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言浅近说》/(明)张三丰第十讲 虚情假爱真生活

我们开始今天的内容更新

道言浅近说第二期第三讲

昨天讲到,要从根上去掉恩爱病,去掉我痴病,去掉浮躁病,去掉嫉妒病

是需要大彻大悟的

只有对人生大彻大悟了

才能真正变得豁达,变得包容

也才能真正放下

真正的做到六根清静

随心所欲而不越矩

这种大彻大悟,其实就是悟到了人生的虚幻和短暂

不值得去计较

每个人,基于当下的自己,回忆自己过去的时间

谁又不是象做了一场梦呢

突然就发现自己活到了今天

到死亡的那一天,感觉还是一样

人间这个短小的梦,很快就终结了

如同蒸黄粱米饭,还没有熟透

梦就没了

如白驹过隙

一切计较的,在乎的,当真的,当假的,都毫无意义

一切造作的,得到的,拥有的,追求的,都将离自己而去

如此一来,人间百事,就瞬间清醒了

也就达到了张三丰讲的第一个无为

六根无为了

从战车的庄周梦蝶

醒悟人生如梦

到沈既济枕中记的黄粱一梦

都在讲述大彻大悟的人生

唐代还有一个故事,叫南柯一梦

也是同样的出名

说是唐代书生淳于棼,醒府后在大槐树下入睡

梦见自己被邀请到大槐安国,娶公主为妻

任南柯太守

享尽人间荣华富贵

后因战败被贬

妻子病逝

最终被遣返故里

淳于棼惊醒之后才发现

所谓的大国梦,不过是槐树下的蚁穴

如同我们当下执著的大国梦,执著的地球梦

在宇宙之中,形如尘埃一样

都是拘于自己的眼见太小,洞视不过分寸

所以才认为有大事,才认为追求有意义

而所谓的南柯郡,不过是蚁穴南侧是的小土堆而已

就算是做了一国之君,比如非洲一些小国的猷长

其实真只是一个小土堆

在大国之间,拼命生存

淳于棼就突然醒悟了

富贵荣华,如梦境般短暂易逝

人生得失,本是虚幻,全看心量

心量大,则天下无事

心量小,则鸡毛蒜皮都过不去

之所以六根不静,终究是自己的心量和知见,让自己欲罢不能而已

李白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里面,一句: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道尽了人生幻境

随缘飘浮的一生,如同树木种子,飘到哪儿,随境而生

从此,与环境交织在一起,本是一场梦幻

又有多少欢乐值得庆祝,多少痛苦至得在意呢?

古往今来圣贤事,到头终究是谈资

不仅仅是名利富贵这些追求

是人生不得解脱的虚幻

就算是男女之间的爱情

也一样被古人三番五次的认识到虚妄

从动物界性别的演化来说

性别这事,本身就有无限可能

单性可以,两性可性,三性可以

五六七八性,也可以

只不过,在竞争中,二性的性别拥有的优势是最大的

他即不象单性那样,容易团灭

又不象三性,四性那样,耗费的精力,能量太多

成本最优,从而让两性生物成为地球上的主流

其本质,其实是基因在自然中被选择的结果

至于之间的情感,完全是激素的操控

小时候,性激素还没有分泌完善,就没有什么爱情

到青少年了,激素旺盛

就冲动了,以为有爱情了

其实让他心动的,不过就是飙升的肾上腺素而已

如果激素特别旺盛

就容易干各种坏事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明知道强奸的代价很大,还是去做了

这是爱情的激素过头了

等到老了,没激素了

也就没有激动了

显然,男女之间的爱情,其实是激情

总有耗尽的一天

不太可能把爱情维持到白头到老

什么地老天荒,白头到老,都是哄鬼的鬼话

象中国目前高达50%的离婚率

还有多数出轨的,不幸的,没爱的

这就是现实了

那真正白头到头的伉俪,而且幸福的一对

真相只有一个

那就是活成了左右手一样

是一种彼此依赖的生活方式而已

恰恰两个人又还长寿

就碰巧白头到老了

毕竟换一种生活方式,不容易习惯

如果对方挂了

另一方那么是七老八十了

都有可能再去寻找爱情

所以,夫妻到最后,最幸福的,只是一种相处之道

就如同领导和下属,长期的配合过程中,习惯了

这与爱情,其实不相干了

一对白头到老的老年夫妻

在广场上,老男的还是看其他广场舞的大妈

爱情到最后,都是柴米油盐

按这样的道理,男女爱情的本质,就是暂时的激情

或者说见色起意

是激素的直接作用和基因的持久作用

共同支配下的结果

本身就是为了繁衍后代而存在的

即然是为了生娃,繁殖基因

很多动物的行为,就很好理解了

爱过了,生娃了,就不再往来了

但到了人类,为什么就需要相伴终生了呢?

这其实也是社会选择的结果

凡是养娃成本高昂的动物

就需要更长时间双方的配合,才能一起保护后代的成长

而人类的幼儿,简值是弱暴了

这就需要双方付出更大的代价,才能养大

因此,夫妻也就长久在一起了

到了近现代,由于教育的关系

养娃的成本,高到离谱

基因为了保持孩子

就不得不让夫妻长久的在一起相处

而人类也因此,不再象其他动物一样,有发情期

这仅仅是为了孩子,基因作出的改变

只有这样,才能长期维系夫妻在一起

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曾经,孩子只是随机的,谁养无所谓

这就是母系社会和早期的父系社会了

后来,家族需要孩子,上阵父子兵

于是,婚姻权,爱情权,归家族所有

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才能在一起

到了近现代,生娃已经是社会的事情了

关系到国家存亡之道

于是,婚姻权归了国家主导

谁需要娃,谁就主导婚姻

在这样的社会意识形态教育下,和基因本能的支配下

人们就相信了爱情是天经地义了

更以为会有永远的爱情

永远的爱情没见到,但负责的人,懂生活的人,值得托付终身,倒是真的

世上有爱情吗?

当然有

世上有持久的爱情吗?

这就值得疑问了

爱情总会乏味

务必学会生活相处之道

才能持久

随着现代社会复杂的意识形态

现代 爱情也越来越复杂

各种附加条件

也在左右着你究竟要爱谁,要不爱谁

古人明白了爱情的短暂和虚妄

比如唐代诗人元稹

为了一个女孩写下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绝妙佳句

但回家没多久,就爱上了别人

见到新的沧海了

柳宗元在他的《龙城录》里面,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说是隋开皇年间

越师雄在广州的罗浮山,遇上一个淡汝的女子

与之饮酒之后醉卧

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身处大梅树下来

女子已经不见了踪影

这就是爱情

如此美好,却如此短暂

从此,罗浮梦,就成了爱情的代名词

而梅花,也有了罗浮美人之称

名著红楼梦,贾宝玉有三重梦境

第一个就是太虚幻境

也就是木石前盟的悲剧

林黛玉本是草木,一棵仙草

而贾宝玉本是顽石

石头收集了水,浇灌了草

草竟然产生了爱情

其实是恩情

为了报恩,用自己一生的眼泪,来回了顽石贾宝玉

最终以悲剧结束

而贾宝玉的第二重梦境

晴雯之死

以晴为黛影,也预示着最后爱情梦的破灭

当然,红楼梦不仅仅是爱情的破灭梦

在第三重梦境里面,还暗示了贾宝玉对理想生活的沉溺

用来醒悟后人:繁华虚妄,毕竟是空

不必太过当真

甚至于白蛇传的故事

法海作为一代高僧

如此无情

也往往被很多小年青恨得牙痒

在相信爱情的年代,不要破灭爱情的梦

在需要生活的时候,学会生活相处的智慧

就行了

但法海硬是拆散了这一对恋人

其实不拆也没有关系,两个人在一起,让他们结婚,柴米油盐,他们自己也会烦

偏偏这些得道的人,看破了情执

看破了红尘

明晓了世间泡影

在世人的眼中,由于从众的影响

当然都认为爱是正确的

因爱生恨,也是人之常情

人一辈子,都活在爱恨情仇之中

而修行的人,仅仅是让人们放下爱恨情仇

好好生活,清静生活而已

放下爱恨情仇

得到的清静,又能怎么样呢?

对于修行人来说,看破红尘,太关键了

红尘这个词,最早见于东汉班固的《西都赋》

描述都城的车马喧嚣,尘土飞扬的景象

"阗城溢郭,旁流百廛。红尘四合,烟云相连。"‌

其中的红的本意

可能是因日光映照扬尘,而呈现了红色

一般就用来形容繁华,热闹了

车马在古代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

后来,红尘被佛家引用

红正好表示暖触

一切有情众生的生命也好,爱恨情仇也好,都是从追求暖触开始的

这正是最初迷失的地方

而佛家认为,与耳目口鼻身意六根相对的,就是声色香味触法六尘

六大暖尘,让人从此迷失不返

六根就随着外境而流放了

也就妄生妄灭妄爱妄情,一切造作轮回

从此不再清静

因此,各种说法,都是让人看破红尘

各种大彻大悟,都是让人最终明白人生虚幻,情爱虚幻

由此主张人间的无为

否定了人间的有为法

当六根清静的时候,就进入到了第二时

其实,历来的很多文学家,也能彻悟到人生一切有为的虚幻

但是,知道了,再怎么办,这些文学家找不到出路

就成了一个新问题

所以,很多文学家,是止步于醒悟了

比如马克吐温在《神秘的陌生人》中

就提出了观点:

没有上帝,也没有宇宙,……一切都是梦,一场滑稽可笑的梦。

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将人生比作"一面镜子"

照见的就是"虚妄空幻的飞翔"

俄国作家,契诃夫在《樱桃园》中,通过角色之口,说出了:人生是荒诞的,但我们必须假装他有意义

一般特别牛的文学家,都能醒悟到这个层次

但不知道怎么办了

道家不一样

认为即然看破了

就要放下

在无为之后,需要开始修行

进入修炼的有为阶段

即张三丰说的,无为之后,继以有为

要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

而不是在没有意义,空幻的人间继续下去

他们开启的,更有意义的事情,就是练丹

这样,才有了孙思邈的第二时至第五时

第二时至第五时,算是张三丰说的有为法了

我们来回忆一下这五时,即修行的五个阶段

第一时,心动多静少,思虑如野马,为常人状态

这个是常人,静并不是真的静

只是假装在哪儿打坐,假装不动

其实脑子里面一团浆糊

动而不息

第二时,静少动多,需要勤策摄心,为修道之始

第二时的时候,静是真静,六根清静

但被外境的干扰很大

所以,需要自己坚持修练,这才开始了真正的修炼

第三时,动静相半,需要持续调伏,渐趋稳定

第四时,静多动少,摄心熟练,专注一境

这时候已经能抱元守一了

第五时,心纯静不动,触事不拢,为定境基础

第五时,其实已经是得道的境界了

所以,真正的有为法的修炼丹法,就是第二时,第三时,第四时

这样三个阶段

而这三个阶段,就是张三丰所说的三候

我们来看张三丰的原文

内丹工夫亦有小三候:积精累气为初候,开关展窍为中候,筑基炼己为三候。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

内丹的练功,有三个小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就是积精累气,实际上就是孙思邈说的第二时

只能自己不断的摄心凝神

这是初候

到了中候,就需要开关展窍了

这就是孙思邈说的第三时

最后,就是筑基炼己

这就是孙思邈说的第四时

然后就通关了

那具体应该怎么下手呢?

简单

下手的功夫,就在初候的时候,就是清心寡欲

守护自己清静的六根

先闭外三宝,也就是耳目口

不让他们外驰不归了

看破红尘,不再随境流转自己的耳目口三宝

自然就在养自己的内三宝

内三宝就是精气神

精气神,才是得道成道的基础

最终的成果,也是纯阳

阳就是指无形的心神

阴就是指有形的身体

纯阳,就是离体了,只有心神了

象吕纯阳,就是这个意思

这实际上就是筑基法

在无为之后,如何精进的问题

但真正要弄懂什么叫积精累气,什么叫开关展窍,什么叫筑基炼己

那就极其复杂了

要明白这三个超复杂的概念

就还得弄明白,什么是道家所说的命

什么是道家所说的性

搞明白了命和性的本质,才能知道命功和性功究竟是什么

而懂了命功和性功,才能明白积精累气的命功,开关展窍的性功,筑基炼己的性命双修功

要明白什么是命,什么是性,我们就还得回到胚胎的发育上面

先要弄明白肠道的演化

肠道,我们在第一期里面,说是命功

弄明白肠道的演化,实际上就是弄明白了命功的形成

要明白肠道的演化,还得从胚胎发育的三胚层说起

三胚层的内胚层,基本上就是原肠道了

演化极其复杂

那他究竟演化出了哪些器官呢

难道只是肠道吗?

当然不是

肝,胰,胃,食管,甚至肺部,都是由他演化而来

这其中的道理,我们明天再讲


  • 《道言浅近说》/(明)张三丰第九讲 大彻大悟的究竟是什么?
  • 《道言浅近说》/(明)张三丰第十一讲 有无相生的天空地空与人空
  • 本站相关注解资料版权皆归王兆胜先生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8525号-3 QQ群号:4936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