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言浅近说第二期第二讲
昨天讲到刘一明先生的去病歌
在去病歌里面,首先就要求人们斩断恩爱
恩爱就是成瘾性
是世人无法清静,一直轮回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就要去掉我见
走向理性
这样就渐渐的让自己开始清静无为了
在这个去病歌里面
除了恩爱病,我执病之外
还有二个性格大病
也是需要去掉了
我们来看这二个重病
性儿燥,气不平,磕着撞着起无明,大火烧身难禁止,七窍冒烟耗元精
这个是讲世人的第三大重病,浮躁病
性子急躁的人,气息必然无法平和
也必然在世间的各种冲突中,兴起无明的业火
这些业力怒火
必将烧毁自己
让事情变得更糟糕
更不得清静
而难停顿下来
有了浮躁病
人往往急得七窍冒烟
耗伤自己的本有的精神
损失自己的财产,给自己带来无妄之灾
这浮躁病,就是要求人们要去掉急躁心和嗔恨心了。
那为什么有的人,就那么稳重,沉稳
而有些人,就那样浮躁,草率呢
浮躁,急躁的心
本质上,这是一种臆病的反应
他是根源于自己的主观判断,而作出来的行为
也就是说,他们只相信自己的判断
而这样的判断,往往就是臆断
所以是臆病的一种
正是因为他们更相信自己的判断和能力
而不相信环境和命运
更不相信,自己与环境是双向选择的
人之一生,重大的决策,往往就是那么几个
如同钓鱼,大部分时间,其实都是在等待
在人的一生中,如果没有耐心,将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只有耐心的等待时机,等待命运,等待缘份
恰到好处的行为
才是最佳的行为
一旦人们不相信了缘份的力量,不相信了命运的力量
只是相信自己的力量
就必然会轻浮起来
这些人,太看重自己的行动和力量了
总以为凭自己的能力就能改变一切,改变环境,至少也能逃离环境
正如热锅上的蚂蚁一样
他们团团转,其实也解决不了问题
但还是到处转圈
就是因为他们相信自己的行动能够改变热锅的环境
等蒸熟了,也就老实了
急性子与缓性子,究其根本,还是信力和信命的问题
是相信自己,还是相信自然的问题
在这二者之间的定位,决定了性子的急缓程度
当完全认命信命的人,就一切无所谓
干脆缓到不动了
轻浮的病,对人生,对修行,伤害都比较大
道德经二十六章,也专门讲述了轻浮病的问题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所有轻浮在上的事物,都是依附于在下的重的事情而存在的
如同树叶之轻浮,必生于树根之重
没有稳重这样的根基
那轻浮有什么用呢
一切安静,冷静的智慧,能够统领一切浮躁
冷静才是浮躁的主心骨
所以说
我们如何做一个君子?
一个君子,一个修行人
当然天天也要吃喝拉撒睡
天天也要工作上班
他们终日,也离不开物质
离不开轻与重的选择
会取其重而舍其轻
正是因为他们懂得取舍
所以,他们看起来,极其奢华
这都不是问题
但是
他们把人生分得很清楚
当他们工作之后,回到了自己的住所
他们能够宁静下来,超然物外
这样的处世哲学,才是值得赞扬的
奈何有一些身上负有重要责任的人
比如一些万乘的国君
他们作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
却草率的处理天下事情
这样就不对了
轻浮草率的处理,必然破坏自己的根基
失去稳重
而浮躁急躁的性子
也会让自己失去宁静的内心世界
燕处,这个词语的出于《》礼记,经解》
其中记载:
"天子者,与天地参……其在朝廷,则道仁圣礼义之序;燕处,则听雅颂之音。"
因为燕子经常将窝搭在住房屋檐下
所以用燕处表示回家
独处
在工作的时候,就要稳重认真的工作
这是必要的
在回去以后,就要超然物外
享受宁静之美
而不是在工作的时候草率轻浮,回家了又到处找事做,以做事来安放自己的缘心
要在宁静中,体会到美好的心流
外不烦,内不恼,不轻浮,不躁动,能等待,能冷静
始终如一
这就是修德了
去掉浮躁,对于修行来说,极为重要
浮躁,是心态出了毛病
他是继恩爱病,我痴病之后,第三大病种
要去掉浮躁病,就是要放下对自我过高的认同感
要正确的理解自己只是世界的一部分,而不是世界的全部
要耐心的与周边的人,事,物做好沟通和交流
总之,就是要尽可能的去掉主观立场
去掉臆病
就解决问题了
我们再看最后一种大病
嫉妒病
嫉妒心,伤天理,见人好事即不喜,面是心非藏阴毒,终亦必亡而已矣
嫉妒心,会让人迷失自我
伤害天理
见不得别人的好
便 自己成为一个表现看起来好,但内心阴毒的人
最终也是嫉妒心,让自己不死不休
始终游走在作死的边缘
嫉妒心的本质
就是攀缘心
当人遇上人的时候
攀比心的毛病就发作了
当病情严重的时候
就演变成了嫉妒心
嫉妒心是攀缘心病情发作的状态之一
为什么有情众生,会产生攀比心这样的心理呢
这其实并不是孤立的问题
一切有情众生,只要他是个生物
就必然存在攀比心
和恩爱,我相,浮躁一样
都是与生俱来的
他来自于生物的演化
是生物演化过程中的基本形式
这个基本形式,就是模仿
如果没有攀比,不知道别人的优势,就不会模仿了
模仿,是在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中,完善自己,不致于被灭族的必要手段
如果不去模仿更厉害的事物
迟早就会在残酷的竞争中,被消灭掉
成为被食的底层者
而攀比心,正是生物不断演化的原因
如果没有攀比,人类应该还是单细胞
一般人的攀比心,会以毛病的形式,影响自己的行为,总是激励自己要努力
可是
当自己安于现状,不想努力,或者说即使努力了,也不能达到别人的高度
此时,如果心态无法调理过来
就嫉妒了
见不得别人好了
天下民心,不患贫困,而患不均
人们并不是怕没有吃的,没有穿的
怕的是别人比自己好
一旦别人比自己好,这天下就容易乱了
嫉妒心还是为了自己安全性的考虑
当身边的人,过于强大的时候
往往自己会被欺负
为了杜绝这样的情况
也需要产生嫉妒心
去阴毒别人
爽快自己
最终,困于这样的情绪,无法摆脱,即害了自己,也害了别人
要去掉嫉妒心
就要去掉攀比心
要去掉攀比心,就得否定生物的进化和退化
只留下适者生存的演化
承认成住坏空的自然本象
承认一切都是自然
还得在当下知足常乐
这都是极难做到的事情
攀比心还是攀缘心的一种分支
攀缘心包括了攀比心
因为与缘在对立,在比较
也是依缘而产生的一种心态
如果要究竟的去掉攀比心
则要连攀缘心也要去掉
才能回归无我的状态
但去掉攀缘心,攀比心,嫉妒心之后
人也就不需要奋斗了
躺平了
这对于世人来说,是无法容忍的
你怎么就不看看别人呢
别人又怎么怎么啦,又买房了,又买车了,又升职了,又加薪了
你怎么能不去努力呢
很多人的努力,其实都是攀比心激发的一种行为
从此妄念不断
最后就认为是必然了
按刘一明道长的说法
人一生,就是要去掉恩爱病,我痴病,浮躁病,嫉妒攀比病
但这四个,都是有情众生的演化的基础
没有爱情,哪来的有情众生?
没有我相,哪来的世界?
没有轻浮草率的浮躁,人还追求什么速度和激情?
没有攀比,社会还怎么发展,生物还怎么演化?
这都是还在单细胞的时候,就存在的心理状态
否定了他们
就是否定了这个世界
还别说
修行人,经常让世人大彻大悟
所谓的大彻大悟,他们究竟是悟到了什么呢?
就是悟到了这个世界的梦幻
要什么有情,做一块石头,不悲不喜,不香吗?
要什么我相,天大地大,任由自然安排,不香吗
要什么速度激情,稳如泰山,静观风云,不香吗
要什么攀比,不辛苦,不努力,单纯的活着躺平,不香吗?
我们来看一下,古人大彻大悟的这件事
唐代沈既济的《枕中记》
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说是唐代开元七年的时候
有一个姓吕的老头
这个吕翁吕老头,和吕洞宾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吕洞宾是唐德宗贞元十二年或者贞元十四年出生的人
和开元年间差太远了
这个吕老头,会一些神仙法术
有一次,吕老头在去邯郸的路上
在一个小饭馆里面歇脚
放下帽子,解开外套,放好行李,正在静坐
没一会儿,又进来一个少年
这少年姓卢,所以叫卢生
卢生穿着极为简陋
牵着一头小毛驴
正准备去农田里面干活
路过小饭店,也进来歇一下
就坐在了吕老头的旁边
两个人就这样聊起了天
聊着聊着,聊投缘了
卢生就感叹起来
想我男子汉,大丈夫,堂堂七尺男儿
竟然混到如今这种地步
要钱没钱,要官没官
做起了栽田种地这样下贱的事情
实在心有不甘啊
吕老头听了,就递给他一个枕头,说,你枕着这个枕头睡觉,你的一切想法,就都能实现了。
卢生看小饭店的老板,正在准备蒸黄粱米饭,还没下锅
也就真的拿过枕头,躺在上面,想眯一会儿
结果发现这枕头两头有洞,中间中空
就好奇的往里看
发现孔越来越大,越来越亮
竟然比人还大,他就走了进去
结果发现一下回到家里了
也没当一回事
回家后,应该干嘛还是干嘛
过了几个月
卢生娶了个漂亮老婆
这老婆不仅人漂亮
还家庭富足
带过来的嫁妆挺多
家里也就越混越好了
到了第二年,卢生就考上了进士
登上了甲科
然后一路高官
做官三年之后
调到陕西牧人
做了陕牧
他凿运河八十里
以互通往来
当地人非常感谢他的功劳
给他刻石碑记录功德
随后,卢生因为这些功劳,又升到京官
做了京兆尹
天下发生战争
吐蕃攻打边关
大将战死
卢生又临危受命
因为军功,而做到了吏部侍郎
第二年,官至宰相
为宰相十几年
自己的五个儿子,也都做到了高官
十几个孙子
也都娶了名门望族
家族显赫一时
一转眼,卢生八十岁了
此时,他感觉身体不行了
要死了
感叹自己的一生
一路顺风
一路如意
如今,要离开这一切了
在不甚感叹中,挂了
挂了就挂了
结果竟然没死透
又醒了过来
这一醒过来,才发现自己还在小饭馆
还枕着吕翁的枕头
而小饭店老板蒸的黄粱米饭竟然还没有蒸熟
这下,卢生恍惚了
我究竟是过完了荣耀的一生呢
还是只是做了一个梦呢?
这究竟是梦还是不是梦?
是梦吧,他如此真实
几十年的光阴,自己如数家珍
不是梦吧,一切都不存在
只有这个小饭店和当下的处境
吕老头就告诉他
人生所有追求的如意事,都不过是未来的希望
和你现在这个梦是完全一样的
实现了,就是这样
不实现,也是这样
真的也是这样,假的也是这样
在你撒手人寰的时候
谁又不是梦醒时刻呢
卢生沉默良久
起身作谢
说道
我已经开悟了
什么间的宠幸啊,幸福啊,侮辱啊,穷困啊,发达啊
得到啊,失去啊,生啊,死啊
莫不是自心在作怪,欲望在支配
全是六根狂乱的病
这正是先生您断了我的欲望和希望
让我醒了过来
我怎么能不受教呢
这样一个故事,就是大彻大悟的故事
我们能看到,卢生所悟到的,就是人生极其短暂
如白驹过隙
但所求所欲,却如此之多
得到了,又能怎么样
失去了,又以怎么样
为什么不以平常心看待这如梦如幻的一生呢
实际上,早在庄子的时候
庄子就醒悟了这个道理
庄子以自己做梦梦到自己变成了蝴蝶,醒过来,就恍惚了
究竟是自己梦中梦到了自己成为蝴蝶,还是蝴蝶做了一个梦,梦见了庄周,在演庄周这一生呢
说到底,古人对人生的大彻大悟
就是悟到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世间一切有为,还想做点什么,还想努力
这都是在做梦
他是梦幻的
也如吹起来的泡影
终有破灭的时候
还象露水一样,一闪而过,一生就没了
还如闪电一样,亮了,灭了,晴了,无了
都是空花
还忙什么呢
还做什么呢
突然就清静了
显然,孙思邈和张三丰所说的清静,就是指六根清静
动,是指的世人被环境牵动
静是指的从此不再被环境牵动,六根清静
以此来判断,世人都从没有大彻大悟过人生虚幻,又怎么可能六根清静呢
也自然就一直在第一时里面了
无法进入五时七候的第二时
更别说第三时,第四时,第五时了
这对众生来说,都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
实际上,古人讲述大彻大悟的例子还有很多
但所悟到的,所想通的,都不过是从自己痴迷的行为中,醒了过来
从此不再造作
把自己给整清静了
达到了对外界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搏而不得的境界
第二时,如此难入,必当于悟后起修
是大彻大悟之后,才能进入的实修阶段
如果没有大彻大悟,只是小彻小悟,则必然还在有为法中
还想做点什么来等死
显然,达不到初级的无为境界
无为之后,才能继以有为
有为之后,才能达到七候的无为
世人,离道门,还太过遥远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