欲望无穷
又怎么可能到达理想国度呢
除了恩爱执著的俗人之心外
让人无法进入第二时的
动而不已的另一个病态心理
就是高傲心了
高傲心,阻碍人们的修行
让他们眼中只有自己
只有自己的见解
而没有了他人
他们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面,自夸自耀
吹自己的心得体会
这样的人,纵然有明白人在眼前
也不带正眼看他们的
怎么可能给这样高傲心的人,透露半个修行的真字真诀呢
因此,要远离高傲心
拥抱谦虚心
达到无我,向众生请教的心态
才能离开第一时,进入第二时
这其实就是《道德经》第二十四章的内容
我们来看一看道德经的二十四章
明白一下,什么叫无我,什么叫有我
历来大圣大德,所说的无我,究竟是什么意思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这段文章说的是
当一个人高度不够的时候,他踮起脚来强性冒充高人
这是不可能的
普通人恰恰就是在踮起脚了做人
无论是世间事,还是出世法
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有一个我相
这样的心态,除了装神弄鬼,糊弄他人,一无是处
所以,就象庄子说的,要止于不知
人不知道,并不是问题
但知道自己不知道
而去强性踮起脚了说自己知道
这样就不是智慧的行为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才是智慧
也正因为把自己的不知和困惑说了出来,才能得到别人的解答
也才能离真理更近
踮起脚,做不了智者
同样,很多人想走捷径
明明不懂的事情
被别人问道理的时候,已经理屈词穷了
他们不是想的,去请教对方,自己的问题出在哪儿,如何长进
想到的是如何跨过去
一般都是扯开话题
绕过别人的问题点
一会儿绕天上
一会儿绕地下
一会儿顾左右而言他
这样的人,又哪来的什么修行呢?
所以,直心才是道场
才能长进
才是正修
因此,要去掉自我
自我,就有四个层次
第一层的含义
就是自见
拥有一个固执的自认为正确的知见
不再讲理
他的理就是理
别人的理,只要他听不顺的,都是歪理
完全无视理性的辩论
这样的人,就会失去自己的明心
他已经无明了
按楞严经所说
就是觉明无咎
当你觉得自己明了的时候,已经是无明开始的知见了
这世间,只有比较法一种法
要不断的开放自己的心态
说出自己的知见,去听别人的知见
择其善者而从之
才能达到真理的见性
而非自见,在无明中度过一生
有些名人的自见,甚至会毁了无数代人
比如荀子,就认为惠施这些名家的辩论
一无是处
他们虽然辩论上无敌,但违背自己的仁义中心
没有中道
所以,不足为取
从此,中国的理性辩论,科学的研究观察,就断了
如果理屈词穷,还认为自己有道理
那世人就不知道如何依从了
现代科学的兴起,完全就是质疑权威,敢于质疑的结果
也是各种辩论,精益求精的结果
理性,相互长进,才是正道
而非自见
自见的人,偶尔还知道自己理屈词穷
无话可说
如果不觉自己陷入了自见里面
不去请教别人
自我的病态就会进一步发展
进入自是的阶段
他们开始自以为是了
从此不再认为自己是错的
一切与自己观念不合的道理,都是他们不可理解的
都被他们判为邪道
道理,就是以他们自以为是为准则的理
自见的人,往往还能发现自己的错误,只是不去改正
比如明知道情绪不好,但就是不控制自己的情绪
而到了自是的阶段,人将失去反思的能力
他们活在世上,就是寻找认同感
谁给自己点赞,谁就有理
谁给自己讲理,谁就不对
他们眼中的高人,也就是获得他们认同的人
这太变态了
自以为是的人,就更是凡夫了,因为不再有鉴别是非的能力,所以叫自是者不彰
自见和自是,我们能够区别
但自见者不明的明,和自是者不彰的彰
不太容易理解
我们稍作解释
彰就是显的意思
如果我们将彰换成显
就能组成一个词
明显
这样就好理解了
明的是自我内在的明心
而我们之所以能够见万物
光有自己的见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各种光线的反射
也就是外在的事物,只有显现出来
人才能见到
因此,见物之见,必因有明
如果眼睛失明了
就失去了见到万物的基础
眼睛失明,不能叫眼睛失显
这是内在的,自己的能力
而如果万事万物不显露出来
一片黑暗
伸手不见五指
纵然5.0的眼睛
也不起作用
所以,显是表示外在事物的表现
而彰,就是大放光彩的显
普通的显叫显
特别招摇的显,比如日月一样,极其强烈的显
就是彰
自是的人,就算是全世界所有的圣人都同时出现在他面前
他也会一一怼回去
他们已经不能彰显真正的道理了
失去了看清外部世界的能力
也听不得别人的意见和见解了
自是是自见的进一步病态发展
也使自我更加坚固
如果到了自以为是的自是阶段,还不反省
凡夫就会继续沦落下去
进入第三个阶段
也就是自伐者无功的地步
到了自伐者无功的地步,这人的自我,已经快不可救药了
那什么叫自伐者无功呢
伐这个字的本意,就是表示砍头
上古社会,在战场上往往有砍头,割耳朵来记功的习俗
因此有"积功曰伐"的说法
所以,伐,是计功的一种标准
你砍头多,功劳就大
砍得越多,那功劳就越大
为此,战场上就会列成方队
在第一排的人
显然就是送死的人
谁会站在第一排呢?
现普通人的想法,应该都不愿意
但恰恰相反
有些人,就愿意冲在第一线
站在第一排
死亡与收益是成正比的
虽然他们大概率会死
但功劳也大概率是他们啊
他们没杀死的敌人,才会归第二排
然后才轮到第三排了
等到最后一排,一场战争打完了,啥功都没有捞着
那不是白打了吗
所以,敢死队,因为能记大功
人才愿意上
明白了积伐成功的道理
我们就要理解
战争行为本身,并不是个人行为
所有的侵,征,伐,袭这些军事行为
都是需要国家意识的决定
绝不对擅自行动
军队,是需要绝对服从命令
但自是的人,不会这样
自是的人,进一步发展,就会认为天下人都不如自己
他们就会擅自行动
擅自行动,就是自伐了
自己去征伐敌人
却想得到国家的奖励
这不是搞笑吗?
擅自行动,就是自以为是久了,产生的幻觉行为
别人都是傻子,只有自己的决定才是聪明的
最终由心态,演变到行动
这往往是要面临严重的惩罚
而非记功
但在生活中,自负自是的人
到擅自行动
实在数不胜数
而这些人一生清高
最后落得啥也不是
穷困潦倒
却还怪社会不公
怪国家,怨政府,埋汰他人
就是不反思自己
在证券市场上
也有很多人守不住自己的交易策略
看着看着,就自以为是了
一切规则都放弃了
然后自己就疯狂的根据自己的感觉,去擅自操作
来回被灭
这些擅自行动的非理性行为,是带给个人灾难,失败的真正原因之一
但对大部人来说,却一辈子不能醒悟这个道理
不仅不能醒悟
他们会进一步发展病态的自我
就到了自矜的地步
自矜,就是擅自行动,形成孤僻习惯之后
更加炽盛的自我意识
他们自命清高
自鸣得意
自吹自擂
自我夸耀
满世界讲法,吹牛
显摆自己
大家在市面上看到的那些传销头目,成功学讲师,邪教头目等等,甚至希特勒等法西斯
无不是如此
世人恰恰崇拜这些自矜的人
被他们吹得天花乱坠的自矜所迷惑
陷入深深的迷信之中
实际上,国家统治者,也是需要自矜的人
比如印度的赢学
印度做啥都是赢的
都是胜利的
都是由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
这些自矜的人,在历史中,多如牛毛
他们往往红极一时
形成现象极别的事件
但他们不可能长久
长久的,永远是那些如清水一般无香无染的真知酌见
而非这些浊流
这些自矜的人,最终被社会所教育
又等下一个自矜的人出现
由自见,自是,到自伐,自矜
就是自我的四个层面
他让人们失去明心,失去判断环境的能力,失去功劳,一事无成,最后幻起幻灭,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榻了
这就是凡人的一生
也是自我的一生
是一个自我不断膨胀的过程
按道德经的标准去看
就能一眼识破世间伪装的大神
一切以人为法的邪师
凡是吹得神乎其神,没有缺陷,无所不能的人
都是问题所在
而宗教在流传过程中,之所以一定会灭亡消失
也正是因为信徒
兴也信徒,灭也信徒
当信徒信的时候,就大兴起来,成为显教
但信徒会尽一切能力去吹
只相信自己信任的宗教是万能的
从而失去了法性上的比较,与世界脱节
又被这些信徒所毁灭
在信徒的心中
原教主义就是神圣的
越是古老的,越不能破坏
祖宗之法不可破
这正是毁灭的开端
要想修行上有进步,度过第一时
进入第二时
去恩爱,达到无我
是必由之路
如果还有自见,自是,自伐,自矜
反而认为自己能静下来
这就扯淡了
此静非真静
不过是世俗打击的逃避罢了
看不透,怎么可能静得了?
那在去爱,去我之后
凡人还有哪些病,阻碍了人们进入第二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