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理学思维很重要呢?
理学是一种外求法
这与道和佛的内求是不一样的
理学强调以事实为依据
人性要屈服于事实
不要想当然
不要我认为
所以
他们实际上是唯物主义者
但由于道家的影响
又不全是彻底的唯物
就形成了敬鬼神而远之这样的思维
一方面,他们认为有看不见的道
但他们更着眼于实际和事实
认为做好人比做鬼重要
认为处理当下的事情,从当下出发
修好身才是根本
而不是好高务远
同时,他们更希望的是国泰民安
而不是逃离这个世界
去往天堂,极乐等地
甚至于他们中理想的国度,大同
也希望能在人间实现
这一系列的外求内达
使之形成了独特的理学
早期孔子开始
讲礼和仁
可以看到这里面是没有心的
通过与人的和平共处
温良恭俭让来改变人际关系
通过谦虚,改正自己,来让民族更团结,国家更富强
到孟子的时候,已经认识到仁和政
不仅仅是礼的问题
还需要政
政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管理
如何管理国家,民族,家乡和自己
成为重要课题
严以律己就是管理自身了
到旬子的时候
理学更进一步
开始容纳道学佛学的内容
甚至诸子百家的内容
提倡仁爱
爱的出现
标志着理学对心性的思考
外求内达真的可以实现吗
但随后
中国开始统一思想
学问成了统治阶级的工具
对统治阶级不利的,就无法传播
有利的,就大加传播
统一的王朝是不容易出现先进的思想
分裂动荡的时代,就是思想的天堂
象中国的民国时期
会发现很多伟大的学者
在秦汉统一之后
佛学中间的消极思想就大胜其道
当然这消极是世人眼中的消极
这不是我们本讲的内容
而道学也被边缘化
只有合符国家意志的思想才能发展
很多比较高深的道学,就走上了反判王朝的道路
历来道家不缺造反的人
就是其很多先进的思想不希望受到控制
儒学也到了生死存亡之际
儒学后来的发展,得益于董仲舒这样的天才人物
提倡天人合一
等等有利于统治的思想
从而使儒家得到认可
于是,一系列的思想得以延续
但显然
无论是儒,释,道都不可能过分的强调什么
毕竟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所以,儒学的思想也停顿不前
但到了宋代
历史机遇终于来了
经过唐未的动乱
宋代周围全是虎狼之国
和当下的中国如出一撤
关键还非常富
谁都想咬一口
这时候急需要思想的解放
邵雍就是第一个冲出思想牢笼的儒家学者
他对理学有非常大的供献
一个就是体和用的学说
影响深远
你们今天就会看到这一学说究竟是怎么让人着迷的
在他以前,极度迷惑的问题,他在研究易学的过程,创造性的以体和用来解释
然后更进一步
提出了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
对易理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
邵雍打开了儒家理学的新的大门
过后仅仅六十几年
朱熹横空出世
标志着理学的彻底完成
再然后,就需要到明朝王阳明心学的产生
儒家才有突出发展
能在封建统治下,形成这样的理论,实属不易
而邵雍是如何思考出体用学说的
就完整的记载在我们要讲的这本书里面
渔樵问对
为什么是渔夫和樵夫呢
这是因为他们差别太大
隔着千山万水
无论是地理,人际关系,还是生活方式
都有明显的差异
按理学的思维
这应该分开研究
他们是不同的事实
不同的现象
但经过研究
发现他们背后有一个统一的理
是这一个理左右了他们
以至于认为,他们根本没有区别
只是现象有区别
我们来看原文
渔者垂钓于伊水之上。樵者过之,弛担息肩,坐于磐石之上,而问于渔者,曰:“鱼可钩取乎?”
有一个渔夫在伊水上面钓鱼
有一个打柴的樵夫正好路过儿
这樵夫就看个热闹
放下担子
歇一下肩膀
在渔夫旁边的大石头上坐下
这樵夫闲着无事,就和渔夫闲扯
这一闲扯,就扯出了一个流传千古的理论了
樵夫怎么闲扯呢
他问渔夫一个问题
你这鱼钩能钩到鱼吗?
渔夫呢,也很实在
很尊重事实
就回答说:这个当然
鱼就是咬到鱼钩,才被钓上来的。
曰:“然。”
曰:“钩非饵可乎?”
曰:“否。”
曰:“非钩也,饵也。鱼利食而见害,人利鱼而蒙利,其利同也,其害异也。敢问何故?”
然后樵夫就继续问
你说是鱼钩钓的鱼,那这鱼钩没有鱼饵,可以钓到鱼吗?
这渔夫又老实的回答
这个当然不能
到这儿还算正常
但樵夫接下来,就开始总结问题了
这说明了什么呢?
樵夫得出一个结论
那就是并不是鱼钩的作用
而是鱼饵的作用
这正是常人的知见
我们讲过知这个字
就是箭与箭靶的关系
在钩鱼的过程中
人们总是习惯性的找个因素,就认为找到原因了
比如认为钓鱼是鱼杆的作用
鱼钩的作用
鱼饵的作用
等等
然后大家就争得面红耳赤
好象都有道理
但这不是理性
而是知性
理学显然不能这么认为
这就是一个综合的作用
缺一不可的事情
所以,樵夫在知见的思维下
提出了新的问题
这并不是鱼钩的作用嘛
而是鱼饵的作用
同样的鱼饵
鱼利用鱼饵来吃东西
结果怎么样呢,送命了。
这害处真大
人也利用鱼饵
结果呢
钓到鱼了,这是获利了
很高兴
同样的鱼饵,对不同的角色,造成了完全不同的利害
来来来,你给我讲讲这是什么理?
这对于理学来说,其实是非常致命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昨天要花一整天的时候讲理学和佛学,道学的区别
问题就出在这儿
理学是认可事实的
承认物质对人的左右
外通而内达
现在鱼饵就是物
钓到鱼就是事实
按照理学的思想
这不是鱼饵左右了事实么
那为什么会出现鱼与人不同的利害关系呢?
这说明了什么?
其实暗中就说明了思维的重要
而不是理的重要性
如果鱼饵是利,则应该对鱼和人都有利
如果鱼饵是害,则应该对人和鱼都有害
但现在利与害不一样
说明并不是物质左右了利害
就是这么简单粗暴
来攻击理学的要害
在邵雍之前
这理并不好说明白
而且看起来很真实
都是心的差异造成
与物是没有关系的
现在这样知见思想也很多
比如钱是没有利害的,只看在什么人使用
再比如战争是利害的,只看谁在战争
这种理论很具有迷惑性
而且好象无解
但问题是理学家还不能承认这是真的
如果承认了,就基本上信道算了
改门庭了
我们看渔夫是如何解释这个问题
并且指出知见错误的
渔者曰:“子樵者也,与吾异治,安得侵吾事乎?然亦可以为子试言之。彼之利,犹此之利也;彼之害,亦犹此之害也。子知其小,未知其大。鱼之利食,吾亦利乎食也;鱼之害食,吾亦害乎食也。子知鱼终日得食为利,又安知鱼终日不得食为害?如是,则食之害也重,而钩之害也轻。子知吾终日得鱼为利,又安知吾终日不得鱼而为害也?如是,则吾之害也重,鱼之害也轻。以鱼之一身,当人之一食,则鱼之害多矣;以人之一身,当鱼之一食,则人之害亦多矣。又安知钓乎大江大海,则无易地之患焉?鱼利乎水,人利乎陆,水与陆异,其利一也;鱼害乎饵,人害乎财,饵与财异,其害一也。又何必分乎彼此哉!子之言,体也,独不知用尔。
这一段文字比较多了
我们慢慢看
渔夫发现了问题所在
就回答说
你,一个打柴为生的
本来呢和我的生活方式完全不一样
那你自然不懂得我的事情
你个外行而已
但虽然你是外行
我还是不小瞧你
试着给你解释一下
能听懂就听懂
听不懂我就告辞了
彼之利,犹此之利也;彼之害,亦犹此之害也。
你的利和这个利其实是一样的
你的害其实也和这个害一样的
看起来形态不一样
但利害其实是没有差别
讲到利害
我们又要引进二个词语
为什么一讲字词句,就容易弄三个对比呢
这主要是儒释道各有名词
普通人从来都是乱用,而不分辩的
但专业里面就不一样
比如明白了,知道了,理解了
不说的话,好象都是一个意思
但一说,就懂了,意思差别可大了
讲到利害
我们要和吉凶,祸福一起比较
吉凶,祸福,利害
这三个词是不是有点像
确实很像
但实际上不像
这吉凶其实是思想的认知问题
你可以认为吉,也可以认为凶
看你自己的取舍
凶这个字,在甲骨文里面就是一个混乱头脑的人
脑子有点乱,就凶了。
甚至于可以乱到对外
比如凶别人一顿
这样的概念,当然是道家的概念
虽然他在儒家的经典,群经之首的易经里面频繁出现
但实际上,易经只是孔子把他划分到自己的研究范畴
易经的形成非常早
有这样的概念不足为奇
吉凶一直被道家传承
动不动算个八字
看看有什么吉凶
其实这玩意儿不用算
反正吉凶看人怎么想
吉的就是凶的,凶的就是吉的
这就到了道家的范畴了
治世里面,才有吉凶
用来劝人为善
祸福
都是示字旁
祭天用的
这东西神乎其神
玄之又玄
认为是上天注定的
佛家的小乘思想
当然也不全是
早期人们都相信这个
只是佛家在小乘里面继承了
到儒学的高级
当然就是祸福相依了
祸就是福,福就是祸
尤其要注意文字的顺序
无论是吉凶,还是利害
都是好的在前
人们向往好的
但结果却不如意
但祸福是坏的在前
走过灾难,你就能达到幸福的彼岸
这是思维的不同
从吉开始,那就只能走向凶了
从祸开始,自然就越过越好
大约如此吧
回到利害二个字上面
这就是客观的受损了
可见的好处或者坏处
儒家劝人,都是从利害出发
通过分析利弊,来劝导别人
好处多少,坏处多少
最后选个好处多的方法去做就行了
回到钓鱼的问题上
渔夫指出樵夫的问题所在
彼之利,犹此之利也;彼之害,亦犹此之害也。子知其小,未知其大。
知见障碍了樵夫而已
其实利是一样的,害也是一样的
但樵夫只知道小的知见
不能理解更大范畴的利害
这分析利害的方式就不对了
什么意思呢
鱼之利食,吾亦利乎食也;鱼之害食,吾亦害乎食也。
鱼其实因为鱼饵而获得食物,我也一样啊,我也因为鱼饵而得到食物
鱼因为鱼饵而受到伤害,我也一样啊,我也因为鱼饵而受到了伤害
所以,樵夫说的利害,只看到事物的一方面
而没有看到事物的另一面
为什么这么认为呢
鱼想吃鱼饵,人想吃鱼,同样的鱼饵,都是食物的源头
鱼吃鱼饵容易丧命,人钓鱼花了自己一整天的时间
付出也很多
甚至可能掉到河里淹死
危险无所不在
但思维的盲区还不在这儿
接来下,渔夫继续指出问题所在
子知鱼终日得食为利,又安知鱼终日不得食为害?如是,则食之害也重,而钩之害也轻。
你只看见了鱼吃鱼饵是为了得到食物这样的好处,是吧?
但其实你没有想到的问题在于,鱼如果不吃食物会怎么样?
鱼为什么选择去吃鱼饵?
这是鱼本身权衡利弊
发现如果不吃东西,会慢慢饿死
不如去吃鱼饵
没被钓上,自己就赚了
所以,鱼是基于饿着的危害和被钓的危害,两下相比取其轻
从而作出的正确判断
他应该吃下鱼饵,哪怕可能上钓
子知吾终日得鱼为利,又安知吾终日不得鱼而为害也?如是,则吾之害也重,鱼之害也轻。
再看渔夫自己
这樵夫只知道渔夫钓到鱼的好处
哦呦,钓到这么多鱼
但和渔夫的出发点完全不同
渔夫是不钓鱼,就没有生活来源
如果渔夫不钓鱼
我就一天坐在家里空想论道
结果会怎么样呢
显然会饿死
所以,去钓鱼是因为无奈
因为不钓鱼的害处太大了
所以钓鱼让自己不饿死
那这问题是什么问题
鱼与我都是为了生活
不是本质就一样了吗?
利害就统一了吗?
鱼饵对于鱼和人来说,都有利,都有害
无论是鱼得到饵,或者人得到鱼,这不是究竟的事实
究竟的事实是他们只所以这么做,还另有比较的参照物
饥饿
以鱼之一身,当人之一食,则鱼之害多矣;以人之一身,当鱼之一食,则人之害亦多矣。
鱼用他的身家性命,来对赌人的一餐食物
只看这个局部现象,当然无解了
好象鱼错了
不应该贪吃鱼饵而有丧命之危险
但再看人呢
如果人把自己一天的光阴浪费在钓鱼上面
仅仅是休闲
这值么?
更何况还有掉到水里的危险
等等
所以,单纯这样去看,会发现人也不值
不应该钓鱼
但事实就是各有你没有看到的理
都是权衡利弊作出的正常行为
又安知钓乎大江大海,则无易地之患焉?
尤其是到大江大河里面去钓鱼,丧命的多了
鱼利乎水,人利乎陆,水与陆异,其利一也;鱼害乎饵,人害乎财,饵与财异,其害一也。
所以说
鱼看起来在水中有利,人看起来在陆地上有利,水与陆差异大吧?但实际上都是一个利,利于生存。
鱼受到饵的伤害,人受到财的伤害
鱼饵与钱财差异大吧?
实际上就是一样的危害
那为什么人去赚钱你认为正常,鱼吃饵就不正常呢?
又何必分乎彼此哉!子之言,体也,独不知用尔。
这样本质本源完全一样的事情,你却不知道
问题的根本在于
你只知道体,而不能理解用
这就引出了体和用的概念
我们明天继续,看看邵雍是如何用物质的体用,来解释利害这样的根本现象。
今天就到这儿了